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帝国主义
美帝国主义(American Imperialism),这一词用来描述美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上扩大影响力的政策。根据评论者的不同,它可能包括军事征服,炮舰外交,优先补贴,通过私人公司的经济渗透,在利益受到威胁时进行干预或政权更迭。美国作为西方世界或自由世界的领导者,其领导世界的文明及价值观产生中立性之描述。中国和朝鲜境内的“美帝”一词来自于苏联在冷战时期对敌手美国的称呼,以共产主义的立场批判美国的围堵政策及外交政策;而西方国家则针对美国之国家性格与外交,作为评判是否符合学理上的帝国或帝国主义[1] 。
通常认为美国的政策被称为帝国主义始于19世纪末。美国联邦政府从未将其领土称为帝国,但一些评论家称其为帝国,包括马克斯·鲍特和尼尔·弗格森。
目录
领土扩张和对外战争
- 1845年吞并德州:美国吞并的得克萨斯,其中包括所有目前的德克萨斯州,再加上部分新墨西哥州,俄克拉何马州、堪萨斯州、怀俄明州、科罗拉多州。所谓的德克萨斯共和国是从墨西哥分裂的一块领土。尽管墨西哥总统安东尼奥·洛佩斯·德圣安娜警告说,兼并将是“等同于宣战”,美国总统约翰·泰勒还是签署了合并法案,并于1844年四月兼并德州。英国表示反对吞并。之后,美国参议院否决合并法案的同一年,1845年2月28日美国国会通过兼并议案,从法律上承认了德州为美国领土。
- 1846年至1848年美墨战争:美国于1846年5月13日向墨西哥宣战。随即,美军占领墨西哥的上加利福尼亚州和新墨西哥州。翌年美军占领墨西哥心脏地带——墨西哥城。1848年2月2日美国外交官Nicholas Trist与墨西哥签署了瓜达卢佩-伊达尔戈条约,而结束战争,美国获得德克萨斯州,并确立了格兰德河流域的美墨边境,墨西哥向美国割让今天美国西南部的七个州份,包括加利福尼亚州、亚利桑那州、内华达州、犹他州、科罗拉多州、亚利桑那州、新墨西哥州和部分怀俄明州。
- 1856年-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
- 1867年阿拉斯加易手:在1867年4月9日,美俄双方同意以7,200,000美元成交。土地合约在1867年10月18日生效。
- 1898年美西战争:西班牙因战争放弃了所有古巴、波多黎各的主权,割让关岛,及其他离岛,并强迫以2000万美元购买吕宋(菲律宾)。古巴建立了亲美的傀儡政权至1959年古巴革命被推翻。
- 1898年吞并夏威夷:在1893年,一群美国人推翻夏威夷王国。他们组成了一个反对夏夷女王的国家安全委员会,并控制夏威夷政权。利留卡拉尼女王被迫退位。美国政府派遣海军陆战队到夏威夷群岛执行所谓的“中立行动”,但这些部队未能有效地保护当地的君主立宪制度,以保护自己国家利益为前提而袖手旁观。1896年11月,威廉·麦金莱赢得总统选举,说服国会支持美国扩张,并在1897年签定一项条约,正式兼并夏威夷共和国。
- 1899年,美菲战争
- 1900年,廊坊阻击战
- 1900年-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1915年-1934年,美国占领海地
- 1927年-1950年,国共内战
- 1950年-1953年,朝鲜战争
- 1955年-1975年,越南战争
- 1961年,入侵古巴
- 1965年,入侵多米尼加
- 1980年代,尼加拉瓜内战
- 1983年,入侵格瑞那达
- 1989年,入侵巴拿马
- 1991年,海湾战争
- 1993年,索马里战争
- 1999年,科索沃战争
- 2001年,阿富汗战争
- 2003年,伊拉克战争
- 2011年,利比亚内战
- 2011年,叙利亚内战
- 2015年,也门内战
美国卓异主义
