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分支龙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分支龙(学名Alioramus),又名歧龙、阿利奥拉龙,是兽脚亚目暴龙科下的一个属,生活于上白垩的中国。分支龙是由苏联古生物学家Sergei Kurzanov在1976年所命名。模式种是遥远分支龙(A. remotus),化石包含一个部分颅骨、三个跖骨,发现于中国,该地在72000万年前到6500万年前是片泛滥平原。

形态特征

颅骨约为45厘米长,颅骨长而低矮,外形类似原始暴龙超科,以及幼年暴龙科的颅骨。遥远分支龙的前上颌骨部份没被发现,但颅骨的高度大于宽度,与已知所有的暴龙超科相同。鼻骨互相愈合,上有一排骨质瘤,沿者鼻骨接合处排列,共五个。这些骨质瘤的高度大于一厘米。很多暴龙超科恐龙都有凹凸不平的鼻部,但有骨质瘤的就有分支龙及阿巴拉契亚龙(有六个)。

颅骨后部有个横向突出物,自顶骨延伸出来,称为颈脊(Nuchal crest),这是所有暴龙超科都有的特征 。分支龙的颈脊明显较厚,类似特暴龙与暴龙。如同颅骨其他部分,分支龙的下颌修长,可能是个幼年体的特征。分支龙的下颌隅骨侧边棱脊,连接者齿骨后方的方形突,使这两块骨头固定者,减少下颌的灵活度,在暴龙科之内,只有分支龙与特暴龙具有这个特征。分支龙亦有另一个特征,就是在上颌及下颌都有很多牙齿。其他暴龙科的前上颌骨牙齿两边各有4颗,牙齿横剖面为D字型。分支龙的上颌骨各有16只牙颗,而在齿骨则各有18颗,比已知的暴龙超科更多。

遥远分支龙的颅后部份仅发现三块跖骨。阿尔泰分支龙的化石更为完整,使科学家能更清楚分支龙的外貌型态。但从已知暴龙科来推测,分支龙应该与以二足行走;而后肢比例极可能类似似鸟龙下目,胫与跖骨长,两者总长约等于股骨。分支龙的前肢应该很小,上有两指,不过某些暴龙科标本上有退化的第三指。长尾巴可平衡头部与身体的重量,将重心维持在臀部位置。

生活习性

对于分支龙来说,虽然它们的体型在对抗大型植食性恐龙时不占优势,但蛮劲则让它们在生死之搏时不落于下风。不少凶狠的肉食性恐龙如果在遭受很激烈的反抗或者受伤之后,就会暂时选择退却,但分支龙则是死缠烂打、轻易不罢休。我们在分支龙的化石周围发现了大型植食性恐龙的化石,这些恐龙身上的牙痕正是分支龙造成的;而分支龙的身体上也有明显的伤痕,虽然不排除是化石形成过程中所造成的,但极有可能是在双方厮杀过程中,对手给分支龙留下的重重伤痕

名称由来

恐龙,人类发现恐龙化石的历史由来已久。直到古生物学家曼特尔[1]发现了禽龙并与鬣蜥进行了对比,科学界才初步认定这是一群类似于蜥蜴的早已灭绝的爬行动物。

1842年,英国古生物学家查理德·欧文创建了“dinosaur”这一名词。英文的dinosaur来自希腊文deinos(恐怖的)Saurosc(蜥蜴或爬行动物)。对于当时的欧文来说,这“恐怖的蜥蜴”或“恐怖的爬行动物”是指大的灭绝的爬行动物。实际上,那个时候发现的恐龙并不多。自从1989年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2]后,全世界七大洲都已有了恐龙的遗迹。目前世界上被描述的恐龙至少有650至800多个属(古生物学上的种属,不完全同于现代动物的分类方式)[3]。 后来,中国日本等国的学者把它译为恐龙,原因是这些国家一向有关于的传说,认为龙是鳞虫之长,如等就素有小龙的别称。

视频

分支龙 相关视频

视频: 恐龙探秘第3期:大鸭龙 巨体龙和分支龙 恐龙世界
恐龙是怎样演化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