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大学排行榜

大学排名是根据各项科学研究和教学等标准,针对相关大学数据报告成就声望等方面进行数量化评鉴,再通过加权后形成的排序。目前,世界很多教育机构都有针对国内外大学商学院MBA的排名,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和商业影响。现存的多个大学排名系统均具有其争议性。

目录

由来

排名最初是由于本科生和其父母的关心应运而生的,后来延伸应用于大学招收优秀学生和扩大募款来源的用途上。

根据国际研究显示,优秀学生认为大学排名前茅,有益于协助他们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更优渥的薪资结构和社会地位。各国排名居前的名牌大学和具有特色的新兴大学常获得政府钜额的教育补助和优秀学生的青睐。定位不明确并排名居末的大学,其学生来源和优秀学生比例则可能逐年下降。今天的排名影响着一大批与利益攸关的选择;再者由于各校强项不一,有的是由于历史悠久、校友贡献良多、国家资源投入、科学研究地位而使其稳定领先;有的则迅速改善自身的缺失,并强化既有的特色,而得以在个类的排行榜上逐年提升。

一般认为,由于全球学习英语的人口最众、英语对国际的影响力最广泛,所以英语系国家的大学院校比较注重大学排名。而非英语系国家的众多欧洲大学,虽然具有悠久的历史(如法国),学术水平也较为平均(如德国),但英语并非为发表其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的语言,所以将之纳入目前以英语世界大学排名榜内,实未达致客观标准。此外,大学排名的标准项目内,特别是有关人文社会科学的指标,由于需要本国的语言文化、历史、政治商业社会等特定背景参考,遂发展出另外以社会科学为主的商学院企业管理硕士等更细腻的评鉴。

发展历史

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USNWR)从1983年开始提供美国大学的排名予美国国内参考,接著有40馀国各自建立了大学综合排名,旋即再发展出针对各国大学的世界排名。有关商学院、MBA、教学品质和校友毕业后表现等的排名则发展得比较晚。2003年开始的上海交通大学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不含排名机构主观分数,以论文引用率、教授与毕业校友诺贝尔奖菲尔兹奖得主数目、“自然”期刊与“科学”期刊论文数目、SCI和SSCI论文数目等学术数据做排名);《泰晤士报高等教育特刊》与QS世界大学排名从2004年开始合作推出世界大学排名(THE-QS),直到2010年QS与THE正式拆伙。QS改与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朝鲜日报英国太阳报合作,泰晤士高等教育则改与汤森路透社集团合作,两者各自推出排名榜;透过网路和论文引用率分析的世界大学网路排名;2008年《USNWR》曾推出世界最佳大学排名,但并未持续发布。而澳洲联邦政府也在2011年初,发布了澳洲第一份官方大学排名。

大学排名的阅览者

排名对于大学的形象推广与其国际合作对象的行销上,有著深远的重要性。这样的合作关系对于研究水平、学术项目和学生/师资的交换,对未来的学生来说,具有指标性的作用。根据一项国际调查,57%的受访者说机构的排名影响着其他高等教育机构的科学家,是否愿意与他们合作;而34%的人认为排名将影响着学术或专业组织是否接纳他们为会员,例如:

  • 各大学会考虑,参阅排名,来决定与哪些机构合作,而有关措施为多国,例如巴西政府所鼓励。例如诺汀罕大学的前任执行校长Ian Gow提出:政府机构正在敦促地方高校,把合作伙伴限定在前20大的外国名门学府。其他地方的学术界人士也证实了,他们不太可能考虑与排名落后的大学结成科学研究联盟,除非后者的个人或团队非常优秀。这可能为新的或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机构带来明显的劣势。
  • 慈善家虑及哪所大学提供最好的品牌形象和投资报酬时,也会参考排名。德国电信承认:公司高层曾参阅排名系统来决定专业职务的人选,而波音公司表示将使用排名数据决定“哪些大学……分享(它)……在职业教育和补充培训方面支出的1亿美元。”
  • 大学设定校务优先事项时,比较倾向将资源分配予提升大学知名度有助益的学科和研究领域上。许多政府在分配资源和机构评鉴时,会考虑到排名。
  • 排名会影响寻求政府奖学金留学的学生——例如在蒙古卡塔尔奖学金仅限于授予被高排名的国际大学所录取的学子。而且大学排名也可以使政府决定是否认可毕业于外国大学的学历——例如马其顿政府自动承认THE-QS、SJT或USNWR排名中的前500名大学。
  • 雇主是另一个经常参考大学排名好衡量毕业生成功可能性的群体之一,这使他们不愿意去录用来自大学排名不佳的毕业生。
  • 一些国家/地区政府在考虑移民申请时会考虑申请人所毕业院校的排名。例如在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所推行的优秀人才入境计划中,国际排名榜如《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QS世界大学排名》及《世界大学学术排名》等首100位大学毕业者,会额外加30分。入境事务处亦可能就未有列入上述排名表的特定行业著名院校所颁授的资格,谘询相关专家或专业团体的意见 。丹麦、荷兰等国政府也制定了和移民相关法规,为毕业于《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QS世界大学排名》及《世界大学学术排名》所示较高排名大学的申请人提供优惠待遇。

