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同济大学」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创建页面,内容为“同济大学(Tongji University),简称同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历史悠久、享有盛誉的中国著名高…”)
 
(added Category:中國大學學院 using HotCat
 
(未顯示由 2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5 次修訂)
行 1: 行 1:
 同济大学(Tongji University),简称同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历史悠久、享有盛誉的中国著名高等学府,是国家 “211 工程”、 “985 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也是收生标准最严格的中国大学之一;是 “2011 计划”、“珠峰计划”、“卓越工程师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 “111 计划”、中美“10+10”计划入选高校;是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合作联盟、国际设计艺术院校联盟、21世纪学术联盟、卓越大学联盟、中俄工科大学联盟、中欧工程教育平台、同济—伯克利工程联盟成员,为中管副部级院校。
+
{{copyedit|time=2019-09-08T02:37:37+00:00}}
 +
{{Infobox person
 +
| 姓名    = 同济大学 ( [[同舟共济]])
 +
| 圖像    = [[File:同济9.jpg|缩略图|center|[http://p1.so.qhimgs1.com/bdr/_240_/t0158474b92d2cade51.jpg 原图链接]]]
 +
| 圖像說明 = [[养天地之正气,法古今之完人]]
 +
| 出生日期 =
 +
| 國籍    = 中國
 +
| 别名    =
 +
| 職業    =
 +
| 知名原因 = 211工程大学   
 +
| 知名作品 =
 +
}}
 +
 
 +
'''[[同济大学]]''' [[严谨、求实、团结、创新]]<ref>[https://www.tongji.edu.cn/ 同济大学]</ref>
 +
 同济大学(Tongji University),简称同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历史悠久、享有盛誉的中国著名高等学府,是国家 “[[211 工程]] ”、 “[[985 工程]] ”重点建设高校,也是收生标准最严格的中国大学之一;是 “[[2011 计划]] ”、“[[ 珠峰计划]] ”、“[[ 卓越工程师计划]] ”、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 “[[111 计划]] ”、[[ 中美“10+10]] ”计划入选高校;是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合作联盟、国际设计艺术院校联盟、21世纪学术联盟、[[ 卓越大学联盟]] 、中俄工科大学联盟、中欧工程教育平台、同济—伯克利工程联盟成员,为中管副部级院校。<ref>[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moe_843/201709/t20170921_314942.html 教育部 财政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教育部网,2017-09-21</ref>
 
[[File:同济.jpg|缩略图|左|[https://p1.ssl.qhmsg.com/dr/200_200_/t013b32ff27e3933e0e.jpg?size=400x397 原图链接]]]
 
[[File:同济.jpg|缩略图|左|[https://p1.ssl.qhmsg.com/dr/200_200_/t013b32ff27e3933e0e.jpg?size=400x397 原图链接]]]
 同济大学的前身是1907年德国医生埃里希·宝隆在上海创办的德文医学堂;翌年改名同济德文医学堂;1912年与创办不久的同济德文工学堂合并,更名为同济德文医工学堂;1923年正式定名为大学;1927年成为国立同济大学,是中国最早的七所国立大学之一。  
+
 同济大学的前身是1907年德国医生埃里希·宝隆在上海创办的德文医学堂;翌年改名同济德文医学堂;1912年与创办不久的同济德文工学堂合并,更名为同济德文医工学堂;1923年正式定名为大学;1927年成为国立同济大学,是中国最早的七所国立大学之一。 <ref>[https://www.tongji.edu.cn/xxgk1/xxjj1.htm 同济大学简介]</ref>
  
 截至2018年6月,同济大学设有38个学院和二级办学机构,7家附属医院,6所附属中小学。有四平路、嘉定、沪西和沪北等4个校区,占地面积2.56平方公里,校舍总建筑面积175余万平方米,图书馆总藏书量407万余册.
+
 截至2018年6月,同济大学设有38个学院和二级办学机构,7家附属医院,6所附属中小学。有[[ 四平路]] [[ 嘉定]] [[ 沪西]] [[ 沪北]] 等4个校区,占地面积2.56平方公里,校舍总建筑面积175余万平方米,图书馆总藏书量407万余册.
 
== 历史变革 ==
 
== 历史变革 ==
同济初创
+
* 同济初创
1893年德国医生埃里希·宝隆(Dr. Erics Paulum)来到上海,在德国总 领事馆附近开一诊所。后来,他与在上海的几名德国医生成立了“德医公会”。八国联军侵华时,德国运来大批医疗设备,聘请当时在上海负有盛名的宝隆医师,协助在沪成立了伤兵医院。德军归国时,为感谢宝隆,将伤兵医院的医疗设备悉数赠送给宝隆。
+
1893年德国医生[[ 埃里希·宝隆]] (Dr. Erics Paulum)来到上海,在[[ 德国]] 总领事馆附近开一诊所。后来,他与在上海的几名德国医生成立了“德医公会”。八国联军侵华时,德国运来大批医疗设备,聘请当时在上海负有盛名的[[ 宝隆]] 医师,协助在沪成立了伤兵医院。德军归国时,为感谢宝隆,将伤兵医院的医疗设备悉数赠送给宝隆。
  
 
1900年,宝隆在德国驻沪总领事克纳佩(Wilhelm Knappe)的支持下,在张家浜新马路旁开办了有20张床位的医院。由中德双方出资,取名“同济医院”,宝隆任院长。1904年初,克纳佩在柏林与德国外交部、普鲁士文化部的代表以及柏林大学东方语言部主任进行了会谈。在谈到在中国推行德国教育政策时,克纳佩提出了在上海开办德国医科学校的计划。
 
1900年,宝隆在德国驻沪总领事克纳佩(Wilhelm Knappe)的支持下,在张家浜新马路旁开办了有20张床位的医院。由中德双方出资,取名“同济医院”,宝隆任院长。1904年初,克纳佩在柏林与德国外交部、普鲁士文化部的代表以及柏林大学东方语言部主任进行了会谈。在谈到在中国推行德国教育政策时,克纳佩提出了在上海开办德国医科学校的计划。
  
1905年,德国外交部、普鲁士文化部就在上海开办德国医科学校一事达成共识。普鲁士文化部教育司司长阿尔特霍夫(Althoff)建立了“促进德国与外国精神文化关系科佩尔(Koppel)基金会”。该基金会直接受文化部监督,它的董事会主席是商务顾问科佩尔。科佩尔基金会不仅负责筹集钱款,而且对外以学校创办者的面目出现。
+
1905年,德国外交部、普鲁士文化部就在上海开办德国医科学校一事达成共识。普鲁士文化部教育司司长[[ 阿尔特霍夫]] (Althoff)建立了“促进德国与外国精神文化关系科佩尔(Koppel)基金会”。该基金会直接受文化部监督,它的董事会主席是商务顾问[[ 科佩尔]] 。科佩尔基金会不仅负责筹集钱款,而且对外以学校创办者的面目出现。
  
 
1907年3月,科佩尔基金会、促进在华德国文化工作委员会、上海德医公会和同济医院4方,在柏林签署了由普鲁士文化部起草的关于在上海建立德国医科学校的协定;1907年6月3日,“德文医学堂”董事会正式成立,董事会由18人组成。
 
1907年3月,科佩尔基金会、促进在华德国文化工作委员会、上海德医公会和同济医院4方,在柏林签署了由普鲁士文化部起草的关于在上海建立德国医科学校的协定;1907年6月3日,“德文医学堂”董事会正式成立,董事会由18人组成。
行 22: 行 36:
 
1912年,同济德文医学堂增设工科,更名为“同济医工学堂”,设医、工和德文三科。由校董事会筹措办学经费,由福沙伯全面领导学堂。当年,医正科三级学生张近枢、何理中、江逢治3人,按照德国大学医科考试规则参加学堂的第一次毕业考试,均顺利通过,如期毕业。他们是同济历史上的第一届毕业生。
 
1912年,同济德文医学堂增设工科,更名为“同济医工学堂”,设医、工和德文三科。由校董事会筹措办学经费,由福沙伯全面领导学堂。当年,医正科三级学生张近枢、何理中、江逢治3人,按照德国大学医科考试规则参加学堂的第一次毕业考试,均顺利通过,如期毕业。他们是同济历史上的第一届毕业生。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进入尾声,1917年2月美国宣布与德国断交 ,不久对德宣战。上海法租界以同济医工学堂是德国的产业,为防止德国人利用该校机械制造武器为由,当众宣布解散学校,并限令师生当日离校。为此,社会各界联名致电教育部,请设法对同济学生作善后安排。教育部马上派人商议,把学校迁到吴淞镇,继续开学上课。1917年4月23日,教育部下令学堂改属华人私立学校,由华人董事会办学,直属教育部领导。同年12月,更名为私立同济医工专门学校。
+
1917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 进入尾声,1917年2月美国宣布与德国断交 ,不久对德宣战。上海法租界以同济医工学堂是德国的产业,为防止德国人利用该校机械制造武器为由,当众宣布解散学校,并限令师生当日离校。为此,社会各界联名致电教育部,请设法对同济学生作善后安排。教育部马上派人商议,把学校迁到吴淞镇,继续开学上课。1917年4月23日,教育部下令学堂改属华人私立学校,由华人董事会办学,直属教育部领导。同年12月,更名为私立同济医工专门学校。
  
 
1922年学校正式迁往吴淞镇。根据《宝山县志》记载:1917年同济德文医学堂由华董接管,迁入吴淞中国公学。1918年,在教育部次长袁希涛主持下,由教育部拨款,在吴淞购地150亩筹建校舍。1921年竣工后陆续迁入新校舍。
 
1922年学校正式迁往吴淞镇。根据《宝山县志》记载:1917年同济德文医学堂由华董接管,迁入吴淞中国公学。1918年,在教育部次长袁希涛主持下,由教育部拨款,在吴淞购地150亩筹建校舍。1921年竣工后陆续迁入新校舍。
行 34: 行 48:
 
