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青城山
四川青城山 |
中文名: 青城山 外文名: Mount Qingcheng 地理位置: 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 景点级别: 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门票价格: 90元(成人) 占地面积: 200 km² 著名景点: 天师洞、老君阁、上清宫、 建福宫、圆明宫、祖师殿、全真道观 别 名: 丈人山、赤城山 教 派: 道教全真龙门派丹台碧洞宗 海拔高度: 1260米(老君阁) |
青城山,世界文化遗产青城山-都江堰的主体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真龙门派圣地,十大洞天之一,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五大仙山之一,成都十景之一。
青城山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西南,东距成都市区68千米,处于都江堰水利工程西南10千米处。景区面积200平方千米,最高峰老君阁海拔1260米,青城山分为前山和后山,群峰环绕起伏、林木葱茏幽翠,享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誉。
全山林木青翠,四季常青,诸峰环峙,状若城廓,故名青城山。丹梯千级,曲径通幽,以幽洁取胜。景区内外,天师洞和圆明宫幽静是青城山的一大特色。
2020年3月30日至4月30日,景区推出“你消费,我免费,这个四月青城山—都江堰任你游”活动,凡是在都江堰市消费的游客,就有机会享受免费游景区。[1]
目录
历史沿革
青城山历史悠久,相传轩辕黄帝时有宁封子,居青城山修道,曾向黄帝传授御风云的“龙跻之术”,黄帝筑坛拜其为“五岳丈人”,故后世又称青城山为丈人山,并建观(丈人观)纪念。在古时与湖北武当山、江西龙虎山、安徽齐云山、陕西景福山合称五大仙山。各自供奉真武荡魔大帝、五岳丈人宁封真君、昊天玉皇上帝、降魔护道天尊、广援普度天尊。
西汉末年,被称为“蜀中八仙”之一的阴长生入青城山修道。但真正奠定青城山为道教名山地位的是张道陵。
东汉顺帝初年,他入鹤鸣山(今成都市大邑县境内)修道,创立五斗米道,亦即天师道。鹤鸣山与青城山同属古岷山山脉,张道陵最早从鹤鸣山来到青城山结茅传道,并羽化山中。
东汉汉安二年(143年),在写毕二十四道书两年后,张道陵到达青城山,在此结茅传道,创立了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使青城山成为了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首。
唐宋时期,青城武术在吸收外来武技的同时,与丹道、自然辟谷、易学、医学交融互汇形成独特完整体系,成为中国武林四大门派之一。
隋唐统治者对道教的扶持,使这一时期的青城山实乃“神仙都会之府”。隋唐时期道教兴盛,青城山宫观遍布,高道辈出。
天宝之乱后,中原不宁,唐玄宗、僖宗先后入蜀避难。
唐僖宗命青城山修灵宝道场罗天大醮,设醮位2400个。
唐末五代,道门的一些著名人物也都出入蜀中,如彭晓、陈抟等曾游青城山,杜光庭、谭峭等皆终老于青城山。其中唐末五代著名道士杜光庭长期隐居青城山白云溪,整理和撰写了大量道书。后人在白云溪畔建“杜光庭读书台”,供人凭吊。