对大学排名的批评

  • 不看重人均产出:大部分大学排名都是衡量整个大学所有在校学者学生的产出,但是没有人均产出。这样的排名一般会给特别巨大的学校以好处,但是很多小而精的学校因此而被忽视。
  • 排名未必全面:大学使命被“他者”固定︰有一个特别的问题是,排名使某一时刻的品质与定义会留下一种固定的印象;而高等教育机构的使命是多样化的,所以仅仅把重点放在科学研究的实力上,会忽略了其他的维度,诸如教学、社区参与、第三职能、创新性,以及社会和经济影响。
  • 排名指标信效成疑︰亦有论者指出,大学质素即使未有重大改变,大学排名亦可能随指标变更而大幅增减[1];而针对同一教育问题的不同海外排名榜,亦可能有截而不同的结果,故此以海外大学排名榜来指导教育政策发展,颇为危险。
  • 没有进入排名可能意味着有些大学被外国博士生、“世界级”科学家、学术伙伴和慈善家所忽视。
  • 排名指标不利部份学科:大学排名时,所列入的标准和数据,最易于反映生物科学的研究成果。相对于社会科学范围内的建筑创意人文美术则不易反映其研究成果。诸如工程商业教育等专业学科,向来没有悠久的同行评议、不以名师出高徒为传统,也不易反映出对社会发展的重要贡献和真正实力。
  • 没有适用于所有院系与学术活动的标准:高等教育机构是复杂的组织,不同的院系和活动皆有不同的优势和弱点。根据所使用的标准和指标/权重的不同,对优秀程度的定义也可能变化。由于排名计算总分,使高等教育的复杂性被减少至一种具有意义的数据上,而差别被夸大了。
  • 排名指标不利发展中国家学府:排名起初有重视校友社经地位、毕业后贡献和学术声誉的倾向,其中拥有历史悠久和资金充裕的学府,通常是偏向发达国家中的医学院。这种排名标准使发展中国家的大学无法与欧美的重点大学在同一个起跑点上竞争。再者菁英教育大众教育之间的差别,以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大学之间的鸿沟也可能会扩大他们的优劣势。
  • 忽略其他社会责任:如忽略知识传承。有香港论者认为,大学除了透过研究促进知识外,亦负有知识传承,培育下一代学者的使命。大学排名虽能鼓励各大学进行科研,却令大学较少注重教学质素,不利知识传承。[2]
  • 可能存在商业成份及在研究方法上存在局限。例如,QS世界大学排名被指有过多主观成分及具商业性质、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被指部分调查方式不周延而惹来争议。故排名一般只能作为参考,而非标准[3]。早于2013年已有多个教育研究机构指出发表QS大学排名的评核机构Quacquarelli Symonds(QS)透过向大学售卖星级赚取收入,又有大学向QS公司支付9850美元评审费和6850美元的年度授权费,批评做法是引导大学用钱买排名,造法有利益冲突[4],令排名成为商业买卖。惟按评核机构Quacquarelli Symonds(QS)2014年所发布的官方资料,《QS星级评价》(QS Stars Rating)本身并不是排名,而是评级计划,目的旨在让各个大学一个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弱点,并与由其所发布的大学排名有著不同的准则。所有参与此评核的大学都会获给予等星,“五星加”为最高等级而“一星”则为最低,等星的数目也非按院校所支付金钱多寡决定。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