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五显财神庙

五显财神庙
图片来自itsfun

五显财神庙是位于北京广安门六里桥立交桥西南的一座道教宫观,现已无存。[1]

目录

历史

五显财神庙的历史及所祀神灵,众说纷纭。

一说五显财神是都天威猛大元帅曹显聪、横天都部大元帅刘显明、丹天降魔大元帅李显德、飞天风火大元帅葛显真、通天金目大元帅张显正。因他们五位是明朝人,生前富有钱财,又仗义疏财、扶弱抑强、乐善好施,死后被明英宗天顺二年(1458年)敕封为“五显元帅”,并建庙奉祀。明神宗万历年间及清高宗乾隆年间,五显财神庙曾两次重修。

一说古时有伍姓兄弟三人,都是绿林响马豪杰,此外还有两人相助,五人结拜。他们死后,乡人在清朝乾隆元年为他们立祠。他们是劫富济贫的好汉,故而有“灵应五兄弟”的美称。

亦有他说,《铸鼎馀闻》记载南齐柴姓五兄弟,长者名唤柴显聪,次者显明,第三显正,第四柴显直,第五显德,弟兄五人为猎人,常以肉食馈赠贫苦,又在山区采药致赠病患,死后被尊为五显财神。

台湾教育部《国语辞典》记载,五显财神即是五路财神的别称。

1950年代后期,五显财神庙庙会停办。后曾为六里桥小学校址。1984年财神庙被定为丰台区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下半年,因为兴建西南三环路与京石高速公路相交处的六里桥立交桥,五显财神庙被拆除,仅存两株该庙的古树,位于六里桥立交桥西南角,已成为挂牌保护的古树。

建筑

据说五显财神庙外原有庙场,并建有很高大的牌楼。庙内有戏楼,以及三进十分宽敞的大殿。正殿外有两株百年古树,以及记录建庙及修葺过程的石碑。因年久失修,到清朝末年,该庙只剩下一进殿,殿中有五尊泥塑,“乃短衣威猛,非峨冠博带之像”。

《北京市丰台区地名志》文化地名篇记载:“原址位于卢沟桥乡六里桥村。建于明代,清代曾屡次重修。坐北朝南,山门1间,戏台3间,正后殿各3间,东西配殿各6间,石碑3块。山门、戏台连为一体,大殿山门,戏台等,均为大式悬山顶,简瓦,调大脊,建筑布局规整。”清朝《天咫偶闻》记载:“广安门外财神庙,报赛最盛,正月初二、九月十七日,倾城往祀,商贾及勾栏尤伙。庙貌巍焕,甲于京师。”

庙会

每年农历正月初二日以及九月十五至十七日,五显财神庙举办庙会。其中以正月初二的庙会为最盛,香客争烧头股香,据说烧头股香可当年发财。“天未明,即有候城者,终一日以千万人计。”香客多为商人、梨园子弟、妓女

五显财神庙庙会期间,宣武门菜市口广安门等路口均有为香客提供的牲畜拉的敞车、赶脚用的小毛驴等交通工具。

五显财神庙庙宇狭小,香客众多,多数香客无法挤入殿内,只能把香投入院内的香池中,香客也不能跪下磕头,否则可能被众人踩死。有的香客甚至连五显财神庙的院子也无法挤入,只得在山门外焚香。

五显财神庙内外,有众多僧、道化缘,请求香客布施。 五显财神庙的西配殿为“借元宝”之所,香客用现钞购买来用金银纸糊成的元宝,称之为“借用”,来年若发财必须加倍偿还,以求吉利。

五显财神庙周围除了香摊之外,商贩们多出售各类纸制元宝、聚宝盆,还有“福”字的绒花和代表吉庆有余的红纸片鱼,以及风车、大糖葫芦、气球、空竹等玩物。

香客回家时,均购买蝙蝠和“福”字的绒花插在头发或者帽子上,称为“带福还家”。

寺庙

东亚传统宗教供奉神灵神话传说人物、历代圣贤、历史著名人物的房屋式祭祀建筑物,均可统称为庙宇[2]

一般包括道观佛寺庙宇,而不包括祭祀祖先祠堂家庙,但一些圣贤的家庙亦受宗族以外的信众参拜,故这些家庙同时事实上有著祭祀以及让信众祈求庇佑用的性质。道教宫观可称宫庙,佛教寺院可称寺庙,尊天法祖祭祀通称祖庙宗庙,皇家太庙明堂则合称为庙堂

由于东亚传统上常有不同宗教互相影响、习合的情况,如佛道双修、三教合流神佛习合等,加上与民间信仰巫觋宗教合流,因此庙宇的名称、性质多变,甚至同一间庙宇同时具备多种性质。