唐末,著名道士杜光庭来青城山,天师道传统乃与上清道结合。上清道宣称修行得道可升“上清天”,比旧天师道理想的“太清境”更高。
北宋三十代天师张继先曾来此朝拜,在常道观再兴天师道脉。
南宋淳熙元年(1174年),陆游来此,赋诗云:“山中犹有读书台,风扫清岚画障开。华月冰壶依旧在,青莲居士几时来。”与杜光庭同时的青城山常道观道士张素卿,是唐末五代画家,以道教题材的绘画而著名。
明代,青城山道教所传属于全真道龙门派。
明朝末年,战乱不断,道士逃散。
清康熙八年(1669年),武当山全真道龙门派道士陈清觉来青城山主持教务,又使局面重新改观。现在的青城山道教所传属于全真道龙门派丹台碧洞宗。
1982年,青城山作为四川青城山一都江堰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
2000年,青城山和都江堰共同作为一项世界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07年5月8日,青城山一都江堰旅游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
青城山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西南、成都平原西北部、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区内,距成都68千米,距都江堰市区16千米。全山林木青翠,四季常青,诸峰环峙,状若城廓,故名青城山。丹梯千级,曲径通幽,以幽洁取胜,自古就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誉。与剑门之险、峨眉之秀、夔门之雄合称为“蜀中四秀”。
地形地貌
青城山古称丈人山,为邛崃山脉的分支。青城山靠岷山雪岭,面向川西平原。主峰老霄顶海拔1260米(2007年测到的数据)。青城山背靠千里岷江,俯瞰成都平原,景区面积200平方千米。古人记述中,青城山有“三十六峰”“八大洞”“七十二小洞”“一百八景”之说。全山有36座山峰,诸峰环绕状如城廓。
青城山地质地貌上以“丹岩沟谷,赤壁陡崖”为特征,土壤类型主要为山地黄壤,母岩为侏罗纪紫色砂岩、泥岩和砾岩的坡积物。
气候特点
青城山景区地处四川盆地西部边缘山地著名的“华西雨屏带”的中北段,约30°54′N和103°35′E。全境周围120千米,保护面积1522公顷。区内气候温和湿润,属亚热带温湿型气候,年平均温度15.2℃,最热月极端温度34.2℃,最冷月极端温度-7.1℃;平均相对湿度81%;年降水量1225.1毫米;无霜期271天。
自然资源
青城山主要植被类型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暖性针叶林。根据青城山样地调查资料、野外路线踏勘记录的植物种类及《中国都江堰市植物名录》中所记载的青城山植物,初步估计青城山植物约346种,其中蕨类植物51种,隶属于26属l6科,种子植物295种,隶属于192属90科;双子叶植物252种169属77科;单子叶植物36种22属8科。
青城山分前、后山。前山是青城山风景名胜区的主体部分,约15平方千米,景色优美,文物古迹众多,主要景点有建福宫、天然图画、天师洞、朝阳洞、祖师殿、上清宫等;后山总面积100平方千米,水秀、林幽、山雄,高不可攀,直上而去,冬天则寒气逼人、夏天则凉爽无比,主要景点有金壁天仓、圣母洞、山泉雾潭、白云群洞、天桥奇景等。