1927年9月,同济大学开女禁,首招两名女生。
 
1927年9月,同济大学开女禁,首招两名女生。
  
1932年1月28日,集结于上海的日军进攻上海,爆发了“一·二八”事变。在“一·二八”事变中,日军飞机狂轰滥炸,吴淞地区许多工厂、学校毁于一旦。同济大学主要建筑如大礼堂、电气试验室、材料试验室、部分宿舍及实习工厂等被炸毁,图书、机器、标本、模型等设备损失更为严重。寒假过后,新学期无法上课。在此情况下,胡庶华校长想方设法使全校师生暂迁市区巨籁路(今巨鹿路)民生坊继续上课。同时,师生们参加抢救军民伤员,以支援十九路军与敌作战;吴淞校舍在朱家骅的帮助下,很快得以修复。
+
1932年1月28日,集结于上海的日军进攻上海,爆发了[[ “一·二八”事变]] 。在“一·二八”事变中,日军飞机狂轰滥炸,吴淞地区许多工厂、学校毁于一旦。同济大学主要建筑如大礼堂、电气试验室、材料试验室、部分宿舍及实习工厂等被炸毁,图书、机器、标本、模型等设备损失更为严重。寒假过后,新学期无法上课。在此情况下,胡庶华校长想方设法使全校师生暂迁市区巨籁路(今巨鹿路)民生坊继续上课。同时,师生们参加抢救军民伤员,以支援十九路军与敌作战;吴淞校舍在朱家骅的帮助下,很快得以修复。
  
 
1932年8月25日,学校迁回吴淞。
 
1932年8月25日,学校迁回吴淞。
  
1933年5月,国民党政治会议议决,将处于江湾的国立劳动大学(1932年停办)的房屋、机器、工厂等划归同济大学,创办同济大学附设高级职业学校,后奉教育部令,改称“同济大学附设高级工业职业学校”。[1]
+
1933年5月,[[ 国民党]] 政治会议议决,将处于江湾的[[ 国立劳动大学]] (1932年停办)的房屋、机器、工厂等划归同济大学,创办同济大学附设高级职业学校,后奉教育部令,改称“同济大学附设高级工业职业学校”。
  
 
1937年又先后增设了文、理等学院,从而成为了一所多学科的综合大学。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效仿美国的大学制度,以在每个省设立一所综合国立大学为目标。国立同济大学是民国建设国立大学期间最早建立的七所国立大学之一(1927年),也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最早的一批综合性大学(含医学院)。抗战爆发,美丽的同济校园在侵略者的轰炸中仅剩断壁残垣。
 
1937年又先后增设了文、理等学院,从而成为了一所多学科的综合大学。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效仿美国的大学制度,以在每个省设立一所综合国立大学为目标。国立同济大学是民国建设国立大学期间最早建立的七所国立大学之一(1927年),也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最早的一批综合性大学(含医学院)。抗战爆发,美丽的同济校园在侵略者的轰炸中仅剩断壁残垣。
  
 为求“一张平静的书桌”,学校于1937年开始内迁办学。经过三年流离、六次搬迁,先后辗转浙、赣、桂、滇等地,直至1940年落脚四川宜宾的李庄古镇。师生们教学不辍,坚持文化抗战。[2]
+
 为求“一张平静的书桌”,学校于1937年开始内迁办学。经过三年流离、六次搬迁,先后辗转浙、赣、桂、滇等地,直至1940年落脚[[ 四川宜宾]] 的李庄古镇。师生们教学不辍,坚持文化抗战。
  
 
1946年回迁上海以后,同济大学发展成为以理、工、医、文、法五大学院著称的海内外著名综合性大学。
 
1946年回迁上海以后,同济大学发展成为以理、工、医、文、法五大学院著称的海内外著名综合性大学。
行 52: 行 66:
 
 从1949年开始,为配合新中国教育资源统筹布局,同济大学历经多次院系调整。
 
 从1949年开始,为配合新中国教育资源统筹布局,同济大学历经多次院系调整。
  
1949年09月,文学院和法学院并入复旦大学,后来又随复旦大学支援了华东政法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学校的建设。
+
1949年09月,文学院和法学院并入[[ 复旦大学]] ,后来又随复旦大学支援了[[ 华东政法大学]] [[ 上海财经大学]] 等学校的建设。
  
 
1950年,为了支援湘鄂粤桂豫赣六省(中南区)医疗卫生事业,全部医学院和附属同济医院迁往湖北武汉,与武汉大学医学院合并后改名中南同济医学院和武汉同济医院(现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1950年,为了支援湘鄂粤桂豫赣六省(中南区)医疗卫生事业,全部医学院和附属同济医院迁往湖北武汉,与武汉大学医学院合并后改名中南同济医学院和武汉同济医院(现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行 62: 行 76:
 
1954年,恢复研究生教育。
 
1954年,恢复研究生教育。
  
1956年,工学院测量系迁往湖北武汉,参与建设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后并入武汉大学。1952年工学院的机械系、电机系和造船系等并入交通大学,还支援了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等学校,后来一部分随交通大学西迁建设西安交通大学。1952年水利系与其他高校的水利专业在南京参与组建了华东水利学院,即河海大学。
+
1956年,工学院测量系迁往湖北武汉,参与建设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后并入武汉大学。1952年工学院的机械系、电机系和造船系等并入交通大学,还支援了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等学校,后来一部分随交通大学西迁建设[[ 西安交通大学]] 。1952年水利系与其他高校的水利专业在南京参与组建了华东水利学院,即河海大学。
  
 
1960年06月,被列为建工部重点高校。
 
1960年06月,被列为建工部重点高校。
行 74: 行 88:
 
1966年5月,全国开始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在大动乱中,同济大学是重灾区,损失惨重。
 
1966年5月,全国开始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在大动乱中,同济大学是重灾区,损失惨重。
  
1966年6月13日上午,上海市委所派的以陈琳瑚为组长的工作组进入同济大学。随即,工作组在“一·二九”田径场与师生见面,宣布暂停王涛的党委书记职务,由党委副书记侯东昇代替,并在大礼堂召开全体师生员工“声讨反党反社会主义黑帮分子王涛大会”。此后,集中力量斗王涛,同济大学动乱从此开始。
+
1966年6月13日上午,上海市委所派的以[[ 陈琳瑚]] 为组长的工作组进入同济大学。随即,工作组在“一·二九”田径场与师生见面,宣布暂停王涛的党委书记职务,由党委副书记侯东昇代替,并在大礼堂召开全体师生员工“声讨反党反社会主义黑帮分子王涛大会”。此后,集中力量斗王涛,同济大学动乱从此开始。
  
 
1966年8月9日,同济大学发生了“八·九”事件。
 
1966年8月9日,同济大学发生了“八·九”事件。
  
1966年8月22日,同济师生员工开始成立“红卫兵”组织。不久学校有组织的成立了全校性的红卫兵组织——红卫兵大队部。红卫兵纷纷走上街头进行“破四旧、立四新”的宣传活动,并在校内外对本校部分干部和教师进行多次抄家。
+
1966年8月22日,同济师生员工开始成立“[[ 红卫兵]] ”组织。不久学校有组织的成立了全校性的红卫兵组织——红卫兵大队部。红卫兵纷纷走上街头进行“破四旧、立四新”的宣传活动,并在校内外对本校部分干部和教师进行多次抄家。
  
1967年6月2日,《文汇报》发表社论《上海高校文化大革命的胜利——祝贺同济大学革命委员会成立》。当天,革委会发出通告,宣布自1967年6月1日起,“同济大学的党、政、财、文各项大权归‘同济大学革委会’”。此后不久,各系及后勤、科研系统也相继成立革委会。至此,原来的教学、科研机构被砸烂,基本理论被全部否定。全校教学和科研活动几乎全部停止。
+
1967年6月2日,《[[ 文汇报]] 》发表社论《上海高校文化大革命的胜利——祝贺同济大学革命委员会成立》。当天,革委会发出通告,宣布自1967年6月1日起,“同济大学的党、政、财、文各项大权归‘同济大学革委会’”。此后不久,各系及后勤、科研系统也相继成立革委会。至此,原来的教学、科研机构被砸烂,基本理论被全部否定。全校教学和科研活动几乎全部停止。
  
 
1970年8月,学校成立“财产清理小组”。全校统一行动,对学校的家具、设备进行清点登记。运动对学校造成极大的破坏。600多间宿舍里的灯泡全被损坏或拧走;部分门锁被拆,部分书架、床板、绘图板被做成私人木箱;校产、设备长期无人管理,部分被人挪用,部分损坏。
 
1970年8月,学校成立“财产清理小组”。全校统一行动,对学校的家具、设备进行清点登记。运动对学校造成极大的破坏。600多间宿舍里的灯泡全被损坏或拧走;部分门锁被拆,部分书架、床板、绘图板被做成私人木箱;校产、设备长期无人管理,部分被人挪用,部分损坏。
行 92: 行 106:
 
1975年,学校恢复招收研究生。
 
1975年,学校恢复招收研究生。
  
1976年2月,学校召开全校大会,批判科技界的所谓“奇谈怪论”及“三项指示为纲”。[3]
+
1976年2月,学校召开全校大会,批判科技界的所谓“奇谈怪论”及“三项指示为纲”。
  
 
 同济大学[[[File:同济2.png|缩略图|左|[https://p1.ssl.qhmsg.com/dr/220__/t01347f56b032dab540.png 原图链接]]]
 
 同济大学[[[File:同济2.png|缩略图|左|[https://p1.ssl.qhmsg.com/dr/220__/t01347f56b032dab540.png 原图链接]]]
行 116: 行 130:
 
