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栖霞寺」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added Category:220 佛教總論 using HotCat
(added Category:227 寺院 using HotCat
 
(未顯示由 3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5 次修訂)
行 5: 行 5:
 
 栖霞寺位于[[南京市]]栖霞区[[栖霞山]]中峰西麓,三面环山,北临长江,是中国四大名刹之一,佛教“三论宗”的发源地,[[南北朝]]时期中国的佛教中心,[[南朝]]时期与[[鸡鸣寺]]、[[定山寺]]齐名。
 
 栖霞寺位于[[南京市]]栖霞区[[栖霞山]]中峰西麓,三面环山,北临长江,是中国四大名刹之一,佛教“三论宗”的发源地,[[南北朝]]时期中国的佛教中心,[[南朝]]时期与[[鸡鸣寺]]、[[定山寺]]齐名。
  
 栖霞寺始建于南齐永明七年(489年),梁僧朗于此大弘三论教义,被称为江南三论宗初祖,隋文帝杨坚于八十三州造[[舍利塔]],其立舍利塔诏以蒋州栖霞寺为首。唐代时称功德寺,规模浩大,与山东长清的灵岩寺、湖北当阳市的玉泉寺、浙江天台的国清寺,并称天下四大丛林。
+
 栖霞寺始建于南齐永明七年(489年),梁僧朗于此大弘三论教义,被称为江南三论宗初祖,隋文帝杨坚于八十三州造[[舍利塔]],其立舍利塔诏以蒋州栖霞寺为首。唐代时称功德寺,规模浩大,与山东长清的灵岩寺、湖北当阳市的玉泉寺、浙江天台的国清寺,并称天下四大丛林。<ref>[http://fo.sina.com.cn/culture/mountain/2012-10-25/10152385.shtml 佛教十大小名山:栖霞山(组图) ], 新浪[引用日期2015-01-22]</ref>
  
 
1983年4月,栖霞寺被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同年创建[[中国佛学院]]栖霞山分院。1988年1月,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3年4月,栖霞寺被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同年创建[[中国佛学院]]栖霞山分院。1988年1月,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行 12: 行 12:
 
 栖霞寺位于南京市栖霞区栖霞山下,栖霞寺不仅规模宏大,殿宇气派非凡,是南京风景最佳处,且因其在中国佛教史上的重要地位而声名显赫。栖霞寺是中国佛教三论宗的祖庭之一,历经战火。
 
 栖霞寺位于南京市栖霞区栖霞山下,栖霞寺不仅规模宏大,殿宇气派非凡,是南京风景最佳处,且因其在中国佛教史上的重要地位而声名显赫。栖霞寺是中国佛教三论宗的祖庭之一,历经战火。
  
[[栖霞山]]寺风景区总面积约批860公顷,最高峰拔286米,依地形由三山两涧即龙山、虎山、中峰、桃花涧、中峰涧组成。因山中盛产各类药材,食之可以摄身,故又名摄山。
+
[[栖霞山]]寺风景区总面积约批860公顷,最高峰拔286米,依地形由三山两涧即龙山、虎山、中峰、桃花涧、中峰涧组成。因山中盛产各类药材,食之可以摄身,故又名摄山。<ref>[http://www.njqixiasi.com/San.aspx?flag=%E6%9C%AC%E5%AF%BA%E4%BB%8B%E7%BB%8D  寺庙介绍 ], 栖霞寺官网[引用日期2015-02-02]</ref>
  
 
== 历史沿革 ==
 
== 历史沿革 ==
行 39: 行 39:
  
 
[[File:栖霞寺44.jpg|缩略图|右|[https://bbs-fd.zol-img.com.cn/t_s1200x5000/g3/M0A/0D/03/Cg-4WFRDw02ITwbKAA8NhtLG0i8AAQSNQMbYpYADw2e246.jpg 原图链接][http://bbs.zol.com.cn/dcbbs/d268_129216.html 来自ZOL论坛图片]]]
 
[[File:栖霞寺44.jpg|缩略图|右|[https://bbs-fd.zol-img.com.cn/t_s1200x5000/g3/M0A/0D/03/Cg-4WFRDw02ITwbKAA8NhtLG0i8AAQSNQMbYpYADw2e246.jpg 原图链接][http://bbs.zol.com.cn/dcbbs/d268_129216.html 来自ZOL论坛图片]]]
 +
南京沦陷后,栖霞寺寂然、明常监院接受大本、志开和尚的建议,在栖霞寺设立了佛教难民所,收容难民最多时达2.2-2.3万人,到1938年2月时尚有千人。<ref>[http://history.sohu.com/a/212300948_601229 南京大屠杀中的栖霞寺佛教难民所,最多时曾收容2万3千余名难民]2017-12-23 16:15 南京大屠杀/佛教</ref>
 +
 
1963年中日两国饰教文化等各界人士共同举行纪念鉴真和尚圆寂一千二百年盛大活动,日本佛教界以鉴真和尚雕像斋赠中国,奉安此寺。
 
1963年中日两国饰教文化等各界人士共同举行纪念鉴真和尚圆寂一千二百年盛大活动,日本佛教界以鉴真和尚雕像斋赠中国,奉安此寺。
  
 
1966年,四凶之乱,经像法器多遭破坏,寺僧散于四方,而千佛岩之佛首又被毁,殿堂赖部队保护未受摧残,鉴真像亦幸无恙。中国佛教堂供奉鉴真像,以为中日世代友好之纪念。如此千年古刹今后宜如何保护,盖后之责也,固略述栖霞寺之盛衰往迹以谂来者。
 