主要景区
青城山景区分为前山和后山两部分。
前山景区
前山以常观、上清宫为核心,宫观相望。建福宫、祖师殿、朝阳洞等人文景观与金鞭岩、石笋峰、丈人山等自然风光彼此增色。主要景点为老君阁、月城湖、天师洞、上清宫、五洞天、仙履清凉、碧翠青城、天然图画、祖师殿、朝阳洞、圆明宫、建福宫。
后山景区
青城后山距成都60千米,距都江堰市区20多千米,总面积约100平方千米。与卧龙自然保护区相邻,是世界自然遗产四川大熊猫栖息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有“一山幽意论平分”之说。主要景点有金壁天仓、泰安古镇、水晶溶洞、三潭雾泉(金娃娃沱)、龙隐峡栈道、双泉水帘、百丈长桥、白云群洞、天桥奇景等。于20世纪90年代初正式开放。
主要景点
天然图画坊
天然图画坊位于龙居山牌坊岗的山脊上,是一座十角重檐式的亭阁,建于清光绪(1875~1909年)年间。这里风景优美,游人到此仿佛置身画中,故将其称为“天然图画”。天然图画位于建福宫与天师洞之间,海拔893米,两峰夹峙。游人至此,可见亭阁矗立于苍崖立壁、绿荫浓翠之间,如置身画中。亭阁后是常有丹鹤成群,唳于山间的驻鹤庄;右有横石卧于两山之间的悬崖上,被称为“天仙桥”,传为仙人聚会游戏处。
建福宫
建福宫坐落于丈人峰下。始建于唐开元十八年(730年),后经历代多次修复,现仅存两殿三院。现存建筑为清代光绪年间(1888年)重建。现有大殿三重,分别奉祀道教名人和诸神,殿内柱上的394字的对联,被赞为“青城一绝”。建福宫筑于峭壁之下,气度非凡。其左侧是明庆府王妃遗址,西行一千米,即至岩石耸立,云雾缭绕的“天然图画”。宋代诗人范成大曾在此为宋帝祈祷,皇帝特授名为“会庆建福宫”。诗人陆游有诗描写当时的确良建福宫是“黄金篆书榜金门,夹道巨竹屯苍云。岩岭划若天地分,千柱眈眈在其垠”,观宫内保存有古木假山、委心亭、明庆符王妃的梳妆台遗址,以及壁画、楹联等文物。
祖师殿
祖师殿位于天师洞右后侧山腰间,出天师洞过访宁桥即到。祖师殿又名真武官,创建于唐代。唐代诗人杜光庭、薛昌,宋代张愈均在此隐居。唐睿宗的女儿玉真公主也曾在此修道,以求成仙。该殿环境幽静,殿内在真武祖师、吕洞宾、铁拐李等神仙塑像及八仙图壁画、诗文刻石等。
朝阳洞
朝阳洞位于主峰老霄顶岩脚,洞口正对东方,深广数丈,可容百人,传为宁封丈人栖息处。清人黄云鸽曾在此结茅而居,并撰联曰:“天遥红日近,地厌绎宫宽”。近代画家徐悲鸿也曾在此撰联:“空洞亲迎光照耀,苍崖时有凤来仪”。
老君阁
老君阁位于青城第一峰绝顶(即彭祖峰顶,或称高台山、老霄顶),海拔高1260米,顶上原有呼应亭,取“登高一呼,众山皆应”之意。20世纪80年代末改亭建阁。2008年“5.12”特大地震毁坏后,今重建阁高33米,共九层,下方上圆,层有八角,象征天圆地方,太极八卦;外观呈塔形,尖顶,中堆三圆宝,寓意天地人三才。阁内中空,庄严耸立太上老君坐莲像,像高7.3米,连座台高10.37米。阁外露天台封基,用汉白玉石依势而建,海漫栏槛、曲折迁回盘旋而上至阁顶。晴霁可眺览岷邛青峨远近数百里风光及天府平川数百里秀色,可谓集天下之壮观也。
重建以前老君阁造像,以徐悲鸿当年在青城的遗作《紫气东来》(老子跨青牛出关图)为蓝本,经许多学者、艺术家和鉴赏家精研,并由青城山道友绘制、塑造而成。老君像高十三米六,连牛身通高十六米。悉按古典建筑规范,用钢筋水泥浇铸,精铜包里,金光炫目,栩栩如生。自古及今!绝无仅有,乃融老子为古代思想家、哲学家及古老朴素唯物辩证相对论者之道教祖师光辉造像。老君阁建筑群包括东华殿等处。其中东华殿的一百平方米,长五间,中祀东华帝君,左右龛分祀吕纯阳及钟离权。老君阁于一九九二年秋兴建,历时三载竣工。为八百里青城圣境,又创一宏伟奇观。