2007年5月20日,同济大学迎来百年校庆。庆祝大会在同济大学[4]大礼堂举行,习近平出席庆祝大会并致词。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亲自前往同济大学,看望师生员工,祝贺同济大学百年华诞。
 
2007年5月20日,同济大学迎来百年校庆。庆祝大会在同济大学[4]大礼堂举行,习近平出席庆祝大会并致词。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亲自前往同济大学,看望师生员工,祝贺同济大学百年华诞。
  
2010年,教育部和上海市宣布继续共建同济大学。[5]
+
2010年,教育部和上海市宣布继续共建同济大学。
 +
 
 +
2017年5月25日,加入中英大学工程教育与研究联盟。
 +
 
 +
2017年6月21日,同济大学国际[[足球学院]] 成立。
  
2017年5月25日,加入中英大学工程教育与研究联盟。 2017年6月21日,同济大学国际足球学院成立。 2017年9月,同济大学入选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
+
2017年9月,同济大学入选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
 +
 
 +
2019年同济大学打造声音可视化展览<ref>[http://newsxmwb.xinmin.cn/xinminyx/2019/03/26/31506694.html 同济大学打造声音可视化展览],企业网,2019-03-26</ref>
 
== 学术研究 ==
 
== 学术研究 ==
科研成果
+
* 科研成果
 
 截至2014年12年,学校承担了一系列国家重大专项、重大工程科研攻关,取得了大跨度桥梁关键技术、结构抗震防灾技术、城市交通智能诱导、城市污水处理、新能源汽车研发、国产化智能温室、大洋钻探、心房颤动分子遗传学等标志性科研成果。一系列高水平研究成果发表于全球顶级学术期刊《Science》、《Nature》与《Reviews of Modern Physics》;同济大学有22位教授担任“973计划”项目(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其中《大跨、高墩桥梁抗震设计关键技术》荣获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心房颤动分子遗传学和细胞电生理学研究》和《特大桥梁颤振和抖振精细化理论》分获2005、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截至2014年12年,学校承担了一系列国家重大专项、重大工程科研攻关,取得了大跨度桥梁关键技术、结构抗震防灾技术、城市交通智能诱导、城市污水处理、新能源汽车研发、国产化智能温室、大洋钻探、心房颤动分子遗传学等标志性科研成果。一系列高水平研究成果发表于全球顶级学术期刊《Science》、《Nature》与《Reviews of Modern Physics》;同济大学有22位教授担任“973计划”项目(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其中《大跨、高墩桥梁抗震设计关键技术》荣获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心房颤动分子遗传学和细胞电生理学研究》和《特大桥梁颤振和抖振精细化理论》分获2005、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gallery mode="packed" heights="250">
 +
File:20190326100949186472.jpg|缩略图|thumb|250px|有框|右|[http://newsxmwb.xinmin.cn/xinminyx/2019/03/26/31506694.html 来自企业网]
 +
File:20190326100956110938.jpg|缩略图|thumb|250px|有框|右|[http://newsxmwb.xinmin.cn/xinminyx/2019/03/26/31506694.html 来自企业网]
 +
File:20190326101002651617.jpg|缩略图|thumb|250px|有框|右|[http://newsxmwb.xinmin.cn/xinminyx/2019/03/26/31506694.html 来自企业网]
 +
File:20190326101009162011.jpg|缩略图|thumb|250px|有框|右|[http://newsxmwb.xinmin.cn/xinminyx/2019/03/26/31506694.html 来自企业网]
 +
File:T017cbe264b09dce1f7.jpg|缩略图|thumb|250px|有框|右|[http://sh.qihoo.com/pc/9895f787bd8aa19a2?cota=3&sign=360_e39369d1&refer_scene=so_55 来自企业网]
 +
</gallery>
 +
2012年,同济大学国家863牵头课题启动11项,合同经费近1.3亿 元;全年进校科研经费11.2亿元,比2011年同期增长10%,其中纵向8.6亿元;主持和参与国家重大专项、科技支撑、中央部委以及上海市科委等课题200余项,合同经费达4.3亿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批441项,其中重点项目8项,2000万以上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2项,项目获批数全国排名从第11位上升到第8位,获批经费3.1亿元,比2011年年增长63%;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取得突破,共获3项,其中重点项目2项;获省部级各类基金项目41项,其中上海市哲学社科规划项目19项、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项目10项。
  
2012 年,同济大学 国家863牵头课题启动11项, 合同经 费近1.3 亿 ;全 进校科研经费11.2 亿元, 比2011 年同 期增长10%, 其中 纵向8.6亿元;主持和参与国家重大专项、 科技 支撑、中央 委以及 上海市科 等课 题200余项,合同经费达4.3亿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批441 项, 其中重点项目8项,2000万以上重大研究计划集 项目2项,项目获批数全国排名从第11位上升到第8位,获批经费3.1亿元,比2011年年增长63%;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取得突破,共获3项,其中重点项目2项;获省部级 各类 基金项目41 项, 其中上海 哲学社科规 项目19项 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项目10 项。[6]
+
2005 开始 ,同济大学 与地方政府联 推动建设“环 济知识 济圈”,产值从初期2005年的不足30 亿元 发展到2013 的220多 亿元, 开创了“三区融合,联动发展”校地合作的典范;2010 上海世博会从申办、筹备到举办, 济大学就有2800多名师生参与 其中 ,承担了 科技部 上海市 世博 技专项 研究 题170多 项, 成各类 规划、设计任务90多 项, 并承担了世博主题演绎总策划、世博会园区总规划、城 最佳实践区总策 划、 世博总体 目管理总负责等8个方面的总负责重任
  
2005年开始,同济大学与地方政府联合推动建设“环同济知识经济圈”,产值从初期2005年的不足30亿元发展到2013年的220多亿元,开创了“三区融合,联动发展”校地合作的典范;2010年上海世博会从申办、筹备到举办,同济大学就有2800多名师生参与其中,承担了科技部和上海市世博科技专项等研究课题170多项,完成各类规划、设计任务90多项,并承担了世博主题演绎总策划、世博会园区总规划、城市最佳实践区总策划、世博总体项目管理总负责等8个方面的总负责重任。[7]
+
* 科研基地
 
 
折叠 科研基地
 
 
 截至2018年6月,拥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2个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5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39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截至2018年6月,拥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2个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5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39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行 133: 行 159:
  
 
== 学术资源 ==
 
== 学术资源 ==
+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行 179: 行 205:
 
2012年教育部第三轮全国高校学科评估结果发布,同济大学共有40个一级学科参评,9个学科排在前5位,13个学科排在前10位,24个学科排在前20位。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科继续保持全国首位,人才培养各单项指标均排名第一。
 
2012年教育部第三轮全国高校学科评估结果发布,同济大学共有40个一级学科参评,9个学科排在前5位,13个学科排在前10位,24个学科排在前20位。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科继续保持全国首位,人才培养各单项指标均排名第一。
 
== 教学建设 ==
 
== 教学建设 ==
 
  
 
 截至2013年12月,同济大学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29门,国家级特色专业2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0个。
 
 截至2013年12月,同济大学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29门,国家级特色专业2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0个。
  
国家级精品课程
+
* 国家级精品课程
  
 
 工程力学、地下建筑结构、建筑设计基础、景观规划设计原理、测量学、交通管理与控制、钢筋混凝土结构、数据库技术与应用、城市总体规划、建筑结构抗震、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动画运动规律、理论力学、计算机系统结构、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建筑理论与历史、城市规划原理、质量管理学、普通化学、金融衍生物定价理论、中级德语、工程项目管理、大学德语、建筑评论、材料研究方法、水污染控制工程、工程结构荷载与可靠度设计原理、桥梁工程、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
 
 工程力学、地下建筑结构、建筑设计基础、景观规划设计原理、测量学、交通管理与控制、钢筋混凝土结构、数据库技术与应用、城市总体规划、建筑结构抗震、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动画运动规律、理论力学、计算机系统结构、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建筑理论与历史、城市规划原理、质量管理学、普通化学、金融衍生物定价理论、中级德语、工程项目管理、大学德语、建筑评论、材料研究方法、水污染控制工程、工程结构荷载与可靠度设计原理、桥梁工程、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
  
国家级特色专业
+
* 国家级特色专业
  
 
 动画、软件工程、建筑学、城市规划、土木工程、环境工程、车辆工程、工业设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交通工程、工程管理、德语、地质学、地质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历史建筑保护工程、生物信息学、数学与应用数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工程力学。
 
 动画、软件工程、建筑学、城市规划、土木工程、环境工程、车辆工程、工业设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交通工程、工程管理、德语、地质学、地质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历史建筑保护工程、生物信息学、数学与应用数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工程力学。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同济大学力学实验教学中心、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同济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教学实验中心、同济大学建筑规划景观实验教学中心、同济大学力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同济大学力学实验教学中心、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同济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教学实验中心、同济大学建筑规划景观实验教学中心、同济大学力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
*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国际化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基于强化数理基础的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基于学科交叉的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环境与规划)、基于学科交叉的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艺术类与工程类)、基于学科交叉与综合的科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机械与电子)、土木工程专业拔尖创新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筑规划大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基于德、法、意大利语强化班的国际化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本硕贯通(4+2)的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国际化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基于强化数理基础的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基于学科交叉的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环境与规划)、基于学科交叉的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艺术类与工程类)、基于学科交叉与综合的科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机械与电子)、土木工程专业拔尖创新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筑规划大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基于德、法、意大利语强化班的国际化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本硕贯通(4+2)的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折叠 附属医院
+
* 附属医院
 
 同济大学有附属第十人民医院、附属同济医院、附属东方医院、附属肺科医院和附属第一妇婴保健院等10家三级甲等附属医院,总床位数5000余张。此外,学校的同济大学附属天佑医院,同济大学附属杨浦中心医院,同济大学附属养志康复医院三家医院已经挂牌。
 
