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保卫黄河」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Two對話 | 貢獻
 
(未顯示同一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1 次修訂)
行 101: 行 101:
  
  
'''词作家'''</br>
+
'''词作家'''
 +
 
 +
'''光未然'''(1913~2002.1.28 )原名张光年,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湖北省]]光化县人。中共党员,光未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并被选为第三、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ref>[https://mp.weixin.qq.com/s?src=11&timestamp=1581666870&ver=2157&signature=vbNwIXvoP2QRIijeuI2BP0PWGHbGdSNZQ5kKLAWPQZUoVsGPIeXMPiKKAMy9iOEgy9JnXvXNw3tA-FxqHcLjrRc-d4XbNzazhiphV135-bIAEax*6Js-dH6TWOW7JCVC&new=1  黄河颂  (《黄河大合唱》的第二乐章)]</ref>
  
'''光未然'''(1913~2002.1.28 )中国诗人,文学评论家。原名张光年。湖北光化人。
 
  
 
1927年在家乡参加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30年代起从事进步戏剧活动和文学活动。
 
1927年在家乡参加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30年代起从事进步戏剧活动和文学活动。
  
1936年在[[武汉]]发表歌词《[[五月的鲜花]]》,谱曲后在抗日救亡活动中广泛传唱。创作组诗《[[黄河大合唱]]》 经[[冼星海]]谱曲后,在[[ 延安]] 上演
+
1936年在[[武汉]]发表 歌颂抗日志士、反对卖国投降的 歌词《[[五月的鲜花]]》, 由阎述诗 谱曲后 在抗日救亡活动中广泛传唱。
 +
 
 +
 
 +
1939年1月,率领抗敌演剧第三队由晋西抗日游击区奔赴延安。同年3月, 创作组诗《[[黄河大合唱]]》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谱曲后,4月在延安首次上演,此后在全国各地广泛传唱,受到抗日军民的热烈欢迎。这组诗,雄健磅礴,深沉浑厚,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英雄诗篇,也是抗日战争时代现实的悲壮图画。反映了人民空前的觉醒,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气节和不屈服的斗争精神。在艺术上,全诗构思完整,布局讲究,以[[黄河]]这一中华民族的象征为贯穿形象,熔铸了澎湃的激情,使全诗呈现出强大的力度。同时由于诗人从中国传统诗词表现手法上吸收借鉴,组诗节奏明快,语言凝炼。<ref>[https://wenku.baidu.com/view/1aedb0edb8f67c1cfad6b809.html 未光然与黄河大合唱]2012-03-12</ref>
 +
 
 +
 
 +
1940年在重庆从事文艺活动,创作长篇叙事诗《[[屈原]]》,在白色恐怖下用诗的形式曲折地表达了人民群众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反对分裂、反对倒退的强烈要求。“[[皖南事变]]”后他被迫出走[[缅甸]],团结华侨文化界和华侨青年从事反[[法西斯的文化活动。
 +
 
 +
 
 +
1942年回到[[云南]],1943年3月到1944年9月,根据流传的民歌编写了长篇叙事诗《[[阿细人的歌]]》 同时创作了抒情长诗《绿[[色的伊拉瓦底]]》。
 +
 
 +
1944年光未然 云南与[[ 李公朴]]、[[闻一多]]一道从事民主运动和诗歌朗诵活动。
 +
 
 +
1945年10月,受到国民党政府的迫害,离开[[昆明]] 年由[[北平]]进入华北解放区,先后在北方大学艺术学院、华北大学文艺学院主持教学工作。
 +
 
 +
 
 +
1949年后,光未然一直在[[北京]]从事文艺活动。先后担任《剧本》、《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以张光年署名写了大量的文学、艺术评论。这些文章立论谨严、文风洒脱,勇于面对重大的文艺现象发表意见,先后就历史剧、神话剧中的反历史主义的倾向问题,戏曲遗产中的现实主义问题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等问题撰文论述,同时对新诗创作问题积极探讨,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和理论研究,推动了中国新诗的创作繁荣。光未然的诗激情澎湃,气势雄伟,善于以华美的形象包蕴艰难突进的大时代的激流。
 +
 