圆明宫
圆明宫,坐落在青城丈人山北木鱼山的缓坡谷地。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因供奉圆明道母天尊而得名。宫内有四重殿堂:前为灵祖殿,供奉灵官神像;二殿为老君殿,供奉太上老君;三殿为斗姆殿,斗姆即圆明道母天尊,为北斗众星之母;后殿为三官殿,供奉天、地、水三官大帝,及全真道的吕祖、邱祖和重阳祖师。殿堂之间,各有庭院,宫内宫外,瑞草奇花,楠木成林,松竹繁茂,有即景联云:“栽竹栽松,竹隐凤凰松隐鹤;培山培水,山藏虎豹水藏龙。”环境十分出静宜人。圆明宫殿内设有道家辟谷养生研修院
上清宫
上清宫位于青城山第一峰、距峰顶约500米的半坡上。上清宫始建于晋代,现存庙宇为清朝同治年间所建,上有“天下第五名山”、“青城第一峰”等摩崖石刻,宫门“上清宫”三字由蒋介石题寅。宫内祀奉道教始祖李老君,有老子塑像和《道德经》五千言木刻,还有麻姑池、鸳鸯井等传说遗迹……上清宫后为老霄顶、建有呼应亭、是赏观日出、神灯和云海奇观的绝佳地点。
天师洞
天师洞洞中有“天师”张道陵及其三十代孙“虚靖天师”像。自建福宫北行两千米即至青城主观——天师洞。天师洞始建于隋朝大业年间,三面环山,一面临涧,古树参天,古分幽静。现存殿宇建于清末,规模宏伟,雕刻精细,并有不少珍贵文物和古树。相传东汉末年张道陵曾在此讲经传道。观内正殿为“三清殿”,殿后有黄帝祠和天师洞等古迹。天师洞右下角有一小殿,名三皇殿,内有轩辕、伏羲、神农石像。洞门前有一株古银杏树,高约50余米,胸围7.06米、直径2.24米。据说乃张天师手植,树龄已达1800余年。
1943年夏,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徐悲鸿先生曾来青城山写生。他在天师洞独居一室,先后创作了屈原《九歌》中的插图《国殇》、《山鬼》等多幅作品,送给青城道士的《奔马》和《天马》图,已制成石刻陈列。
泰安古镇泰安古镇自古为扼成都一带西入金川必经之驿道——“花坪老泽路”重要的重镇。宋代设味江镇,清代始依场后的古泰安寺,易名为泰安镇。泰安寺即坐落于古镇中央。古镇里有很多饭店和旅店供游客歇脚。
五龙沟
五龙沟古称蛮河沟,长约8千米,因传说古时有五条神龙隐藏于沟中而得名。其中的景色有金娃娃沱,景色绝佳的龙隐峡栈道,石笋岩,回音壁等。
又一村
又一村位于五龙沟之上的桃花溪,得名于陆游的“柳暗花明又一村”。村中有二十多户农家以发展旅游业为主,是又一个爬山歇脚的好地方。其中桃花溪度假公园亦坐落于又一村。
白云洞
白云索道从又一村上行到白云古寨。白云洞古为佛教徒精修之地。
飞泉沟
飞泉沟古名冷凝沟,由泰安寺过黄鹤桥即至。水源出蓥华山南天门,纳白云洞古磨沟、观音岩沟、响水沟,流入味江,全长10千米。其中又数“幽谷飞泉”、“百丈长桥”、“双泉水帘”最为壮观。
百丈桥
百丈桥位于翠映湖与白云古寨之间,飞泉沟中游,用木板铺成曲桥,逆水而上,长约百余米。两岸老树龙钟,附生着草绿色的“木萝莎”如薄纱飘舞。翠映湖:翠映湖是几十米长的山间水潭,周围景色秀丽。
白云古塞
白云索道从又一村上行到白云古寨。
圣母洞
青城山圣母洞是一个天然沙页岩溶洞,位于卦口山山腰,深藏在古木参天的密林中。圣母洞主洞长300余米,支岔洞总长1000余米,曲折迂回,缓慢向上延伸。洞内冬暖夏凉,钟乳石山遍布,奇岩怪石丛生,清泉潺潺,碧潭粼粼。