1966年,四凶之乱,经像法器多遭破坏,寺僧散于四方,而千佛岩之佛首又被毁,殿堂赖部队保护未受摧残,鉴真像亦幸无恙。中国佛教堂供奉鉴真像,以为中日世代友好之纪念。如此千年古刹今后宜如何保护,盖后之责也,固略述栖霞寺之盛衰往迹以谂来者。
  
1979年,修复后作为佛教活动场所对外开放。[[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亲笔撰写了《重修栖霞寺碑文》,对栖霞寺1500年的历史作了总结和介绍。
+
1979年,修复后作为佛教活动场所对外开放。[[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亲笔撰写了《重修栖霞寺碑文》,对栖霞寺1500年的历史作了总结和介绍。<ref>[https://fo.ifeng.com/chaosheng/zuting/detail_2010_02/26/355127_0.shtml  三论宗发祥地:金陵秀美栖霞寺 ], 凤凰网[引用日期2015-02-02]</ref>
  
 
1983年11月,中国佛教协会决定在南京栖霞寺成立[[中国佛学院]]栖霞山分院。
 
1983年11月,中国佛教协会决定在南京栖霞寺成立[[中国佛学院]]栖霞山分院。
行 74: 行 76:
  
 
 寺外右侧是舍利塔,始建于[[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年),七级八面,用白石砌成,高约15米。塔基四面有石雕栏杆,基座之上为须弥座,座八面刻有释迦牟尼佛的“八相成道图”,有白象投胎、树下诞生、九龙浴太子,出游西门、窬城苦修,沐浴坐解、成道、降魔和涅槃。八相图之上为第一级塔身,第一级塔身特别高,八角形,每角有倚柱,塔身刻有[[文殊]]、[[普贤]]菩萨及[[四大天王]]像等浮雕。以上各层上下檐间距离较短,五层檐由下至上逐层收入,塔身亦有收分。各面均滩两石竞,龛坐一佛。檐下斜面上还雕刻[[飞天]]、[[乐天]]、供养天人等像,与敦煌五代石窟的飞天相似。塔顶刹柱为莲花形。整个舍利塔造型精美,不仅是隋唐时期江南石雕艺术的代表作,也是研究古代佛教、艺术、文化的珍贵实物。
 