 同济大学有附属第十人民医院、附属同济医院、附属东方医院、附属肺科医院和附属第一妇婴保健院等10家三级甲等附属医院,总床位数5000余张。此外,学校的同济大学附属天佑医院,同济大学附属杨浦中心医院,同济大学附属养志康复医院三家医院已经挂牌。
 +
{| class="wikitable" style="background-color:#f9f9f9; text-align:center;" width=80%
 +
|-style="background:#31005e; color:white; font-weight:bold; text-align:center;"
 +
|'''附属医院名称'''||'''级别'''||'''地址'''
 +
|-
 +
|上海市同济医院 || 综合类三级甲等 || 上海市普陀区新村路389号
 +
|-
 +
|上海市天佑医院 || 综合类三级甲等 || 上海市普陀区真南路500号
 +
|-
 +
|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 ||综合类三级甲等 || 上海市延长中路301号
 +
|-
 +
| 上海市东方医院 || 综合类三级甲等 || 上海市浦东新区即墨路150号
 +
|-
 +
| 上海市养志康复医院 || 综合类三级甲等 || 上海市松江区光星路2209号
 +
|-
 +
|上海市杨浦中心医院 || 综合类三级甲等 || 上海市杨浦区滕越路450号
 +
|-
 +
| 同济大学附属口腔医院 || 专科类三级甲等 || 上海市闸北区延长中路399号
 +
|-
 +
| 上海市肺科医院 || 专科类三级甲等 || 上海市杨浦区政民路507号
 +
|-
 +
| 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 || 专科类三级甲等 || 上海市静安区长乐路536号
 +
|}
 +
*师资力量
 +
截至2018年6月,拥有专任教师2726人,其中专业技术职务正高级989人,中国[[科学院院士]]8人,中国工程院院士9人(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人,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4人,中组部“千人计划”学者42人,教育部“长江计划”特聘(讲座)教授34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首席科学家23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25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8人,“青年长江”、“青年千人”等四类优秀青年人才99人.
 +
== 全职院士 ==
 +
{| class="wikitable" style="background-color:#f9f9f9; text-align:center;" width=80%
 +
|-style="background:#31005e; color:white; font-weight:bold; text-align:center;"
 +
|'''类别'''||'''院士名单'''
 +
|-
 +
| 中国科学院院士(7人) || [[汪品先]]、[[孙钧]]、[[姚熹]]、[[郑时龄]]、[[裴钢]]、[[周兴铭]]、[[葛均波]]
 +
|-
 +
| 中国工程院院士(7人) || [[项海帆]]、[[李同保]]、[[郭重庆]]、[[戴复东]]、[[范立础]]、[[沈祖炎]]、[[卢耀如]]
 +
|-
 +
|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人) || [[裴钢]]、[[汪品先]]
 +
|-
 +
| 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 || [[姚熹]]
 +
|-
 +
|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 [[吴志强]]
 +
|-
 +
| 美国建筑师协会荣誉院士(4人) || [[罗小未]],[[郑时龄]],[[吴志强]],[[常青]]
 +
|-
 +
| 法国建筑科学院院士(1人) || [[郑时龄]]
 +
|-
 +
|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1人)|| [[张慕圣]]
 +
|}
 +
== 合作交流 ==
 +
卓越联盟
 +
2010年11月25日,同济大学、天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8所高校在同济大学宣布签署《卓越人才培养合作框架协议》,同意全方位合作,并宣布2011年自主选拔录取实行联考。重庆大学于次月宣布加入,至此,同盟的合作高校增至9所。
 +
国际合作
 +
截至2018年6月,学校积极拓展国际合作,在对德为主的合作基础上,发展为以对欧洲合作为中心,拓展北美、辐射亚非的布局,先后建立了中德、中法、中意、中芬、中西、联合国等11个国际化合作平台学院,与200多所海外高校签订合作协议,与大众、西门子、拜耳和IBM等众多跨国企业共建了研究中心。学校先后发起成立了“中国绿色大学联盟”和“国际绿色校园联盟”并担任首届主席,当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全球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大学合作联盟主席,是亚太地区第一所被授予“全球可持续校园杰出奖”的高校。
 +
== 历任校长 ==
 +
{| class="wikitable" style="background-color:#f9f9f9; text-align:center;" width=80%
 +
|-style="background:#31005e; color:white; font-weight:bold; text-align:center;"
 +
 +
| [[埃里希·宝隆]]:1907─1909 || [[福沙伯]]:1909—1917 || [[贝伦子]]:1912—1919
 +
|-
 +
|[[沈恩孚]]:1917—1923 || [[袁希涛]]:1923—1927 || [[阮尚介]]:1917—1927
 +
|-
 +
| [[张仲苏]]:1927—1929 ||[[张群]]:1929-1929 || [[胡庶华]]:1929—1932
 +
|-
 +
| [[翁之龙]]:1932—1939 || [[赵士卿]]:1939—1940 || [[周均时]]:1940—1942
 +
|-
 +
| [[丁文渊]]:1942—1944 || [[徐诵明]]:1944—1946 || [[董洗凡]]:1946—1947
 +
|-
 +
| [[丁文渊]]:1947—1948|| [[夏坚白]]:1948—1952 || [[薛尚实]]:1953—19
 +
|-
 +
| [[王涛]]:1959—1977 || [[李国豪]]:1977—1984|| [[江景波]]:1984—1989
 +
|-
 +
| [[高廷耀]]:1989.2—1995.2 || [[吴启迪]]:1995.2—2003.6 || [[万钢]]:2004.7—2007.8
 +
|-
 +
| [[裴钢]]:2007.8-||  ||
 +
|}
 +
 +
==学校文化==
 +
 +
校训
 +
同舟共济
 +
 +
同济古训:养天地之正气,法古今之完人
 +
 +
折叠校风
 +
严谨、求实、团结、创新
 +
 +
折叠校歌
 +
《国立同济大学校歌》
 +
 +
词:易韦斋 曲:肖友梅
 +
 +
好一片中华大地,
 +
 +
不振兴工艺,真可惜,真可惜!
 +
 +
同有耳目,同有手足,同有心思才力,不作工负了好教育。
 +
 +
勤劳、诚毅,提携我中华国民,
 +
 +
同舟共济,同舟共济,振兴工艺;
 +
 +
好一片中国大地,
 +
 +
不健康身体,真可惜,真可惜!
 +
 +
同有心腹,同有肌肉,同有起居饮食,不学医负了好教育。
 +
 +
慈受、仁义,扶持我中华国民,
 +
 +
同舟共济,同舟共济,健康身体!
 +
 +
《同济之歌》
 +
 +
同济啊同济,同舟共济,同济啊同济,同舟共济;
 +
 +
航行征途中,我们齐心协力,航行征途中,我们齐心协力;
 +
 +
严谨求实,团结创新,终会到达理想境地,终会到达理想境地;
 +
 +
迎风踏浪,奋力划桨,再把那风帆高高挂起向着明天,向着世界,向着那崭新的未来世纪,迎风踏浪,奋力划桨,向着那崭新的未来世纪同济,同舟共济!
 +
 +
校徽
 +
一、名称
 +
 +
由中国书法学会名誉会长舒同亲笔题写的“同济大学”;用中文和英文同时标识。中文居上,表明主体性;英文居下,表明国际性。
 +
 +
二、历史
 +
 +
在标志中加1907,表明建校年代;前进的龙舟,象征历史沿革的进程。
 +
 +
三、文化
 +
 +
标志的文字:以“同济”两字为核心;标志的图案:三人划龙舟;昭示着目标:三人成众,同舟共济,向着一流目标奋力拼搏;昭示着精神:同新砥砺,同窗求索,为振兴中华而读书;济愚扶弱,济世兴邦,为富国强民而育人。
 +
 +
学校精神
 +
原校党委书记周家伦教授在同济百年校庆讲话中用“同舟共济,自强不息”来总结同济精神,并具体指出同济精神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
 +
一是矢志不渝的爱国精神:从同济走过的百年历程可以看出,同济的发展是与国家的科技发展战略和祖国人民的需要紧密相连的。
 +
 +
二是同舟共济的团结精神:同舟共济不仅是校名的涵义,而且是学校一直倡导的精神。同济大学的城市建设与防灾、现代装备制造业等学科集群正是学校多年来的结晶。这是学校组建团队、协作攻关、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的同济精神的具体体现。
 +
 +
三是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同济人共有的特点是务实开拓,这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这种务实开拓的奋斗精神,是新时期同济人直面挑战、共谋发展的重要精神。
 +
 +
四是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这一点特别体现在同济人的精神气质和对待事业的态度上,同济百年不变的踏实学风和务实的传统,一直代代传递,严谨而不固化,求实而不守旧,创新是同济人永恒追求的主题。
 +
== 校园建设 ==
 +
【三好坞】
 +
50年代师生义务劳动建成,取名三好,寓意学生做“三好学生”。由陈从周设计、题 名。其下淌的水叫做[[同心河]]。都说这里是中国高校百大最美地方之一,建于1956年。1987年为迎接80周年校庆,全面整顿“三好坞”。三好坞有三座亭子,湖心亭和两个在山上的,成为聚友、约会、休闲的好地方。
 +
[[File:同济6.jpg|缩略图|左|[http://p0.so.qhimgs1.com/bdr/_240_/t01175381ca8e3e8720.jpg 原图链接]]]
 +
在这所以建筑闻名于世的校园里,到处都有别具匠心的建筑作品,而其中最独特的去处,莫过于三好坞和她的湖心小筑,她比不上大礼堂的气势磅礴,也没有中法大楼锈红的特色,然而,一片宁静,一份悠然,是她所特有的。
 +
 +
在三好坞,总让人感到一股浓郁的诗化气息,湖水荡漾,绿荫小道,石桥,石凳,谁说在理工科的学校就找不到诗文中的意境?
 +
【大礼堂】
 +
建于1961年的同济大学大礼堂,曾是远东最大的礼堂,它净跨40米的拱形网架结构,被誉为当时同种形式的亚洲之最,人称“[[远东第一跨]]”。大礼堂大厅外跨54米,礼堂设3564个座位,和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拱形网架薄壳结构相适应,开阔的大礼堂厅内没有一根柱坐在厅内。
 +
 +
从2003年开始,这座老建筑开始接受一次“外科手术”,直到不久前才恢复使用。改建后的大礼堂“修旧如旧”,但是又充满了全新的节能技术,比如采用了最新式的地源新风技术———奥妙之一在于侧廊的地下,一个通过深5米,长近30米的地下防空洞,将附近的小树木中的风吸引进来,恒定在15℃的地下5米的凉风就能够进入礼堂。
 +
【“一·二九”礼堂】
 +
[[File:同济7.jpg|缩略图|左|[http://p2.so.qhmsg.com/bdr/_240_/t01ce32192922db2f07.jpg 原图链接]]]
 +
同济大学一·二九礼堂建于1942年,得名于“反饥饿、反内战”的“一 ·二九”运动(1948年1月29日因要赴京请命而被反动派残忍镇压,导致69名学生受伤,3人重伤,33人失踪的“一·二九”血案)。礼堂是纯白色的现代建筑,有曲线的房顶,落地玻璃的走廊。总体上看,这是一座有着透明门廊、透明长廊、白墙黑瓦、既现代又历史的建筑。门前的一·二九纪念园树木蓊郁,相得益彰。建筑与环境真实地体现了兼收并蓄、同舟共济的精神。
 +
【文远楼】
 +
这是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成立之初的精致梦想,现已成为永恒的经典。文远楼于1953年建成,由黄毓麟、哈雄文设计。整座建筑布局合理、体型丰富、外貌简洁。二战前后,现代主义风格深入影响中国,五十年代初诞生了一批非常优秀的本土现代建筑,文远楼便是其中之一,它是中国最早的典型的包豪斯风格的建筑。20世纪90年代末,文远楼被载入《世界建筑史》,全国仅有37座建筑获此殊荣。
 +
 +
这座老楼在改造之后焕然一新,10项新技术已经汇集于这座老建筑一身,这使得大楼每年可以节能70%。自动化管理系统和照明产品就像一个善于察言观色的聪明人的脑袋,可根据室内人员的活动情况,自动决定新风量的排放,根据房间使用情况自动开关空调系统,从而在实现最佳环境舒适度的同时达到最低能耗。
 +
【建筑城规楼群】
 +
[[File:同济8.jpg|缩略图|左|[http://p1.so.qhmsg.com/bdr/_240_/t01ffa9b0d3dee75da6.jpg 原图链接]]]
 +
以A、B、C楼的命名似乎是连接历史最为直接简单的方法。但也是删减历史信息的最好的方法,今天,已经很少有人会在提起这几栋建筑背后的祖冲之和计成,但是这并不要紧,历史的行进自有它的奇妙之处。
 +
 +
“[[明成楼]]”建于1985年左右。明成楼的“成”,据说取自计成,以铭记这位对中国园林文献具有开创性贡献的一位明代造园家。对于这一说法,想来有一定道理。而从取名方法看来,基本继承了“文远楼”的传统。20年以后,这座楼被称作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B楼。
 +
 +
只有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C楼从其落成的第一天起就被叫做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C楼。在一个国际化的大背景下,与国际接轨的不仅是对于素混凝土的运用,对于屋顶花园的设置,还有那个很洋气的新名字。学院空间上前所未有的统一表征着学院在学校前所未有的强大。
 +
 +
【综合楼】
 +
 +
教学科研综合楼位于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东北角,占地面积15615平方米,总 建筑面积46240平方米,地下1层,地上21层,建筑高度约100米,象征21世纪,同济大学建校100周年。
 +
 +
该大楼从建筑设计到结构设计、节能、环保等方面的考虑,融合了同济大学相关学科领域教学、科研的最新成果,是学科综合优势的集中体现和展示,反映了当代国际建筑设计的最先进理念和未来趋势。概念方案出自该校顾问教授、法国著名建筑师JEAN PAUL VIGUIER,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完成方案深化和施工图设计,建筑。
 +
== 校区分布 ==
 +
{| class="wikitable" style="background-color:#f9f9f9; text-align:center;" width=80%
 +
|-style="background:#31005e; color:white; font-weight:bold; text-align:center;"
 +
|  '''主要校区''' || '''地址'''
 +
|-
 +
| 四平路校区(主校区) || 上海市杨浦区四平路1239号
 +
|-
 +
| 嘉定校区 || 上海市嘉定区曹安公路4800号
 +
|-
 +
|沪西校区 || 上海市普陀区真南路500号
 +
|-
 +
| 沪北校区 || 上海市普陀区中山北路727号[8]
 +
|-
 +
| 海外校区 || 意大利佛罗伦萨市托斯卡纳大区[9]
 +
|}
 +
== 特色专业 ==
 +
动画
 +
同济大学是上海市重点高校中最早开设的[[动画本科专业]],随着国内外动画产业的迅猛发展,毕业生就业前景十分广阔.
 +
软件工程(设3个专业方向)
 +
同济的软件学院是是国家教育部与原国家计委联合批准成立的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拥有一流教学和实验环境和特色的师资队伍,专业排名在国内高校屈指可数,在2003年底教育部委托中国软件行业协会组织的35所国家示范软件学院中期评估中名列前茅。微软亚洲研究院资助我院建设“Windows程序设计”建设软件学院精品课程,并支持我院建设“同济-微软Windows嵌入式中心”。学院50%以上的专业课程直接采用国外三年内的原版英文教材,很多课程采用双语教学,每学期都聘请多位国外资深专家到学院讲课,其中10多位国外资深专家已被学院聘为客座或兼职教授。
 +
==视频==
 +
 +
<center>{{#ev:youku|XNTA1MDE3MDY0|740|inline|同济大学宣传视频 |frame}}</center>
 +
 +
=参考资料=
 +
[[Category:中國大陸大专院校]]
 +
[[Category:中國大學學院]]

