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化縣
寧化縣在中國福建省西部,是三明市下轄的一個縣。本縣在清朝時屬於汀州府管轄的八個縣之一,汀州府8個縣都是福建客家人,政府駐翠江鎮。閩江支流翠江穿城而過,故寧化又稱「翠城」。
寧化縣石壁村是舉世聞名的客家祖地。也是客家民系形成的中心地域之一,被稱為「客家文化、語言的搖籃」。本縣的石壁村被視為「客家祖地」,是客家民系認同的標誌物之一[1]。
目錄
歷史演變
寧化也是著名的革命老區,中央蘇區縣之一,是紅軍長征出發地[2]。
寧化古稱黃連峒,唐乾封二年(667年)設鎮,開元十三年(725年)升為黃連縣,天寶元年(742年)取「寧靖歸化」之意更名為寧化縣。1949年10月21日寧化縣和平解放,1950年3月寧化縣人民政府成立,1959年2月寧化、清流合併為清寧縣,1961年又分為清流、寧化兩個縣原建制,1968年11月成立寧化縣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恢復寧化縣人民政府,屬三明市管轄。
唐乾封二年(667年)以黃連峒置黃連鎮,開元十三年(725年)升為縣,天寶元年(742年)改名寧化縣,歷屬建州、汀州府(臨汀郡)、汀漳道。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境內分設寧化、彭湃、泉上蘇區縣。1949年10月21日和平解放,歷屬永安專區、龍巖專區、三明專區(地區)、三明市。1959年2月至1961年6月曾與清流縣並為清寧縣。
1995年,寧化縣轄翠江鎮、泉上鎮、湖村鎮、濟村鄉、城郊鄉、橫鎖鄉、禾口鄉、淮土鄉、方田鄉、安樂鄉、曹坊鄉、治平鄉、中沙鄉、水茜鄉、安遠鄉、河龍鄉,5個居委會、207個村委會。
截止2018年11月27日,寧化縣轄11個鎮、5個鄉(含1個民族鄉):翠江鎮、泉上鎮、湖村鎮、石壁鎮、曹坊鎮、安遠鎮、淮土鎮、安樂鎮、水茜鎮、城郊鎮、城南鎮、濟村鄉、方田鄉、中沙鄉、河龍鄉、治平畲族鄉。
2019年3月6日,中央宣傳部、財政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公布《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第一批)》名單,寧化縣在其中。
行政區劃
2016年,全縣設9個鎮、7個鄉(其中1個民族鄉)、210個建制村、17個社區居民委員會。
人口
2018年末全縣常住人口28.7萬人,比上年末增加0.1萬人,增長0.3%。其中,城鎮常住人口13.10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45.6%,比上年末提高1.3個百分點。年末戶籍總人口37.76萬人,全年出生人口5550人,出生率為14.6‰;死亡人數2061人,死亡率為5.5‰;人口自然增長率為9.1‰。
自然地理
寧化地處閩贛邊界的武夷山南段東麓,全境總面積2407.19平方公里,「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村莊」,地勢西北高東南低,低山、丘陵、盆地占總面積的96%,海拔千米以上的25座中山主要分布在武夷山主脈和兩條斜貫縣境的武夷支脈上。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溪河分流閩江、韓江、贛江3個水系。
地貌地勢
寧化全境四周高中間低,地勢總體傾向自西向東傾斜,由於多次構造運動的影響,使境內地殼形成「多」字形的複雜地貌。武夷山南段蜿蜒縣境西部,山巒連綿起伏,雞公崬、木馬山、雪峰山、牙梳山、金華山等海拔1300米以上高山形成西部邊界高聳山帶,並且自北至南分出三條橫向支脈,把境內分隔成五個不同的地帶性地貌。
地貌類型
北部安遠河谷盆地
西有金華山、雪峰山、牙梳山、牛牯崬;北有四方山;南有福建嶂;東有張天口、蓮花山、馬鞍山,形成獨立的河谷盆地。河流自成體系,匯流出境,盆地內營上東西向斷層形成的河谷走廓成為寧化北部與江西的通道。
西北褶皺山帶
