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大溪永昌宫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大溪永昌宫
图片来自xuite

大溪永昌宫,旧称永昌祠,俗称南兴庙,是位于台湾桃园市大溪区南兴里的神农庙,为客家族群所建,其主神神像曾传出似开漳圣王像。

沿革

约乾隆七年(1742年)间,客家人在南兴西尾地方山坡上,建立神农庙,初名“永昌祠”。地方俗称“南兴庙”。

道光七年(1827年)年庙宇遭焚。其主神的神农大帝神像与香炉,安祀于龙潭龙元宫,之后永昌宫重建时只迎回香炉。战后地址曾是南兴里11邻广福9号。2003年底,永昌宫整修完成,花费新台币2400多万。

神像

战后时期初,永昌宫为配合大溪地区信仰,与邻近寺庙信众相约排定农历正月十六日庆赞开漳圣王诞辰,反倒在农历四月二十六神农大帝圣诞却无大型庆赞活动。庙方采六年轮值一次,如2013年是南兴西尾地区、公号“永隆兴”的善信宰杀神猪

当地传言永昌宫庙方拜错了主神,将开漳圣王当成神农大帝,造成不少地主变卖田地,晚景凄凉。2005年5月18日,信徒李先宗表示十馀年前,他就发现庙方主神神像其实是开漳圣王,反而一尊陪祀神像才是神农大帝。他说当初日本政府为消灭台湾文化,要求庙方废神,当时信徒将主神藏起来,日后却失踪,才被换成现在的开漳圣王。有信众认为神农大帝有文、武之分,武的就是手持稻穗,文的则不持稻谷,在北台湾相当罕见,绝对没有供奉错的情形。相传永昌宫留给龙元宫的神农大帝像也是衣冠束带、文质彬彬的长官派头。至于同样祭祀神农的平镇建安宫、新屋长祥宫,其两庙祝吴成镇、范扬海都认为永昌宫的主神神像并非神农大帝。

对此,永昌宫主委江承源回应,他刚接主委不久,由寺庙年代久远,主神是否供奉错误并不了解,会尽速向地方耆老请示后再行处置。他说,事实上神像外观长得什么样子,都是传说中得来,最重要是“心在神就在”。2012年,庙方召开管理委员会时,委员们决议要重雕一尊高达四尺二寸、手持稻穗的神农大帝作镇殿神像,而原本并非手持稻穗的神像则挪前,并预定次年农历四月六日举行安座,然后四月廿六神农诞辰日当天扩大庆祝,并进行神猪比赛,不过有信众希望依然在正月十六。后来报导庙方轮值日已变为四月廿六,排在大溪庙宇神猪比赛日期的最后。

到了2018年,庙方会于神农大帝圣诞日举行绕境活动,包括桃园市长郑文灿、议员李柏坊、议员杨朝伟、市府民政局长汤蕙祯、农业局长郭承泉、大溪区长黄睿松、永昌宫主委徐福全均出席绕境活动。报导并讲永昌宫的一大特色是神农大帝神像著官服,和一般神农大帝像不同。

轮祀

此庙会与八德元圣宫、霄里玉元宫、八德三元宫轮祀圳头三官庙的三界炉。南兴为客家聚落,和八德霄里龙潭九座寮皆属霄里大圳灌溉区。当地人为管理农水权问题,便以圳头三官庙作集合商议调解的场所,因而桃园的三官信仰自始即与水圳管理、聚落合作有关。

圳头三官庙焚毁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发生岁荒欠收,遂有人提议用这庙剩下的三界炉来供奉三官大帝,嗣后果具神灵,于是这些庙宇便轮流移炉供奉。

寺庙

东亚传统宗教供奉神灵神话传说人物、历代圣贤、历史著名人物的房屋式祭祀建筑物,均可统称为庙宇[1]

一般包括道观佛寺庙宇,而不包括祭祀祖先祠堂家庙,但一些圣贤的家庙亦受宗族以外的信众参拜,故这些家庙同时事实上有著祭祀以及让信众祈求庇佑用的性质。道教宫观可称宫庙,佛教寺院可称寺庙,尊天法祖祭祀通称祖庙宗庙,皇家太庙明堂则合称为庙堂

由于东亚传统上常有不同宗教互相影响、习合的情况,如佛道双修、三教合流神佛习合等,加上与民间信仰巫觋宗教合流,因此庙宇的名称、性质多变,甚至同一间庙宇同时具备多种性质。