赵公山
赵公山为青城山主峰,海拔2434米,人们青城山景区,其最高处是老君阁,也才1600多米,赵公山不仅仅在于景色优美,风光旖旎,宁静静寂,水的清澈温柔,更有一个永恒的名字,有一个黄皮肤敬奉的财神赵公明财神爷祖庙。到了青城山不到赵公山,等于没青城山。
历史沿革和传说
青城山历史悠久,相传轩辕黄帝时有宁封子居青城山修道,曾向黄帝传授御风云的“龙跻之术”,黄帝筑坛拜其为“五岳丈人”,故后世又称青城山为丈人山,并建观(丈人观)纪念。古时青城山与湖北武当山、江西龙虎山、安徽齐云山、陕西景福山合称五大仙山,分别供奉五岳丈人宁封真君、真武荡魔大帝、昊天玉皇上帝、降魔护道天尊和广援普度天尊。
西汉末年,被称为“蜀中八仙”之一的阴长生入青城山修道。但真正奠定青城山为道教名山地位的是张道陵。东汉顺帝初年,张道陵入鹤鸣山(今成都市大邑县境内)修道,创立五斗米道,亦即天师道。东汉汉安二年(143),在写毕二十四道书两年后,张道陵到达青城山,在此结茅传道,并羽化山中。
晋代以后,山中道教渐盛,极盛时有道观70余处,胜景108处。晋隋时期,北天师道和南天师道相继兴起,一些新教派产生,青城山所传属于南天师道的正一教派。
隋唐统治者对道教的扶持,使这一时期的青城山实乃“神仙都会之府”。 隋唐时期道教兴盛,青城山宫观遍布,高道辈出。天宝之乱后,中原不宁,唐玄宗、僖宗先后入蜀避难。唐僖宗命青城山修灵宝道场举办罗天大醮,设醮位2400个。唐末五代,道门的一些著名人物也都出入蜀中,如彭晓、陈抟等曾游青城山,杜光庭、谭峭等皆终老于青城山。其中唐末五代著名道士杜光庭长期隐居青城山白云溪,整理和撰写了大量道书。后人在白云溪畔建“杜光庭读书台”,供人凭吊。
北宋三十代天师张继先曾来此朝拜,在常道观再兴天师道脉。
明代,青城山道教所传属于全真道龙门派。明朝末年,战乱不断,道士四散。清康熙八年(1669),武当山全真道龙门派道士陈清觉来青城山主持教务,又使局面得到重新改观。
主要道观
青城山的现存主要道观有:常道观(天师洞)、祖师殿、上清宫、老君阁、建福宫、圆明宫、玉清宫等。
建福宫 坐落于丈人峰下。始建于唐开元十八年(730),后经历代多次修复,现仅存两殿三院,现存建筑为清代光绪年间(1888)重建。现有大殿三重,分别奉祀道教名人和诸神,殿内柱上的394字的对联被赞为“青城一绝”。建福宫筑于峭壁之下,气度非凡。其左侧是明庆府王妃遗址,西行一千米,即至岩石耸立、云雾缭绕的“天然图画”。宋代诗人范成大曾在此为宋帝祈祷,皇帝特赐名为“会庆建福宫”。
祖师殿 位于天师洞右后侧山腰间,出天师洞过访宁桥即到。祖师殿又名真武宫,创建于唐代。唐代诗人杜光庭、薛昌,宋代张愈均曾在此隐居。唐睿宗的女儿玉真公主也曾在此修道,以求成仙。该殿环境幽静,殿内有真武祖师、吕洞宾、铁拐李等神仙塑像及八仙图壁画、诗文刻石等。
朝阳洞 位于主峰老霄顶岩脚,洞口正对东方,深广数丈,可容百人,传为宁封丈人栖息处。清人黄云鸽曾在此结茅而居,并撰联曰:“天遥红日近,地厌绎宫宽。”
名称由来
青城山历史上又叫“丈人山”、“清城山”。
为什么叫做“青城山”呢?一种说法是说青城山林木葱郁,好像一座绿色的城郭,故名“青城山”。另一种说法是说“青城山”原名“清城山”,青字有偏旁三点水。这是因为古人认为“清都、紫微,是天帝所居的地方”,也就是神仙居住之处,所以名为“清城山”。唐时清城山上发生了佛道间地盘之争,于是唐玄宗下诏“观还道家,寺依山外”。诏书中将清城山的“清”字写成了没有水旁的“青”字,自此“清城山”更名为“青城山”。
