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藍山雀

圖片來自hkej

藍山雀(blue tits,學名:Cyanistes caeruleus)又名藍冠山雀,身長10.5-12厘米的山雀,是山雀科Paridae中的一種小型雀形目鳥類。其藍色和黃色羽毛和小尺寸很容易識別,分布在歐洲溫帶和亞北極帶林地。

目錄

簡介

藍山雀是一種色彩斑斕的小,擁有一身美麗的羽毛、藍色的冠,長形的藍色眼線,白色的前額,黑色的眼紋、青藍色的背部、腹部呈黃色、頸部、雙翼至尾巴都呈藍色,因外觀美麗,是歐洲常見的觀賞鳥之一[1],可在鳥桌和餵食器周圍以及林地和公園中看到,悅耳的顫音「tsee-tsee-tsee」如同歌曲為人樂頌。

活躍的覓食者

牠的身形比大山雀小,是活躍的覓食者,在林地樹木的較小樹中尋找昆蟲和蜘蛛,也很適應花園和城鎮;甚至會打破牛奶瓶的頂部並取出奶油。繁殖季節在樹洞裡築巢,但同樣樂於使用巢箱。冬季會與其他山雀成群結隊在鄉間和花園飛舞。[2]

分佈

藍山雀分佈廣泛。棲息地多為農田、濕地、林地、城鎮和花園。像多數鳥類一樣,藍山雀頭上的藍色皇冠在紫外線下會發出耀眼的光芒,色彩越鮮麗表示健康情況越佳,雄性藍山雀會選擇具有鮮豔冠冕的雌鳥。在歐洲是常見的常駐繁殖者,築在橡樹比例很高,通常在樹洞中築巢,在必要時也很容易適應巢箱,築巢材料通常是苔蘚羊毛毛髮羽毛產於四月或五月。但在築巢和尋找食物方面也有主要競爭對手,那是更大更常見的大山雀。在繁殖季節的高峰期,一隻鳥以每 90 秒餵一次的速度餵鳥巢中的小鳥並不罕見。在冬季,牠們會與其他山雀物種形成群。

發現

1758 年,卡爾·林奈在他的Systema Naturae的第 10 版中以二項式名稱Parus caeruleus描述了藍山雀。Parus是山雀的古典拉丁語,而caeruleus是深藍色或蔚藍的拉丁語。兩個世紀前,在引入二項式命名法之前,瑞士博物學家康拉德·格斯納 ( Conrad Gesner ) 在1555年的《動物史》中描述和說明藍山雀時使用了相同的拉丁名。

2005年,對Paridae mtDNA 細胞色素b 序列的分析表明,Cyanistes是其他山雀譜系的早期分支,更準確地說是Parus的一個屬而不是亞屬。目前的屬名,Cyanistes,來自古希臘語 kuanos,「深藍色」。非洲藍山雀( Cyanistes teneriffae ) 以前被認為是同種的。

分類

雖然很多學者都將Cyanistes看為山雀屬的亞屬,但是英國鳥類學會(British Ornithologists' Union)卻將它定為獨立的屬。粒線體DNA的細胞色素b序列分析亦支持這個分類,並且指出Cyanistes非其他山雀的近親。俄羅斯西部的灰藍山雀與藍山雀的混種(Cyanistes × pleskei)亦很普遍。 藍山雀在加那利群島及非洲西北部(由摩洛哥北部至利比亞北部)的兩個傳統亞種各有不同。加那利群島亞種有黑冠,而非洲亞種則有藍冠。現正研究是否將這兩個亞種定為獨自的物種。這兩個物種分別為:

  • Parus ultramarinus Bonaparte, 1841:可能包含了三或四個亞種,即P. u. palmensis、P. u. ombriosus及P. u. ultramarinus/degener;
  • Parus teneriffae Lesson, 1831:包含了指名亞種的P. t. teneriffae及未命名的亞種。