起自東華山沿北東向經清江崬、福建嶂至桃花山入建寧境,斜貫縣境西北部,分布濟村、河龍兩鄉全境及禾口、中沙、水茜三鄉的北部。
中部凹陷地帶
由中沙一禾口斷裂帶、湖村一曹坊斷裂帶、店上北東東向扭壓性斷層、寧化斷層相互聯結組成。其西端為寬廣的禾口斷陷盆地,東端有新先排、甘木潭山間小盆地,東北有水茜斷陷盆地,東北方聯結通道多為兩側筆直溝谷走廓,中心為翠江階地,地貌為海拔340~360米之丘陵構成的夷平面,山頭廣布一層石礫層,高出當地河床面30~40米。該地帶含禾口、淮土、翠江、城郊、橫鎖、中沙、水茜、湖村、泉上等鄉鎮的全部或大部地區。禾口盆地為紫色粉砂岩組成,發育隨處可見的方山、奇峰、赤壁的丹霞地貌。水茜盆地為陸相紅色粉屑構造,富含鈣質,風化後形成奇峰異壁,構成壯麗的假岩溶地貌。
南部褶皺山帶
自治平鄉的雞公崬起,經大興山到蓮花掌,中間為寧化斷層和丁坑口斷層割裂,有九座千米以上山峰分布其間,形成以中山為主脊的治平、方田褶皺山地和城郊、湖村、泉上三鄉鎮南部山地。
南部低山丘陵褶皺山地
由於南部山帶展布曹坊、安樂境內,形成丘陵山地。
除上述地帶性地貌外,還有在湖村、泉上、龍地等地碳酸鹽岩構造的溶洞、岩溶地貌,在泉上東北部有一向東北凸出的弧形地貌,在武夷山北坡的雞公崬一帶普遍見有滑坡現象。
氣候特點
寧化縣屬中亞熱帶山地氣候,年平均氣溫15-18℃,夏無酷暑,冬無嚴寒,春季長達四個月,無霜期214-248天,年平均降水量1700-1800毫米,年均日照1757小時,為發展農、林、牧各業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條件。
在古地史三迭紀(距今2億年)時期,寧化曾是低緯度的海濱,受海洋性氣候影響明顯,屬海洋性氣候區。後因多次地殼構造運動而使閩贛地殼隆起、上升,海水遠退,寧化已離海岸線300多公里,大陸度達57.3度,加上戴雲山、博平嶺、玳瑁山立於東南,在一定程度上阻礙着海洋季風環流,山地地形又影響境內局部氣候的變化,而帶有山地氣候特徵。
河流水系
寧化溪河短小湍急,落差大,易漲易退,屬山地性河流,自古航運之利很小,歷史上境內通航小木船的總里程僅67.6公里,水力資源蘊藏量為9.7萬千瓦,可供開發利用之處有262個點,全部開發利用後,裝機容量可達3.55萬千瓦,年發電量可達1.3萬千瓦。絕大部分溪河發源於境內,合流或分流出境,分屬閩江、韓江、贛江3個水系,主要屬閩江水系。
自然資源
商品糧基地
寧化擁有耕地44萬畝,是國家和省商品糧基地縣,年產稻穀2.2億公斤以上。蓮子、辣椒、薏仁米、茶葉、食用菌、水果、獼猴桃、魔芋等農副土特產品,產量高、品質優良。其中老鼠干為閩西「八大幹」之一,名揚海內外;河龍米及延祥茶等歷史上被列為貢品。
森林覆蓋率
寧化是中國南方56個重點林區縣之一。全縣279萬畝山地中有林地260萬畝,毛竹32萬畝,森林覆蓋率73.4%。
經濟作物
每年可提供商品材10萬立方米以上。境內山地土質鬆軟肥沃,適宜培育種植竹木、茶果、藥材等多種經濟作物。
大宗林產品有松香、松節油、毛竹、筍乾、山蒼子、黑木耳、中藥材等。
礦產資源
豐富,已探明的礦藏有鎢、稀土、錫、瑩石、石灰石、高嶺土、硫鐵礦等33種,礦點116處。其中:鎢金屬含量達30萬噸,WO3平均品位金屬0.45%,是中國四大鎢礦點之一;稀土幾乎遍及全縣各鄉村,稀土儲量達3萬多噸,釤、銪、釓、鐿含量在30%以上;瑩石儲量40萬噸,平均品位在80%以上;石灰石儲量14億噸以上,CaO含量55%以上;錫儲量3萬噸以上。
交通
普通公路
寧化縣公路四通八達,交通便利。省道307線、204線、205線交叉穿過縣境。往東距三明(接205國道和鷹廈線)152公里,往南距319國道90公里,往西距"京九"樞紐之一江西贛州站230公里。縣內公路里程已達1067公里,實現了村村通車。每日均有客貨車直達三明、福州、廈門、泉州、石獅、汕頭、深圳、贛州、南昌、鷹潭等地。
高速公路
永寧高速公路全長123公里,設計行車速度100公里/小時,全線採用雙向四車道高速公路標準建設,路基寬度26米,全線在吉山、大湖、明溪、嵩口、清流、寧化、石壁7處設置互通式立交,另建互通立交連接線31.9公里,項目估算總投資為91.02億元,是三明市目前設計標準最高、每公里造價最高的高速公路。項目工期為三年半。