既然青城山是仙都,那当然少不了仙人。在此修炼成仙之人,亦是历代不绝。东汉时,张陵来到青城山传道。张陵之后,从汉末至明清时期,来青城山修道的先后有李阿、陈勋、范长生、杜光庭、杨超远、徐无极、陈清觉等名士。
早期的山居道士,大多穴居山洞,或者在洞旁结茅舍。到了晋代,青城山始建宫观,主要有:古常道观、祖师殿、上清宫、老君阁、建福宫、圆明宫、玉清宫等。古常道观又名天师洞,当年张陵就在此“结茅传道”。观内还有黄帝祠和三皇殿,殿内供奉着伏羲、神农、黄帝。观后的混元顶上有一个洞穴,相传张陵曾经在此修炼,最后羽化成仙,被封为张天师。因此,青城山成为中国道教的发源地和天师道的祖山祖庭。
其他文化
史料记载
青城山,在成都府灌县西南五十里。《名山记》、《唐六典》、《道书》、《郡志》、《记》、《志》等均有记载青城山。
青城四绝
一绝“洞天贡茶”,唐时蜀州味江是全国七大产茶区之一。宋时青城“紫背龙芽”、“白背龙芽”就被列为贡品。洞天贡茶茶质优良,汁色清澈,茶香味醇;二绝“白果炖鸡”,成都青城山地区的传统名菜,汤汁浓白,鸡肉异常鲜美;三绝“青城泡菜”,俗称青城道家老泡菜。以青城山道士生产的鲜黄瓜、豇豆、水红辣椒、萝卜、大蒜、白菜、仔姜、良姜等为原料,放入用山泉水、精盐、花椒等配制而成的特殊汁液中,脆嫩清鲜,深有回味;四绝“洞天乳酒”,以青城山所产的猕猴桃鲜果为原料,按道家传统工艺榨取果汁,再配以醪糟汁、冰糖水和少许曲酒酿造加工而成。酒味浓而不烈,甜而不腻。
邮票
2006年4月12日完工发行一套《青城山》邮票。
诗词碑歇
青城山自古就有“青城天下幽”的赞誉。唐杜甫有诗写道:“自为青城客,不唾青城池。为爱丈人山,丹梯近幽意。”又“丈人祠西佳气浓,绿云拟住最高峰。”这些著名诗句抒发了对青城山的爱慕的感情。唐代诗人岑参、钱起、贾岛,宋代诗人陆游、范成大等,对青城山都有题咏。
药王孙思邈与青城山
孙思邈(541年—682年),陕西耀县孙家塬人,隋、唐两代大名鼎鼎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文史学家。幼年天资聪颖,好学上进,被视为“神童”。20岁时就精通诸子百家,善言老庄,又好释典,精通阴阳,文史、医学全面发展。他博涉经史,广集张仲景、华佗等几十位著名医学家的医学经验和医药学精髓,充实自己的临床实践,治愈不少疑难重病,被喻为“神医”。毕生以钻研医学和巡医天下为己任,常常奔走在崇山峻岭之中,餐风饮露,为人就医。那里留下了他不少遗迹,如太玄洞,洗药池等。后来他辗转徒步到了青城山,一边著书立说,一边采药。
杜光庭与青城山
杜光庭(850—933年),唐末五代著名道士、学者、文学家。字宾圣(一说宾至)。号东瀛子,处州缙云(今属浙江)人,一说长安(今西安)人。少习儒学,勤奋好学,博通经、子,科教落第后入天台山学道。后经翰林郑畋推荐,得僖宗召见,授麟德殿文章应制,为上者太清宫内供奉,成为道门领袖,人称“扶宗立教海内一人而已”。中和元年,随僖宗入青城山,赐号“广成先生”。客居青城山近30年,是唐末五代道教学术集大成者。时人盛赞其为“词林万叶,学海千寻,扶宗立教,天下第一”。杜光庭一生著述颇丰,共30部250多卷,在中国道教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存世的有神怪故事集《灵异记》、《神仙感遇记》、《墉城集仙记》等,对道教仪则、应验方面的著录有《道德真经广圣义》、《道门科范大全集》、《广成集》、《太上老君常说清净经注》,编成《三洞藏》、《道门科范大全》、《青城山志》等,卒后葬于青城山清都观。