歐亞藍山雀

歐亞藍山雀,是一種常見且受歡迎的歐洲花園鳥,因為牠在以堅果或羊脂為食時會表現出活潑的雜技表演。牠在支架下方擺動,叫聲是「tee, tee, tee」或責罵聲「churr」,悅耳討喜。

通常是常駐鳥類和非遷徙鳥類,在歐洲溫帶和亞北極地區以及古北冰洋西部的落葉林或混交林地中分佈廣泛,喜歡昆蟲和蜘蛛作為食物。在繁殖季節之外,它們還吃種子和其他植物食物。這些鳥以其雜技而聞名,因為它們可以抓住樹木和灌木的最外層樹枝,並在尋找食物時倒掛。在英國,歐亞藍山雀可以在各種環境中找到,通常出現在落葉林地、公園、花園甚至城鎮中心。

體型與毛色

歐亞藍山雀通常長 12 公分(4.7 英寸),長,兩性翼展為 18 公分(7.1 英寸) ,重約 11 克(0.39 盎司)。典型的歐亞藍山雀有一個天藍色的冠和穿過眼睛的深藍色線,將白色的臉頰環繞到下巴,使鳥的外觀非常獨特。前額和翅膀上的條是白色的。頸背、翅膀和尾巴是藍色的,背部是黃綠色的。腹部大部分是硫黃色,腹部下方有一條暗線——黃色表明食用了黃綠色毛蟲的數量,這是由於飲食中含有高水平的]胡蘿蔔素色素。喙是黑色的,腿是藍灰色的,虹膜是深褐色的。兩性相似,通常無法區分,但在紫外線下,雄性的冠冕更亮。少壯的藍山雀明顯更黃。

寄生蟲

歐亞藍山雀是羽毛蟎的宿主,很少有蝨子和扁蠅。在歐洲,已知生活在藍山雀宿主上的唯一羽毛蟎物種是Proctophyllodes stylifer。然而,這只蟎蟲似乎與這隻鳥無關,因為直到現在,人們只知道它以死去的羽毛組織為食。P. stylifer的所有發育階段,即卵、幼蟲、原若蟲、三若蟲和成蟲,都生活在同一宿主的羽毛內。遇到P. stylifer的常見地點是鳥類的 remiges 和 rectes,在那裡它們可以串聯定位在軸的倒鉤之間。

灰藍山雀

灰藍山雀體型很小巧,體長約為10cm到12cm左右,灰藍山雀的外觀非常吸睛,羽毛結合了純霜白色和深淺不一的冰藍色,尾巴和翅膀就帶點灰藍色,圓潤的肚仔就是白色,前還有一簇深藍色的絨毛,美得超有質感。眼睛上還有兩撇藍色的眼線,沒有「雪之妖精」銀喉長尾山雀圓潤,不過都帶點小胖的身材,一樣非常可愛。主要分佈於阿富汗蒙古新疆以及中國青海黑龍江等地。[3]

行為觀察

對於動物生物時鐘的影響,尤其在鳥類更明顯。光使得鳥類知道什麼時候該交配、繁殖、覓食或遷移。如果自然晝夜節律受到人造光的影響,鳥類的自然行為模式可能也會發生變化。從2014年開始,維也納的行為]生物學家們開始研究光害對在維也納森林中的藍山雀(blue tits)有何影響。研究團隊認為,這項研究可能有助於了解夜間光源對鳥類的生殖行為的影響,同時也可以協助未來在城市發展時,透過降低特定區域的光源,盡可能地減少對動物和生態系統發生負面影響。

藍山雀是很好的研究模式,因為他們的交配和生殖行為已經廣為瞭解。此外,他們經常在城市繁殖,因此被暴露在人造光之下的機會很多。科學家們發現,光害可能會造成雌鳥與伴侶之外的雄鳥發生配對(extra-pair copulations)的情形增加,造成後代有不同的父親的機率上昇。由研究結果可知,晝夜節律會影響擇偶,但這是否也影響雛鳥的發展呢?研究團隊發現,人造光可能使休息時間縮短,對幼鳥造成壓力。[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