史都华·克瑞顿·米勒(Stuart Creighton Miller)指出,自19世纪末的美西战争以来,与美帝相关的主题已成为焦虑性的争辩。米勒论断,此种焦虑肇因于美国对自身“无玷受胎”式起源的纯真感受。欧洲移民一踏足于新大陆上,仅因体验到多样的全新环境,即奇迹式地豹变,与其过往一刀两断。米勒相信,论及美国兴起之教科书、爱国媒体、与爱国性演说不但未强调美国的政治体制,甚至低调或避免提及“构建美国宪法的美国建国先贤实受荫于约翰·洛克与汤玛斯·霍布斯之理念。托马斯·杰斐逊的信徒所认为的,曾经大幅改写的苏格兰先哲之理念,甚至其自认独一无二之边境平等主义,亦皆深植于17世纪的英式激进传统。”哲学家道格拉斯·切勒(Douglas Kellner)回顾美国卓异主义之起源,溯及19世纪时之法国观察家亚历西斯·托克维尔。托克维尔之推论同意,美国“独自行进于前景未可限量之路途”。
美国卓异主义于合众国境内甚孚众望,但其有效性与其结果颇受争议。米勒论断,美国人对美帝的思潮可分为三派:
“帝国主义即美国外交政策之精髓”派
自美西战争以来,马克思主义者与新左派倾向于认为帝国主义乃全然必须。依其观点,美帝国主义之并非始自美西战争,而是可回溯自杰佛逊之路易西安那购地案,或安德鲁·杰克森搬迁印地安人之先的美国独立革命,并沿袭至今。史家雪梨·连司论断,“合众国,自获独立起,曾使用一切手段-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协助并扶植他国。”无数的美国涉外调停纪录,自早期门罗主义指导下之作为,至21世纪插手中东事务等事例,传统上皆为上述各大家描述为帝国主义。但若干帝国主义评论家对美国早期的作为持较正面的看法。杰出的保守派作家派崔克·布坎南论断,现代美国在帝国之路上勇往直前是“远离建国先贤对这个年轻共和国之预期。”后者的观点通常被视为美国孤立主义,为反动式保守主义(Old Right,布坎南的说法)或自由意志论(如贾斯汀·雷蒙多)。
连司将美帝国主义描述为一种迷思,容忍任何程度的“胡作非为与苛刻残暴,虽然有时得获承认,通常却只视为一时失常。”语言学家与左翼政论家诺姆·乔姆斯基论断,其为政治宣传的策略性结果,“受菁英操控的媒体”容许“一开始就修正并解读论战前提与报导价值之定义,再对宣传战多寡之准则与实施加以解释。”
美国涉外事务通常会不断出现此种批判性史观。史家安德鲁·巴谢维奇自查尔斯·毕尔德与威廉·亚伯曼·威廉斯(William Appleman Williams)的研究中得出结论,断言美国的外交政策在冷战结束后并无根本上之改变,故美国并未因冷战之终止而了结这一段历史时代。打入国外市场以使国内经济获益的欲望,长久以来,为美国外交政策之动力。道德上的借口不过用来粉饰真正的经济性理由。巴谢维奇并因而示警,披著全球化外衣的美式经济帝国主义或非美国之最佳益所在。
对美利坚帝国的批判都会朝此方向延伸。布坎南,与位处政治光谱另一端的杰出左翼评论家塔利克·阿里,不约而同地论断,911事件等针对美国的恐怖行动,导因于美国不由自主的病态性慈善,企图协助他国摆脱无休止的延宕。阿里主张,“(恐怖份子的)这些理由并非全然邪恶,投身此举之各人以利他之作法从事利已行为,误以伊斯兰教为暴力与为恶之理由。兹具引先哲之言:居上位者令他人充当人肉炸弹而非亲自出马总有理由,是因为他们以一切恶行助长自身。”
种族学家瓦德·邱吉尔教授几乎是唯一将此种批判延伸至911事件受害人的学者,他称罹难者们为“在美国全球金融帝国-役使美国军事政策的‘强力营利机器’-心脏地带组织技术专家政治公司”的“小艾奇曼”("little Eichmanns",指二战期间执行灭种计画的纳粹官员阿道夫·艾奇曼〔Adolf Eich-manns〕)“当遭此劫”。较通行的延伸性解释与此不同,许多美帝国主义的批评家们-如马克斯主义社会学家约翰·贝拉米·福斯特(John Bellamy Foster)-论断,全球独强的地位使美国成为最危险的世界性帝国主义国家。
美帝国论述
左翼记者爱丝莉·史密斯(Ashley Smith)将美利坚帝国相关论述分为五大类:“自由”说、“社会民主”说、“列宁主义者”说、“超帝国”说、与“哈德特与涅格利”说。据史密斯所言:
- 自由说断言,美国的政策来自特定当选人(如小布希政府)或政治运动(如新保守主义),而非美国政经体制本质内之产物。美国民主党内的批评家持此观点,他们对帝国主义的典型解决方案为竞选更高职位。
