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石福靈宮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東石福靈宮,是位於臺灣嘉義縣東石鄉三家村的廟宇,旁祀一門火炮。
歷史
一說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大坵田先民將輪流在家供拜的觀音佛祖於大坵田北堡建一小廟奉祀,至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再修建成佛祖廟,到同治十年(1871年)廟遷建於中堡並改名「福靈宮」。另一說據相良吉哉所編撰的《臺南州祠廟名鑑》,神像是由當地人蔡勅的祖父從赤山巖觀音廟分香而來,先供奉於自宅,直到同治十年,蔡勅、蔡派、蔡仁等庄民協議建廟。
據傳同治三年(1864年),古名三塊厝庄的三家村與東鄰的村庄經常為擴張村落土地而發生械鬥,鰲鼓庄人就送一支火砲給三塊厝庄作支援。另一說糾紛起因是當今雲林縣四湖鄉蔡厝庄民,因庄民被海埔庄人擄走,遂求鰲鼓庄蔡姓宗親協助,鰲鼓庄又轉向請託三塊厝庄蔡姓宗親,終於強力將被擄之人救出,因而三塊厝庄與海埔庄結怨,相鬥達數年之久。
當三塊厝庄人正要砲擊海埔庄時,廟方乩童告知為了不要讓對方有人傷亡,砲身需離土七吋才發射,砲彈便打到敵庄的榕樹旁,無人傷亡。震驚的敵庄庄民決定派人講和,結束這場械鬥,三塊厝庄人感此炮功鉅。到台灣日治時期,日本政府因應戰事需要,強行徵收民間物資,村民怕火砲會被充公,便埋在田裡。
1907年,蔡思高、呂城、高使、蕭溜等庄民以日幣約七百圓重修被颱風損毀的此廟。1984年,村長高江滿與該村出身的蕭天讚等地方人士商議在新地點建廟,舊地點造蓮花池,1988年新廟落成安座。
1984年重建時民眾再將砲挖出運到福靈宮,封為觀音佛祖右將,以「鐵嘴將軍」稱呼。
2013年,七旬的福靈宮總幹事高江滿告知《聯合報》記者說,1984年重建時神明指示要迎回砲身,年過八旬的藏砲人員卻因曾發毒誓,堅持不對他透露,後來找到時村民以鑼鼓舞獅迎回宮內。
祭祀
當地村民表示現今職場就像戰場,不少人都會來向此火砲祈求協助職場問題,還有新竹包商多次送大金牌。該砲的故事也成為當地題材,如當地木雕師高基培創作一尊一手執刀、一手高舉火砲的老將軍木雕,以及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以此為題材之一繪在三家村的牆壁。
此外,在新北市蘆洲區九芎街九芎公廟供奉一門也被稱為「鐵嘴將軍」的火砲,與一棵被喚作「九芎公」的九芎樹共同接受民眾膜拜,傳說是與鄭成功有關。
寺廟
東亞傳統宗教供奉神灵、神话或传说人物、历代圣贤、历史著名人物的房屋式祭祀建筑物,均可統稱為廟宇[1]。
一般包括道觀、佛寺、祠等廟宇,而不包括祭祀祖先的祠堂家廟,但一些聖賢的家廟亦受宗族以外的信眾參拜,故这些家庙同時事實上有著祭祀以及讓信眾祈求庇佑用的性質。道教宮觀可稱宮廟,佛教寺院可稱寺庙,尊天法祖祭祀通稱祖廟或宗廟,皇家太庙與明堂则合稱为廟堂。
由於東亞傳統上常有不同宗教互相影響、習合的情況,如佛道雙修、三教合流、神佛習合等,加上與民間信仰、巫覡宗教合流,因此廟宇的名稱、性質多變,甚至同一間廟宇同時具備多種性質。
建築
除了一些單體式且不設前院的廟宇外,一般都有一個獨立的門為入口,如神道坊(廟宇牌坊)、山門、鳥居等,也代表進入廟宇或結界範圍。入門之後為神道,可通往參拜之處。
廟宇主體建築稱為「殿」,「殿」本指帝王居所,後來也指供奉仙真聖賢神佛的屋宇如大雄寶殿,有些則稱為「堂」如日本法隆寺金堂。規模較大的寺廟常有多個不同的殿或堂。
