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成立于1956年,是中国科学院在西北地区建立的第一个科研机构[1],1999年根据国务院文件参与共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有5大研究领域,16个研究方向:土壤侵蚀研究、旱地农业研究、流域生态与管理、农业水土工程。

根据2016年3月研究所官网显示,研究所有职工220人,其中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各1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1名;有6个研究单元,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水利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研究室,4个野外台站;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博士点3个,硕士点3个。

科研条件

人员编制

根据2016年3月研究所官网显示,研究所有职工220人,其中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各1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1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百千万人才入选者5人,百人计划入选者10人,正高级职称50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显谟

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仑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唐克丽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邵明安

百千万人才入选者:刘国彬、上官周平、吴普特、王全九、郑粉莉

百人计划入选者:何洪鸣、袁志友、陈应龙、陈新平、杜盛、雷廷武 、李占斌、邵明安、谭文峰、王全九

科研部门

根据2016年3月研究所官网显示,研究所有6个研究单元,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水利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研究室,4个野外台站。

国家重点实验室: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节水灌溉杨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水利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水利部水土保持生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研究室:流域生态与管理研究室、区域水土保持与环境研究室、林草生态研究室

野外台站:安塞水土保持综合试验站、长武黄土高原农业生态试验站、固原生态试验站、神木侵蚀与环境试验站。

设施资源

根据2016年3月研究所官网显示,研究所图书馆馆藏文献总量21万册,其中图书11万册,科技期刊7万多册,(馆藏中、外文期刊1100多种),资料3万册。自建数据库3个,形成以土壤学、旱地农业、生态学、林业、节水农业、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文献为特色的馆藏结构。1996年和2000 年分别荣获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工作优质服务集体奖。

2009年图书馆订购外文期刊14种,中文期刊208种;每年从其他图书馆文献传递500-700篇。

人才培养

学科概况

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1981年4月水保所正式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获准土壤学硕士授予权。1986年获准生态学硕士授予权,1990年获得水土保持学硕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水土保持学”名称调整为“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1986年获得土壤学博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与陕西师范大学合作申请并获得批准自然地理学博士学位授权点,水保所每年在此点招收不超过2名博士研究生。2003年获生态学博士学位授权点。1999年经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批准,同意水保所设立“农业资源利用”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农业资源利用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点:土壤学、生态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点:土壤学、生态学[2]、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教学建设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虞宏正研究员于1961年接收中国农业科学院西北农业科学研究所(后更名为陕西省农业科学院)保送研究生1名。因当时研究生培养工作尚不规范,该生为被授予学生。1965年,朱显谟研究员招收一名土壤侵蚀研究生,录取通知尚未发出,因“文化大革命”开始而中断。1978年国家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1980年水保所恢复研究生招生,1981年招生5名,其中土壤侵蚀、土壤地理专业各2名,防护林专业1名。

根据2016年3月研究所官网显示,研究生指导教师由最初的2人增加到2012年的69人(其中,硕士研究生导师32名,博士生导师37名)。研究生年招生规模由1981的5人增加到2012年的50人,有在读研究生165名。

参考文献

  1. 科研机构组织结构形式浅析 ,搜狐,2022-07-08
  2. 专业介绍|生态学专业 ,搜狐,2019-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