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桐珊
趙桐珊,出生於1901年7月13日,光緒二十七年(辛丑)五月廿八日;逝世於1966年,農曆丙午年。享年六十五歲。[1]
趙桐珊 | |
---|---|
出生 | 1901年7月13日 |
國籍 | 中國 河北省 |
別名 | 九齡 |
知名作品 |
《英雄血淚圖》 《轅門射戟》 《牧虎關》 |
京劇表演藝術家,京劇演員,京劇旦角。出生地,河北省武清縣 ,以藝名芙蓉草聞名,名久林(一作九齡),字桐山(一作桐珊),號醉秋,祖籍直隸東安(河北廊坊安次,一說現為廊坊市武清縣)。 他曾得著名紅生王鴻壽的親傳弟子。
目錄
藝術特色
趙桐珊,他扮相俊俏,嗓音清亮,念白爽利,表演細膩,唱腔剛柔相濟,刻畫人物細膩,以情取勝,擅演調動觀眾情緒,劇場效果極佳。[2]
趙桐珊在道白唱腔、表演風格、藝術創造等方面都深受王瑤卿的影響,演出頗有王氏風範,青年時期在上海演出時就曾得"上海王瑤卿"之美稱。後來通過與南北各派演員長時期的合作演出,不僅對促進南北藝術交流起到了積極的作用,而且他本人也從中吸取了各派各家之長,形成了他自身獨特的演出風格。
他所演的《烏龍院》(閻惜姣)、《喜榮歸》(崔秀英)、《回荊州》(孫尚香)、《棋盤山》(竇仙童、薛金蓮)、《樊江關》(樊梨花、薛金蓮)、《失子驚瘋》(胡氏、壽春)、《辛安驛》(周鳳英)、《梅玉配》(韓翠珠)、《萬里緣》(胡阿雲)、《雁門關》(蕭太后)、《得意緣》(狄英鸞、郎霞玉)等劇中的人物,身份相殊、性格各異,他演來均有獨特,使人物各具特色,栩栩如生。
他會戲多、戲路廣、傳統戲、古裝戲、時裝戲、連台本戲都能演。他精於旦行,青衣、花旦、刀馬旦樣樣行,且通其它各行,曾以"多才多藝、生旦淨丑無一不能"的"能派"而紅遍漢口、福州等地。他曾得著名紅生王鴻壽的親傳,並為王配演《走麥城》中的廖化,深得讚譽。他還曾經貼演《空城計》(諸葛亮,老生)、《牧虎關》(高旺,淨)等劇,他演的小生戲(《斷橋》之許仙等)、武戲(《趴蠟廟》之褚彪等)、甚至醜行(《金山寺》之小和尚、《御碑亭》之報錄人等)亦很出色。是一位文武昆亂不擋的難得人才。
不論配演大小角色,他都精心塑造,使每個角色都發出光彩。他為梅蘭芳配演的潘金蓮(《五花洞》),為程硯秋配演的楊玉環(《梅妃》),為荀慧生配演的樊梨花(《樊江關》)……無不令人稱譽。他塑造的呂雉(《魚藻宮》)專橫暴戾、陰狠歹毒,多次招致激怒的觀眾向台上的他投擲桔子皮、香蕉皮以泄其憤;他刻畫的王熙鳳(《紅樓二尤》)笑裡藏刀、陰險毒辣,可謂入骨三分,因此曾得"活王熙鳳"之稱;他扮演的張金鳳(《兒女英雄傳》)、蕭太后(《雁門關》)、郎霞玉(《得意緣》)等人物更是堪稱劇壇典範。
人物成就
他自幼熱愛戲曲,8歲時,隻身離家赴京學藝,拜趙庭璽為師,向麻子紅學梆子青衣,12歲時入三樂班(後改名正樂社)科班,同時向梆子名家大玻璃翠、冰糖脆及著名梆子旦角老五仙、老十三旦、崔靈芝學戲,常演《雙鎖山》、《汴梁圖》、《游湖陰配》、《七星廟》等戲。當時正值京梆"兩下鍋"(合演)時期,在正樂社時,趙桐珊就向王桂山(即五盞燈)學過二黃花旦戲,又曾得京劇名花旦田桂鳳指導,學會了《戰宛城》等田的拿手戲,後又拜王瑤卿為師,成為王門弟子之一,《兒女英雄傳》、《雁門關》、《失子驚瘋》、《棋盤山》、《梅玉配》、《萬里緣》等劇都是王瑤卿親自教授的。