於 2019年11月1日 (五) 10:56 的最新修訂

同濟大學 ( 同舟共濟)
國籍 中國
知名於 211工程大學

同濟大學 嚴謹、求實、團結、創新[1] 同濟大學(Tongji University),簡稱同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是歷史悠久、享有盛譽的中國著名高等學府,是國家「211工程」、「985工程」重點建設高校,也是收生標準最嚴格的中國大學之一;是「2011計劃」、「珠峰計劃」、「卓越工程師計劃」、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111計劃」、中美「10+10」計劃入選高校;是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合作聯盟、國際設計藝術院校聯盟、21世紀學術聯盟、卓越大學聯盟、中俄工科大學聯盟、中歐工程教育平台、同濟—伯克利工程聯盟成員,為中管副部級院校。[2]

同濟大學的前身是1907年德國醫生埃里希·寶隆在上海創辦的德文醫學堂;翌年改名同濟德文醫學堂;1912年與創辦不久的同濟德文工學堂合併,更名為同濟德文醫工學堂;1923年正式定名為大學;1927年成為國立同濟大學,是中國最早的七所國立大學之一。 [3]

截至2018年6月,同濟大學設有38個學院和二級辦學機構,7家附屬醫院,6所附屬中小學。有四平路嘉定滬西滬北等4個校區,占地面積2.56平方公里,校舍總建築面積175餘萬平方米,圖書館總藏書量407萬餘冊.

歷史變革

  • 同濟初創

1893年德國醫生埃里希·寶隆(Dr. Erics Paulum)來到上海,在德國總領事館附近開一診所。後來,他與在上海的幾名德國醫生成立了「德醫公會」。八國聯軍侵華時,德國運來大批醫療設備,聘請當時在上海負有盛名的寶隆醫師,協助在滬成立了傷兵醫院。德軍歸國時,為感謝寶隆,將傷兵醫院的醫療設備悉數贈送給寶隆。

1900年,寶隆在德國駐滬總領事克納佩(Wilhelm Knappe)的支持下,在張家浜新馬路旁開辦了有20張床位的醫院。由中德雙方出資,取名「同濟醫院」,寶隆任院長。1904年初,克納佩在柏林與德國外交部、普魯士文化部的代表以及柏林大學東方語言部主任進行了會談。在談到在中國推行德國教育政策時,克納佩提出了在上海開辦德國醫科學校的計劃。

1905年,德國外交部、普魯士文化部就在上海開辦德國醫科學校一事達成共識。普魯士文化部教育司司長阿爾特霍夫(Althoff)建立了「促進德國與外國精神文化關系科佩爾(Koppel)基金會」。該基金會直接受文化部監督,它的董事會主席是商務顧問科佩爾。科佩爾基金會不僅負責籌集錢款,而且對外以學校創辦者的面目出現。

1907年3月,科佩爾基金會、促進在華德國文化工作委員會、上海德醫公會和同濟醫院4方,在柏林簽署了由普魯士文化部起草的關於在上海建立德國醫科學校的協定;1907年6月3日,「德文醫學堂」董事會正式成立,董事會由18人組成。

1907年10月1日,醫學堂舉行了開學典禮,取名為「德文醫學堂」。

1908年,「德文醫學堂」改名為「同濟德文醫學堂」。「同濟」當時寓意德國人與中國人同舟共濟,「同濟」二字從德語「Deutsch(德意志)」在上海話的諧音而來,意蘊合作共濟。

1909年,寶隆博士因病於3月5日在上海逝世。上海德醫公會元老福沙伯博士接任同濟德文醫學堂總監督兼總理。校董們為學校取名「同濟」,意蘊和衷共濟,希望用現代醫學造福人類。

