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於都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于都縣別稱:雩都,江西省贛州市下轄縣,素有「六縣之母」和「閩、粵、湘三省往來沖」之稱。

于都縣地處江西省贛州市東部,東鄰瑞金市,南連會昌縣安遠縣,西接贛縣區,北毗興國縣寧都縣

于都縣是中央蘇區時期中共贛南省委,贛南省蘇維埃政府所在地,是中央紅軍長徵集結出發地、中央蘇區最後一塊根據地、南方三年游擊戰爭起源地、長征精神的發源地、中央蘇區全紅縣之一和蘇區精神的形成地之一。

2021年2月,入選「2021中國縣域電商競爭力百強榜」榜單。[1]

建制沿革

西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置雩都縣,以北有雩山而得名。1957年6月1日起,因字生僻,改「雩都」為「於都」。

建縣時幅員遼闊,所轄地域含現瑞金、會昌、石城、寧都、安遠和尋烏諸縣。素有「六縣之母」和「閩、粵、湘三省往來之沖」之稱。古時於都曾為贛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和軍事要地,郡治設在於都近250年之久。

公元前201年(西漢高祖六年)建縣,迄今已有2214年的歷史。是贛南建縣最早的三個縣之一。

三國吳嘉禾五年(236年)在白鹿營分設陽都縣(280年改寧都縣)。

南朝梁大同十年(544年)在南鄉分設安遠縣。

五代時分設石城縣,南唐保大十一年(953年)將瑞金監升為瑞金縣。

北宋太平興國七年(982年)在九州分設會昌縣。

蘇區時期,先後分設於都、勝利、登賢、瑞西、興勝、於西等縣,中共贛南省委和省蘇維埃政府駐于都縣城。

1949年於都解放。先後屬贛西南行政公署、贛南行政公署、贛州專區、贛州地區、贛州市。

行政區劃

截止到2013年,于都縣全縣轄9個鎮、14個鄉:禾豐鎮貢江鎮鐵山壠鎮盤古山鎮祁祿山鎮梓山鎮銀坑鎮嶺背鎮羅坳鎮、羅江鄉、小溪鄉、利村鄉、新陂鄉、靖石鄉、黃麟鄉、沙心鄉、寬田鄉、葛坳鄉、橋頭鄉、馬安鄉、仙下鄉、車溪鄉、段屋鄉。共有25個居委會、352個村委會。[2]

自然環境

位置境域

于都縣地處贛州市東部,距贛州城區65公里,南昌城區422公里;東鄰瑞金市,南接安遠縣,西連贛縣區,北毗興國縣和寧都縣;位於東經115°11'~115°49',北緯25°35'8"~26°20'53"之間。總面積2893平方公里,南北長83.25公里,東西寬63.33公里。

地質特徵

于都縣境內地層出露見有元古界的震旦系,古生界的寒武系、泥盆系、石炭系、二疊系,中生界的三疊系、侏羅系、白堊系,新生界的第四系沉積。岩漿活動頻繁,從澄江期至燕山期的三級構造單元信豐~於都拗褶斷束的北端。由於地殼運動,形成緊密線狀褶曲和斷裂構造。地層震旦系分布在祁祿山、小溪、利村,鐵山壠:靖石、黃麟,高龍,沙心,馬安等地,厚1100米。寒武系分布在祁祿山、小溪、峽山等地,厚4000米。泥盆系分布在峽山,盤古山、祁祿山,羅江、梓山,寬田、黃嶙,銀坑,橋頭,馬安、車溪等地,中統雲山組厚100米,上統中棚組厚572.4米,上統三門灘組厚493米。石炭系分布在羅坳,羅江,西郊、嶺背,仙下,馬安、橋頭,銀坑、車溪、段屋,寬田,梓山、於陽、盤古山,鐵山壠、禾豐,祁祿山等地,下統橫龍組厚266.5米,下統梓山組厚89.7米,中統黃龍組厚772米,上統船山組厚421米,二疊系分布在羅坳,禾豐,梓山,段屋,於陽,銀坑,葛坳,橋頭等地,上統龍潭組厚570米,下統茅口組厚100米,下統茅口組厚135米。三疊系在利村中塅出露晚世沉積,上統安源組厚201米,缺佚早中世沉積。侏羅系分布在羅坳、西郊、嶺背、仙下、葛坳等地,中統羅坳組厚851米,缺佚早晚世沉積。自堊系分布在羅坳、羅江、西郊、利村、靖石、盤古山、小溪、嶺背、仙下、於陽、車溪、新陂等地,厚3000米。第四系更新世至全新世沉積遍及全縣,更新統厚10~15米,全新統厚5~10米。