 +
 
 +
2002年1月28日逝世。年享89岁
 +
 
  
1940年去重庆,从事文艺活动,创 长篇叙事诗《[[屈原]]》。
+
'''主要 品:'''
  
 +
著有论文集《戏剧的现实主义问题》(1957)、《文艺辩论集》(1958)、《风雨文谈》(1982)。《青春文谈》、《光未然戏剧文选》、《江海日记》、《向阳日记》、《文坛回春纪事》、《光未然诗存》。 诗集有《五月花》(1960),共收录了作者解放前后的代表作 30余首,其中包括长诗《屈原》、组诗《黄河大合唱》、《[[三门峡大合唱]]》等名篇。未入集的作品尚有政治抒情诗《革命人民的盛大节日》、《惊心动魄的一九七六年》,以及长篇叙事诗《英雄钻井队》,论文《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学在阔步前进》,著有歌词《[[五月的鲜花]]》等。
  
1949年后,一直在北京从事文艺活动。先后担任《剧本》、《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以张光年署名发表了大量文学、艺术评论。文章立论谨严,文风洒脱,勇于面对重大文艺现象发表意见。
 
  
  
 
'''曲作家'''</br>
 
'''曲作家'''</br>
[[File:%E5%86%BC%E6%98%9F%E6%B5%B7%E5%83%8F.jpg|320px|缩略图|float|'''冼星海'''  [https://pediainside.com/index.php?title=File:%E5%86%BC%E6%98%9F%E6%B5%B7%E5%83%8F.jpg 原图链接] [http://m.sohu.com/a/250975035_680405/?pvid=000115_3w_a 来自搜狐</small>]]]
+
[[File:%E5%86%BC%E6%98%9F%E6%B5%B7%E5%83%8F.jpg|320px|缩略图|float|'''冼星海'''  [http://m.sohu.com/a/250975035_680405/?pvid=000115_3w_a  图片 来自搜狐</small>]]]
'''冼星海'''(1905.6.13-1945.10.30),曾用名黄训、孔宇,祖籍[[广东]]番禺(现属广州市南沙区榄核镇),出生于[[澳门]],中国近代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有“人民音乐家”之称。
+
'''冼星海'''(1905.6.13-1945.10.30),曾用名黄训、孔宇,祖籍[[广东]]番禺(现属广州市南沙区榄核镇),出生于[[澳门]],中国近代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有“人民音乐家”之称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同时也是影响力最大的一部声乐套曲作品
  
  
行 132: 行 153: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诜星海参加上海话剧界救亡协会战时移动演剧第二队,奔赴各地进行抗日宣传活动。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诜星海参加上海话剧界救亡协会战时移动演剧第二队,奔赴各地进行抗日宣传活动。
 +
[[File:冼星海b.jpeg|350px|缩略图|float|'''冼星海六天六夜完成黄河大合唱全部音乐创作'''  [http://www.sohu.com/a/307676356_299906 图片来自搜狐快讯]]]
  
  
行 146: 行 168:
  
  
 在冼星海短短的一生中,共作歌曲数百首,大合唱4部、歌 剧1 部、交响 曲2 部、管弦. 乐组曲4部、狂想 曲1 部以及小提琴、钢琴等器乐独奏曲、重奏曲多首。数量多、影响广的是群众歌曲,其中有进行曲体裁的《救国军歌》《青年进行曲》《保卫芦沟桥》《到敌人后方去》抒情性与鼓动性为- -体的《在太行山上》《游击军》和《反攻》等。他坚持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创作道路。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聂耳同志的革命音乐传统,通过广泛的题材和体裁,创作了许多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所进行的伟大的抗日战争历史现实。他为我国近现代音乐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无愧是我国无产阶级音乐的先驱者和奠基人,是人民所热爱的音乐家。<ref>[https://wenku.baidu.com/view/8e1aed0e5022aaea988f0f79.html 《保卫黄河》赏析]2016-01-20</ref>
+
 在冼星海短短的一生中,共作歌曲数百首,大合唱4部、[[ 剧]]1 部、[[ 交响 曲]]2 部、管弦乐组曲4部、[[ 狂想 曲]]1 部以及[[ 小提琴]] [[ 钢琴]] 等器乐独奏曲、重奏曲多首。数量多、影响广的是群众歌曲,其中有[[ 进行曲]] 体裁的《[[ 救国军歌]] 》《[[ 青年进行曲]] 》《[[ 保卫芦沟桥]] 》《[[ 到敌人后方去]] 》抒情性与鼓动性为- -体的《[[ 在太行山上]] 》《[[ 游击军]] 》和《[[ 反攻]] 》等。他坚持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创作道路。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聂耳同志的革命音乐传统,通过广泛的题材和体裁,创作了许多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所进行的伟大的抗日战争历史现实。他为我国近现代音乐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无愧是我国无产阶级音乐的先驱者和奠基人,是人民所热爱的音乐家。<ref>[https://wenku.baidu.com/view/8e1aed0e5022aaea988f0f79.html 《保卫黄河》赏析]2016-01-20</ref>
  