1912年,同濟德文醫學堂增設工科,更名為「同濟醫工學堂」,設醫、工和德文三科。由校董事會籌措辦學經費,由福沙伯全面領導學堂。當年,醫正科三級學生張近樞、何理中、江逢治3人,按照德國大學醫科考試規則參加學堂的第一次畢業考試,均順利通過,如期畢業。他們是同濟歷史上的第一屆畢業生。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進入尾聲,1917年2月美國宣布與德國斷交 ,不久對德宣戰。上海法租界以同濟醫工學堂是德國的產業,為防止德國人利用該校機械製造武器為由,當眾宣布解散學校,並限令師生當日離校。為此,社會各界聯名致電教育部,請設法對同濟學生作善後安排。教育部馬上派人商議,把學校遷到吳淞鎮,繼續開學上課。1917年4月23日,教育部下令學堂改屬華人私立學校,由華人董事會辦學,直屬教育部領導。同年12月,更名為私立同濟醫工專門學校。

1922年學校正式遷往吳淞鎮。根據《寶山縣誌》記載:1917年同濟德文醫學堂由華董接管,遷入吳淞中國公學。1918年,在教育部次長袁希濤主持下,由教育部撥款,在吳淞購地150畝籌建校舍。1921年竣工後陸續遷入新校舍。

1924年05月20日,教育部批准同濟醫科為大學。因此,每年的5月20日定為校慶日。

1927年8月,學校由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正式接管,命名為國立同濟大學,原醫、工兩科分別更名為醫學院、工學院。

1927年9月,同濟大學開女禁,首招兩名女生。

1932年1月28日,集結於上海的日軍進攻上海,爆發了「一·二八」事變。在「一·二八」事變中,日軍飛機狂轟濫炸,吳淞地區許多工廠、學校毀於一旦。同濟大學主要建築如大禮堂、電氣試驗室、材料試驗室、部分宿舍及實習工廠等被炸毀,圖書、機器、標本、模型等設備損失更為嚴重。寒假過後,新學期無法上課。在此情況下,胡庶華校長想方設法使全校師生暫遷市區巨籟路(今巨鹿路)民生坊繼續上課。同時,師生們參加搶救軍民傷員,以支援十九路軍與敵作戰;吳淞校舍在朱家驊的幫助下,很快得以修復。

1932年8月25日,學校遷回吳淞。

1933年5月,國民黨政治會議議決,將處於江灣的國立勞動大學(1932年停辦)的房屋、機器、工廠等劃歸同濟大學,創辦同濟大學附設高級職業學校,後奉教育部令,改稱「同濟大學附設高級工業職業學校」。

1937年又先後增設了文、理等學院,從而成為了一所多學科的綜合大學。當時的南京國民政府效仿美國的大學制度,以在每個省設立一所綜合國立大學為目標。國立同濟大學是民國建設國立大學期間最早建立的七所國立大學之一(1927年),也是中國近現代歷史上最早的一批綜合性大學(含醫學院)。抗戰爆發,美麗的同濟校園在侵略者的轟炸中僅剩斷壁殘垣。

為求「一張平靜的書桌」,學校於1937年開始內遷辦學。經過三年流離、六次搬遷,先後輾轉浙、贛、桂、滇等地,直至1940年落腳四川宜賓的李莊古鎮。師生們教學不輟,堅持文化抗戰。

1946年回遷上海以後,同濟大學發展成為以理、工、醫、文、法五大學院著稱的海內外著名綜合性大學。

院系調整

同濟大學

從1949年開始,為配合新中國教育資源統籌布局,同濟大學歷經多次院系調整。

1949年09月,文學院和法學院併入復旦大學,後來又隨復旦大學支援了華東政法大學上海財經大學等學校的建設。

1950年,為了支援湘鄂粵桂豫贛六省(中南區)醫療衛生事業,全部醫學院和附屬同濟醫院遷往湖北武漢,與武漢大學醫學院合併後改名中南同濟醫學院和武漢同濟醫院(現為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

1951年, 理學院生物系併入華東師範大學,數學化學物理等系除了保留基本的工科教學以外,全部並給復旦大學、華東化工學院(現華東理工大學)等學校。

1952年,交通大學、復旦大學、聖約翰大學等高校的土建系、科、組併入同濟大學。

1954年,恢復研究生教育。

1956年,工學院測量系遷往湖北武漢,參與建設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後併入武漢大學。1952年工學院的機械系、電機系和造船系等併入交通大學,還支援了南京工學院(現東南大學)等學校,後來一部分隨交通大學西遷建設西安交通大學。1952年水利系與其他高校的水利專業在南京參與組建了華東水利學院,即河海大學。

1960年06月,被列為建工部重點高校。

1960年10月,被列為高教部重點工科院校。

1966年,劃歸高教部領導。

同濟大學

1966年5月,全國開始了「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在大動亂中,同濟大學是重災區,損失慘重。

1966年6月13日上午,上海市委所派的以陳琳瑚為組長的工作組進入同濟大學。隨即,工作組在「一·二九」田徑場與師生見面,宣布暫停王濤的黨委書記職務,由黨委副書記侯東昇代替,並在大禮堂召開全體師生員工「聲討反黨反社會主義黑幫分子王濤大會」。此後,集中力量斗王濤,同濟大學動亂從此開始。

1966年8月9日,同濟大學發生了「八·九」事件。

1966年8月22日,同濟師生員工開始成立「紅衛兵」組織。不久學校有組織的成立了全校性的紅衛兵組織——紅衛兵大隊部。紅衛兵紛紛走上街頭進行「破四舊、立四新」的宣傳活動,並在校內外對本校部分幹部和教師進行多次抄家。

1967年6月2日,《文匯報》發表社論《上海高校文化大革命的勝利——祝賀同濟大學革命委員會成立》。當天,革委會發出通告,宣布自1967年6月1日起,「同濟大學的黨、政、財、文各項大權歸『同濟大學革委會』」。此後不久,各系及後勤、科研系統也相繼成立革委會。至此,原來的教學、科研機構被砸爛,基本理論被全部否定。全校教學和科研活動幾乎全部停止。

1970年8月,學校成立「財產清理小組」。全校統一行動,對學校的家具、設備進行清點登記。運動對學校造成極大的破壞。600多間宿舍里的燈泡全被損壞或擰走;部分門鎖被拆,部分書架、床板、繪圖板被做成私人木箱;校產、設備長期無人管理,部分被人挪用,部分損壞。

1968年3月6日,經上海市革委會批准,成立了「中共同濟大學核心小組」,這是市革委會批准的第一個高校黨的「核心小組」。此後「整黨」由「校革會」和「核心小組」共同負責。

1971年,學校取消原建工、建築兩系建制,將兩系在校教師全部編入「五七公社」。

1972年起,學校開始接受國家有關部、委和上海市的科研任務和科研經費。

1975年,學校恢復招收研究生。

1976年2月,學校召開全校大會,批判科技界的所謂「奇談怪論」及「三項指示為綱」。

同濟大學[[[File:同濟2.png|縮略圖|左|原圖鏈接]]

1979年,經國務院同意,恢復對德聯繫,成為中德科技、文化交流的窗口。

1995年10月,國家教委和上海市人民政府正式宣布共建同濟大學。

1996年07月,原上海建材工業學院和上海城建學院併入同濟大學。

2000年,原上海鐵道大學與同濟大學合併,同時成立新的同濟大學醫學院,重建醫科。

2001年12月,教育部正式批准將同濟大學列入創建世界一流大學(即「985工程」)名單。

2003年11月,原上海航空工業學校劃歸同濟大學,所有資產由同濟大學接管。

2004年,被中組部列為副部級高校。

2004年09月,嘉定校區啟用,同濟大學軟件學院以及汽車學院首批入駐。

2005年07月12日~08月22日,機械、電信、交通等第二批搬遷學院順利入駐嘉定校區。

2007年5月20日,同濟大學迎來百年校慶。慶祝大會在同濟大學[4]大禮堂舉行,習近平出席慶祝大會並致詞。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親自前往同濟大學,看望師生員工,祝賀同濟大學百年華誕。

2010年,教育部和上海市宣布繼續共建同濟大學。

2017年5月25日,加入中英大學工程教育與研究聯盟。

2017年6月21日,同濟大學國際足球學院成立。

2017年9月,同濟大學入選國家「雙一流」(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名單。

2019年同濟大學打造聲音可視化展覽[4]

學術研究

  • 科研成果

截至2014年12年,學校承擔了一系列國家重大專項、重大工程科研攻關,取得了大跨度橋樑關鍵技術、結構抗震防災技術、城市交通智能誘導、城市污水處理、新能源汽車研發、國產化智能溫室、大洋鑽探、心房顫動分子遺傳學等標誌性科研成果。一系列高水平研究成果發表於全球頂級學術期刊《Science》、《Nature》與《Reviews of Modern Physics》;同濟大學有22位教授擔任「973計劃」項目(含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首席科學家,其中《大跨、高墩橋樑抗震設計關鍵技術》榮獲2009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心房顫動分子遺傳學和細胞電生理學研究》和《特大橋樑顫振和抖振精細化理論》分獲2005、2010年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2012年,同濟大學國家863牽頭課題啟動11項,合同經費近1.3億 元;全年進校科研經費11.2億元,比2011年同期增長10%,其中縱向8.6億元;主持和參與國家重大專項、科技支撐、中央部委以及上海市科委等課題200餘項,合同經費達4.3億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獲批441項,其中重點項目8項,2000萬以上重大研究計劃集成項目2項,項目獲批數全國排名從第11位上升到第8位,獲批經費3.1億元,比2011年年增長63%;獲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0項,其中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取得突破,共獲3項,其中重點項目2項;獲省部級各類基金項目41項,其中上海市哲學社科規劃項目19項、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項目10項。