地形地貌

于都縣境內地貌複雜,有盆地、丘陵和綿延的山地,也有寬廣的山間河谷堆積平原及崗地, 整個地勢由一系列平行山嶺與許多大小不等,成因多樣的盆地組成。形態呈北東~南西向條狀展布。以縣城為中心的於都斷陷紅岩盆地被盤桓縣境西北部的雩山山脈和東北部的武夷山余脈與南部的九連山余脈延伸的群山所環抱。 南、東、北地勢較高,逐漸向中西部傾斜,形 成一個封閉式的以低山、丘陵、盆地為主、大小河流匯集貢水的丘陵低山地貌·南部屏坑山主峰海拔1312米。地勢漸次向中間降低,中西部谷地平緩、低丘廣布,盆地相間,西部羅坳大灘貢水河床海拔98米。

堆積平原及崗地現代河流沖積物形成的河谷堆積平原約占總面積的11%。分布在貢水、梅江及主要支流兩岸盆(谷)地中部。一 般海拔100~150米,地勢乎坦,土層深厚,土壤肥沃,宜種性廣紅土崗地散布各盆地中, 70年代開始,大部份被開墾利用,種植農林作物。 丘陵低中高丘陵廣布縣域,約占總面積的49%(包括盆地),多由高低起伏珊瑚狀的小群丘組成,谷地發育差,河流短小。低丘主要占據紅岩盆地,南起禾豐、小溪,北迄銀坑、曲洋,東至黃麟、寬田,西抵羅坳、羅江,海拔200米以下,相對高度低於50米。中丘圍繞低丘周緣分布,溝谷寬淺,形成丘間谷 地和溪谷階地,海拔200~300米,相對高度50~100米。高丘緊靠四周山地,呈零星分布,多屬深溝坑谷,海拔300~500米,相對高度100 ~200米。

盆地最大的於都盆地分布在曲洋至小溪、峽山等地,中部多由紅砂礫岩、砂質頁岩構成,是主要的水土流失區。盤古山、於陽桃溪有地毽式斷陷盆地。另有棹山~固院、寬田和禾豐的向斜盆地,祁祿山油菜田的斷裂構造盆地,黃麟、沙心的花崗岩剝蝕侵蝕盆地。海拔均在200米以下,農田多屬搬田,土質肥沃,光熱充足,人口集中,也是縣內主要的糧蔗產區。

山地侵蝕構成的中低山地大多分布在縣境南部、西南部和東北部,約占總面積的 40%。海拔1000~1312米的中山10座:南部有祁山、祿山、密石頂、龍王山、屏坑山,西南部有鍋頭煉、楊蟑晾、麥笠腦、猴子石,西北部有雲峰嶂。諸多中山層巒迭嶂,河流發育,植被蔥鬱,覆蓋較好,無明顯的水土流失。海拔500~1000米的低山58座:雩山山脈26座,主要山峰有花山、古蟑蛛、仙人井,畫眉嵊、雩山等;武夷山余脈10座,主要山峰有天園山、 駝背嶂、火星崢、馬安寨、火焰嶂等;九連山余脈22座,主要山峰有鍾公蟑、耀子嶂,馬嶂、錫牛嶂、磊山頂等。低山地貌大多呈北東~南西向條狀展布,河流短小。

水文特徵

于都縣位於贛江源流的貢水中游。貢水是流經縣境的主要幹流。匯集梅江、澄江、濂水、小溪河等4條較大支流。貢水幹流和4條較大支流又匯集48條流域面積20平方公里以上的小支流。河流總長1283公里,河網密度每平 方公里為0.44公里。區劃成貢水、梅江、濂水3個流域。

