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雅樂 (日本)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雅樂 (日本)
圖片來自udn

雅樂(日语:雅楽ががく Gagaku)是日本的一種傳統音樂,興盛於平安時代,是一种歌舞乐三位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形式,雅樂意指「雅正之樂」。樂曲以器樂曲為多,至今仍是日本的宮廷音樂。雅樂最初在奈良時代中國朝鮮傳入日本,隨後經模仿及融合而產生日本雅樂。不伴隨舞蹈的樂器合奏稱為管弦;伴隨舞蹈的是舞樂;在神樂東遊久米催馬等曲式中,還包含漢詩(中國詩)的吟誦,稱為朗詠

15世紀日本發生了應仁之亂,開啟了戰國時代,雅樂的傳承也因此受到打击,但是位于奈良的南都乐府及大阪的四天王寺所属雅乐乐师因与首都的京都有段距离的关系免于断绝的危机。数十年后经正親町天皇後陽成天皇德川幕府重新召集各地乐师复兴雅乐。

篳篥樂譜中以片假名記下的唱譜文字在哼唱時,ハ行是以「ファ、フィ、フ、フェ、フォ」的方式發音,與現代的「ハ、ヒ、フ、ヘ、ホ」大不相同;推測可能忠實地再現了16世紀以前日語發音特徵。另外像樂琵琶樂譜,其中用漢字書寫的記號,與在中國敦煌發現的琵琶譜相當類似,並且大量地承傳了從中國傳入的形式。

京都樂所應仁之亂時受到毀滅性的破壞,雅樂面臨了傳承的危機。豐原統秋(1450年—1524年)為了留下給後人的紀錄,撰寫了《體源抄》一書;以演奏家的身分,紀錄了雅樂與舞樂的相關資料與心得。《體源抄》的書名來自於「體」、「源」的偏旁「豐」、「原」,即作者之;此書是古代雅樂的珍貴記錄,現存的六種雅樂曲調便是依據書中的記錄而來,可說是雅樂最重要的史料。作於室町時代的《體源抄》,與鎌倉時代的《教訓抄》、江戶時代的《樂家錄》並稱為「三大樂書」。

雅樂的曲式

在结构上,樂曲依序分為「序」、「破」、「急」三個樂章。的主旋律最從容,演奏的快慢自由,沒有節拍的限制。的旋律也是從容不迫地流動著,而拍子固定是一小節八拍。則是輕快的旋律,一小節四拍;但是依演出曲目的不同,「急」的節奏不一定快,因此也是一組樂曲中第三首的意思。雅乐曲目一般由国风歌舞、外来歌舞以及歌舞三个部分组成。代表曲目有《千秋月》等等,所用的宫调对应中国的十二宫宫调系统,但是名字有所改变。

歷史

日本雅樂是自中國、朝鮮半島南亞的印度、越南等地的儀式音樂演變而來,這些音樂約在奈良時代左右傳入日本。雅樂在中國屬於儀式音樂,但是日本雅樂中自中國傳入的唐樂曲目,卻被認為是自唐朝宴會音樂燕樂演變而來。由於同樣都吸取了中國傳統音樂的養分,日本雅樂與越南雅樂韓國雅樂琉球雅樂之間可說是相當於兄弟的關係。在地理上儘管相鄰,韓國雅樂與日本雅樂的旋律或表演方式卻相異到會令人質疑是否真為同樣的雅樂的程度。

雖然樂曲分類中留存了唐樂、高麗樂林邑樂越南音樂)這些異國風情濃厚的名稱,但日本雅樂也包含了大陸音樂傳入之前古代音樂的成分。再加上雅樂與民謠聲明(以韻文為詞的佛教讚曲,分為梵讚漢讚和讚)之間相互的影響,雅樂在日本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形式。

根據752年在東大寺的大佛開眼的法會的相關紀錄指出,此時就以有為了管理樂伶而設置的雅樂寮。

早在聖德太子時期,已有為了祭祀活動所存在的雅樂師的存在像是據傳由聖德太子所創建的大阪四天王寺天王寺樂所;除此之外,也有屬於奈良的東大寺藥師寺興福寺的南都樂所的樂師,而往後這些別於京都的宮內樂師;屬於地方性演奏團體的樂師們將在雅樂史上扮演極為重要的存在。

平安時期的宮中雅樂由近衛府的人員擔任。與此同時,雅樂除了儀式用音樂外也逐漸成為平安時期貴族之間的教養與娛樂,除了祭祀活動慶典以外,私人舉辦的演奏活動也頻繁展開,在此將近百年間雅樂也由源博雅以及仁明天皇等的殿上人推行以往外來雅樂的國風化(和風化),將複雜多樣的樂器做刪減,如龐大的唐樂的樂理的整理等等,另外此時也是自創雅樂名曲如長慶子的日本國產雅樂的創作全盛期。

室町時代時發生了可說是雅樂史上最大的承傳危機的應仁之亂。因此在這場戰亂中遠離京城京都不受戰亂影響的大阪四天王寺的樂師們逐漸在協助宮中雅樂復興上扮演的了要角。

進入較為安定的江戶時代之後,藉由德川幕府的力量,京都皇室的宮中雅樂也大致復興成功。而為了祭祀德川家康,元和 4(1618)年德川幕府召集了三方樂所(京都大阪奈良三處)的樂師們在紅葉山另外設置了紅葉山樂所

支持雅樂的貴族的時代從此換成了武士及生活較為富裕的平民層。但是也有意見指出,此時支持雅樂的武士及平民較多是為了炫耀財富及品味而大量製造了可能華而不實的雅樂樂器。當中甚至有象牙的笛子。 進入明治時期後,明治政府為了統合雅樂,以紅葉山樂所為中心召集了其他三方樂所的樂師成立了日後的宮内省雅楽部。據研究指出,江戶時代後期較常被演奏的曲子大約有80首之多,所以實際被傳承下來的曲子的完整度有多高並不得而知。

明治維新時期,中央政府發布了要三方樂所樂師們將代代家傳的樂譜交還天皇的命令。並進行了將各擁風格的三方樂所的樂曲及舞譜統整的工作,至於樂曲的選拔與決定過程的依據完全不明。在那之後總共進行了兩次樂譜的選取及整理,製成明治選定譜,未被選上的樂曲被稱為廢絕曲的樂譜並且消除掉。

未被官方選定繼承的廢絕曲[1] 部分由地方民間團體繼承並嘗試復原。在嘗試進行復原演奏時會出現可能比明治時期曲子長度相異或節奏不同(大多較明治時期更為緩慢)的意見,有研究學者認為這是一種屬於現代對古代雅樂的解釋,不同於明治時期的演奏方式的現代風格;而在舞譜復原方面的困難度則更為艱鉅。

近年對復原工作較為積極的民間團體要屬由前宮內廳樂師芝祐靖所主屬的伶楽舎,仍然試著復原許多樂器的演奏技法儘管已經失傳的平安時期的樂曲,同時也嘗試創作並演奏新的雅樂型態作品如秋庭歌 、「呼韓邪單于」 — 王昭君悲話 —、或是敦煌的復原曲等等。

參考文獻

  1. 廢絕曲,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