 寺外右侧是舍利塔,始建于[[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年),七级八面,用白石砌成,高约15米。塔基四面有石雕栏杆,基座之上为须弥座,座八面刻有释迦牟尼佛的“八相成道图”,有白象投胎、树下诞生、九龙浴太子,出游西门、窬城苦修,沐浴坐解、成道、降魔和涅槃。八相图之上为第一级塔身,第一级塔身特别高,八角形,每角有倚柱,塔身刻有[[文殊]]、[[普贤]]菩萨及[[四大天王]]像等浮雕。以上各层上下檐间距离较短,五层檐由下至上逐层收入,塔身亦有收分。各面均滩两石竞,龛坐一佛。檐下斜面上还雕刻[[飞天]]、[[乐天]]、供养天人等像,与敦煌五代石窟的飞天相似。塔顶刹柱为莲花形。整个舍利塔造型精美,不仅是隋唐时期江南石雕艺术的代表作,也是研究古代佛教、艺术、文化的珍贵实物。
 +
 +
== 主要建筑 ==
 +
=== 舍利塔 ===
 +
[[File:栖霞寺舍利塔11.jpg|缩略图|右|[https://youimg1.c-ctrip.com/target//100p190000015of5o4564.jpg 原图链接][https://you.ctrip.com/sight/guiyang33/1672-dianping.html 来自携程网图片]]]
 +
栖霞寺舍利塔为南唐遗物,是长江以南最古石塔之一,是中国最大的舍利塔。建于隋代,隋仁寿二年(602年),隋文帝命天下八十三州建仁寿舍利塔,栖霞寺有其一,十世纪南唐时重建,是栖霞寺内最有价值的古建筑。石塔八角五级,高约15米。基座围以勾线造石栏杆,为近代发掘五代原物复原。基座地面雕刻海水及龙凤鱼虾等图形,现仅残存一部分。塔身下须弥座各面浮雕释迦八相。第一层塔身特别高,正面及背面均雕刻版门,东北及西南为文殊(已毁)及普贤菩萨像,其馀四面为天王像。其上为密檐五级,其间刻有小佛龛。各檐仿木构瓦面,角梁端有环寺铃铎,尚存少数。塔顶原为金属刹,有铁链引向脊端重兽背铁环,后世改用数层石雕莲花叠成的宝顶。宝塔图像严谨自然,形象生动,雕刻十分精致,构图颇富有中国画的风格,为中国五代时期佛教艺术的杰作。历经千年风雨,虽有部分石檐毁坠,仍巍然屹立,成为金陵佛气极盛的见证。
 +
 +
=== 大佛阁 ===
 +
大佛阁,又称三圣殿,供无量寿佛,为南齐时弋开凿,位于舍利塔东。佛像坐身高十点八米,连座高十三点三米,观音、势至菩萨左右立侍,高十一米。佛像的衣褶风格,颇似大同云冈石窟之佛。原为舍利塔旁的两尊接引佛,高三米多,秀美典雅,与洛阳龙门石佛相似,亦为中国佛教艺术黄金时代的绝世珍品。 栖霞寺为唐代鉴真和尚足迹所至之处,寺内藏经楼院内设“鉴真和尚纪念堂”,供奉着1963年日本代表团访问南京时赠送的一尊鉴真和尚脱胎塑像,还陈列着鉴真和尚有关史迹资料多种。
 +
 +
=== 千佛岩 ===
 +
[[File:栖霞寺千佛崖11.jpg|缩略图|右|[https://bbs-fd.zol-img.com.cn/t_s1200x5000/g1/M08/0E/0A/Cg-4jVMDsO2Ibx3mABei0gbTydAAAH6YgO8mo4AF6Lq537.jpg 原图链接][http://bbs.zol.com.cn/dcbbs/d33510_6184.html 来自ZOL论坛图片]]]
 +
千佛岩位于舍利塔后边的山岩中,还有一组南朝时期开凿的石窟,内凿佛像500余尊,称千佛崖。其中最大的佛像是无量寿佛,高达10米,左右是观音、大势至菩萨立像,组成西方三圣。周围的岩壁上迫布着佛宪和佛像,在最后一个石窟中,出现了一尊手执铁锤与铁锥的石工雕像,是佛像的开凿者把自己的形象也凿入佛龛。干佛崖的佛像桔美壮观,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
 +
大佛阁后,舍利塔东,无量殿后山崖间,是千佛岩,有“江南云岗”之称,是中国唯一的南朝石窟。据《栖霞寺碑》载,南朝齐代明僧绍死后,其子仲璋与沙门法度首先在西峰两壁上镌造无量寿佛及观音、势至两菩萨。相传佛像雕成后,在佛龛顶上放出光彩,于是,齐、梁的贵族仕子,风闻而动,各依山岩的高 下深广,在石壁上凿雕佛像,或五六尊或七八尊为一龛,号称千佛岩。共计南朝造像有二百九十四座佛龛,佛像五百一十五尊。以后唐宋元明各代均续有开凿,共计佛像七百尊。梁代临川王萧宏将佛像加以装梁代临川王萧宏将佛像加以装饰,金碧焕然,千佛岩位于南方,与云冈石窟南北遥遥相对,是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杰作。
 +
 +
刘宋明帝间,处壬明僧绍隐居栖霞山,夜梦山岩间有如来放光,于是发愿造窟,未果。次子明仲璋继承遗志,请僧?法师设计,在西峰石壁开凿龛窟,和僧人法度共同在四八四年刻凿无量寿佛(阿弥陀佛)及观音、势至等两菩萨,均高十公尺。雕成之后,齐、梁的贵族士子均各拾财货,依山岩的高下深广,在石壁凿雕佛像,或五、六尊,或七、八尊为一绘,号称千佛岩。梁武帝年间(五一一年),梁代临川王萧宏将佛像加以装修,金碧焕然。明仲璋、法度所凿的“大佛(龛)阁”,为千佛岩第一窟。因供奉西方三圣,故又称为“无量殿”、“三圣殿”,现今砖砌的殿门,是为后代修葺结果。大佛殿往东有四龛相列,西边约有二十多窟,其馀皆散列于山岩上及岩北侧。龛内布局,或一佛二菩萨,或一佛二弟子,窟门两侧有天王力士像。佛座下常蹲踞双狮。漫步其间,常能见到古人题刻,其中以宋人陆九言的“古千佛岩栖霞山”楷书最醒目。
 +
 +
=== 无量殿 ===
 +