貢水幹流貢水在縣境內匯集流域面積500平方公里 r的主要一級支流有梅江、澄江、濂水、小溪 河·匯集流域面積50~500平方公里的一般一 級支流有固院河、楂林河。匯集流域面積20~50平方公里的一級小支流有於陽河、里泗河、河坪河、步前河、羅坳河、蘇坑河、羅江河、正坑河(於陽河流經會昌大陂河至莊口子右岸注入貢水,屬二級支流)。支流眾多,水量充沛,峽山水文站1953~1989年實測,多年平均 年徑流量134.24億立方米,多年平均年流量 408.5立方米每秒。 梅江古稱漢水,也稱寧都江,發源於宜黃,樂安與寧都三縣交界的王陂蟑南麓(海拔1267米),流經寧都吳村,東山壩、寧都縣城,由瑞金縣瑞林寨進入縣境曲洋鄉的小源村。經汾坑、寬困,車溪、段屋、蛉背至貢江鎮的龍舌咀注入貢水。流域面積7099平方公里,東北西三面高,南面低,如馬蹄狀。流域形狀近似丫字型。縣內流域面積1018平方公里。主河長220公里,自寧都至梅江河口長135公里,縣境內57公里。全河落差528米,自寧都至河口58米,縣境內22.3米,河床平均坡 降0.4‰。水能理論蘊藏量12萬千瓦, 梅江在于都縣內匯納流域面積50~500平方公里的二,三級支流有窯郊河、大田河、岩前河、銀坑河、貢布河、寬田河、仙下河、水頭河等8條。匯納流域面積20~50乎方公里的小支流有漢田河、高陂河、段屋河、小汾河、陽田河等5條。

左坑河源出密石頂北麓,流經鎖龍、左 坑至坳下於右岸注入小溪河,流域面積65.3平 方公里,河長20.3公里,落差1045米。河口多年平均年流量1.79立方米每秒。龍口子右岸納秀極河。

禾率河源出鐵山壠,東西向流經禾豐、利村至新陂回龍於右岸注入小溪河。流域面積 219平方公里,河長34.3公里,落差645米,平均 坡降2.9‰。河口多年平均年流量6.01立方米每秒。禾豐廟堂下於右岸納上堡河。

上坪河源出屏坑山北麓,南北向流經上坪、下滔至渭田秀搬於左岸注入禾聿河。流域面積55平方公里,河長26.2公里,落差119.3 米,平均坡降1.3‰。流域內植被良好,水資源豐富,河口多午平均年流量1.51立方米每秒。

氣候特徵

於都屬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9.7℃。一月和七月平均氣溫分別是8.2℃和29.7℃,極端氣溫為39.9℃和-8℃,年均降水量1507毫米,4-5月降雨量約占全年的47%,年日照時數1621.9小時,年均無霜期305天。有寒潮、颱風、高溫乾熱和冰雹等災害性天氣影響。土壤類型主要為紅壤,占全縣總面積的67.8%。[3]

自然資源

水資源

于都縣境內水資源豐富,正常年景當地水資源總量平均每平方公里為85.17萬立方米。 按1989年耕地面積計,平均每畝占有水量5033立方米,全縣人均占有水量3420立方米。水質除個別地方有污染外。均稱良好。水電理論蘊藏量28.73萬千瓦,平均密度每平方公里99.31千瓦。 建國後,水資源得到較快開發利用,但總的利用率低,農田缺水量大,水能資源開發利用差,1989年人均水電裝機5.48瓦,為贛州地區最少的縣。

礦產資源

截止到2011年10月于都縣已發現礦種27種(其中錫、鉍、鉬、銅為鎢共伴生礦種),其中有查明儲量的礦種23種。礦產地103處。其中大型礦床4處(鎢2處、滑石1處、透閃石1處),中型礦床5處(鎢2處、銀鉛鋅1處、水泥灰岩1處、耐火粘土1處),小型礦床42處(煤11處、泥炭1處、鉛鋅2處、錫鎢11處、銀3處、鈮鉭2處、稀土2處、灰岩1處、(耐火)粘土1處、膨潤土1處、鉀長石1處、高嶺土4處、礦(溫)泉水2處),礦點47處(不包括普通建築用砂、石、磚瓦粘土)。