永安至寧化高速公路是國家《高速公路網規劃》的重點幹線公路中「泉州至廣西南寧」(泉南高速公路)橫線的組成部分,也是福建省「三縱四橫」高速公路骨架網布局第三橫的西段。
項目路線起自永安,接在建的泉三高速公路,經大湖、嶺後、梧地、清流、寧化、石壁,止於石壁鎮五里亭(閩贛界),接江西省在建的石城(閩贛界)至吉安高速公路。
它的建設將使三明市增加一條出省快速通道,極大地改變三明市西部地區和革命老區的交通條件和投資環境,有利於開發和利用沿線豐富的自然資源。項目的建設對加快山區的經濟發展,縮小山區與沿海的差距,促進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具有重要的政治和經濟意義。
永寧(永安-寧化)高速公路全線已於2011年12月16日零時正式通車。
規劃鐵路
吉永泉鐵路位於贛中南和閩西南地區,線路自吉安至興國段利用既有京九線,此次評審的新建線路由江西省贛州市興國縣引入,經於都、寧都、石城,然後進入福建省三明市寧化、清流、明溪、三明、永安、大田,再經德化、永春、安溪、南安等市縣,終至泉州市。至南安後余後,線路客貨分線,客線跨越晉江接入福廈鐵路泉州站,南安至惠安新建貨線接入漳泉肖鐵路惠安站。
全線新建正線長度495.867公里(含新建黃塘貨車線39.156公里);新建興國聯絡線長18.85公里;改建既有鷹廈線長度2.813公里。
該條鐵路將力爭於(2015年)年底開工建設,2020年建成,總工期5年。
公交
2009年8月,寧化城區公交開通,寧化告別了「無公交」的歷史。
早上6點45分首發,末班車則在21點30分行駛完,每隔9分鐘一趟。1路及3路公交路線為雙向對發路線。公交車共計13輛,其中1路、3路車每路4輛,2路車5輛。公交車是無人售票。
經濟發展
2018年全縣生產總值完成145.16億元,按2015年可比價格計算,增長7.2%,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25.58億元,增長4.3%;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67.82億元,增長8.2%;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51.76億元,增長7.3%。第一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7.6%,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為46.7%,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35.7%。全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50666元,比上年增長6.7%。
科技事業
五代起,寧化便有燒瓷業,並掌握了生產白瓷及青釉、黑釉等產品的技術。南宋時有造紙業,產品質優,其中玉扣紙久享盛譽。自宋至清,從事科學研究者不乏其人,在經濟、地理、醫學、教育等方面均有著述。及至民國,有劉春海、徐泰咸、伊為則等人留學日本、法國,回國後都是從事本專業的專家學者。
體育發展
歷史上寧化很早就有民間傳統體育活動。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學校開始開展體育運動。1923年教育部將體育列為各級學校必修課程,初為軍事體操,後有健康體操。蘇區時期,紅軍重視體育活動,推廣球類、田徑等項目,促進本縣體育事業的發展。1930年,縣體育機構建立,把體育活動逐步推向社會。
解放後,貫徹「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的精神,縣成立體育運動委員會,配備專職幹部,先後成立各種體育協會。政府逐年增撥體育經費,開闢場地,充實設備,培養人才,舉辦各種競賽,體育事業不斷發展。