无量殿为千佛岩最早最大的佛龛。无量寿佛居中,两侧分侍观音、大势至,造像身段匀称,线条流畅。三佛衣褶作风与云冈石窟酷似,而开凿年代比云冈石窟还早十七年。造像精致古朴,可与大同、龙门比美,其价值在于保存了南朝佛像的原韵,在江南尤其罕见。 千佛岩有一尊“佛”,绝无仅有,即三圣殿左侧的“石公佛”。相传在雕凿最后一尊佛像时,锤轻,石纹丝不动;锤重,石块崩裂;不轻不重,仅冒火星,老是凿不成。眼看期限已到,石匠为免众人杀身之祸,便纵身跳进龛内,成了一尊一手举锤、一手拿錾的“石公佛”。这个传说体现了后人对明代著名的工匠王寿的尊敬怀念之情。
 +
[[File:栖霞寺明镜湖11.jpg|缩略图|右|[https://bbs-fd.zol-img.com.cn/t_s1200x5000/g1/M00/06/0E/Cg-4jlLZJ62IdeqAAAcINCfTlXoAADbegGtutEABwhM866.jpg 原图链接][http://bbs.zol.com.cn/dcbbs/d184_13931.html 来自ZOL论坛图片]]]
 +
=== 彩虹明镜 ===
 +
明镜湖位于栖霞寺山门前50米,是彩虹桥与明镜湖的合称。明镜湖原为桃花涧水的汇集地(今已改道),湖水澄碧,光可照人。湖上有六角亭,以状若彩虹的曲桥相连,雅号“彩虹明镜”。彩虹桥毁于清咸丰兵燹,20年代重建,恢复原貌。此后桥、亭又历经修葺。1981年,一度发生明镜湖湖床塌陷、彩虹桥折断、彩虹亭坍塌的罕见现象,“彩虹明镜”一时消失殆尽。1991年,“彩虹明镜”复建工程正式启动,次年竣工。重建的明镜湖呈方形,面积约3000平方米。湖中有亭,六角形,丹楹黑瓦,翘角飞檐,其上“彩虹亭”3字为当代高僧茗山法师题写。彩虹桥曲折临波,与亭连为一体。湖边竖有一碑,高2米余,正面刻“彩虹明镜”,背面刻《复建明镜湖碑记》,详述重建原因和经过。
 +
 +
=== 明征君碑 ===
 +
明征君碑于唐上元三年(676年),高宗李治诏立。南朝舍宅创栖霞寺的隐士明僧绍五世孙明崇俨(唐高宗宠臣),为纪念先祖,向李治求取“御碑”,立于栖霞寺山门前。明僧绍因朝廷多次征召不赴,世称“征君”。碑高2.74米,宽1.31米,厚0.36米;碑首为6龙拱额,上篆“明征君碑”4字,由唐朝书法家王知敬书写;碑身两侧为狮首绶带西番莲纹饰;碑文由唐高宗李治起草,书法家高正臣行书题写,通篇2376字,为四六韵文,以10首名词作结尾。该碑记述明僧绍生平,以及齐梁两代在栖霞山兴寺凿像等史事。碑阴刻有“栖霞”两字,相传系李治御书。碑质有豆粒状白色斑纹,为2.8亿年前浅海中的动物海百合茎化石和中国孔珊瑚化石。碑下龟趺头有球斯瓦格化石,是用2.9亿年前的上石炭统船山组炭岩雕刻而成。
 +
 +
=== 石窟造像 ===
 +
依据文献记载及造像风格演变,现将栖霞石窟造像大致分为三期。
 +
==== 第一期 ====
 +
约建于晋宋之际至宋永光元年。以无量殿左边编号为下026、下024两窟造像为代表。
 +
 +
总结这一期造像风格:均为穹窿形窟顶。佛像身躯粗短呈方形,多为高髻螺发,U形领口佛衣,有阴刻背光及头后着莲花,衣襞呈八字形覆坛,亚形坛基。菩萨着方形宝冠,跣足立于圆形莲座上。出现三壁三龛窟。
 +
 +
==== 第二期 ====
 +
约开凿于5世纪末的十余年。以无量殿(标号下020)及其周边下的022、下021、下019(释迦多宝窟,即南京市博物馆标号的13窟)、下004、中102、上193、上089、上148、上090诸窟为代表。大致可分为早、晚两期。总结这一时期石窟造像风格:均为穹窟顶,出现三壁环坛,佛坛多为方形与横长方形,并有千佛出现。佛像躯干较一期明显拉长,倚坐、立佛及结跏趺坐均有表现,佛衣穿法也较丰富,U形领口佛衣、“敷搭双肩下垂式”、“褒衣博带式”、“半披式”袈裟并存,施有禅定印与无畏印,裳悬外展下垂。菩萨出现Ⅹ形璎珞,并有穿壁现象。雕塑方面,圆雕、平直刀法混用,造型更重人体表现,衣饰厚度较一期有所减弱,佛像躯干较一期修长,秀骨清像风格明显,造像组合也较前期有所增加。其他造像因素如护法狮子上举一爪及小跪人造型也为这一期新有。
 +
 +
==== 第三期 ====
 +
约于6世纪初至梁天正元年(551)年间。以现无量殿前两接引佛为代表。损坏较重的一尊,作低髻螺发,佛跣足立于圆形莲座上,佛衣右领襟沿左臂敷搭至双肩,衣纹转折多为凸棱形起伏,对称刻于胸前,袈裟表现较厚重。另一尊形体保存较为完好,薄衣贴体,下胸腹起伏刻画细腻,衣纹塑造以阶梯式及仿泥条式手法表现,低髻螺发,着装方式与前一尊相同。两尊佛像造型相似,雕刻手法及形体表现略有不同,由于两尊造像均为单体圆雕,其最初所在位置已无从考证(一说从舍利塔旁移至此)。
 +
 +
栖霞寺三期石窟造像总体风格演变呈现为:造像由身躯粗短向舒展修长变化,佛着装由早期的U形领口佛衣到后来出现“褒衣博带式”、“半披式”及“敷搭双肩下垂式”佛衣、由较粗犷厚重的佛衣表现向注重人体刻画过渡,衣饰厚度逐渐减弱,进而到薄衣贴体。佛座由亚形坛基向方形及长方形坛基过渡,最终出现三壁环坛。造像组合由一佛二菩萨而逐渐增多至一铺多尊。雕刻手法也由平直刀法向圆雕手法过渡。菩萨身着Ⅹ形璎珞于腹前穿壁也出现在二期。
 +
 +
中国最大的舍利塔——南京栖霞寺舍利塔抢救维修工程于1993年底竣工,由中国文物研究所副研究员蔡润主持的这次维修是历次维修中规模最大、技术水平最高的一次,主要是把数百年前由于自然风化、雷击火焚坠落的8块石构件粘结至原断口处。
 +
 +
==参考文献==
 +
{{Reflist}}
 +
 +
  