截止2007年底,于都縣主要礦產保有資源儲量:

銀:資源儲量268.47噸,其中基礎儲量52噸,基礎儲量占資源儲量的19.4%;

鎢:資源儲量41138噸,其中基礎儲量31424噸,基礎儲量占資源儲量的76.4%;

鋅:資源儲量33156噸,其中基礎儲量3288噸,基礎儲量占資源儲量9.9%;

鉛:資源儲量14992噸,其中基礎儲量3778噸,基礎儲量占資源儲量25.2%;

煤:資源儲量4495千噸,其中基礎儲量2464千噸,基礎儲量占資源儲量的54.8%;

水泥用石灰岩:資源儲量14806千噸,其中基礎儲量14221千噸,基礎儲量占資源儲量的96.1%。

人口

人口

2016年末,全縣戶籍總人口為1109354人,比上年末增加11055人。根據人口變動情況抽樣調查統計,2016年末,全縣常住人口873363人,比上年末增加3771人,其中城鎮人口429745人,鄉村人口443618人,城鎮化率達49.21%,比上年提高1.83個百分點。

民族

轄區內有漢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哈薩克族、俄羅斯族、鄂倫春族、高山族、水族、納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錫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2000年人口普查)

經濟

綜合

2017年,生產總值突破200億元,達211.15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9.7%,增速比全市高2個百分點,列全市第5位,同比前移1位,三次產業比由上年的14.5:48.1:37.4調整為13.3:48.3:38.4,第三產業比重同比提升1個百分點。財政總收入連續跨越17億、18億、19億台階,達19.3億元,增長14.2%,增速比全市高2.7個百分點,列全市第7位,同比前移8位;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達13億元,增長5.8%,增速比全市高4.9個百分點,列全市第2位,同比前移16位。固定資產投資達194.77億元,增長15.4%,增速比全市高1.6個百分點,列全市第3位,同比前移8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55.27億元,增長12.4%,增速比全市高0.1個百分點,列全市第6位,同比前移2位。實際利用外資達1.04億美元,增長10%,增速與全市持平,列全市第3位,同比前移4位。

第一產業

2016年,全縣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98104萬元,比上年增長8.6%(現價,按可比價計算,增長8.6%)。全縣糧食種植面積751668畝,比上年增加1032畝;蔬菜種植面積139211畝,比上年增加1203畝。全年糧食總產量258271噸,比上年增產1081噸;蔬菜產量209476噸,比上年增產2743噸;茶葉總產量531噸,比上年增產31噸;水果總產量72649噸,比上年減產13242噸,其中,臍橙產量52983噸,比上年減產17661噸;肉類總產量57637噸,比上年增加1662噸,生豬出欄493722頭,比上年增加15309頭;牛奶產量39556噸,比上年增加4噸,奶牛存欄9244頭,比上年增加1頭;水產品產量29572噸,比上年增加623噸。

2016年,全縣擁有農業機械總動力26.12萬千瓦,比上年增長5.2%。

第二產業

於都工業園區總面積6平方公里,完成「三通一平」面積3700畝,引入縣外資金29億元,簽約項目146個,動工建廠企業17家,投產企業42家,被評為省重點工業園區。鐵山壠鎢礦為江西省知名企業。

於都已形成以有色冶金、新型建材、機械電子、現代輕紡和食品加工為主導的五大支柱產業。

2016年,全縣實現工業增加值775555萬元,比上年增長8.7%,占全縣GDP比重為42.3%;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642638萬元,增長9.2%。全縣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537742萬元,實現銷售產值2535384萬元,工業產銷率達100.1%。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達2535858萬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稅總額349024萬元。

2016年,全縣具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企業10家,實現總產值176258萬元,比上年增長15.8%。

第三產業

2016年,全縣500萬元以上項目固定資產投資1687273萬元,比上年增長16.6%。在固定資產投資中,分產業看,第一產業投資64611萬元,下降29.0%;第二產業投資568067萬元,增長28.7%;第三產業投資1054595萬元,增長15.3%。分投資主體看,在固定資產投資中,國有經濟投資1087209萬元,增長44.6%;非國有經濟投資600064萬元,下降13.7%,其中民間投資539694萬元,下降21.2%。