建筑

除了一些单体式且不设前院的庙宇外,一般都有一个独立的为入口,如神道坊(庙宇牌坊)、山门鸟居等,也代表进入庙宇结界范围。入门之后为神道,可通往参拜之处。

庙宇主体建筑称为“殿”,“殿”本指帝王居所,后来也指供奉仙真圣贤神佛的屋宇如大雄宝殿,有些则称为“堂”如日本法隆寺金堂。规模较大的寺庙常有多个不同的殿或堂。

有些庙宇周围会有镇守の森,有守护庙宇的神圣意义,也有些是作为风水林

类型与名称

“观”,原指宫殿的高大门,后因历代帝王常请方士或道士夜观星象、制定历法于“观”,后来用以指道士修道的居所,即道观,也作为供奉道教先真的建筑物名称,如玄妙观白云观。一些规模较大的道观会以“宫”命名,两者又合称“宫观”。

民间信仰中的寺庙命名多元,传统上只有一些主神神格为帝、后、妃或王爷级的寺庙才会用原指帝王居所的“宫”命名。例如妈祖曾先后在元代清代皇帝册封为天妃、天后,于是部分妈祖庙命名为天妃宫、天后宫;关羽被尊为协天大帝,于是一些关帝庙也命名为协天宫;神格崇高的神明,其庙宇也会称为“宫”,如香港、澳门一些由民间释教信徒开设的观音庙名为水月宫。今日多数神庙都称“宫”。

“殿”指帝王理事之所,多为高阶神明的庙宇,供奉三清的庙宇名称包含三清殿、高玄殿等。供奉玄天上帝的庙宇名称包含北极殿、真武殿等。

寺庙原指“寺院”“寺”原系朝廷办公官署如大理寺等,“院”原为官廨别称。佛教传入中国初期,曾将僧人安排在九卿之一府邸中居住,因几个著名僧人而令其居所中某某院也逐渐成为僧人居所代称。故后世称为寺或院,佛教僧侣修行、礼佛与居住的道场,如中国佛教第一座佛寺洛阳白马寺”与香港“三大古刹”之一“青山禅院”,并随著汉传佛教传播影响日本朝鲜越南琉球伊斯兰教之礼拜堂称之为“清真寺”。

“庵”或“庵堂”本来是指结草为屋,后指僧尼供佛的屋舍如河南初祖庵,又常常专指仅有女性出家众(比丘尼)居住、修行的场所如新北市石碇区莲池庵。也有一些民间释教信徒把供奉地藏王的庙宇命名为地藏庵五福大帝的庙宇也有命名为“庵”如福州白龙庵

”本来指位于山窟或依山崖处据险而筑的佛寺,供奉清水祖师的庙宇也常命名为清水岩

“洞”系道教先真居住之地如洞天福地,后来在中国大陆香港台湾越南等地,因为民间释教与民间信仰合流,而成为庙的代名词之一。

儒教的寺庙包括祭祀孔子孔庙,以及祭祀圣贤、烈士、祖先的“”,如名宦祠忠烈祠宗祠等。但一些祭祀先贤的祠又被民众视为祈福消灾的神明,遂与民间信仰结合变成民间寺庙,例如祭祀诸葛亮武侯祠,供奉土地公的庙宇也有作土地祠、福德祠者。

“府”原指百官所居之处,部份庙宇也以“府”命名,如奉祀五府千岁代天府、奉祀池府千岁海埔池王府、奉祀张李莫府三千岁的五条港安西府、奉祀张天师天师府或广信府。

“堂”是古代官吏审案的地方,也指屋舍的正厅,作为庙宇使用如松山慈惠堂。台湾斋教扶乩之场所亦常称为“堂”,例如壹善堂劝化堂。佛教道场也会使用“讲堂”作为弘法场所名称如慧日讲堂菩提讲堂一贯道场所亦有作“某某佛堂”、“某某圣堂”等。

“坛”是举行祭祀的高台,在古代东亚常与政府祭祀相关,如天坛地坛先农坛、厉坛等,其中天坛、天公坛也成为常见祭祀玉皇上帝的庙宇名称,如新竹天公坛台湾首庙天坛。另外,一般私人设立的神坛也常称“某某坛”。

“庙”可作为祭祀各神祇场所的泛称,或直接成为祭祀场所名称,如武庙文昌庙文武庙妈祖庙王爷庙城隍庙义民庙、祭祀后羿三嵕(zōng)庙等。

日本神道教的寺庙称为神社,其中祭祀日本皇室祖先神、日本天皇、以及对于大和平定有功神祇的神社称为神宫,小型的神社则称为“”,或作“小祠”、“小堂”。

越南传统信仰中的寺庙,除了与中国相同的类型外,村社里还有一种称为“亭 (越南)|Đình”的寺庙,供奉村社保护神。

琉球神道的祭祀场所称为“御岳”,其中一些属于寺庙形式。

参考文献

  1. 道教宫庙组织或管理章程范例 (PDF). 高雄市政府民政局. [2018-04-0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