 
[[Category:660 中國地理總志]]
 
[[Category:660 中國地理總志]]
行 79: 行 128:
 
[[Category:680 中國地理類志]]
 
[[Category:680 中國地理類志]]
 
[[Category:220 佛教總論]]
 
[[Category:220 佛教總論]]
 +
[[Category:927 宗教建築;陵墓]]
 +
[[Category:227 寺院]]

於 2021年6月18日 (五) 14:09 的最新修訂

棲霞寺 (南京市棲霞區景點)

棲霞寺位於南京市棲霞區棲霞山中峰西麓,三面環山,北臨長江,是中國四大名剎之一,佛教「三論宗」的發源地,南北朝時期中國的佛教中心,南朝時期與雞鳴寺定山寺齊名。

棲霞寺始建於南齊永明七年(489年),梁僧朗於此大弘三論教義,被稱為江南三論宗初祖,隋文帝楊堅於八十三州造舍利塔,其立舍利塔詔以蔣州棲霞寺為首。唐代時稱功德寺,規模浩大,與山東長清的靈岩寺、湖北當陽市的玉泉寺、浙江天台的國清寺,並稱天下四大叢林。[1]

1983年4月,棲霞寺被確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同年創建中國佛學院棲霞山分院。1988年1月,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地理位置

棲霞寺位於南京市棲霞區棲霞山下,棲霞寺不僅規模宏大,殿宇氣派非凡,是南京風景最佳處,且因其在中國佛教史上的重要地位而聲名顯赫。棲霞寺是中國佛教三論宗的祖庭之一,歷經戰火。

棲霞山寺風景區總面積約批860公頃,最高峰拔286米,依地形由三山兩澗即龍山、虎山、中峰、桃花澗、中峰澗組成。因山中盛產各類藥材,食之可以攝身,故又名攝山。[2]

歷史沿革

攝山棲霞寺為南朝古剎,初稱棲霞精舍,以山多藥草可以攝養故名攝山。

初齊,居士明僧紹隱居於此,會法度禪。師自黃龍來,講《無量壽經》于山舍,僧紹深敬重之,因舍為寺以奉。時為齊永明七年也。後僧朗法師來自遼東,大弘三論之學,世稱為江南三論之祖。僧詮、法朗諸師繼之,其學益盛。先是僧紹欲於此山造佛像未果,其子仲緯繼其志,與度禪師就西峰石壁造無量壽佛及二菩薩,高俱三丈有餘。

梁大同中,齊文惠太子與諸王又吝造大小諸佛像於千佛岩

隋仁壽元年,隋文帝於八十三州造舍利塔,其立舍利塔詔以蔣州棲霞寺為首。

唐時改名功德寺、隱君棲霞寺。唐代寺運益隆,遂與台州國清寺、荊州玉泉寺、濟州靈岩寺並稱為天下四絕。鑒真和尚第五次東渡未成,歸途曾駐錫於此。

南唐時重修棲霞寺改名為妙因寺。

宋代又改名為普雲寺、棲霞寺、嚴因崇報禪院、景德棲霞寺、虎穴寺(因棲霞山又名虎穴山)。

明洪武五年(1372年)復稱棲霞寺。明末清初雲谷覺浪二師並加修葺。

乾隆帝五次南巡俱設行宮於棲霞,益增殊勝。

清朝末年,太平天國與清兵作戰時,棲霞寺毀於戰火,太平天國以後乃趨蕭條。

民國初年,詩僧宗仰自金山來稍事復興,未竟全功而歿。其後寺僧以水泥修補千佛岩,佛首塗抹失真,識者臧馬。解放以來政府對此名剎甚為關注。1919年重建棲霞寺。

南京淪陷後,棲霞寺寂然、明常監院接受大本、志開和尚的建議,在棲霞寺設立了佛教難民所,收容難民最多時達2.2-2.3萬人,到1938年2月時尚有千人。[3]

1963年中日兩國飾教文化等各界人士共同舉行紀念鑒真和尚圓寂一千二百年盛大活動,日本佛教界以鑒真和尚雕像齋贈中國,奉安此寺。

1966年,四凶之亂,經像法器多遭破壞,寺僧散於四方,而千佛岩之佛首又被毀,殿堂賴部隊保護未受摧殘,鑒真像亦幸無恙。中國佛教堂供奉鑒真像,以為中日世代友好之紀念。如此千年古剎今後宜如何保護,蓋後之責也,固略述棲霞寺之盛衰往跡以諗來者。

1979年,修復後作為佛教活動場所對外開放。中國佛教協會趙朴初會長親筆撰寫了《重修棲霞寺碑文》,對棲霞寺1500年的歷史作了總結和介紹。[4]

1983年11月,中國佛教協會決定在南京棲霞寺成立中國佛學院棲霞山分院。

1984年9月,棲霞山佛學院招收了56名學僧,他們來自19個省的43所寺廟,在這裡進行了兩年的學習,系統學習了佛教史、佛教三經、百法明門論、五蘊論、唯識三十論要釋、戒律、語文、歷史、地理、時事政策、外語等十幾門課程。

1986年7月,首屆畢業生畢業,一部分報考中國佛學院繼續深造,一部分回到原來寺廟從事寺廟教務和管理工作。

歷史地位

三論宗的根本論典是印度龍樹的《中論》、《十二門論》和提婆的《百論》,故名。又因注重宣揚「諸法性空」,亦稱法性宗。此宗以「二諦」和「八不」之說為中心,發揮宇宙萬法「緣起性空」之理。在中國的淵源自鳩摩羅什譯出「三論」後,即為僧睿、僧肇、僧導、曇影等相繼研究,其中以僧肇最為出名,與鳩摩羅什並稱為「什肇之學」。

什肇之學,原流行於北方,後得僧朗傳播,流入南方。僧朗住在鐘山草堂,遇見隱士周 ,即傳授所學,周因而着《三宗論》。當時江南成實宗很盛,三論的玄綱幾乎斷絕,僧朗來到江南,非難成識大乘師,破斥從來認為三論與成實一致的舊說,使三論學重舊純粹。在棲霞山,僧朗游於法度的門下,後繼承法度的棲霞寺法席。梁武帝很器重他,遣僧懷等十人到棲霞山從他學習三論大義,其中僧詮學有成就。嗣後數代相傳,遂有「攝嶺相承」的宗派。