從1957年起,寧化中小學校師生、幹部職工掀起乒乓球熱,並曾連續三年榮獲龍巖專區乒乓球少年甲組團體冠軍和單打冠軍。全縣機關、學校、企事業單位全面推廣「勞衛制」體育鍛練標準,亦出現熱潮。「達標」工作獲顯著成果。1987年達標11387人,達標率為90%。更有許多體育健兒,在各級各項競賽中,獲得優異成績而名載史冊[3]。
2018全年銷售體育彩票0.25億元。
品牌建設
寧化穗利牌大米和綠風牌細木工板被評為省名牌產品,「正泉盛」、「淮土」2個商標獲市知名商標稱號,三和木業有限公司通過國家「十環認證」,客家源牌紅薯粉絲、寧花牌山茶油、碧水牌姬松茸3個產品獲綠色食品標誌,綠色食品認證取得零的突破。寧化作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客家習俗)之鄉」獲省政府批准命名;寧化客家山歌、客家擂茶製作工藝及寧化石壁客家祖地祭祖被列入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客家文化
早在新石器時期,寧化便有了印紋陶文化。少數民族畲民的祖先也留下高辛文化。及至西晉永嘉之後,中原的優秀文化隨客家輾轉南遷而陸續傳人,直接影響和促進當地文化的繁榮和發展,形成較為獨特的客家方言、民間文藝、風俗習慣和傳統意識,產生了客家文化。
寧化縣在隋唐時期便初有開發,「開山伐木,泛筏於吳」,溝通了與長江中下游地區的經濟、文化往來。正由於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人文環境,所以,自西晉「永嘉之亂」開始,中原南遷漢人源源不斷地聚集攏來,特別在唐末至兩宋間,客家先民溯撫河、贛江高度聚集於寧化及其石壁地區。在這裡休養生息,拓荒墾殖,建家立業。他們以其傳統優勢文化和生產技術,同以寧化石壁為中心的閩贛連結地區(亦稱三江之源)的原住居民相互融合,在宋代,創造出盛極一時的繁榮景象,宣告漢民族一支新的民系—客家民系的誕生。
在宋代, 聚居在寧化及其石壁客家先民有150姓以上,人口達11萬之眾。唐朝末年,在寧化便誕生了汀州府的第一位進士。歷史上寧化共50名進士,唐末至南宋便有30名,占60%,《嘉慶重修—統志》所載汀洲唐宋二代人物共11人,其中寧化人5名,占45.45%,若以唐至北宋計算,寧化人物則占62.5%,北宋「靖康之難」後,宰相詹學傳攜眷來到寧化石壁設館講學,著名理學家朱熹前來拜他為師,充分說明了客家崇文重教的傳統,也說明當時教育之興盛。正是寧化及石壁的特殊歷史,所以她早就引起海內外學者的關注。
寧化學人在大環境的推動下,1991年成立寧化縣客家研究會,成為國內第一個縣級客家學術機構,同年編輯出版縣級第一本客家學術刊物《寧化客家研究》,1992年成立寧化石壁客家宗親聯誼會,「兩會」密切合作,2000年編輯正式出版了第一部客家社區文化叢書《客家祖地石壁叢書》達155萬字。分別於1997年、2000年成功地舉辦了二屆《寧化石壁與客家世界學術研討會》。出席研討會的專家、學者160餘人次,他們來自包括台、港在內的中國十餘省、市、區和日本、法國, 交流論文110萬字,分別正式出版論文集兩冊。迄今,寧化客聯會、客研會合作編輯出版書、刊20餘種、410萬字。
至20世紀30年代初,以山歌形式為主的革命文化在寧化興起,對當時的打土豪、分田地、參軍參戰、支援前線等各個時期的中心運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解放後,文化事業得到普及、發展和不斷提高。1958年的民歌運動普及城鄉,文藝創作日見繁榮,活動形式靈活多樣。「文化大革命」時期,破「三封」,除「四舊」,批判《翠江文藝》,封存和燒毀圖書文物,關閉文化陣地,禁錮文娛活動,解散文藝隊伍,文化事業遭到破壞。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文化事業重獲生機,建立並完善了三級文化網、電影放映網、圖書銷售網、有線廣播網。1987年8月,寧化縣隆重舉行黃慎誕生300周年紀念活動,上海雕塑家陳道坦為黃慎製作塑像,座基碑刻「怪而不怪,藝傳百代」為中國藝術大師劉海粟親筆題詞,南京藝術學院劉大羽教授也為塑像題詞、揭幕。並主持「黃慎藝術研究報告會」,成為寧化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