2016年,全縣房地產開發投資72565萬元,比上年下降40.1%。商品房施工面積953111平方米,比上年下降25.2%;商品房銷售面積625542平方米,比上年下降9.4%,商品房銷售額330229萬元,比上年下降9.2%。

國內貿易和對外經濟

2016年,全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91801.4萬元,比上年增長12.7%,其中,限額以上消費品零售額53694.6萬元,增長23.9%。分城鄉看,城鎮消費品零售額362838.1萬元,增長12.7%;鄉村消費品零售額128963.3萬元,增長12.8%。分行業看,批發業零售額80179.2萬元,增長13.7%;零售業零售額351352.4萬元,增長12.1%;住宿、餐飲業零售額60269.8萬元,增長14.9%。

2016年,全縣完成進出口貿易總額13594萬美元,比上年增長5.4%,其中,出口總額12036萬美元,比上年增長7.8%。全年實際利用外資9409萬美元,比上年增長10.3%;實際利用省外5千萬元以上項目資金370300萬元,比上年增長10.9%。

金 融

2016年年末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餘額2739863萬元,比年初增加418584萬元。其中,住戶存款餘額2000334萬元,增加258256萬元;非金融企業存款餘額347215萬元,增加112860萬元。2016年年末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餘額1399402萬元,比年初增加259216萬元。其中,住戶貸款餘額1073520萬元,增加210227萬元;非金融機構及機關團體貸款餘額325871萬元,增加48990萬元。存貸比51.1%,比年初提高2.0個百分點。[4]

文化

縣城設有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電影院、廣播電視台等文化設施和採茶劇團;地方劇主要有贛南採茶戲,主要傳統戲有《南山耕田》、《王三賣肉》、《才郎別店》、《妹子》、《補皮鞋》等,改革開放初期縣採茶劇團排演的《茶童戲主》盛演不衰,後拍攝成同名戲曲藝術片,深受廣大觀眾喜愛。

於都嗩吶

於都客家嗩吶歷史悠久,是客家先民南遷傳入贛南的。早在1600多年前就盛行於民間的嗩吶曲牌眾多,僅傳統曲牌就有280多個;在嗩吶手數量上,據不完全統計,於都全縣有1000多名。1993年,于都縣被江西省文化廳授予「嗩吶藝術之鄉」。

於都客家嗩吶有木管嗩吶、銅管嗩吶、鋁管嗩吶、錫管嗩吶。木管的嗩吶音質柔和、銅管的音質響亮,如今,用得最多的是鋁管和錫管嗩吶。於都客家嗩吶分為大、中、小以及「辣子」4種。小嗩吶歡快、優雅;中嗩吶高亢、激昂;大嗩吶粗獷、氣派;「辣子」音高、尖細,吹奏時很費力。到2012年,用得最多的是小嗩吶和中嗩吶兩種。嗩吶為簧管樂器,由哨、氣牌、芯子、柏木構成,形體大小不一,常用的有8孔,發音響亮、雄厚。

於都客家嗩吶基礎深厚,應用廣泛,人們嫁娶、喪葬、慶壽、廟會、喬遷、開張剪彩、參軍等,以及接送貴客都喜歡請嗩吶手吹上一番。於都的嗩吶手有個順口溜:「七寸嗩吶拿在手,五音六律裡邊有。婚喪嫁娶沒有我,無聲無息蠻難過。」

嗩吶不僅流行於民間,而且在贛州東河戲、採茶戲的舞台上也得到充分發揮。

地方特產

於都土特產有峽山道菜、嶺背柿餅、梓山醬油、盤古山番薯干、綠茶、禾豐珍珠粉、靖石的高山青草奶、仙下青梅酒等;工藝品有唐三彩工藝品等。獨特的飲食文化:境內有悠久的客家飲食文化。特色小吃有:薯粉餃子、禾豐珍珠粉是於都的傳統名點,眉公酥是於都的傳統茶點。燒買、花丸、芋包、糯米果、春卷、黃元米果、索粉、炒花生、鹽花生、雲片、瓦角酥、燒卷子、柿餅、擂茶等是於都的特色小吃。

