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玉泉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玉泉寺位於湖北當陽市城西南12公里的玉泉山東麓,中心景區面積8.9平方公里。[1]相傳東漢建安年間,僧人普淨結廬於此。南朝後梁時,梁宣帝敕玉泉為「覆船山寺」。隋代改為「玉泉寺」。玉泉寺大雄寶殿為中國南方最大的一座古建築。 殿前置隋代大型鐵質文物十餘件;殿側有石刻觀音畫像一通,傳為唐代畫聖吳道子手跡。現存的玉泉鐵塔對研究中國古代冶金鑄造、金屬防腐、營造法式、建築力學、鑄雕藝術以及佛教史具有重要的價值。[2]

玉泉寺為佛教聖地天台宗祖庭之一,曾與浙江天台國清寺、山東長清靈嚴寺、江蘇南京棲霞寺並稱為「天下四絕」,被譽為「三楚名山」。1982年,玉泉寺及鐵塔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沿革

東漢建安二十二年(218年),普淨和尚在此結茅為庵,打坐修行。

南北朝後梁大定五年(559年),梁宣帝敕建覆船山寺(即今玉泉寺)。

隋開皇年間,佛教天台宗創始人智顗和尚在這裡正式創建了玉泉寺。

唐朝時,禪宗北宗神秀從黃梅東山寺來此弘揚禪法,四海傾仰。

宋朝時,宋真宗明肅皇后對玉泉寺加以擴建,並改額為「景德禪寺」,被譽為「荊楚叢林之冠」。

明初,恢復「玉泉寺」名號。

明萬曆年間,明神宗敕賜「荊楚第一叢林」匾額。

1983年,成為全國首批重點對外開放寺廟之一。

1985年8月,玉泉寺作為佛教活動場所,由文物部門移交給佛教界管理使用。在寺僧人成立了「當陽縣玉泉寺管理委員會」管理寺務,明玉法師任主持。

1987年,玉泉寺恢復了十方叢林體制,明玉法師升座為方丈,並按照叢林制度按排了相應的執事。

2014年6月17日,韓國天台宗總務院總務部長金月道法師一行三人訪問當陽玉泉寺,度門寺方丈寬悟法師及玉泉寺法師一起陪同韓國法師參觀玉泉寺,並就中韓天台宗友好和平碑選址交流並達成一致意見。

建築格局

玉泉寺的主要建築,布置在一條東西軸線上,由東而西有三大建築: 天王、大雄、毗盧三殿,與天王殿隔溪相望的北宋鐵塔和三園門牌坊,都向南偏離了該軸線。 三大建築均是宮殿式的建築。與中軸線建築形成對照的,是南北兩翼的附屬建築,各堂口體量相應減少,一律不用中軸線建築所用的灰筒瓦,而改用小青瓦。以水墨畫裝飾牆面,不用重彩。南翼建築,是三組深宅大院:西禪堂、藏經樓、 退居堂,是安養、閱藏、坐禪的地方。北翼建築,是一組花園式的建築,布局靈活,講經台、般舟堂、東禪堂、大士閣(已毀)、圓通閣、送子庵,依山就勢,高低錯落。

主要建築

天王殿

天王殿是中軸線上的第一座建築,坐西朝東,門前有寬闊的廣場。面闊七間,進深三間,除了高大的中門 外,在盡間各開一園門,南盡間作票房。粉牆高5米;屋面為單檐硬山灰筒瓦頂,正脊的雲龍拼版和吞脊大吻,全部是灰陶製品。殿內梁架為木結構穿斗式,是鄂西地方民居的一般做法。殿內造像全為現代重塑。明間正面本尊,是彌勒化身的布袋和尚坐像,漢白玉石料。彌勒佛背後,雕塑手執寶杵,現天將軍身的韋馱天像,全身金盔金甲,左手握杵拄地,右手插腰,左足略向前立,面向大雄寶殿。在天王殿南北梢間,塑四大天王像。天王殿始建時間不詳,自明代以來經過多次重修。1990年,當陽市地方財政撥款,全落架大修天王殿。

