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軍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東北軍區 |
中 文 名 : 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軍區 前 身: 東北民主聯軍[1] 成立時間 : 解放戰爭時期 發生時間 : 1925年5月30日 管理地區 : 東北地區 類 型 : 軍區 |
東北軍區一般指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軍區,解放戰爭時期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大軍區之一,是東北地區最高軍事領導機關。
1945年9月19日,中共中央作出「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戰略方針,從各解放區共抽調11萬部隊和兩萬幹部奔赴東北地區。在中共中央東北局領導下,以東北人民自治軍、東北人民自衛軍和省防聯軍等名義下,組織和發展東北部隊,創建根據地。
抗日戰爭勝利前後,奉命陸續挺進東北的八路軍、新四軍各一部和東北人民自衛軍,組成東北人民自治軍。1946年1月,改稱東北民主聯軍[2], 林彪任總司令,彭任政治委員,轄東滿、西滿、南滿、北滿4個軍區。領導和指揮東北地區所屬的人民武裝力量。
1955年3月22日,東北軍區改編為瀋陽軍區。2016年,軍區改革為了戰區,全國劃分為五大戰區,分北部、東部、南部、西部、中部戰區。
成立背景
1945年10月9日,中共中央指示,成立東北軍區司令部(臨時性軍事指揮機構),由中共東北局直接領導程子華任司令員,彭真任政治委員,伍修權任參謀長。
1946年1月,改稱東北民主聯軍,林彪任總司令,彭真任政治委員,轄東滿、西滿、南滿、北滿4個軍區。1948年1月1日,東北民主聯軍改稱東北人民解放軍[3],以原民主聯軍總部機關為軍區兼野戰軍領導機關,林彪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呂正操、周保中、蕭勁光任副司令員,羅榮桓、高崗、陳雲、李富春任副政治委員,劉亞樓、伍修權任參謀長,譚政任政治部主任。下轄第1、第2、第3、第4、第6、第7、第8、第9、第10縱隊及遼東、吉林、冀察熱遼、松江、合江、牡丹江、龍江、嫩江、遼吉、內蒙古等軍區。2月,以9個獨立師(旅)編成第1第11、第12縱隊。8月,單獨建立東北野戰軍[4]領導機關(林彪任司令員,羅榮桓任政治委員)。東北軍區仍由林彪兼任司令員和政治委員,高崗任第一副司令員兼副政治委員,呂正操、周保中、蕭勁光任副司令員,羅榮桓任第一副政治委員,陳雲、李富春任副政治委員,劉亞樓、伍修權任參謀長,譚政任政治部主任,李富春兼任後勤部部長。
歷史沿革
1948年11月東北全境解放後,林彪、羅榮桓率東北野戰軍入關作戰。12月,東北軍區對所屬部分機構進行調整,下轄遼北、遼寧、安東、熱河(今分屬內蒙古、遼寧、河北)、錦州、內蒙古軍區和松江、合江、龍江、嫩江、吉林省軍事部及第50軍、鐵道縱隊等,並成立炮兵第1、第2指揮所和裝甲兵、高炮、工兵指揮所;冀察熱遼軍區所屬冀東軍區調歸華北軍區建制。1949年2~6月,東北軍區機關和部隊進行整編[5]。整編後,東北軍區轄遼東、遼西、熱河、內蒙古等軍區和松江、黑龍江、吉林等省軍事部及7個步兵師、1個警衛師、11所軍事院校等。6月2日,高崗任東北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李富春任副政治委員,伍修權任參謀長,周桓任政治部主任。朝鮮戰爭爆發後,1950年7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3兵團進駐東北,改編為東北邊防軍。8月,成立東北軍區防空司令部。12月,成立軍區摩托裝甲兵領導機構和東北鐵道運輸司令部。
1951年4月,成立軍區炮兵領導機構。11月成立旅大軍事部。1952年1月,吉林、松江、熱河、黑龍江等省軍事部改為軍區。4月,組建軍區國防建設工程指揮部。抗美援朝戰爭期間,高崗仍任東北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賀晉年任副司令員兼參謀長,李富春、張秀山任副政治委員,周桓任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後莫文驊任政治部主任)。東北軍區為中國人民志願軍實施後勤保障,全力支援了抗美援朝戰爭。1954年2月,鄧華任東北軍區第一副司令員、代司令員。3月,撤銷東北鐵道運輸司令部,成立東北軍區司令部軍事交通部。4月,軍區各特種兵機關分別改編為軍區空軍部、防空部隊部、炮兵部、裝甲兵部、工程兵部、公安部隊部。8月,遼東、遼西軍區合編為遼寧軍區,松江、黑龍江軍區合編為黑龍江軍區。1955年3月22日,根據國務院同年2月11日關於全國軍區重新劃分的決定,東北軍區改編為瀋陽軍區。
視頻
東北軍區相關視頻
參考資料
- ↑ 東北民主聯軍和東北抗日聯軍不是一回事,王革勛文集
- ↑ 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稱謂是怎麼形成的?,中國網 ,2007-05-10
- ↑ 中國人民解放軍七大軍區機構設置的發展演變,搜狐網,2008-02-19
- ↑ 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野戰軍,鐵血網
- ↑ 中國軍隊進入戰區時代 回顧建國後消失的軍區,中國軍網,2016-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