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大學排行榜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大学排名是根據各項科學研究和教學等標準,針對相關大學数据报告成就声望等方面进行数量化評鑑,再通过加权后形成的排序。目前,世界很多教育機構都有針对國內外大學商學院MBA的排名,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和商業影响。現存的多個大學排名系統均具有其爭議性。

由來

排名最初是由於本科生和其父母的關心應運而生的,後來延伸應用於大學招收優秀學生和擴大募款來源的用途上。

根據国际研究显示,优秀学生认为大学排名前茅,有益於協助他们獲得更好的工作机会、更優渥的薪資結構和社會地位。各國排名居前的名牌大學和具有特色的新興大學常獲得政府鉅額的教育補助和優秀学生的青睞。定位不明確並排名居末的大学,其學生來源和優秀學生比例則可能逐年下降。今天的排名影响着一大批與利益攸关的选择;再者由於各校強項不一,有的是由於歷史悠久、校友貢獻良多、國家資源投入、科學研究地位而使其穩定領先;有的則迅速改善自身的缺失,並強化既有的特色,而得以在個類的排行榜上逐年提昇。

一般认为,由於全球學習英語的人口最眾、英語對國際的影響力最廣泛,所以英语系国家的大学院校比较注重大学排名。而非英语系国家的眾多欧洲大学,雖然具有悠久的历史(如法国),学术水平也较为平均(如德国),但英語並非為發表其研究報告和學術論文的語言,所以將之纳入目前以英语世界大学排名榜內,實未達致客观标准。此外,大學排名的標準項目內,特别是有關人文社会科学的指标,由於需要本国的语言文化、历史、政治商業社会等特定背景参考,遂發展出另外以社會科學為主的商學院企業管理碩士等更細膩的評鑑。

發展历史

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USNWR)从1983年开始提供美国大学的排名予美國國內參考,接著有40餘國各自建立了大學綜合排名,旋即再發展出針對各國大學的世界排名。有關商學院、MBA、教學品質和校友畢業後表現等的排名則發展得比較晚。2003年開始的上海交通大學世界大學學術排名(ARWU,不含排名機構主觀分數,以論文引用率、教授與畢業校友諾貝爾獎菲爾茲獎得主數目、「自然」期刊與「科學」期刊論文數目、SCI和SSCI論文數目等學術數據做排名);《泰晤士报高等教育特刊》與QS世界大学排名從2004年開始合作推出世界大學排名(THE-QS),直到2010年QS與THE正式拆夥。QS改與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朝鮮日報英國太陽報合作,泰晤士高等教育則改與湯森路透社集團合作,兩者各自推出排名榜;透過網路和論文引用率分析的世界大學網路排名;2008年《USNWR》曾推出世界最佳大学排名,但並未持續發布。而澳洲聯邦政府也在2011年初,發佈了澳洲第一份官方大學排名。

大學排名的閱覽者

排名對於大学的形象推廣与其国际合作對象的行銷上,有著深遠的重要性。这样的合作关系对于研究水平、学术项目和学生/師資的交换,對未來的學生來說,具有指標性的作用。根据一项国际调查,57%的受訪者说机构的排名影响着其他高等教育机构的科学家,是否願意与他们合作;而34%的人認為排名將影响着学术或专业组织是否接納他们为会员,例如:

  • 各大学會考慮,參閱排名,來决定与哪些机构合作,而有關措施為多國,例如巴西政府所鼓勵。例如諾汀罕大學的前任执行校长Ian Gow提出:政府机构正在敦促地方高校,把合作伙伴限定在前20大的外国名門學府。其他地方的学术界人士也证实了,他们不太可能考虑与排名落後的大学结成科學研究聯盟,除非后者的个人或团队非常优秀。这可能为新的或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机构带来明显的劣势。
  • 慈善家虑及哪所大学提供最好的品牌形象和投资报酬时,也會参考排名。德国电信承认:公司高層曾參閱排名系统來決定专业職務的人選,而波音公司表示将使用排名数据决定“哪些大学……分享(它)……在职业教育和补充培训方面支出的1亿美元。”
  • 大学设定校務优先事项時,比較傾向將资源分配予提昇大學知名度有助益的学科和研究领域上。许多政府在分配资源和机构評鉴时,會考慮到排名。
  • 排名会影响寻求政府奖学金留学的学生——例如在蒙古卡塔尔奖学金仅限于授予被高排名的国际大学所录取的学子。而且大學排名也可以使政府決定是否認可畢業於外国大学的學歷——例如马其顿政府自动承认THE-QS、SJT或USNWR排名中的前500名大学。
  • 雇主是另一个经常參考大學排名好衡量毕业生成功可能性的群体之一,这使他们不愿意去录用来自大學排名不佳的毕业生。
  • 一些國家/地區政府在考慮移民申請時會考慮申請人所畢業院校的排名。例如在由香港特別行政區所推行的優秀人才入境計劃中,國際排名榜如《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QS世界大學排名》及《世界大学学术排名》等首100位大學畢業者,會額外加30分。入境事務處亦可能就未有列入上述排名表的特定行業著名院校所頒授的資格,諮詢相關專家或專業團體的意見 。丹麥、荷蘭等國政府也制定了和移民相關法規,為畢業於《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QS世界大學排名》及《世界大学学术排名》所示較高排名大學的申請人提供優惠待遇。