僧朗受學之後,始終隱居棲霞山,住止觀寺,故有山中師、止觀詮等稱號,一生精研三論,成就卓著。僧朗的門下有興皇寺法朗,長干寺智辯,憚眾寺慧勇,棲霞寺慧布,稱為詮公四友。由於他們的宣揚,攝嶺三論之學越發恢宏。其中傳承學統而開闢後來一宗規模的是法朗。法朗弟子幾乎遍於全國,最著名者當數三論宗的實際創始人吉藏。藏七歲從法朗出家,勇猛精進,成為修持有道的高僧。隋朝平定江南後,吉藏往越州(今浙江紹興)嘉祥寺說法,聽眾踴躍,世稱嘉祥大師。後又應隋煬帝之請,住長安日嚴寺,完成三論註疏,是三論宗的集大成者,也是中國佛教史上著名的高僧。法尊,又使棲霞山與三論宗緊密相聯,棲霞寺也以三論宗的祖庭而名揚天下。

三論宗是中國佛教的宗派之一,淵源於古印度大乘佛教的中觀宗,三論宗以《中論》、《十二門論》、《百論》為主要典據,由鳩摩羅什翻譯,流傳中國。在中國實際完成三論一宗的大業者為隋代吉藏。該宗着重闡揚諸法性空的理論,也稱法性宗。該宗建立「真俗二諦」、「八不中道」等理論,認為世間萬物都是以眾多因緣和合而生(緣起),離開眾多因素和條件就沒有獨立不變的實體(性空)。一切眾生智能成佛,只因迷故,為無明妄想所蒙蔽,所以成佛與否,關鍵在於迷悟。

建築格局

棲霞寺占地面積40多畝,共有毗盧殿藏經樓三進院勤務,依山勢層層上升,格局嚴整美觀。棲霞寺前是一片開闊的綠色草坪,有波平如鏡的明鏡湖和形如彎月的白蓮池,四周是蔥鬱的樹木花草,遠處是蜿蜒起伏的山峰,空氣清新,景色幽靜秀麗。寺內主要建築有山門、彌勒佛殿、毗盧寶殿、法堂、念佛堂、藏經樓、鑒真紀念堂、舍利石塔。寺前有明徽君碑,寺後有千佛岩等眾多名勝。

寺前左側有明徽君碑,是初唐為紀念明僧紹而立,碑文為唐高宗李治撰文,唐代書法家高正臣所書,碑陰「棲霞」二字,傳為李治親筆所題。此乃江南古碑之一,是珍貴文物。

進入山門,便是彌勒佛殿,殿內供奉袒胸露、面帶笑容的彌勒佛,背後韋馱天王,昂首挺立。出殿拾級而上,是寺內的主要殿堂大雄寶殿,殿內供奉着高達10米的釋迦牟尼佛。其後為毗盧寶殿,雄偉莊嚴,正中供奉高約5米的金身毗盧遮那佛,弟子梵王帝釋侍立左右,二十諸天分列大殿兩側。佛後是海島觀音塑像,觀世音佇立鰲頭,善財、龍女侍女三旁,觀音三十二應化身遍布全島。堂內塑像,工藝精湛,入化傳神,令人讚嘆。

過了毗盧寶殿,依山而建的是法堂、念佛堂和藏經樓。藏經樓內珍藏着漢文《大藏經》7168卷,另有各種經書1.4萬餘冊。在佛龕中供奉着釋迦牟尼玉像一尊。藏經樓左側為「過海大師紀念堂」,堂內供奉着鑒真和尚脫紗像,陳列着鑒真第六次東渡圖以及鑒真和尚紀念集等文物,這些都是日本佛教界贈送的,是中日佛教界友好往來的歷史見證。

寺內還新建了玉佛樓,正中供奉一尊高1.5米,重390公斤的玉佛像,玉佛雕鑿精細,裝金着彩,是台灣僧人星雲大師捐贈的。玉佛樓兩壁掛有釋迦牟尼佛成道彩圖。

寺外右側是舍利塔,始建於隋文帝仁壽元年(601年),七級八面,用白石砌成,高約15米。塔基四面有石雕欄杆,基座之上為須彌座,座八面刻有釋迦牟尼佛的「八相成道圖」,有白象投胎、樹下誕生、九龍浴太子,出遊西門、窬城苦修,沐浴坐解、成道、降魔和涅槃。八相圖之上為第一級塔身,第一級塔身特別高,八角形,每角有倚柱,塔身刻有文殊普賢菩薩及四大天王像等浮雕。以上各層上下檐間距離較短,五層檐由下至上逐層收入,塔身亦有收分。各面均灘兩石競,龕坐一佛。檐下斜面上還雕刻飛天樂天、供養天人等像,與敦煌五代石窟的飛天相似。塔頂剎柱為蓮花形。整個舍利塔造型精美,不僅是隋唐時期江南石雕藝術的代表作,也是研究古代佛教、藝術、文化的珍貴實物。