  

於 2020年2月14日 (五) 17:10 的最新修訂

《保衛黃河》是《黃河大合唱》的第七樂章,寫成於1939年3月,抗日戰爭時期,由光未然(張光年)作詞,冼星海作曲。歌曲採用齊唱輪唱的演唱形式。具有廣泛的群眾性,是抗日軍民廣為傳播的一首歌曲。聽了《黃河大合唱》,我覺得每一個華夏兒女都會心潮澎湃,熱血沸騰!《黃河大合唱》在六十年代後期,還被改編為鋼琴協奏曲


《黃河大合唱》以黃河為背景,以群眾歌曲的音調為基礎,廣泛吸收了民間音樂的因素,使這部巨,著的音樂語言明快簡練,通俗易懂。這部合唱生動地描繪了中國人民英勇抗戰的歷史,下反映了中國人民不畏強暴、堅強不屈的民族精神,展現了抗戰,必勝的前景。這部合唱具有寫實性、史詩性、交響性的特點,也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強烈的時代特點,為我國現代的音樂創作提供了典範。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保衛黃河
                外文名稱         Defend the Yellow River
                填詞         光未然(張光年)
                譜曲         冼星海
                歌曲原唱         瞿弦和
                所屬專輯         黃河在咆哮(原聲帶)
                類型         電視劇《黃河在咆哮》主題曲


創作背景

冼星海指揮 黃河大合唱 圖片來自央廣網

《保衛黃河》是《黃河大合唱》的第七樂章。1938年冬 ,武漢淪陷後,光未然帶領抗敵演劇三隊由陝西東渡黃河,到達山西呂梁山抗日根據地。途中,光未然親臨險峽激流、怒濤漩渦、礁石瀑布的險地,目睹了黃河船夫與驚濤駭浪博戰的情景,聆聽了水手們高亢激越、深沉有力的船工號子.....這一切激起了他創作的激情和靈感,一首長詩《黃河吟》 應運而生。[1]


1939年,光未然冼星海延安相見。在西北旅社的一間窯洞里,演劇隊舉辦了一個朗誦會,光未然親自朗誦了這首長詩。冼星海聽後,約請光未然將其改成歌詞,並激動地表示:「 我有把握把它寫好。」後來,冼星海夜以繼日地作,僅用了六天的時間便譜好了《黃河大合唱》。1939年3月31 脫稿,4月13日在陝北公學禮堂首演,由鄔析零指揮。這次演出引起巨大反響,很快便傳遍全國。同年5月11日,為慶祝魯藝成立一周年,由冼星海親自指揮再次演出了《黃河大合唱》。


毛澤東同志聽後高度地讚揚了這次演出。當年7月,周恩來同志聽了這部合唱,隨即為星海同志寫下了「為抗戰發出怒吼,為大眾譜出呼聲」的題詞。1941年, 星海在蘇聯又對《黃河大合唱》進行了加工整理,並使之更加完善、理想。


歌詞

                朗誦詞

                但是

                中華民族的兒女啊

                誰願意像豬羊一般任人宰割

                我們要抱定必死的決心

                保衛黃河!

                保衛華北!

                保衛全中國!