禾豐珍珠粉

於都禾豐珍珠粉,用大米製成,是於都特有產品,主產禾豐等鄉鎮。首先將優質晚米浸泡12小時,磨成漿,磨得越細越好,用一塊白布墊在草木灰上,把漿過濾,待水濾干,將粉塊晾曬,進行篩制。持糠篩者不停地旋轉,粉在篩內象滾雪球似地逐漸增大,待有綠豆般大小時,倒入另一米篩中過篩,留在米篩的顆粒就是初成的珍珠粉。然後倒在白布上,用鵝毛輕輕拂開晾曬乾燥,珍珠粉便大功告成。吃的時候,先將清水燒沸,將珍珠粉徐徐撒入,邊用筷子攪動,見珠粒沉入鍋底即可撈入另一冷水盆里浸漂,待珠粒膨脹成半透明狀,然後撈出,兌入雞鴨魚肉等湯,和以佐料即可吃了。它的特點是,味美滑溜、營養豐富,似珍珠般可愛,純天然食品。[10]

峽山道菜

以大蔸菜為原料,其色黃褐,味甘甜綿香,富含氨基酸和維生素C等營養成份,具有開胃健脾之功效。"大蔸菜"獨產于于都縣羅坳鎮峽山山區。當地村民根據祖傳手藝,將大蔸菜曬乾後,配以辣椒、精鹽、植物油等佐料,經過一年的精心醃製,做成味甘甜香的"道菜"。

於都肉皮

豬肉皮,是於都客家人宴席上不能缺少的一道菜,色、香、味俱佳,蜂窩般厚厚的肉皮色澤金黃油亮,油香豬肉香撲鼻誘人,脆軟不酥,鮮美可口,百吃不膩。

於都燒卷子

燒卷子源於畲族,是一種獨特的食品。公元746年,畲族藍姓祖先彩和任唐朝諫議大夫時,帶入宮中,從此列為貢品。獨特的傳統工藝與現代食品加工技術相結合而精心製作出的燒卷子,具有健齒固腎之功效。[5]

交通

綜述

2016年,全縣公路通車裡程2939公里,全面實現「村村通公路」。全社會完成貨物周轉量53867萬噸公里,比上年增長15.6%;完成旅客周轉量116580萬人公里,比上年增長16.0%。

公路

於都擁有各類公路里程2558.15公里,其中:國道2條(91.45公里,分別為323國道和319國道),省道2條(54.24公里銀於線、莊黃線),省養縣道3條(93.8公里,分別為於盤線、利朱線和三門-金沙線),縣道16條(377.984公里),鄉道57條(528.261公里),村道724條(1505.725公里),公路密度83公里/百平方公里。基本形成了以縣城為中心,以國道323線、319線、省道於銀線為主骨架,縣道為支架,鄉村道為延伸的公路運輸網絡。實現市至縣通二級公里水泥路,21個鄉鎮機關所在地通水泥(油)路和388個行政村通公路及134個行政村通水泥路,水泥砼(油)路面里程為605.79公里,占通車裡程的25%。

2009年G76廈蓉高速公路於都段通車。

鐵路

2005年4月贛龍鐵路於都境內58公里正式通車,設有於都火車站。

2010年開工的贛龍鐵路擴能工程途經於都,本工程建成後,與既有的贛龍鐵路施行客貨分行。

2015年12月26日,贛瑞龍鐵路正式開通,於都進入動車時代。

航道

境內航道2條,有渡口32個,航線總里程123公里。有大型橋樑6座,即寒信大橋、水頭大橋、紅軍大橋、長征大橋、三門大橋和新澄江大橋,總長2030.24米,2009年11月建成的渡江大橋為連接貢江兩岸又一大型橋樑。

社會

旅遊事業

2016年,全縣接待遊客344.75萬人次,其中,國內旅遊接待340.87萬人次,入境遊客3.88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259900萬元,其中,國內旅遊收入256334萬元,旅遊外匯收入474.6萬美元。

