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知耕
譚知耕(1917年-2001年4月10日),河南光山人。中國人民解放軍將領、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
畢業於伏羅希洛夫軍事學院。曾任第4步兵學校校長,蘇聯伏羅希洛夫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學員。1955年,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1]。1975年,接替張元培,擔任南海艦隊司令員。1978年,由傅繼澤接任。1955年,授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軍銜。
2001年4月10日在北京逝世。
目錄
人物生平
譚知耕,原名譚枝根,1917年出生於新縣陡山河鄉白馬山村譚立坳一戶佃農家庭。幼年在砍柴、放牛中度過。1928年5月,鄂豫皖邊區革命根據地在柴山保建立,1929年春,譚知耕進入鄉蘇維埃列寧小學讀書,開始接受革命教育。同年6月加入兒童團,8月參加赤衛隊,擔任通訊員。1930年5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先後任紅一師和紅二師戰士、通訊員、宣傳員,相繼參加了鄂豫皖蘇區反國民黨發動的第一、二、三、四次「圍剿」。1931年12月,加入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2年3月,參加了蘇家埠戰役[2]。1932年秋隨部西進川陝,1933年春參加了開闢川陝邊區革命根據地和反四川軍閥發動的「三路圍攻」、「六路圍攻」等戰役。1934年8月轉入中國共產黨。1935年5月,參加了長征。10月調任紅三十一軍軍部警衛營第二連政治指導員。
譚知耕同志是河南省光山縣人,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他歷任勤務員、宣傳員、連政治指導員、參謀等職,參加了鄂豫皖蘇區第一至第四次反「圍剿」作戰和川陝蘇區反敵「三路圍攻」、「六路圍攻」及廣昭、陝南、強渡嘉陵江等戰役戰鬥,參加了萬里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他歷任新四軍司令部政治指導員、大隊參謀長、營長兼政治教導員、團參謀長、團長、科長等職,參加了天長、儀征、揚州、六合、金牛山地區反日偽軍「掃蕩」、「蠶食」的作戰和天目山第一、第二、第三次反頑戰役,屢建戰功。
解放戰爭時期,他歷任副旅長兼參謀長、師長等職,率部轉戰蘇、魯、豫、皖、滬等地,參加了保衛淮陰漣水、魯南、萊蕪、孟良崮、魯西南外線出擊、平漢路(鄭州至許昌段)破襲、確山、開封、睢杞、淮海、渡江等戰役,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做出了貢獻。
新中國成立後,他歷任軍參謀長、副軍長、步兵學校校長、高等軍事學院戰役法教授會主任、高等軍事學院教育長、海軍廣州基地第一副司令員、南海艦隊司令員、軍事科學院副院長等職,為加強部隊建設,為繁榮和發展我國的軍事教育和軍事科研事業,做出了貢獻。
譚知耕同志是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他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譚知耕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01年4月1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5歲。
視頻
譚知耕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譚知耕少將,信陽黨史網,2011-6-22
- ↑ 特稿:紅四方面軍在皖西的空前大捷——蘇家埠戰役,中紅網,2018-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