主要建築

舍利塔

棲霞寺舍利塔為南唐遺物,是長江以南最古石塔之一,是中國最大的舍利塔。建於隋代,隋仁壽二年(602年),隋文帝命天下八十三州建仁壽舍利塔,棲霞寺有其一,十世紀南唐時重建,是棲霞寺內最有價值的古建築。石塔八角五級,高約15米。基座圍以勾線造石欄杆,為近代發掘五代原物復原。基座地面雕刻海水及龍鳳魚蝦等圖形,現僅殘存一部分。塔身下須彌座各面浮雕釋迦八相。第一層塔身特別高,正面及背面均雕刻版門,東北及西南為文殊(已毀)及普賢菩薩像,其餘四面為天王像。其上為密檐五級,其間刻有小佛龕。各檐仿木構瓦面,角梁端有環寺鈴鐸,尚存少數。塔頂原為金屬剎,有鐵鏈引向脊端重獸背鐵環,後世改用數層石雕蓮花疊成的寶頂。寶塔圖像嚴謹自然,形象生動,雕刻十分精緻,構圖頗富有中國畫的風格,為中國五代時期佛教藝術的傑作。歷經千年風雨,雖有部分石檐毀墜,仍巍然屹立,成為金陵佛氣極盛的見證。

大佛閣

大佛閣,又稱三聖殿,供無量壽佛,為南齊時弋開鑿,位於舍利塔東。佛像坐身高十點八米,連座高十三點三米,觀音、勢至菩薩左右立侍,高十一米。佛像的衣褶風格,頗似大同雲岡石窟之佛。原為舍利塔旁的兩尊接引佛,高三米多,秀美典雅,與洛陽龍門石佛相似,亦為中國佛教藝術黃金時代的絕世珍品。 棲霞寺為唐代鑒真和尚足跡所至之處,寺內藏經樓院內設「鑒真和尚紀念堂」,供奉着1963年日本代表團訪問南京時贈送的一尊鑒真和尚脫胎塑像,還陳列着鑒真和尚有關史跡資料多種。

千佛岩

千佛岩位於舍利塔後邊的山岩中,還有一組南朝時期開鑿的石窟,內鑿佛像500餘尊,稱千佛崖。其中最大的佛像是無量壽佛,高達10米,左右是觀音、大勢至菩薩立像,組成西方三聖。周圍的岩壁上迫布着佛憲和佛像,在最後一個石窟中,出現了一尊手執鐵錘與鐵錐的石工雕像,是佛像的開鑿者把自己的形象也鑿入佛龕。干佛崖的佛像桔美壯觀,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大佛閣後,舍利塔東,無量殿後山崖間,是千佛岩,有「江南雲崗」之稱,是中國唯一的南朝石窟。據《棲霞寺碑》載,南朝齊代明僧紹死後,其子仲璋與沙門法度首先在西峰兩壁上鐫造無量壽佛及觀音、勢至兩菩薩。相傳佛像雕成後,在佛龕頂上放出光彩,於是,齊、梁的貴族仕子,風聞而動,各依山岩的高 下深廣,在石壁上鑿雕佛像,或五六尊或七八尊為一龕,號稱千佛岩。共計南朝造像有二百九十四座佛龕,佛像五百一十五尊。以後唐宋元明各代均續有開鑿,共計佛像七百尊。梁代臨川王蕭宏將佛像加以裝梁代臨川王蕭宏將佛像加以裝飾,金碧煥然,千佛岩位於南方,與雲岡石窟南北遙遙相對,是中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傑作。

劉宋明帝間,處壬明僧紹隱居棲霞山,夜夢山岩間有如來放光,於是發願造窟,未果。次子明仲璋繼承遺志,請僧?法師設計,在西峰石壁開鑿龕窟,和僧人法度共同在四八四年刻鑿無量壽佛(阿彌陀佛)及觀音、勢至等兩菩薩,均高十公尺。雕成之後,齊、梁的貴族士子均各拾財貨,依山岩的高下深廣,在石壁鑿雕佛像,或五、六尊,或七、八尊為一繪,號稱千佛岩。梁武帝年間(五一一年),梁代臨川王蕭宏將佛像加以裝修,金碧煥然。明仲璋、法度所鑿的「大佛(龕)閣」,為千佛岩第一窟。因供奉西方三聖,故又稱為「無量殿」、「三聖殿」,現今磚砌的殿門,是為後代修葺結果。大佛殿往東有四龕相列,西邊約有二十多窟,其餘皆散列于山岩上及岩北側。龕內布局,或一佛二菩薩,或一佛二弟子,窟門兩側有天王力士像。佛座下常蹲踞雙獅。漫步其間,常能見到古人題刻,其中以宋人陸九言的「古千佛岩棲霞山」楷書最醒目。

無量殿

無量殿為千佛岩最早最大的佛龕。無量壽佛居中,兩側分侍觀音、大勢至,造像身段勻稱,線條流暢。三佛衣褶作風與雲岡石窟酷似,而開鑿年代比雲岡石窟還早十七年。造像精緻古樸,可與大同、龍門比美,其價值在於保存了南朝佛像的原韻,在江南尤其罕見。 千佛岩有一尊「佛」,絕無僅有,即三聖殿左側的「石公佛」。相傳在雕鑿最後一尊佛像時,錘輕,石紋絲不動;錘重,石塊崩裂;不輕不重,僅冒火星,老是鑿不成。眼看期限已到,石匠為免眾人殺身之禍,便縱身跳進龕內,成了一尊一手舉錘、一手拿鏨的「石公佛」。這個傳說體現了後人對明代著名的工匠王壽的尊敬懷念之情。