教育事業

2016年,全縣共有各級各類學校430所,其中,幼兒園240所,小學379所,普通中學39所,職業中學4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全縣共有專任教師11858人。全縣各級各類學校在校學生(含在園幼兒)220640人,其中,中學生81817人,小學生100048人,幼兒園34492人。適齡兒童入學率為100%,初中升學率為100%。

文化衛生

2016年,全縣有文化藝術中心1個,文化館1個,全年組織大型文藝活動30場次,送戲下鄉演出298場次;鄉鎮綜合文化站23個,全年組織文藝活動48場次;圖書館1個,有藏書24.2萬冊;博物館1個,文物藏品2174件(套),參觀人數40萬人次;擁有電視台1座,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98.3%,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98.5%。

2016年年末共有醫院9個,鄉鎮衛生院27個,婦幼保健院1個,專科疾病防治所2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個,門診部、診所、醫務室、村衛生室962個;全縣擁有病床數3966張,比上年增長20.5%;全縣擁有執業醫師944人,比上年增長17.1%;執業助理醫師392人,比上年增長10.7%;註冊護士2326人,比上年增長4.3%。

人民生活

016年,全縣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266元,比上年增長8.3%;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799元,比上年增長11.9%。城鎮居民家庭恩格爾係數為35.9%,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係數為40.6%。

勞動就業

2016年年末,全縣社會就業人數52.29萬人,比上年增長1.0%,其中非公有制經濟就業人數29.89萬人,比上年增長3.6%。全年新增城鎮就業6376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7%以內。

社會保險

2016年,全縣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數為74626人,比上年末增加19363人,其中,企業參保職工37821人,參保離退休人員15670人;機關事業單位參保職工16090人,參保離退休人員5045人。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的人數為45088人,比上年末增加1021人。參加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的人數為147360人,比上年末增加2202人。參加工傷保險的人數為45603人,比上年末增加 3709人,其中,參保農民工11230人。參加生育保險的人數為23606人,比上年末增加1377人。參加失業保險的人數為25100人。全年共有51824人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其中,城鎮居民7023人,農村居民44801人。全縣有公辦綜合福利院、敬老院和光榮院共26個。[6]

旅遊

中央紅軍長征出發地紀念園

于都縣現已開發「紅」、「綠」、「古」特色旅遊景區10餘處,如中央紅軍長征第一渡紀念碑園――東門渡口、毛澤東舊居何屋;江西第一、江南第二大高山草場――屏山牧場、羅田岩摩崖石刻、寶塔公園等。

長征第一渡

被稱為「長征第一渡」的「於都紅軍大橋」是于都縣橫跨於都河的第8座大橋,1934年,8.6萬紅軍主力從於都河上8個渡口渡河,踏上二萬五千里長征路。當時,河上沒有一座橋,於都人民搭浮橋,擺渡船,把紅軍送上了漫漫征程。

羅田岩

位於縣城貢江南岸楂林村323國道旁,距縣城1公里。是歷代名人摩崖石刻眾多,丹山碧水為主的歷代風景名勝地,開發於南北朝,創有「華岩禪院」,為《愛蓮說》碑刻發表地。

屏山

屏山,坐落於縣南部的靖石鄉境內,距縣城約60公里,舊名龍山,海拔1312米,為縣內最高峰,山麓四周百餘里,皆山石層壘而成,屬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結構,山高如屏,有奇禽異獸,盛夏最高氣溫29℃。山頂處,明代農民起義軍首領朱紹綱曾在此安營紮寨、練兵習武。

寶塔公園

寶塔公園,位於縣城西門323國道旁,寶塔舊名「慧明院塔」,始建於宋至和二年(1055 年),後幾經重修。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重修,更名「重光寶塔」,素有「雩都文峰」之稱,備受民間愛護。文革時被毀,2004年全縣人民自發捐資移址重建。現寶塔高55.26米,塔型八面朔風,塔身七級重檐,每級設遊廊;塔單層設子、午、卯、酉、四大正門。雙層設乾、坤、艮、巽四大隅門,塔剎四級鑄鐵,塔胎呈八角形,直徑12米,塔體框架磚混結構,外砌青磚,着色調和,仿宋風格。;[7]

榮譽

2021年2月,入選「2021中國縣域電商競爭力百強榜」榜單。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