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科索沃戰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科索沃戰爭(Kosovo War),是一場由科索沃的民族矛盾直接引發,在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的推動下發生在20世紀末的一場重要的高技術局部戰爭。其持續時間從1999年3月24日至1999年6月10日。

科索沃戰爭以大規模空襲為作戰方式,美國為首的北約憑藉占絕對優勢的空中力量和高技術武器,對南斯拉夫聯盟的軍事目標和基礎設施進行了連續78天的轟炸,造成了1800人死亡,6000人受傷,12條鐵路被毀,50架橋樑被炸,20所醫院被毀,40%油庫和30%的廣播電視台受到破壞,經濟損失總共達2000億美元。

科索沃戰爭是一場背景深刻、影響廣泛的現代局部戰爭,對世紀之交的國際戰略格局軍事理論的發展均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戰爭結束後,俄羅斯徹底被擠出了東歐原有勢力圈[1]

戰爭背景

1980年,鐵托去世後,以獨立為目標的科索沃民族主義運動逐步興起,並得到阿爾巴尼亞的支持,阿爾巴尼亞族與塞爾維亞族的矛盾日益尖銳。


1981年,科索沃阿族學生舉行大規模示威並導致流血衝突,許多塞族人和黑山族人被迫撤離科索沃。

1989年,科索沃塞阿兩族緊張關係升級。米洛舍維奇命令部隊和警察進入科索沃恢復社會秩序。

1989年2月27日,當時擔任塞爾維亞共產黨領導人的米洛舍維奇為了壓制阿爾巴尼亞族的民族主義運動,宣布取消科索沃的自治省地位,由此更激發了阿爾巴尼亞族的對抗情緒,阿爾巴尼亞族與塞族的衝突趨向激烈,塞爾維亞當局對阿爾巴尼亞族的鎮壓也隨之升級

1991年,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迅速解體。阿族人自行組織了公民投票,並宣布科索沃是一個共和國。6月25日,斯洛文尼亞和克羅地亞宣布脫離南聯邦獨立;10月15日,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獨立;11月20日,馬其頓獨立;

1992年4月27日,塞爾維亞和黑山兩個共和國宣布聯合組成「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至此,原南斯拉夫聯邦分裂為5個獨立國家

在南聯邦解體過程中,由於領土、財產和利益分割上的矛盾以及原本存在的民族糾紛和宗教衝突,各共和國間和各國內的不同民族間先後發生規模不等的戰爭,其中最嚴重的內戰發生在波黑境內,並涉及其周邊的塞爾維亞和克羅地亞。

1992年5月,阿爾巴尼亞族的民族主義運動者自行組成議會和行政機構,選舉民主聯盟領導人易卜拉欣·魯戈瓦為科索沃共和國總統,形成了與塞族政權並行的另一個政權


1995年,波黑、克羅地亞、塞爾維亞三國領導人在停止波黑內戰協議上簽字。

1996年,阿爾巴尼亞族激進分子成立武裝組織「科索沃解放軍」,開始運用暴力手段的分離運動。面對阿爾巴尼亞族人的反抗,米洛舍維奇為首的南聯盟和塞爾維亞當局採取強硬鎮壓措施,派遣大批塞族軍隊和警察部隊進駐科索沃,試圖消滅「科索沃解放軍」。

1997年以後,科索沃地區不斷發生武裝衝突事件,傷亡人員日趨增多,約30萬人流離失所,淪為難民。

科索沃危機的發展使代頓協議後力圖控制巴爾幹局勢的美國等西方國家感到不安,它們不能容許南聯盟的行為干擾冷戰後世界新格局的構建,同時它們也圖謀借這一危機的處理排除東南歐地區最後一個被西方體系視為異己的米洛舍維奇政權。


20世紀90年代,冷戰結束,高新技術產業革命蓬勃興起,世界各種力量加速重組,多極化得到新的發展,但美國的「一超」地位尚未受到動搖。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之間戰略失衡加大,干涉與反干涉的矛盾更加突出。世界軍事領域發生着深刻變革,發達國家從中獲取的軍事優勢已成為其推行強權政治的重要手段。

在這一背景下,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在歐洲推行政治經濟外交,軍事和意識形態的全面擴張戰略,與堅持獨立自主,維護國家統一的巴爾幹國家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形成了尖銳的戰略衝突。隨着南聯盟內部科索沃獨立問題的出現,西方國家藉機大舉介入,導致雙方矛盾全面激化。南聯盟堅持反對多國部隊進駐科索沃,同時反對北約支持該地區阿族分裂勢力獨立和干涉南聯盟內政,但遭到北約的拒絕。

1998年底,以美國為首的北約開始介入科索沃危機,北約與南聯盟的矛盾逐漸成為主要矛盾[2]

視頻

科索沃戰爭 相關視頻

科索沃戰爭紀實
高度還原1999年科索沃戰爭,俄軍搶占機場,差點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