彩虹明鏡

明鏡湖位於棲霞寺山門前50米,是彩虹橋與明鏡湖的合稱。明鏡湖原為桃花澗水的匯集地(今已改道),湖水澄碧,光可照人。湖上有六角亭,以狀若彩虹的曲橋相連,雅號「彩虹明鏡」。彩虹橋毀於清咸豐兵燹,20年代重建,恢復原貌。此後橋、亭又歷經修葺。1981年,一度發生明鏡湖湖床塌陷、彩虹橋折斷、彩虹亭坍塌的罕見現象,「彩虹明鏡」一時消失殆盡。1991年,「彩虹明鏡」復建工程正式啟動,次年竣工。重建的明鏡湖呈方形,面積約3000平方米。湖中有亭,六角形,丹楹黑瓦,翹角飛檐,其上「彩虹亭」3字為當代高僧茗山法師題寫。彩虹橋曲折臨波,與亭連為一體。湖邊豎有一碑,高2米餘,正面刻「彩虹明鏡」,背面刻《復建明鏡湖碑記》,詳述重建原因和經過。

明徵君碑

明徵君碑於唐上元三年(676年),高宗李治詔立。南朝舍宅創棲霞寺的隱士明僧紹五世孫明崇儼(唐高宗寵臣),為紀念先祖,向李治求取「御碑」,立於棲霞寺山門前。明僧紹因朝廷多次徵召不赴,世稱「征君」。碑高2.74米,寬1.31米,厚0.36米;碑首為6龍拱額,上篆「明徵君碑」4字,由唐朝書法家王知敬書寫;碑身兩側為獅首綬帶西番蓮紋飾;碑文由唐高宗李治起草,書法家高正臣行書題寫,通篇2376字,為四六韻文,以10首名詞作結尾。該碑記述明僧紹生平,以及齊梁兩代在棲霞山興寺鑿像等史事。碑陰刻有「棲霞」兩字,相傳系李治御書。碑質有豆粒狀白色斑紋,為2.8億年前淺海中的動物海百合莖化石和中國孔珊瑚化石。碑下龜趺頭有球斯瓦格化石,是用2.9億年前的上石炭統船山組炭岩雕刻而成。

石窟造像

依據文獻記載及造像風格演變,現將棲霞石窟造像大致分為三期。

第一期

約建於晉宋之際至宋永光元年。以無量殿左邊編號為下026、下024兩窟造像為代表。

總結這一期造像風格:均為穹窿形窟頂。佛像身軀粗短呈方形,多為高髻螺發,U形領口佛衣,有陰刻背光及頭後着蓮花,衣襞呈八字形覆壇,亞形壇基。菩薩着方形寶冠,跣足立於圓形蓮座上。出現三壁三龕窟。

第二期

約開鑿於5世紀末的十餘年。以無量殿(標號下020)及其周邊下的022、下021、下019(釋迦多寶窟,即南京市博物館標號的13窟)、下004、中102、上193、上089、上148、上090諸窟為代表。大致可分為早、晚兩期。總結這一時期石窟造像風格:均為穹窟頂,出現三壁環壇,佛壇多為方形與橫長方形,並有千佛出現。佛像軀幹較一期明顯拉長,倚坐、立佛及結跏趺坐均有表現,佛衣穿法也較豐富,U形領口佛衣、「敷搭雙肩下垂式」、「褒衣博帶式」、「半披式」袈裟並存,施有禪定印與無畏印,裳懸外展下垂。菩薩出現Ⅹ形瓔珞,並有穿壁現象。雕塑方面,圓雕、平直刀法混用,造型更重人體表現,衣飾厚度較一期有所減弱,佛像軀幹較一期修長,秀骨清像風格明顯,造像組合也較前期有所增加。其他造像因素如護法獅子上舉一爪及小跪人造型也為這一期新有。

第三期

約於6世紀初至梁天正元年(551)年間。以現無量殿前兩接引佛為代表。損壞較重的一尊,作低髻螺發,佛跣足立於圓形蓮座上,佛衣右領襟沿左臂敷搭至雙肩,衣紋轉折多為凸棱形起伏,對稱刻於胸前,袈裟表現較厚重。另一尊形體保存較為完好,薄衣貼體,下胸腹起伏刻畫細膩,衣紋塑造以階梯式及仿泥條式手法表現,低髻螺發,着裝方式與前一尊相同。兩尊佛像造型相似,雕刻手法及形體表現略有不同,由於兩尊造像均為單體圓雕,其最初所在位置已無從考證(一說從舍利塔旁移至此)。

棲霞寺三期石窟造像總體風格演變呈現為:造像由身軀粗短向舒展修長變化,佛着裝由早期的U形領口佛衣到後來出現「褒衣博帶式」、「半披式」及「敷搭雙肩下垂式」佛衣、由較粗獷厚重的佛衣表現向注重人體刻畫過渡,衣飾厚度逐漸減弱,進而到薄衣貼體。佛座由亞形壇基向方形及長方形壇基過渡,最終出現三壁環壇。造像組合由一佛二菩薩而逐漸增多至一鋪多尊。雕刻手法也由平直刀法向圓雕手法過渡。菩薩身着Ⅹ形瓔珞於腹前穿壁也出現在二期。

中國最大的舍利塔——南京棲霞寺舍利塔搶救維修工程於1993年底竣工,由中國文物研究所副研究員蔡潤主持的這次維修是歷次維修中規模最大、技術水平最高的一次,主要是把數百年前由於自然風化、雷擊火焚墜落的8塊石構件粘結至原斷口處。

參考文獻

  1. 佛教十大小名山:棲霞山(組圖) , 新浪[引用日期2015-01-22]
  2. 寺廟介紹 , 棲霞寺官網[引用日期2015-02-02]
  3. 南京大屠殺中的棲霞寺佛教難民所,最多時曾收容2萬3千餘名難民2017-12-23 16:15 南京大屠殺/佛教
  4. 三論宗發祥地:金陵秀美棲霞寺 , 鳳凰網[引用日期2015-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