建筑

除了一些单体式且不设前院的庙宇外,一般都有一个独立的为入口,如神道坊(庙宇牌坊)、山门鸟居等,也代表进入庙宇结界范围。入门之后为神道,可通往参拜之处。

庙宇主体建筑称为“殿”,“殿”本指帝王居所,后来也指供奉仙真圣贤神佛的屋宇如大雄宝殿,有些则称为“堂”如日本法隆寺金堂。规模较大的寺庙常有多个不同的殿或堂。

有些庙宇周围会有镇守の森,有守护庙宇的神圣意义,也有些是作为风水林

类型与名称

“观”,原指宫殿的高大门,后因历代帝王常请方士或道士夜观星象、制定历法于“观”,后来用以指道士修道的居所,即道观,也作为供奉道教先真的建筑物名称,如玄妙观白云观。一些规模较大的道观会以“宫”命名,两者又合称“宫观”。

民间信仰中的寺庙命名多元,传统上只有一些主神神格为帝、后、妃或王爷级的寺庙才会用原指帝王居所的“宫”命名。例如妈祖曾先后在元代清代皇帝册封为天妃、天后,于是部分妈祖庙命名为天妃宫、天后宫;关羽被尊为协天大帝,于是一些关帝庙也命名为协天宫;神格崇高的神明,其庙宇也会称为“宫”,如香港、澳门一些由民间释教信徒开设的观音庙名为水月宫。今日多数神庙都称“宫”。

“殿”指帝王理事之所,多为高阶神明的庙宇,供奉三清的庙宇名称包含三清殿、高玄殿等。供奉玄天上帝的庙宇名称包含北极殿、真武殿等。

寺庙原指“寺院”“寺”原系朝廷办公官署如大理寺等,“院”原为官廨别称。佛教传入中国初期,曾将僧人安排在九卿之一府邸中居住,因几个著名僧人而令其居所中某某院也逐渐成为僧人居所代称。故后世称为寺或院,佛教僧侣修行、礼佛与居住的道场,如中国佛教第一座佛寺洛阳白马寺”与香港“三大古刹”之一“青山禅院”,并随著汉传佛教传播影响日本朝鲜越南琉球伊斯兰教之礼拜堂称之为“清真寺”。

“庵”或“庵堂”本来是指结草为屋,后指僧尼供佛的屋舍如河南初祖庵,又常常专指仅有女性出家众(比丘尼)居住、修行的场所如新北市石碇区莲池庵。也有一些民间释教信徒把供奉地藏王的庙宇命名为地藏庵五福大帝的庙宇也有命名为“庵”如福州白龙庵

”本来指位于山窟或依山崖处据险而筑的佛寺,供奉清水祖师的庙宇也常命名为清水岩

“洞”系道教先真居住之地如洞天福地,后来在中国大陆香港台湾越南等地,因为民间释教与民间信仰合流,而成为庙的代名词之一。

儒教的寺庙包括祭祀孔子孔庙,以及祭祀圣贤、烈士、祖先的“”,如名宦祠忠烈祠宗祠等。但一些祭祀先贤的祠又被民众视为祈福消灾的神明,遂与民间信仰结合变成民间寺庙,例如祭祀诸葛亮武侯祠,供奉土地公的庙宇也有作土地祠、福德祠者。

“府”原指百官所居之处,部份庙宇也以“府”命名,如奉祀五府千岁代天府、奉祀池府千岁海埔池王府、奉祀张李莫府三千岁的五条港安西府、奉祀张天师天师府或广信府。

“堂”是古代官吏审案的地方,也指屋舍的正厅,作为庙宇使用如松山慈惠堂。台湾斋教扶乩之场所亦常称为“堂”,例如壹善堂劝化堂。佛教道场也会使用“讲堂”作为弘法场所名称如慧日讲堂菩提讲堂一贯道场所亦有作“某某佛堂”、“某某圣堂”等。

“坛”是举行祭祀的高台,在古代东亚常与政府祭祀相关,如天坛地坛先农坛、厉坛等,其中天坛、天公坛也成为常见祭祀玉皇上帝的庙宇名称,如新竹天公坛台湾首庙天坛。另外,一般私人设立的神坛也常称“某某坛”。

“庙”可作为祭祀各神祇场所的泛称,或直接成为祭祀场所名称,如武庙文昌庙文武庙妈祖庙王爷庙城隍庙义民庙、祭祀后羿三嵕(zōng)庙等。

日本神道教的寺庙称为神社,其中祭祀日本皇室祖先神、日本天皇、以及对于大和平定有功神祇的神社称为神宫,小型的神社则称为“”,或作“小祠”、“小堂”。

越南传统信仰中的寺庙,除了与中国相同的类型外,村社里还有一种称为“亭 (越南)|Đình”的寺庙,供奉村社保护神。

琉球神道的祭祀场所称为“御岳”,其中一些属于寺庙形式。

参考文献

  1. 财神庙庙会,中国日报网,2006-07-09. [2012-09-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2. 道教宫庙组织或管理章程范例 (PDF). 高雄市政府民政局. [2018-04-0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