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李兆炳(1909年-1992年6月23日),福建省漳州市人,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候补代表。

目录

人物生平

(1909—1993)福建省漳州市人。一九三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三五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一军团第四军政治部宣传部干事、宣传队副队长、宣传科科长,教育科科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政治部俱乐部干事,八路军后方政治部宣传科科长,军委总政治部宣传部宣传科科长,陕甘宁留守兵团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延安中共中央党校第三部组教科副科长,军委编译局副局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冀中纵队第二旅政治部主任,冀晋军区野战第一旅副政治委员,第二军分区副政治委员,华北军区独立第四旅政治委员,太原警备司令部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北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编译处处长,总政治部文化部副部长,中国革命博物馆馆长,国家文物局顾问。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候补代表。

李兆炳早年在福建省立第二师范(即龙溪师范)就读。1926年冬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二师毕业后,在石码、海澄等地任小学教员。

1932年4月,中央红军入漳,5月李兆炳参加军,被分配在红一军团第四军政治部工作,5月底随主力红军撤回江西中央苏区。曾任红四军政治部宣传队副队长、科长。

1933年,改任红一军团政治部宣传部干事。他在反对国民党军事“围剿”的艰苦战斗环境中,为红军的政治工作和宣教工作,为红一军团政治部机关报《战士报》的编辑出版,作出了突出的成绩。

1934年10月,李兆炳随红一军团撤离江西革命根据地,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在途经云南嵩明的一次战斗中,他负伤后强忍伤痛行军,走过了雪山、草地,并做好本职工作,向群众宣传共产党的主张。

1935年11月,李兆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他在陕北参加过直罗镇战役,后因病住院。1936年5月病愈,重返红一军团,随即参加红一方面军为迎接红二、四方面军举行的西征,时任宣传科长。西征途中,军团部由政治部副主任邓小平领导,对全军的干部和战士进行一次政治文化教育,李兆炳做了许多具体的组织工作。

1937年2月,李兆炳被调往延安,进入抗日军政大学第二期学习。

抗日战争爆发后,抗大二期的学员提前结业,他调任八路军后方政治部宣传

科科长。中央军委总政治部成立后,仍任宣传科科长。12月,调至八路军后方留守兵团,先后任留守兵团政治部宣传科科长,宣传部副部长、部长。1942年12月,到中央一部学习,参加过延安整风运动

1945年4月23日,在延安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上,李兆炳被选为候补代表。同年6月,担任军委编译局副局长。抗日战争胜利后,他调离延安至前线工作,在解放战争中转战华北,先后任冀热辽军区冀中第二纵队二旅政治部主任,冀晋野战军第一旅、冀晋第二军分区副政委,晋察冀独一旅政委,参与指挥平汉战役的望都战斗和太原战役的外围战斗等。

建国后,李兆炳历任华北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军委总政治部文化部处长、副部长,北京军区后勤部副政委。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61年,任中国革命博物馆馆长[2]

文化大革命”期间,李兆炳遭受“造反派”迫害,身心受到创伤而致残。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任国家文物局顾问,全国政协第五届、第六届委员。李兆炳离休之后,仍然关心着博物馆事业和党史资料征集工作。

1992年6月23日,李兆炳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视频

李兆炳 相关视频

习近平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0周年大会上发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