                歌曲詞

                風在吼,

                馬在叫

                黃河在咆哮

                黃河在咆哮

                河西山岡萬丈高

                河東河北高梁熟了

                萬山叢中

                抗日英雄真不少

                青紗帳里

                游擊健兒逞英豪

                端起了土槍洋槍

                揮動着大刀長矛

                保衛家鄉!

                保衛黃河!

                保衛華北!

                保衛全中國!


作者簡介


詞作家

光未然(1913~2002.1.28 )原名張光年,現代詩人,文學評論家。湖北省光化縣人。中共黨員,光未然曾任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中國作家協會黨組書記。並被選為第三、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共產黨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2]


1927年在家鄉參加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30年代起從事進步戲劇活動和文學活動。

1936年在武漢發表歌頌抗日誌士、反對賣國投降的歌詞《五月的鮮花》,由閻述詩譜曲後,在抗日救亡活動中廣泛傳唱。


1939年1月,率領抗敵演劇第三隊由晉西抗日游擊區奔赴延安。同年3月,創作組詩《黃河大合唱》。經人民音樂家冼星海譜曲後,4月在延安首次上演,此後在全國各地廣泛傳唱,受到抗日軍民的熱烈歡迎。這組詩,雄健磅礴,深沉渾厚,是中華民族抵禦外侮的英雄詩篇,也是抗日戰爭時代現實的悲壯圖畫。反映了人民空前的覺醒,表現出強烈的民族氣節和不屈服的鬥爭精神。在藝術上,全詩構思完整,布局講究,以黃河這一中華民族的象徵為貫穿形象,熔鑄了澎湃的激情,使全詩呈現出強大的力度。同時由於詩人從中國傳統詩詞表現手法上吸收借鑑,組詩節奏明快,語言凝鍊。[3]


1940年在重慶從事文藝活動,創作長篇敘事詩《屈原》,在白色恐怖下用詩的形式曲折地表達了人民群眾堅持抗戰、反對投降、反對分裂、反對倒退的強烈要求。「皖南事變」後他被迫出走緬甸,團結華僑文化界和華僑青年從事反[[法西斯的文化活動。


1942年回到雲南,1943年3月到1944年9月,根據流傳的民歌編寫了長篇敘事詩《阿細人的歌》,同時創作了抒情長詩《綠色的伊拉瓦底》。

1944年光未然在雲南與李公朴聞一多一道從事民主運動和詩歌朗誦活動。

1945年10月,受到國民黨政府的迫害,離開昆明。次年由北平進入華北解放區,先後在北方大學藝術學院、華北大學文藝學院主持教學工作。


1949年後,光未然一直在北京從事文藝活動。先後擔任《劇本》、《文藝報》、《人民文學》主編,以張光年署名寫了大量的文學、藝術評論。這些文章立論謹嚴、文風灑脫,勇於面對重大的文藝現象發表意見,先後就歷史劇、神話劇中的反歷史主義的傾向問題,戲曲遺產中的現實主義問題及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等問題撰文論述,同時對新詩創作問題積極探討,以自己的創作實踐和理論研究,推動了中國新詩的創作繁榮。光未然的詩激情澎湃,氣勢雄偉,善於以華美的形象包蘊艱難突進的大時代的激流。


2002年1月28日逝世。年享89歲。


主要作品:

著有論文集《戲劇的現實主義問題》(1957)、《文藝辯論集》(1958)、《風雨文談》(1982)。《青春文談》、《光未然戲劇文選》、《江海日記》、《向陽日記》、《文壇回春紀事》、《光未然詩存》。 詩集有《五月花》(1960),共收錄了作者解放前後的代表作 30餘首,其中包括長詩《屈原》、組詩《黃河大合唱》、《三門峽大合唱》等名篇。未入集的作品尚有政治抒情詩《革命人民的盛大節日》、《驚心動魄的一九七六年》,以及長篇敘事詩《英雄鑽井隊》,論文《新時期社會主義文學在闊步前進》,著有歌詞《五月的鮮花》等。


曲作家

冼星海(1905.6.13-1945.10.30),曾用名黃訓、孔宇,祖籍廣東番禺(現屬廣州市南沙區欖核鎮),出生於澳門,中國近代著名作曲家、鋼琴家,有「人民音樂家」之稱。《黃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同時也是影響力最大的一部聲樂套曲作品。