2005年開始,同濟大學與地方政府聯合推動建設「環同濟知識經濟圈」,產值從初期2005年的不足30億元發展到2013年的220多億元,開創了「三區融合,聯動發展」校地合作的典範;2010年上海世博會從申辦、籌備到舉辦,同濟大學就有2800多名師生參與其中,承擔了科技部和上海市世博科技專項等研究課題170多項,完成各類規劃、設計任務90多項,並承擔了世博主題演繹總策劃、世博會園區總規劃、城市最佳實踐區總策劃、世博總體項目管理總負責等8個方面的總負責重任。

  • 科研基地

截至2018年6月,擁有3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工程實驗室、1個國家協同創新中心、1個國家大型科學儀器中心、2個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5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以及39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此外,在國務院2013年1月16日討論通過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中長期規劃》中,由同濟大學領銜,經2011年總體專家組評審獲得第一名的「國家海底長期科學觀測系統」項目建議又被列為中國十二五期間優先安排的16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首位。

學術資源

《同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該刊以報道同濟大學土木建築、交通運輸、環境及節能、車輛工程等學科領域最新的研究成果為主,業已形成鮮明的同濟特色。2012年12月,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在京發布了2012年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報告顯示:在中國71種理工科大學自然科學學報中,同濟自然版學報學術影響力綜合評價指標為70.2,首次超過《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排名全國第一。

該刊2002年入選「中國期刊方陣雙百期刊」;2003年榮獲「第二屆國家期刊獎百種重點科技期刊」;2004年榮獲「教育部優秀科技期刊一等獎」;2005年榮獲「第三屆國家期刊獎百種重點科技期刊」;2006年被評為「首屆中國高校精品科技期刊」;2007年入選「第六屆中國百種傑出學術期刊」;2008年被評為「第二屆中國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入選「2008年中國300種精品科技期刊」;2009年榮獲「第四屆華東地區優秀期刊獎」;2010年被評為「第三屆中國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入選「2010年中國百種傑出學術期刊」;2011年入選「2011年中國百種傑出學術期刊」,入選「2011年中國300種精品科技期刊」。

《城市規劃學刊》

創辦於1957年,前身為《城市規劃彙刊》,是國內最早的城市規劃學術期刊。該刊是中國城市規劃學科最具影響力和權威性的學術期刊之一。由教育部主管,同濟大學主辦,是國家建築類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來源期刊,美國國際CODEN中心授予國際刊名代碼。

《德國研究》

1986年創刊,研究對象以德國為主、兼顧歐盟的綜合性學術理論期刊。該刊所刊登的文章經常被中國人大報刊資料中心下屬的各類刊物全文轉載,並被《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和《中國核心期刊(遴選)數據庫》收錄。2008年起它入選為《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1994年第8期《今日中國》雜誌(德文版)還專門介紹了《德國研究》雜誌的情況。

《城市軌道交通研究》

1998年創刊,中國城市軌道交通領域內首家公開出版的科技期刊。是中國科技核心期刊。

《力學季刊》

1980年創辦並公開發行。該刊自1993年起連續被選為國家科委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選為核心期刊;是同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和上海力學學會主辦的工程力學學科的學術刊物。

《岩土工程師》

1980年創刊,該刊已被維普《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收錄,知網收錄。

根據2014年8月圖書館網站顯示,圖書館藏紙本圖書和期刊合訂本超過404萬冊,電子圖書約 180萬種,紙質中外文現刊3000多種,全文電子期刊近4萬種。除此之外,圖書館還訂購了各種知名的大型綜合性數據庫、各類權威的專業學會出版物全文數據庫。

辦學條件

截至2018年6月,同濟大學設有38個學院和二級辦學機構,7家附屬醫院,6所附屬中小學。有四平路、嘉定、滬西和滬北等4個校區 截至2018年6月,碩士學位一級學科授權點45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17個,工程碩士授權領域26個,博士學位授權學科點涵蓋一級學科30個,專業博士學位授權點3個,博士後流動站25個。

一級學科博士點(25個) 哲學、應用經濟學、法學、外國語言文學、數學、物理學、化學、

地球物理學、海洋科學、生物學、力學、機械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建築學、土木工程、測繪科學與技術、交通運輸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生物醫學工程、臨床醫學、口腔醫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

一級學科碩士點(46個) 哲學、應用經濟學、法學、政治學、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學、

體育學、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新聞傳播學、藝術學、數學、物理學、化學、海洋科學、生物學、力學、機械工程、光學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電氣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建築學、土木工程、水利工程、測繪科學與技術、化學工程與技術、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交通運輸工程、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環境科學與工程、生物醫學工程、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口腔醫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中醫學、藥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

博士後流動站(25個) 土木工程、建築學、海洋科學、機械工程、交通運輸工程、物理學、控制科學與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力學、數學、測繪科學與技術、化學、地球物理學以及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生物醫學工程、工商管理、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城鄉規劃學、生物學、臨床醫學、口腔醫學、哲學、馬克思主義理論。 2012年教育部第三輪全國高校學科評估結果發布,同濟大學共有40個一級學科參評,9個學科排在前5位,13個學科排在前10位,24個學科排在前20位。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科繼續保持全國首位,人才培養各單項指標均排名第一。

教學建設

截至2013年12月,同濟大學擁有國家級精品課程29門,國家級特色專業21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6個,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10個。

  • 國家級精品課程

工程力學、地下建築結構、建築設計基礎、景觀規劃設計原理、測量學、交通管理與控制、鋼筋混凝土結構、數據庫技術與應用、城市總體規劃、建築結構抗震、物流與供應鏈管理、動畫運動規律、理論力學、計算機系統結構、混凝土結構基本原理、建築理論與歷史、城市規劃原理、質量管理學、普通化學、金融衍生物定價理論、中級德語、工程項目管理、大學德語、建築評論、材料研究方法、水污染控制工程、工程結構荷載與可靠度設計原理、橋樑工程、工程施工組織與管理。

  • 國家級特色專業

動畫、軟件工程、建築學、城市規劃、土木工程、環境工程、車輛工程、工業設計、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交通工程、工程管理、德語、地質學、地質工程、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歷史建築保護工程、生物信息學、數學與應用數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給水排水工程、工程力學。

  •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同濟大學力學實驗教學中心、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實驗教學中心、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實驗教學中心、同濟大學計算機與信息技術教學實驗中心、同濟大學建築規劃景觀實驗教學中心、同濟大學力學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

  • 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

國際化軟件工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數字媒體藝術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基於強化數理基礎的工程科技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基於學科交叉的工程科技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環境與規劃)、基於學科交叉的工程科技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藝術類與工程類)、基於學科交叉與綜合的科技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機械與電子)、土木工程專業拔尖創新工程科技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建築規劃大師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基於德、法、意大利語強化班的國際化工程科技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本碩貫通(4+2)的工程科技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

  • 附屬醫院

同濟大學有附屬第十人民醫院、附屬同濟醫院、附屬東方醫院、附屬肺科醫院和附屬第一婦嬰保健院等10家三級甲等附屬醫院,總床位數5000餘張。此外,學校的同濟大學附屬天佑醫院,同濟大學附屬楊浦中心醫院,同濟大學附屬養志康復醫院三家醫院已經掛牌。

附屬醫院名稱 級別 地址
上海市同濟醫院 綜合類三級甲等 上海市普陀區新村路389號
上海市天佑醫院 綜合類三級甲等 上海市普陀區真南路500號
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 綜合類三級甲等 上海市延長中路301號
上海市東方醫院 綜合類三級甲等 上海市浦東新區即墨路150號
上海市養志康復醫院 綜合類三級甲等 上海市松江區光星路2209號
上海市楊浦中心醫院 綜合類三級甲等 上海市楊浦區滕越路450號
同濟大學附屬口腔醫院 專科類三級甲等 上海市閘北區延長中路399號
上海市肺科醫院 專科類三級甲等 上海市楊浦區政民路507號
上海市第一婦嬰保健院 專科類三級甲等 上海市靜安區長樂路536號
  • 師資力量

截至2018年6月,擁有專任教師2726人,其中專業技術職務正高級989人,中國科學院院士8人,中國工程院院士9人(含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2人,美國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瑞典皇家工程科學院外籍院士1人。國家級教學名師4人,中組部「千人計劃」學者42人,教育部「長江計劃」特聘(講座)教授34人,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首席科學家23人,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首席科學家25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48人,「青年長江」、「青年千人」等四類優秀青年人才99人.

全職院士

類別 院士名單
中國科學院院士(7人) 汪品先孫鈞姚熹鄭時齡裴鋼周興銘葛均波
中國工程院院士(7人) 項海帆李同保郭重慶戴復東范立礎沈祖炎盧耀如
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2人) 裴鋼汪品先
美國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 姚熹
瑞典皇家工程科學院外籍院士(1人) 吳志強
美國建築師協會榮譽院士(4人) 羅小未鄭時齡吳志強常青
法國建築科學院院士(1人) 鄭時齡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1人) 張慕聖

合作交流

卓越聯盟 2010年11月25日,同濟大學、天津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大連理工大學、東南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華南理工大學、西北工業大學等8所高校在同濟大學宣布簽署《卓越人才培養合作框架協議》,同意全方位合作,並宣布2011年自主選拔錄取實行聯考。重慶大學於次月宣布加入,至此,同盟的合作高校增至9所。 國際合作 截至2018年6月,學校積極拓展國際合作,在對德為主的合作基礎上,發展為以對歐洲合作為中心,拓展北美、輻射亞非的布局,先後建立了中德、中法、中意、中芬、中西、聯合國等11個國際化合作平台學院,與200多所海外高校簽訂合作協議,與大眾、西門子、拜耳和IBM等眾多跨國企業共建了研究中心。學校先後發起成立了「中國綠色大學聯盟」和「國際綠色校園聯盟」並擔任首屆主席,當選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全球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大學合作聯盟主席,是亞太地區第一所被授予「全球可持續校園傑出獎」的高校。

歷任校長

埃里希·寶隆:1907─1909 福沙伯:1909—1917 貝倫子:1912—1919
沈恩孚:1917—1923 袁希濤:1923—1927 阮尚介:1917—1927
張仲蘇:1927—1929 張群:1929-1929 胡庶華:1929—1932
翁之龍:1932—1939 趙士卿:1939—1940 周均時:1940—1942
丁文淵:1942—1944 徐誦明:1944—1946 董洗凡:1946—1947
丁文淵:1947—1948 夏堅白:1948—1952 薛尚實:1953—19
王濤:1959—1977 李國豪:1977—1984 江景波:1984—1989
高廷耀:1989.2—1995.2 吳啟迪:1995.2—2003.6 萬鋼:2004.7—2007.8
裴鋼:2007.8-

學校文化

校訓 同舟共濟

同濟古訓:養天地之正氣,法古今之完人

摺疊校風 嚴謹、求實、團結、創新

摺疊校歌 《國立同濟大學校歌》

詞:易韋齋 曲:肖友梅

好一片中華大地,

不振興工藝,真可惜,真可惜!