另外,杜光庭对中国武侠小说贡献非常大,中国第一篇武侠小说《虬髯客传》就是杜光庭写的,因此他当之无愧的成为了中国武侠小说的鼻祖。
冯玉祥与青城山
在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地青城山众多的道教宫观中,有一处不太起眼,且位置僻静幽静的道教宗教场所——“祖师殿”。抗战时期,著名的抗日将领冯玉祥曾三次到此游历,并在祖师殿长住,留下忠心报国和抗日救亡的诗词碑碣,祖师殿也随之而名声大振。那时,冯将军虽身在后方暂得一时安宁,但仍心系着当时的国难和民族危机,心系着前方将士们的浴血奋战。在青城山,他和各界爱国人士一起广泛宣传抗日主张,留下了著名的爱国诗碑《青城颂》(今存天师洞茶园后壁)和碑刻《闻胜亭》、《闻胜碑》。其中《青城颂》这样赞道:“真雄奇,实宝地,子子孙孙保守你。诚幽秀,要固守,不使强盗抢了走。”
同时,冯将军还常到山下位于长生观内的一所从成都迁来的“荫唐中学”,向师生们作抗日演讲,极大地鼓舞了人们的抗日斗志和信心。“河山信美,当以热血保卫之”,至今青城山天师洞门前的石壁上还可清晰地看到当年爱国将士们的题写的赤胆忠心誓词。
冯玉祥(1882—1948),安徽巢县人,近代著名的民主思想家、军事家和政治家。抗日战争爆发后,时任重庆国民政府委员会副委员长的冯玉祥将军因力主抗战而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政治迫害。“七七”卢沟桥抗战爆发后,相继任第三、第六战区司令长官,不久受蒋排挤离职,奔走于鄂、豫、湘、黔、川等省,积极从事抗日救国活动。1941年,冯玉祥将军来到青城山,前后近一月。1942年和1945年,冯玉祥又两次重游青城山。适逢抗战胜利,喜讯传来,在青城山中的将军喜极而泣,提笔撰写了《闻胜亭》碑文。其碑文如下:
“三十四年八月初予来青城山,下榻真武宫。十一日晨,日本接洽投降消息传来,同志鼓掌欢呼。时予方在灶间取火,闻悉不禁喜极泪流。八载艰苦,竟获全胜,积年大耻,终免尽雪,予能不为吾民族国家庆乎!乃筑亭以为纪念,名曰闻胜亭云。冯玉祥敬志。”
青城山为纪念这段历史,特命人勒石刻碑,并在祖师殿侧建一亭名之“闻胜亭”,将碑立于其中。现该碑作为文物保存,被殿内师傅移存于祖师殿内,供人瞻仰。
荣誉称号
青城山古建筑群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2年,青城山作为四川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
2000年11月,青城山与都江堰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V)(VI)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07年5月8日,成都市青城山-都江堰旅游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
2020年4月,入选“2020中国避暑名山榜”。
公路:成灌高速公路直达都江堰,都汶高速公路至都江堰西
铁路:成都站,犀浦站乘坐动车可直达青城山站
航空: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在都江堰市设有候机室,可提前打印成都双流国际机场的登机牌,并有定时班车直达机场
相关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