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位居天王殿之後,兩殿之間有丹池、青石甬道相連,建築通高21米,台明面闊40米,進深30米,高0.4米,建築面積1253平方米。大雄寶殿前有寬敞的月台,南有唐代千年古銀杏,北有明代僅存的大塔柏,樹下歷代鐵鑄法器。台明上立柱三層,即廊柱、檐柱、金柱各24根。 72根立柱全部是金絲楠木,採用了穿斗與抬梁相結合的手法,榫卯結構。殿中斗拱,分內槽、外槽二種,共154朵。天花板共91塊,每塊厚0.05米,1.66米見方,上面用礦物顏色粘貼彩畫,彩畫種類有火珠、雲龍、蓮荷,色彩邊緣以松煙墨重重勾勒。屋面為重檐歇山灰色筒板瓦頂,正脊高1.3米,以40餘塊灰陶花版拼成,兩面各有高浮雕5條騰雲駕霧的蛟龍。正脊兩頭的吞脊大吻,各高1.8米,是明代典型的官式建築造型手法。殿上檐「智者道場」直匾,是中國佛教協會原會長趙朴初的手筆。殿內並排砌有三個須彌座,中間的塑像為釋迦牟尼佛,坐像與須彌座通高8米。南次間須彌座上供奉阿彌陀佛,北次間供奉藥師佛。殿內南北山牆下,各塑羅漢九尊,皆為坐姿。另外,在殿內西北角供奉一尊銅胎地藏王菩薩坐像,東北角安裝幽冥鐵鐘一口。

大雄寶殿始建於隋開皇十三年(593年),歷代重修。1982年至1984年由國家文物局撥款,全落架大修。

毗盧殿

毗盧殿大堂即法堂,也稱講堂,是演說佛法皈戒集會的場所,在寺院中是僅次於大殿的主要建築。大堂面寬五間,進深三間。檐下懸掛「毗盧上方」匾,王任重題。大堂中央,供奉毗盧遮那佛一尊。佛座四周,龕內塑500羅漢坐像,另增一尊執扇濟公像。大堂經歷次改建,形成兩坡水硬山小青瓦頂,結構簡單。大堂南山牆有小門通觀音堂,堂中塑千手千眼觀音像一尊,堂中有小天井,天井內有小假山。毗盧殿清代多次大修。1965年國家文物局撥款4萬元修復,1975年再次小修。

上方殿

上方殿與毗盧殿北山牆相連,坐西朝東,中間是大天井。上方殿第一進大門兩側,南間為燒香師住,北間為衣缽師住。穿過天井,是第二進,面寬三間,三間統連,中無立柱,俗稱大廳,廳南北兩側擺紅木坐椅,是平時住持與八堂當家師議事的地方。大廳之後是面寬三間的方丈樓,樓下是方丈室、會客廳,樓上是陳列室,掛名人字畫,擺鎮山八寶等珍貴文物。上方殿是清代寺院中建築最精美的地方,抗日戰爭期間被大火燒毀,現僅存遺址。

觀音殿

觀音殿又名吞珠閣,在毗盧殿之後。觀音殿始建年代不詳,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川湖總督蔡毓榮、守備劉漢臣捐造觀世音菩薩泥金大像供奉於殿內。殿前平台上,放置元代大鐵釜二口,鐵香爐一隻,四周植有石榴柚子羅漢松等果木樹和觀賞樹。觀音殿面寬五間,共兩進,中隔天井,兩側有圍屋,殿外築有封閉的圍牆,十分幽靜。 觀音殿及圍牆1960年後倒塌,現遺址處僅存元代鐵釜一口,重3000斤。

玉皇頂

玉皇頂又名玉皇閣,在天上天之後, 面寬五間,共兩進,兩進之間有天井。第一進單檐歇山小青瓦頂,第二進重檐硬山小青瓦頂。第二進樓下供奉佛、菩薩像,樓上供奉民間信奉的雷公和閃母娘娘造像。玉皇頂南側在清代末年尚有小泉,祖印和尚曾於泉畔築石室閉關。抗日戰爭時期,玉皇頂建築塌毀,泉眼枯竭。

玉泉鐵塔

玉泉寺前三園門北側青龍山餘脈岡地上有玉泉鐵塔一座。鐵塔本名「佛牙舍利塔」,俗稱「棱金鐵塔」、「千佛塔」,北宋嘉佑六年(1061年)為重瘞唐高宗、則天皇后所授舍利而鑄建,仿木構樓閣式,八角十三級,通高16.945米,重26472公斤。鐵塔由地宮、塔基、塔身、塔剎四部分組成。地宮為石質六角形豎井,內置漢白玉須彌座,座上置石函三重,函中供奉舍利;塔基、塔身均為生鐵鑄造,塔基須彌座八面鑄有鐵圍山、大海、八仙過海、二龍戲珠及石榴花飾紋,座八隅各鑄頂塔力士一尊,狀極威猛;塔身平座上鑄有單鈎闌,塔身各作四門,兩兩相對,隔層交錯。

歷史地位

天台宗祖庭

玉泉寺,是中國佛教天台宗祖庭之一。智顗大師在此創立天台宗,其重要代表著作《摩訶止觀》、《法華玄義》均在玉泉講演結集,在中國佛教史上留下「東土釋迦」,「九旬談妙」等佳話。