自唐以來,寧化載入《中國人名大辭典》者達三十餘人。宋代能詩工篆的鄭文寶,明末清初學識淵博的李世熊,畫壇「揚州八怪」之一黃慎,書法「南伊北鄧」之一伊秉綬,都是一代名流,在中國文化史上都寫下燦爛的篇章。
石壁客家公祠作為全球120姓氏客屬的總家廟,建築規模居全球客祠之最,1995年福建省批准每年10月為世界客屬石壁祖地祭祖月,每年祭祖大典吸引大批海內外客家後裔尋祖晉謁;客家文化、客家飲食、客俗民風、客民精神特色鮮明、傳承久遠、保留完好、展示豐富。
文化遺產
第三批國家級非遺保護名錄:「寧化石壁客家祭祖習俗」。
福建省第二批非遺保護名錄:「寧化縣石壁客家祖地祭典」、「客家擂茶製作工藝」、「寧化客家山歌」。
福建省第三批非遺保護名錄:「夏坊游儺」。
福建省第四批非遺保護名錄:「寧化木活字印刷術」[4]。
旅遊
自然景觀
天鵝洞群國家級地質公園規模達248平方公里,地下石林為國內唯獨的地質奇觀,其溶洞數量、密度、規模居「八閩之冠」,被稱為「中國東南地區罕見的洞群世界」、 「福建省首屈一指地下岩溶藝術博物館」;黃慎故居地、國內最深天然內陸湖,與天鵝洞群相輝映的「蛟湖」,水深103米,旱不降、澇不溋,為南方水域奇觀;省級自然保護區牙梳山,生態原始、物種多樣,是不可多得的原生態休閒觀光場所[5]。
紅色聖地
寧化是著名的革命老區,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寧化是中央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紅軍長征的四個起點縣之一,毛澤東、朱德、彭德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都曾在寧化進行過革命實踐活動。1930年1月,著名的古田會議後,毛澤東率部途經寧化時,曾寫下光輝的詞章《如夢令·元旦》:「寧化、清流、歸化,路隘林深苔滑。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風展紅旗如畫。」。當時全縣13萬人口,參加紅軍的就有13700多人,為革命犧牲6600多人,其中民政部在冊烈士達3300人。解放後被授予少將軍銜的寧化籍將軍有張新華、張雍耿、孔俊彪3人。
地方美食
名人
寧化客家歷史上,英才輩出,自唐至清考中舉人152名、進士50名、狀元1名。民國時期大學畢業的有90餘人,出國留學的有10人。宋至清140餘位寧化人著書立說300餘部,其中鄭文寶的《江表志》、羅登標的《易學闡微》、雷鋐的《讀書偶記》等著作被收入《四庫全書》。
唐代伍正己為汀州的第一位進士。宋代鄭文寶,登太平興國進士,潛力詩、史,擅長篆書,其篆刻《嶧山石刻》被譽為後學楷模。明代張顯宗,洪武間中狀元,治學嚴謹。
明末清初李世熊著述豐富,志節高尚,其《物感》被譽為中國第一部伊索式的寓言集,所纂的《寧化縣誌》被譽為天下名志。清代畫家黃慎,為「揚州八怪」之一,享有「詩書畫三絕」稱譽。
理學家雷鋐主張窮理致知,躬行實踐,被贊為「天下第一流人物」。
書法家伊秉綬其隸書別開生面,名重於時,與鄧石如共稱「南伊北鄧」;辛亥革命元老、中國現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淵、中國工程院院士雷霽霖、水電專家張啟舜、生物學家范必勤、高級經濟師陳忠表、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馬謀超。
視頻
寧化縣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福建寧化:翠城,擦亮客家城市名片,360個人圖書館 , 2019-08-09
- ↑ 神聖的長征起點!這裡是寧化! ,搜狐網, 2018-01-09
- ↑ 寧化:特色體育為畲鄉娃「添翼」,騰訊網, 2018-12-27
- ↑ 三明寧化木活字印刷術:七百年絕活「起死回生」,騰訊網, 2018-10-05
- ↑ 寧化天鵝洞——素有「神州第一地質奇觀」之稱,新浪網, 2014-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