1920年,先入嶺南大學附中,後升入大學預科,演奏過小提琴和單簧管,並擔任過指揮,在學習期間,他做過打字員、教員,以半工半讀的方式維持生活、保證學習。1926年到北京,在國立藝術專門學校選學小提琴。

1926年入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1928年夏到上海,入國立音樂學院學小提琴。


1929年去巴黎勤工儉學,師從著名提琴家帕尼·奧別多菲爾和著名作曲家保羅·杜卡斯。在院刊上發表《普通的音樂》的論文,提出「中國需求的不是貴族式或私人的音樂,中國人所需求的是普遍音樂」。並認為「學音樂的人」要「負起一個重責,救起不振的中國」,表現出強烈的愛國的民主思想。


1935年秋,面對民族危機的嚴重形勢,他毅然回到祖國,投身於人民的革命事業,將全部精力貢獻於抗日救亡運動。創作了大量戰鬥性的群眾歌曲,並為進步影片《壯志凌雲》《青年進行曲》,話劇《復活》《大雷雨》等譜寫音樂。抗戰開始後參加上海救亡演劇二隊,後去武漢與張曙一起負責開展救亡歌詠運動。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詵星海參加上海話劇界救亡協會戰時移動演劇第二隊,奔赴各地進行抗日宣傳活動。

冼星海六天六夜完成黃河大合唱全部音樂創作 圖片來自搜狐快訊


1938 年春參加了由郭沫若主持的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工作,並與張曙共同負責抗戰音樂工作。這期間,他創作了許多抗戰歌曲。如:《保衛蘆溝橋》《游擊軍》《到敵人後方去》《在太行山上》等。


1935年至1938年間,創作了《救國軍歌》《只怕不抵抗》《游擊軍歌》《路是我們開》《茫茫的西伯利亞》《祖國的孩子們》《到敵人後方去》《在太行山上》等各種類型的聲樂作品。


1938年赴延安,後擔任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主任。1939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0年5月為參加電影配樂工作離開延安去蘇聯。


1945年,因長期工作積勞成疾,病重被送往莫斯科治療,病榻上完成最後一部作品《中國狂想曲》後,病逝他鄉莫斯科克里姆林宮醫院。噩耗傳到延安,毛澤東同志在悼念他的挽幛上親筆寫下了「為人民的音樂家冼星海同志致哀」的題詞。


在冼星海短短的一生中,共作歌曲數百首,大合唱4部、歌劇1部、交響曲2部、管弦樂組曲4部、狂想曲1部以及小提琴鋼琴等器樂獨奏曲、重奏曲多首。數量多、影響廣的是群眾歌曲,其中有進行曲體裁的《救國軍歌》《青年進行曲》《保衛蘆溝橋》《到敵人後方去》抒情性與鼓動性為- -體的《在太行山上》《游擊軍》和《反攻》等。他堅持走與人民群眾相結合的創作道路。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了聶耳同志的革命音樂傳統,通過廣泛的題材和體裁,創作了許多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反映了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人民為拯救民族危亡所進行的偉大的抗日戰爭歷史現實。他為我國近現代音樂樹立了光輝的榜樣,無愧是我國無產階級音樂的先驅者和奠基人,是人民所熱愛的音樂家。[4]


歌曲鑑賞

《保衛黃河》它是冼星海《黃河大合唱》的第七樂章,歌曲為2/4拍,進行曲體裁,這首歌採用了民間打擊樂節奏和廣東獅子舞音樂旋律為素材,使歌曲顯得明快、豪放、音樂形象分外鮮明,並具有濃厚的民族風格。以短促跳動、鏗鏘有力的節奏,快速大跳的音型,使歌曲充滿力量,形象地刻畫了象徵中華民族精神的黃河,它以英雄的氣概出現在亞洲的原野,高唱着民族的讚歌,也描繪了抗日英雄們為保衛黃河、保衛全中國而戰鬥的壯麗場景。[5]