他扮相俊俏,嗓音清亮,又敏而好學、鑽研刻苦,未滿師時就嶄露頭角。他10歲時就與梆子名角崔靈芝、丁靈芝、李靈芝、任靈芝及還陽草同被列為"梆子六草";12歲入正樂班後不久就又與尚小雲、荀慧生同科,時有"正樂三傑"之稱。16歲在上海演出連台本戲《女俠紅蝴蝶》(主演紅蝴蝶趙凌茹),以傑出演技馳譽春申,從此專演京劇。能演青衣、花旦、文武老生和小生戲。出科後加入春慶、福慶各班,以《花田錯》、《辛安驛》、《紅蝴蝶》等劇享名。
在他50年的舞台生涯中,與之合作演出過的著名演員有梅蘭芳、程硯秋、荀慧生、尚小雲、歐陽予倩、趙君玉、李玉茹、童芷苓、黃桂秋、高慶奎、周信芳、馬連良、林樹森、陳彥衡、侯喜瑞、時慧寶、李永利等,足跡遍及大江南北,其表演藝術受到各地的歡迎好評。
1919年隨梅蘭芳劇團赴日本國演出,因劇團人少戲多,他擔任多行角色,發揮了很大作用。他先後曾在南通伶工學社、華東京劇實驗學校、東北戲曲學校、中國戲曲學校執教,為培養京劇旦角人才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他長期在南方搭班,受時尚影響,不但專工旦角,而且一專多能,學會了老生、花臉、老旦幾個行當。曾輔佐周信芳、荀慧生等。他在戲班雖然擔任二旦,在演出時能為主角錦上添花,而又不喧賓奪主。他是二路角色中的佼佼者。為許多科班所歡迎。
人物經歷
趙桐珊(1901年7月13日,光緒二十七年(辛丑)五月廿八日-1966年,農曆丙午年 )
1916年9月,農曆丙辰年:周信芳首演《英雄血淚圖》
周信芳在上海丹桂第一台演出《英雄血淚圖》,描寫的是林沖故事。合演者:王鴻壽、芙蓉草、王蘭芳、馮志奎等。
1919年4月21日,農曆己未年三月廿一日:梅蘭芳首次赴日本演戲
梅蘭芳首次赴日本演戲。
梅蘭芳在《轅門射戟》中反串小生呂布,風儀俊美,唱工佳妙剛健委婉,一洗脂粉之氣,觀眾為之傾倒,乃該晚堂會中最為精彩之一出。梅此劇乃名小生朱素雲所授。劇中第二場"看過了花箋紙二張"一段"二黃",梅唱來抑揚頓挫,曲盡其妙。"剛強怎比楚霸王"一段"二六",嘹亮婉轉,婀娜剛健兼而有之,宛然小生好腔。第三場"射戟"及"修書",做派均極穩練。末句"搖板""從今後不管是和非"之"後"字,響遏行雲,真欲去天三尺。該劇中梅唱工之繁妙足以壓倒正工小生。加之餘叔岩配演劉備,亦為此劇生色不少。穆麻子扮演張飛,李壽山扮演紀靈。
《春香鬧學》由架子花臉李壽山扮演春香,以其偉岸之軀強做少女嬌憨之態,令人捧腹。《打槓子》由旦角芙蓉草反串強盜張三,武花臉錢金福反串村婦,竟用沙啞之嗓念柔媚之音,令人忍俊不禁。尤其演到村婦用計誆過槓子之後,他一反"常態",恢復其武花臉的表演,揮舞木槓,上下翻飛,有奇峰突起之妙。
此次堂會的第五出為余叔岩、王長林的《問樵鬧府》。開場是郭仲衡、賈福棠的《百壽圖》,第二出是《八蜡廟》,余叔岩飾朱光祖,系反串武丑。
1926年2月,農曆丙寅年:周信芳轉更新舞台。
活動年表
1919年4月21日,農曆己未年三月廿一日:梅蘭芳首次赴日本演戲