同有耳目,同有手足,同有心思才力,不作工負了好教育。

勤勞、誠毅,提攜我中華國民,

同舟共濟,同舟共濟,振興工藝;

好一片中國大地,

不健康身體,真可惜,真可惜!

同有心腹,同有肌肉,同有起居飲食,不學醫負了好教育。

慈受、仁義,扶持我中華國民,

同舟共濟,同舟共濟,健康身體!

《同濟之歌》

同濟啊同濟,同舟共濟,同濟啊同濟,同舟共濟;

航行征途中,我們齊心協力,航行征途中,我們齊心協力;

嚴謹求實,團結創新,終會到達理想境地,終會到達理想境地;

迎風踏浪,奮力划槳,再把那風帆高高掛起向着明天,向着世界,向着那嶄新的未來世紀,迎風踏浪,奮力划槳,向着那嶄新的未來世紀同濟,同舟共濟!

校徽 一、名稱

由中國書法學會名譽會長舒同親筆題寫的「同濟大學」;用中文和英文同時標識。中文居上,表明主體性;英文居下,表明國際性。

二、歷史

在標誌中加1907,表明建校年代;前進的龍舟,象徵歷史沿革的進程。

三、文化

標誌的文字:以「同濟」兩字為核心;標誌的圖案:三人划龍舟;昭示着目標:三人成眾,同舟共濟,向着一流目標奮力拚搏;昭示着精神:同新砥礪,同窗求索,為振興中華而讀書;濟愚扶弱,濟世興邦,為富國強民而育人。

學校精神 原校黨委書記周家倫教授在同濟百年校慶講話中用「同舟共濟,自強不息」來總結同濟精神,並具體指出同濟精神可以概括為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矢志不渝的愛國精神:從同濟走過的百年曆程可以看出,同濟的發展是與國家的科技發展戰略和祖國人民的需要緊密相連的。

二是同舟共濟的團結精神:同舟共濟不僅是校名的涵義,而且是學校一直倡導的精神。同濟大學的城市建設與防災、現代裝備製造業等學科集群正是學校多年來的結晶。這是學校組建團隊、協作攻關、搶抓機遇、乘勢而上的同濟精神的具體體現。

三是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同濟人共有的特點是務實開拓,這已經成為社會的共識。這種務實開拓的奮鬥精神,是新時期同濟人直面挑戰、共謀發展的重要精神。

四是嚴謹求實的科學精神:這一點特別體現在同濟人的精神氣質和對待事業的態度上,同濟百年不變的踏實學風和務實的傳統,一直代代傳遞,嚴謹而不固化,求實而不守舊,創新是同濟人永恆追求的主題。

校園建設

【三好塢】 50年代師生義務勞動建成,取名三好,寓意學生做「三好學生」。由陳從周設計、題 名。其下淌的水叫做同心河。都說這裡是中國高校百大最美地方之一,建於1956年。1987年為迎接80周年校慶,全面整頓「三好塢」。三好塢有三座亭子,湖心亭和兩個在山上的,成為聚友、約會、休閒的好地方。

在這所以建築聞名於世的校園裡,到處都有別具匠心的建築作品,而其中最獨特的去處,莫過於三好塢和她的湖心小築,她比不上大禮堂的氣勢磅礴,也沒有中法大樓銹紅的特色,然而,一片寧靜,一份悠然,是她所特有的。

在三好塢,總讓人感到一股濃郁的詩化氣息,湖水蕩漾,綠蔭小道,石橋,石凳,誰說在理工科的學校就找不到詩文中的意境? 【大禮堂】 建於1961年的同濟大學大禮堂,曾是遠東最大的禮堂,它淨跨40米的拱形網架結構,被譽為當時同種形式的亞洲之最,人稱「遠東第一跨」。大禮堂大廳外跨54米,禮堂設3564個座位,和整體式鋼筋混凝土拱形網架薄殼結構相適應,開闊的大禮堂廳內沒有一根柱坐在廳內。

從2003年開始,這座老建築開始接受一次「外科手術」,直到不久前才恢復使用。改建後的大禮堂「修舊如舊」,但是又充滿了全新的節能技術,比如採用了最新式的地源新風技術———奧妙之一在於側廊的地下,一個通過深5米,長近30米的地下防空洞,將附近的小樹木中的風吸引進來,恆定在15℃的地下5米的涼風就能夠進入禮堂。 【「一·二九」禮堂】

同濟大學一·二九禮堂建於1942年,得名於「反飢餓、反內戰」的「一 ·二九」運動(1948年1月29日因要赴京請命而被反動派殘忍鎮壓,導致69名學生受傷,3人重傷,33人失蹤的「一·二九」血案)。禮堂是純白色的現代建築,有曲線的房頂,落地玻璃的走廊。總體上看,這是一座有着透明門廊、透明長廊、白牆黑瓦、既現代又歷史的建築。門前的一·二九紀念園樹木蓊鬱,相得益彰。建築與環境真實地體現了兼收並蓄、同舟共濟的精神。 【文遠樓】 這是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成立之初的精緻夢想,現已成為永恆的經典。文遠樓於1953年建成,由黃毓麟、哈雄文設計。整座建築布局合理、體型豐富、外貌簡潔。二戰前後,現代主義風格深入影響中國,五十年代初誕生了一批非常優秀的本土現代建築,文遠樓便是其中之一,它是中國最早的典型的包豪斯風格的建築。20世紀90年代末,文遠樓被載入《世界建築史》,全國僅有37座建築獲此殊榮。

這座老樓在改造之後煥然一新,10項新技術已經匯集於這座老建築一身,這使得大樓每年可以節能70%。自動化管理系統和照明產品就像一個善於察言觀色的聰明人的腦袋,可根據室內人員的活動情況,自動決定新風量的排放,根據房間使用情況自動開關空調系統,從而在實現最佳環境舒適度的同時達到最低能耗。 【建築城規樓群】

以A、B、C樓的命名似乎是連接歷史最為直接簡單的方法。但也是刪減歷史信息的最好的方法,今天,已經很少有人會在提起這幾棟建築背後的祖沖之和計成,但是這並不要緊,歷史的行進自有它的奇妙之處。

明成樓」建於1985年左右。明成樓的「成」,據說取自計成,以銘記這位對中國園林文獻具有開創性貢獻的一位明代造園家。對於這一說法,想來有一定道理。而從取名方法看來,基本繼承了「文遠樓」的傳統。20年以後,這座樓被稱作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B樓。

只有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C樓從其落成的第一天起就被叫做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C樓。在一個國際化的大背景下,與國際接軌的不僅是對於素混凝土的運用,對於屋頂花園的設置,還有那個很洋氣的新名字。學院空間上前所未有的統一表徵着學院在學校前所未有的強大。

【綜合樓】

教學科研綜合樓位於同濟大學四平路校區東北角,占地面積15615平方米,總 建築面積46240平方米,地下1層,地上21層,建築高度約100米,象徵21世紀,同濟大學建校100周年。

該大樓從建築設計到結構設計、節能、環保等方面的考慮,融合了同濟大學相關學科領域教學、科研的最新成果,是學科綜合優勢的集中體現和展示,反映了當代國際建築設計的最先進理念和未來趨勢。概念方案出自該校顧問教授、法國著名建築師JEAN PAUL VIGUIER,同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完成方案深化和施工圖設計,建築。

校區分布

主要校區 地址
四平路校區(主校區) 上海市楊浦區四平路1239號
嘉定校區 上海市嘉定區曹安公路4800號
滬西校區 上海市普陀區真南路500號
滬北校區 上海市普陀區中山北路727號[8]
海外校區 意大利佛羅倫薩市托斯卡納大區[9]

特色專業

動畫 同濟大學是上海市重點高校中最早開設的動畫本科專業,隨着國內外動畫產業的迅猛發展,畢業生就業前景十分廣闊. 軟件工程(設3個專業方向) 同濟的軟件學院是是國家教育部與原國家計委聯合批准成立的國家示範性軟件學院,擁有一流教學和實驗環境和特色的師資隊伍,專業排名在國內高校屈指可數,在2003年底教育部委託中國軟件行業協會組織的35所國家示範軟件學院中期評估中名列前茅。微軟亞洲研究院資助我院建設「Windows程序設計」建設軟件學院精品課程,並支持我院建設「同濟-微軟Windows嵌入式中心」。學院50%以上的專業課程直接採用國外三年內的原版英文教材,很多課程採用雙語教學,每學期都聘請多位國外資深專家到學院講課,其中10多位國外資深專家已被學院聘為客座或兼職教授。

視頻

同濟大學宣傳視頻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