歌曲的深沉、悲壯、激昂、宏偉、雄渾,達到了思想性、藝術性、民族性的完美結合,是中華民族的最強音,是從我們民族的靈魂中迸發出的心聲,是一座難以逾越的音樂高峰。


歌曲的齊唱為多樂句的單樂段結構,後面採用卡農的形式寫成輪唱,歌曲的演唱形式是一,四部分合唱,二、三部分輪唱,此起彼伏,一浪高過一浪,恰似黃河的波濤滾滾奔流,勢不可擋。輪唱時「龍格龍格」的人聲伴唱,聽來變化無窮,情趣橫生,增強了生動、活躍、樂觀的氣氛。巧妙地隱喻了抗日武裝隊伍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終於匯成了一支不可戰勝的力量。它將壓倒一切敵人,顯示了英雄民族的偉大氣魄。輪唱之後的一大段器樂間奏,不僅渲染了氣氛,刻畫了形象,又為結束段轉向高潮作好了鋪墊,使結束段更凸顯了中國人民誓將侵略者消滅乾淨的堅強決心。


黃河大合唱

《黃河大合唱》氣勢磅礴,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全曲包括序曲和八個樂章,並由配樂詩朗誦和樂隊演奏將各樂平連成一個整體。各個樂章從內容到音樂形象又具打相對的獨立性,樂章之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作品以抗日和愛國兩個主題為中心。從深厚的情感和感人的藝術形象上一步步展開,直至宏偉的終曲,激盪的感情浪潮發展到了最高點。管弦樂隊演奏的《序曲》概括地對全曲進行了極富特點的描繪.樂隊效果色彩濃郁。音樂刻畫了人民的意志和力量,象徵着崇高偉大的民族精神:幾個主題經過發展後交織征一起,形成了序曲的高潮。整個作品雖然沒有像歌劇那樣,有一個完整的故事情節,但它卻有一個嚴密的戲劇性構思,給人一種強烈的矛盾衝突。這個矛盾衝突就在於開始時的人與自然的衝突,是船夫與險灘、急浪的搏鬥,後半部分是中華民族與日本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衝突。但二者是相呼應的,即通過人與大自然的搏鬥,表現出中國人民的英勇頑強,進而為中國人民戰勝日本帝國主義、民族矛盾得以解決作了鋪墊。整個作品就在於展示這個矛盾(《黃水謠》)、激化這個矛盾(《黃河怨》)、解決這個矛盾(《保衛黃河》)。這種矛盾的展示、激化、解決正是其戲劇性所在。


《黃河大合唱》作為一部「大合唱」。所謂「大合唱」就是「康塔塔」(contata),是歐洲巴羅克時期重要的聲樂體裁。《黃河大合唱》作為一部中國的「康塔塔」,也具有這種戲劇性。《黃河大合唱》一共八個樂章,每一章節,都是通過朗誦和樂隊為背景串聯起來。雖然每個樂章在從表現形式、藝術形象、思想內容都各有側重或有所不同,但是整個作品貫穿着一個主題思想,這就是「抗日救亡」,同時也歌頌了偉大的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6]


《黃河大合唱》曲目

第一樂章:《黃河船夫曲》(混聲合唱)

第二樂章:《黃河頌》(男高音或男中音獨唱)

第三樂章:《黃河之水天上來》(配樂詩朗誦,三弦伴奏)

第四樂章:《黃水謠》(女聲二部合唱,原稿為齊唱)

第五樂章:《河邊對口曲》(男聲二重唱及混聲合唱,原稿是男聲對唱)

第六樂章:《黃河怨》(女高音獨唱,音樂會上常按修訂稿加入女聲三部伴唱)

第七樂章:《保衛黃河》(輪唱)

第八樂章:《怒吼吧,黃河》(混聲合唱)


第一樂章《黃河船夫曲》是一首混聲合唱。這裡運用了黃河船夫號子的音調素材。這一樂章通過黃河船夫與急浪、險灘的搏鬥,象徵着中國人民與日本帝國主義日趨激烈的民族矛盾。這一樂章通過黃河船夫與急浪、險灘的搏鬥,象徵着中國人民與日本帝國主義日趨激烈的民族矛盾。