1919年4月25日,農曆己未年三月廿五日,9時:梅蘭芳一行抵達日本
1919年9月11日,農曆己未年閏七月十八日:余叔岩老母六十華誕堂會
1926年2月,農曆丙寅年:周信芳轉更新舞台
1927年11月3日,農曆丁卯年十月初十日:馬連良首演《戰宛城》
1928年2月23日,農曆戊辰年二月初三日:馬連良首演《臨江館》
1928年3月1日,農曆戊辰年二月初十日:馬連良首演全本《浣花溪》
1928年3月18日,農曆戊辰年二月廿七日:馬連良首演《范仲禹》
1928年9月2日,農曆戊辰年七月十九日:言菊朋首演《應天球》
1928年9月20日,農曆戊辰年八月初七日:程艷秋首演《梅妃》
1929年,農曆己巳年:楊寶森第一次灌錄唱片
1930年5月26日,農曆庚午年四月廿八日,晚:黃桂秋首演《姜皇后》
1930年7月13日,農曆庚午年六月十八日:天津春和大戲院演出
1931年2月24日,農曆辛未年正月初八日:言菊朋與關麗卿新組一班
1931年6月9日,農曆辛未年四月廿四日,15時:上海杜氏祠堂落成會演第一天
1931年6月10日,農曆辛未年四月廿五日,12時:上海杜氏祠堂落成會演第二天
1934年,農曆甲戌年:李雯溪拜趙桐珊為師
1934年2月14日,農曆甲戌年正月初一日:言菊朋三次赴漢演出
1936年8月21日,農曆丙子年七月初五日:馬連良首演《胭脂寶褶》
1939年2月,農曆己卯年:章遏雲赴滬演出
1939年11月,農曆己卯年:王玉蓉赴滬演出
1941年9月,農曆辛巳年:程硯秋八次赴上海演出
1941年10月11日,農曆辛巳年八月廿一日:程硯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十一天
1941年10月26日,農曆辛巳年九月初七日:程硯秋八次赴上海演出第二十六天
1941年11月9日,農曆辛巳年九月廿一日:程硯秋首演《女兒心》
1943年8月,農曆癸未年:寶華社二次赴滬
1943年8月11日,農曆癸未年七月十一日:寶華社二次赴滬演出第一天
1943年8月12日,農曆癸未年七月十二日:寶華社二次赴滬演出第二天
1943年8月13日,農曆癸未年七月十三日:寶華社二次赴滬演出第三天
1943年8月27日,農曆癸未年七月廿七日:寶華社二次赴滬演出第十七天
1943年8月28日,農曆癸未年七月廿八日:寶華社二次赴滬演出第十八天
1943年9月8日,農曆癸未年八月初九日:寶華社二次赴滬演出第二十九天
1943年9月9日,農曆癸未年八月初十日:寶華社二次赴滬演出第三十天
1943年9月16日,農曆癸未年八月十七日:寶華社二次赴滬演出第三十七天
1943年9月17日,農曆癸未年八月十八日:寶華社二次赴滬演出第三十八天
1943年9月20日,農曆癸未年八月廿一日:寶華社二次赴滬演出第四十一天
1943年9月30日,農曆癸未年九月初二日:寶華社二次赴滬演出第五十一天
1945年10月31日,農曆乙酉年九月廿六日:慶祝蔣主席六秩華誕國劇大公演
1946年,農曆丙戌年,秋:秋聲社抗戰勝利後赴滬演出
1946年6月20日,農曆丙戌年五月廿一日:上海天蟾舞台演出
1946年6月21日,農曆丙戌年五月廿二日:上海天蟾舞台演出