有些廟宇周圍會有鎮守の森,有守護廟宇的神聖意義,也有些是作為風水林。
類型與名稱
「觀」,原指宮殿的高大門闕,後因歷代帝王常請方士或道士夜觀星象、制定曆法於「觀」,後來用以指道士修道的居所,即道觀,也作為供奉道教先真的建築物名稱,如玄妙觀與白雲觀。一些規模較大的道觀會以「宮」命名,兩者又合稱「宮觀」。
民間信仰中的寺廟命名多元,傳統上只有一些主神神格為帝、后、妃或王爺級的寺廟才會用原指帝王居所的「宮」命名。例如媽祖曾先後在元代、清代獲皇帝冊封為天妃、天后,於是部分媽祖廟命名為天妃宮、天后宮;關羽被尊為協天大帝,於是一些關帝廟也命名為協天宮;神格崇高的神明,其廟宇也會稱為「宮」,如香港、澳門一些由民間釋教信徒開設的觀音廟名為水月宮。今日多數神廟都稱「宮」。
「殿」指帝王理事之所,多為高階神明的廟宇,供奉三清的廟宇名稱包含三清殿、高玄殿等。供奉玄天上帝的廟宇名稱包含北極殿、真武殿等。
寺廟原指「寺院」「寺」原係朝廷辦公官署如大理寺等,「院」原為官廨別稱。佛教傳入中國初期,曾將僧人安排在九卿之一府邸寺中居住,因幾個著名僧人而令其居所寺中某某院也逐漸成為僧人居所代稱。故後世稱為寺或院,佛教僧侶修行、禮佛與居住的道場,如中國佛教第一座佛寺洛陽「白馬寺」與香港“三大古剎”之一「青山禪院」,並隨著漢傳佛教傳播影響日本、朝鮮、越南、琉球;伊斯蘭教之禮拜堂稱之為「清真寺」。
「庵」或「庵堂」本來是指結草為屋,後指僧尼供佛的屋舍如河南初祖庵,又常常專指僅有女性出家眾(比丘尼)居住、修行的場所如新北市石碇區蓮池庵。也有一些民間釋教信徒把供奉地藏王的廟宇命名為地藏庵,五福大帝的廟宇也有命名為「庵」如福州白龍庵。
「巖」本來指位於山窟或依山崖處據險而築的佛寺,供奉清水祖師的廟宇也常命名為清水巖。
「洞」係道教先真居住之地如洞天福地,後來在中國大陸、香港、台灣、越南等地,因為民間釋教與民間信仰合流,而成為廟的代名詞之一。
儒教的寺廟包括祭祀孔子的孔廟,以及祭祀聖賢、烈士、祖先的「祠」,如名宦祠、忠烈祠、宗祠等。但一些祭祀先賢的祠又被民眾視為祈福消災的神明,遂與民間信仰結合變成民間寺廟,例如祭祀諸葛亮的武侯祠,供奉土地公的廟宇也有作土地祠、福德祠者。
「府」原指百官所居之處,部份廟宇也以「府」命名,如奉祀五府千歲的代天府、奉祀池府千歲的海埔池王府、奉祀張李莫府三千歲的五條港安西府、奉祀張天師的天師府或廣信府。
「堂」是古代官吏審案的地方,也指屋舍的正廳,作為廟宇使用如松山慈惠堂。台灣齋教、扶乩之場所亦常稱為「堂」,例如壹善堂、勸化堂。佛教道场也会使用「讲堂」作为弘法场所名称如慧日讲堂與菩提講堂。一貫道場所亦有作「某某佛堂」、「某某聖堂」等。
「壇」是舉行祭祀的高臺,在古代東亞常與政府祭祀相關,如天壇、地壇、先農壇、厲壇等,其中天壇、天公壇也成為常見祭祀玉皇上帝的廟宇名稱,如新竹天公壇、臺灣首廟天壇。另外,一般私人設立的神壇也常稱「某某壇」。
“廟”可作为祭祀各神祇场所的泛称,或直接成為祭祀場所名稱,如武廟、文昌廟、文武廟、媽祖廟、王爺廟、城隍庙、義民廟、祭祀后羿的三嵕(zōng)廟等。
日本神道教的寺廟稱為神社,其中祭祀日本皇室祖先神、日本天皇、以及對於大和平定有功神祇的神社稱為神宮,小型的神社則稱為「祠」,或作「小祠」、「小堂」。
越南傳統信仰中的寺廟,除了與中國相同的類型外,村社裡還有一種稱為「亭 (越南)|Đình」的寺廟,供奉村社保護神。
參考文獻
- ↑ 道教宮廟組織或管理章程範例 (PDF). 高雄市政府民政局. [2018-04-0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