- 社会民主说断言,美国的帝国主义政策为美国特定部门影响力浮滥的结果,如商业部门、政府部门、联结军事与政治官僚的军工产业,有时尚且包含石油与金融等其他产业,即俗称的军工复合体(military-industrial complex)。此复合体自发战争财以及劫掠自然资源得利,常损耗公众利益。此说对帝国主义的典型解决方案为,以持续性的大众警愓产生制衡的压力。左翼的前中情局顾问乔麦思·约翰逊(Chalmers Johnson)持此观点;右翼反干涉主义者,如布坎南、巴谢维奇、雷蒙多等亦持此观点,但形式不同。
- “列宁主义者”说断言,美国的帝国主义政策产自美国商业精华区之共同利益,即必须确保并利用资本与货品市场。自马克斯主义者看来,商业行为之本质在于控制政府,国际军备竞赛不过是国际性经济战之一环,而两者皆受资本主义固有之扩张天性所驱使。美国海军退役将领史曼德雷·巴特勒(Smedley Butler)曾说他的工作是充当“大企业的打手”("muscle man for big business")时,即彰显此种观点。此说对帝国主义的典型解决方案为商业革命。此说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布尔什维克、列宁,与布哈林,基于早期的马克斯主义者、社会主义者、与无政府主义者的论点立说。阿里、福斯特、连司、与金殷诸人,连同史密斯本人,皆持此种看法,但各有不同形式。
- “超帝国”说在对帝国主义起源的看法上同于列宁主义者说,但以全球经济互倚之说取代单一国家的商业结合。职是之故,对已开发国家来说,军经结合较国际战争更为常见。现代帝国主义的争执核心在于先进国家与第三世界国家之间,而非各帝制强权。政治学家李奥·潘尼区与山缪·金汀持此看法。
- “哈德特与涅格利”说断言,列宁主义者说虽陈述正确,但美国已非传统义意上之帝国,因世界已度过帝国主义时代,进入新世纪(参见注解)。此一新世纪仍残存暴政与殖民强权,但已从以实体经济为后盾的军力,转型为奠基于知识与感知经济的生物动力网路。依此观点,美国居中发展并型塑具威势与主权的新式全球政权,虽称帝国,但为一权力分散的全球化帝国,且并未受单一政府管辖。文学理论家麦可·哈德特与哲学家涅格利论断,“美利坚合众国确居于帝国之特许部份,然此特权并非衍生自与欧洲旧式帝制强权之类似处,而是来自其不同处。”哈德特与涅格利萃取史宾诺札、傅柯、德勒兹、及义大利的自治论马克思主义者之论点立说。具批判性的国际关系理论家詹姆斯·德·德律安与尚·布希亚所持观点与此相关,但较无组织,一如典型的后殖民主义、后现代主义、全球化等论述。
帝国的定义
“帝国”一词具广狭二义。美国由于并无帝王,其国家元首为民选之总统(由美国选举人团间接选举产生),与之相似的也包括早期罗马帝国的皇帝也是由元老院推举产生的 (皇帝, 拉丁文:imperator, -oris,由拉丁文imperium, -ii 派生而来,本意为命令或权力,美国参议院的英文Senate ),亦非世袭,因此并非狭义上的帝国;但在广义上,美国今于波多黎各、美属萨摩亚、关岛等境外领土,及过去在太平洋托管岛屿与菲律宾等地,俱掌握其主权,因而在亦可视之为帝国。截至2006年为止,在全世界上195个主权独立的国家中,美国政府于135国境内据有702个军事基地。
美国是否持续对全世界行使帝国式的作为,以及就此指称其为帝国是否确切,争议始终不止。帝国主义一词最初出现于1800年代,用以描述国家的帝国式作法,所指的国家不见得是君权统治下的帝国。牛津英语词典诠释帝国主义三义:
对于美国是否符合后面两种定义,争论未曾停歇。有人称此种用法引喻失义。史家史都华·克瑞顿·米勒(Stuart Creighton Miller)论断,“帝国主义”一词因遭误用、滥用,因而在文义上几无意义。史家阿契博德·派顿·梭顿(Archibald Paton Thornton)写道:“帝国主义较常用来形容对面对连串事件所产生的情绪,而非为事件本身命名。自殖民地分析与类推,帝国主义一定伴随著不惜一战的神圣事业。”政论家麦可·沃泽论断,美国在世界上的地位较近于“霸权”,而非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