1946年6月22日,農曆丙戌年五月廿三日:上海天蟾舞台演出
1946年8月,農曆丙戌年:1946年8月上海黃金大戲院演出
1946年11月,農曆丙戌年:楊寶森首次參加梅蘭芳劇團演出
1946年11月10日,農曆丙戌年十月十七日:楊寶森首次參加梅蘭芳劇團演出第九天
1946年11月22日,農曆丙戌年十月廿九日:楊寶森首次參加梅蘭芳劇團演出第二十一天
1946年12月1日,農曆丙戌年十一月初八日:楊寶森首次參加梅蘭芳劇團演出第三十天
1947年1月13日,農曆丙戌年十二月廿二日:梅蘭芳、楊寶森義演《御碑亭》
1947年5月,農曆丁亥年:高盛麟、李少春、譚富英在滬打擂台演出
1947年9月3日,農曆丁亥年七月十九日:杜月笙六十華誕南北名伶義演第一天
1947年9月8日,農曆丁亥年七月廿四日:為陝西水災義演暨杜月笙六十華誕南北名伶義演第六天
1947年9月12日,農曆丁亥年七月廿八日:為陝西水災義演暨杜月笙六十華誕南北名伶義演第十天
1963年6月6日,農曆癸卯年閏四月十五日:整理改編京劇傳統劇目小型座談會召開
抗戰勝利後
1946年,農曆丙戌年,秋:秋聲社抗戰勝利後赴滬演出
本年秋至次年夏,程硯秋先應宋慶齡兒童福利基金會邀,率秋聲社赴滬演於中國大戲院。演畢,又應王准臣先生之請續演營業戲兩期共六十六天於天蟾大舞台,第一期與譚富英先生合作,加入葉盛蘭、袁世海、高盛麟;第二期與李少春、俞振飛、芙蓉草合作,陣容齊整,名角雲集。
硯秋把從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以來創演的全部本戲如《賺文娟》、《花舫緣》等,到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新排的全部本戲《費宮人》、《鎖麟囊》、《女兒心》等一一展示於舞台,甚至連多年未曾露演的別具風格的傳統老戲如《玉堂春》、《罵殿》、《桑園會》、《御碑亭》、《弓硯緣》、《汾河灣》等都演了,可以說是程派藝術的一次總檢閱和總結性質的演出,獲得空前的成功。
人物關係
20世紀50年代後,他專心致力於戲曲教育工作,先後在華東京劇實驗學校、東北戲曲學校、中國戲曲學校任教,把全部的技藝連同他寶貴的藝術創作和演出經驗都毫無保留地奉獻給戲曲教育事業。他教學很有方法,能示範,善啟發,教學效果好,成材率高,不但教會學生唱念做打各項表演技能,而且使學生懂戲明理學會藝術創造。
他還充分發揮他兼通各行的特長,在教學時親自為學生來回配演各類角色,以其情真意切的出色表演,通過交流引學生"入情"(身入到規定情景中去), "出戲"(再運用藝術手段把"戲"演出來,以達最好成績的戲劇效果)。經他教過的學生在唱念做打上,特別是在表達感情上無不大有進步,多年來他教演的《臨江驛》、《兒女英雄傳》、《萬里緣》、《貴妃醉酒》、《得意緣》、《辛安驛》、《拾玉鐲》、《坐樓殺惜》及他親自參加編導的現代劇《劉胡蘭》等戲均為優秀教學劇目。
他的弟子有劉秀榮、謝銳青、楊秋玲、劉長瑜、湯小梅、陳和平、艾美君、王小蓉、李維康等,都成為舞台上和戲曲教育事業中的佼佼者。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