第二樂章《黃河頌》(男高音或男中音獨唱)音樂壯闊、熱情、深切。第一段唱黃河的雄姿,第二段贊五千年文化,第三段頌民族精神的發揚。這個樂章表達了詩人對黃河的讚美,但又將黃河形象地比作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因此,這裡對黃河的讚美也就是對中華民族的讚美。


第三樂章《黃河之水天上來》(配樂詩朗誦,三弦伴奏)吸取了《義勇軍進行曲》和《滿江紅》的音調材料,痛訴民族的災難,歌頌時代的英雄。音樂會上往往略去此段。


第四樂章《黃水謠》(女聲二部合唱,原稿為齊唱)這是一首歌謠式的三段體歌曲。第一段抒情而深切,中段是悲痛的呻吟,第三段情緒更為淒涼,訴敘日本侵略者給中華民族帶來的深重災難。這一樂章是全曲中的一個轉折點,整個作品的悲劇性和戲劇的矛盾就此展開。


第五樂章《河邊對口曲》(男聲二重唱及混聲合唱,原稿是男聲對唱)採用樂段反覆的結構形式,吸取山西民歌音調,並借用鑼鼓伴奏的某些手法,講述了全國廣大流民、顛沛流離、背井離鄉的悲慘遭遇。引出合唱發出「打回老家去」的吶喊。


第六樂章《黃河怨》(女高音獨唱,音樂會上常按修訂稿加入女聲三部伴唱)運用大小調和變化節拍,以悲慘纏綿的音調,唱出了被壓迫、被侮辱的淪陷區婦女的痛苦哀怨。在整個《黃河大合唱》中,這是戲劇性最強的一段,作為一首獨唱歌曲,技巧性非常強,是檢驗女高音的「試金石」。


第七樂章《保衛黃河》,是一首輪唱、合唱歌曲,是人們最熟悉的一首。這裡採用了「卡農」的復調手法,給人一種此起彼伏、群情激奮、萬馬奔騰的藝術效果。首先是二部輪唱、然後是三部輪唱,並穿插了「龍格龍」的襯詞,增強了音樂的氣氛,使人感覺到抗日的力量不斷發展壯大和勢不可擋。


第八樂章《怒吼吧黃河》是一個混聲合唱歌曲,運用主調與復調的混合寫法,以號角性、戰鬥性的音調,象徵東方巨人為最後勝利發出吶喊,具有強烈的感人力量。它是整個作品的主題思想的概括和升華,也像是一個回顧,用富於詩意和浪漫色彩的筆調,充分表達了中國人民終將打敗日本帝國主義的必勝信心。


整個作品雖然沒有像歌劇那樣,有一個完整的故事情節,但它卻有一個嚴密的戲劇性構思,給人一種強烈的矛盾衝突。這個矛盾衝突就在於開始時的人與自然的衝突,是船夫與險灘、急浪的搏鬥,後半部分是中華民族與日本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衝突。但二者是相呼應的,即通過人與大自然的搏鬥,表現出中國人民的英勇頑強,進而為中國人民戰勝日本帝國主義、民族矛盾得以解決作了鋪墊。


作品欣賞

壺口瀑布是中國第二大瀑布   原圖鏈接 圖片來自 職業教育

                李雲迪《保衛黃河》震撼 [7]

                戴玉強魏松莫華倫 《保衛黃河》[8]

                看錶情!郎朗澎湃彈奏《保衛黃河鋼琴協奏曲》 [9]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樂團《保衛黃河》!一開口就震驚了所有的人[10]

                歌曲《保衛黃河》-解放軍合唱團[11]

                鋼琴演奏家劉詩昆演奏《保衛黃河》 [12]

                鋼琴協奏曲:《黃河》《第一樂章 黃河船夫曲》演奏:郎朗[13]

                怒吼吧黃河 現場版[14]

                張燕——黃河怨[15]

                「河邊對口曲」《黃河大合唱》第五樂章[16]

                合唱《完整版視頻。黃水謠》[17]

                《黃河之水天上來》 朗誦:瞿弦和[18]

                廖昌永《黃河頌》我站在高山之巔 望黃河滾滾 奔向東南[19]


視頻

保衛黃河 原唱 三部輪唱合唱 上海交響樂愛樂合唱團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