對大學排名的批評

  • 不看重人均产出:大部分大学排名都是衡量整个大学所有在校学者学生的产出,但是没有人均产出。这样的排名一般会给特别巨大的学校以好处,但是很多小而精的学校因此而被忽视。
  • 排名未必全面:大學使命被「他者」固定︰有一个特别的问题是,排名使某一时刻的品质與定义會留下一種固定的印象;而高等教育机构的使命是多样化的,所以仅仅把重点放在科學研究的實力上,會忽略了其他的维度,诸如教学、社区参与、第三职能、创新性,以及社会和经济影响。
  • 排名指標信效成疑︰亦有論者指出,大學質素即使未有重大改變,大學排名亦可能隨指標變更而大幅增減[1];而針對同一教育問題的不同海外排名榜,亦可能有截而不同的結果,故此以海外大學排名榜來指導教育政策發展,頗為危險。
  • 没有进入排名可能意味着有些大学被外国博士生、“世界级”科学家、学术伙伴和慈善家所忽视。
  • 排名指標不利部份學科:大學排名時,所列入的标准和数据,最易於反映生物科学的研究成果。相對於社会科学範圍內的建築創意人文美術則不易反映其研究成果。诸如工程商业教育等专业学科,向來没有悠久的同行评议、不以名師出高徒為传统,也不易反映出對社會發展的重要貢獻和真正實力。
  • 沒有適用於所有院系與學術活動的標準:高等教育机构是复杂的组织,不同的院系和活动皆有不同的优势和弱点。根据所使用的标准和指标/权重的不同,对优秀程度的定义也可能變化。由于排名计算总分,使高等教育的复杂性被减少至一種具有意義的数據上,而差别被夸大了。
  • 排名指標不利發展中國家學府:排名起初有重视校友社經地位、畢業後貢獻和學術声誉的傾向,其中擁有历史悠久和资金充裕的學府,通常是偏向发达国家中的医学院。这种排名標準使发展中国家的大学无法与欧美的重點大學在同一個起跑點上竞争。再者菁英教育大众教育之间的差別,以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大学之间的鸿沟也可能会扩大他們的優劣勢。
  • 忽略其他社會責任:如忽略知識傳承。有香港論者認為,大學除了透過研究促進知識外,亦負有知識傳承,培育下一代學者的使命。大學排名雖能鼓勵各大學進行科研,卻令大學較少注重教學質素,不利知識傳承。[2]
  • 可能存在商業成份及在研究方法上存在局限。例如,QS世界大學排名被指有過多主觀成分及具商業性質、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被指部分調查方式不周延而惹來爭議。故排名一般只能作為參考,而非標準[3]。早於2013年已有多個教育研究機構指出發表QS大學排名的評核機構Quacquarelli Symonds(QS)透過向大學售賣星級賺取收入,又有大學向QS公司支付9850美元評審費和6850美元的年度授權費,批評做法是引導大學用錢買排名,造法有利益衝突[4],令排名成為商業買賣。惟按評核機構Quacquarelli Symonds(QS)2014年所發布的官方資料,《QS星級評價》(QS Stars Rating)本身並不是排名,而是評級計劃,目的旨在讓各個大學一個了解自己的優勢和弱點,並與由其所發佈的大學排名有著不同的準則。所有參與此評核的大學都會獲給予等星,“五星加”為最高等級而“一星”則為最低,等星的數目也非按院校所支付金錢多寡决定。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