北禪宗祖庭

玉泉寺也是禪宗北宗祖庭唐國師神秀的道場。唐儀風年間(公元676年-678年),神秀自黃梅五祖來到玉泉寺,在寺東開闢道場駐錫傳禪20餘年,朝野欽重。圓寂後,靈骨歸葬於玉泉寺東楞伽峰。自唐以來,玉泉寺教、律、密、禪、淨兼修,諸宗競秀,各派流光,高僧輩出,見諸記載的有一百二十多位大德高僧,其中被歷代帝王封為「大師」和「國師」稱號的就有十人之多。自智顗開始,下傳章安灌頂,再傳道素、弘景、惠真、彌陀承遠、法照等,以次傳燈,延及後世。弘景律師兼通天台與南山律,在此出家、弘法、圓寂。他從章安的門人道素學天台,從道宣律祖學南山律,協助實叉難陀翻譯八十卷《華嚴經》,景龍二年(708)三月為鑒真授具足戒。弘景法嗣有惠真鑒真普寂懷讓等。鑒真奉大唐皇帝之命東渡日本傳教,成為中日文化交流史的始締者,千古流芳。普寂後承神秀法脈,稱北禪七祖。懷讓禪師於玉泉寺皈依弘景禪師出家,後接曹溪惠能法脈,世稱「南嶽懷讓」。一行本普寂弟子,再隨惠真研習天台教觀與戒律,後受敕命輔助善無畏,為中國古代著名天文學家和密宗一代宗師。承遠,24歲禮惠真出家,後受命住錫南嶽衡山,為淨土宗三祖,其弟子有淨土宗四祖法照等。荷澤宗創始人神會於(967—701年)在此從神秀學習禪法,神秀赴京前勸其到曹溪惠能處學習,頗受惠能器重,系南禪立派重要人物。後有唐末五代詩僧齊已,宋慕榮、道源、務本、承皓,元藏山、鐘山,明正誨,清恆河、蓮月、亮山,近現代有祖印、塵空等。北宋天禧年間,道源於玉泉山傳燈錄院編撰完成我國禪宗重要歷史文獻——《景德傳燈錄》。

伽藍菩薩道場、關公信仰的發源地

玉泉寺也是伽藍菩薩道場、關公信仰的發源地。唐《重修玉泉關廟記》載:「智顗禪師者至自天台,宴坐喬木之下,夜分忽於神遇(關公),云:『願舍此地為僧坊,請師出山,以觀其用。』」又據載,當年智者大師至覆船山一喬木下趺坐入定,見一人前致敬曰:「予即關某,死有餘烈,故王此山。禪師何枉法足?」。又言:「弟子願與子平建寺。」寺成,關公向大師乞受歸戒。由此,關公成為保護伽藍、護正祛邪的護法神,並為後人尊為「武財神」。現玉泉寺山麓尚有「漢雲長顯聖處」石望表(明代),全國最早之關廟「顯烈祠」(始建於南北朝前)。北宋大中祥符年間,宋真宗派官專程到玉泉寺祭祀關公,是見於史籍最早的官祀記載。

玉泉鐵塔

玉泉鐵塔塔身及平座鑄有斗拱;腰檐出檐深遠,翼角挑出龍頭以懸風鐸;塔身上著有銘文1397字,記載了塔名、塔重、鑄建年代、工匠和功德主姓名及有關史跡,還鑄有佛像2279尊,儼然一副鐵鑄佛國世界圖;塔剎為銅質,形似為寶葫蘆。鐵塔通體不施榫扣,不加焊粘,逐件疊壓,自重以固;其外型俊秀挺拔,穩健玲瓏,如玉筍嵌空。玉泉鐵塔是我國現存最高、最重、最完整的一座鐵塔,它對研究中國古代冶金鑄造、金屬防腐、營造法式、建築力學、鑄雕藝術以及佛教史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文物保護

1982年,玉泉寺及鐵塔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玉泉寺般舟堂於2006年因暴風雨,被後山大樹砸垮,一直未能修復,寺院及地方文物部門積極努力爭取,得到國家文物局大力支持,修複方案已批覆,動土修繕,按照修舊如舊原則,寺院按要求定做20萬塊青磚,規格尺寸和過去古青磚相同。

歷代詩作

詩名 朝代  作者 
《答族侄僧中孚贈玉泉仙人掌茶並序》 唐代 李白
《玉泉道中作》 唐代 元稹
《紫蓋山還經玉泉寺》 唐代 張九齡
《送慧雅法師歸玉泉寺》 唐代 賈島
《次張曲江》 元代 衛應宸
《玉泉寺同黃平倩賦》 明代 袁宏道

參考來源

  1. 天台宗祖庭:當陽玉泉寺 , 鳳凰網[引用日期2016-03-07]
  2. 當陽玉泉寺:天台宗智者大師隱居處 , 新浪網[引用日期2015-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