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子將軍廟
戰事
1959年出版、潭子鄉農會總幹事郭阿笨編印的《潭子鄉土誌》記載頭家厝(今潭子區頭家里)曾發生乙未戰爭戰事,為光緒廿一年(1895年)8月24日,山根信成少將以近衛師團為先鋒,由大甲進軍彰化,被地方義勇軍毀壞橋路。
25日晨,中岡枯保大佐以志賀大尉為前衛、遣勝田中尉為尖兵長,率領哨兵南下,被自大墩北上的黑旗軍及自投義旗的民兵於頭家厝襲擊。日軍五員陣亡。牧野騎兵中尉逃回本隊,日軍即起大隊南進。義勇軍於舊社溝南面,分兵埋伏於頭家厝大路,展開激戰。
蓋廟
在頭家厝的和平路二百一十巷邊,有座埋有屍骨的小土堆,長約一百公尺、寬五公尺,由附近居民每年祭拜。地方傳說,這些人是明末清初時來臺,不知死於何場戰爭;也有人說,這乃乙未戰爭義勇軍的屍骨。
此土堆位在私人土地。遷往台中市的地主,曾想把該地闢為耕地但未遂。1980年,和平路拓寬時,地主同意無條件提供土地,地方父老決定捐地建廟,但因先籌建得天宮媽姐廟而耽擱下來。
1990年6月,土木包商廖俊龍承包頭家村的國際皮革公司土木工程,晚上與妻子江玉枝睡在工寮看守鋼筋,附近就為此土堆。廖俊龍表示,當時妻子晚上夢見三位身高七尺、穿灰色衣袍的大漢,表示施工吵鬧,要求江玉枝把他們屍骨及盔甲裝在罈子內。江玉枝不信,第二天無緣無故跌倒,後來又夢見壯漢稱只是給警告,不必求醫,傷口會逐漸癒合。由於妻子一連五天夢見這三位壯漢,於是廖俊龍僱工挖此土堆,挖到白骨、風化的鐵製盔甲、鐵器,還有女人用的四枚戒指、一個手鐲、一隻耳環、一個項鍊墜子。廖俊龍將白骨、盔甲等放在廿多個罈子內,許多民眾聞風前往祭拜。
潭子鄉公所得知後,邀請台灣省文獻會主任委員洪敏麟、台中縣誌總編輯陳炎正、潭水亭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戴春波等人到現場考證,而負責編纂鄉誌的鄉公所研考員劉清國在《潭子鄉土誌》中找出「頭家厝之激戰」。他們認為潭子鄉只有一條頭家巷(和平路)通往台中、黑旗軍劉永福後代又在該鄉甘蔗村落戶,所以文獻真實性很高,與此土堆的傳說甚為吻合。鄉公所表示已委請洪敏麟考證,如確實為人稱作「白槍隊」的義軍遺骨,將於原地建紀念碑,並訂為該鄉專屬紀念日,每年公祭追思。
地方耆老則以擲筊方式認定這些遺骨即陳尚志為首的義勇軍,由鄰長陳瑞卿等在當地發起捐款蓋廟。要興建前,正是六合彩、大家樂最盛行時,坊間傳出將軍爺出明牌靈驗,謝神香客樂捐半年內就達一千多萬元,不少外地人特定包遊覽車來求明牌。1991年,廟身建造完成。
祭祀
以農曆四月十四為將軍爺誕辰,廟內祀六十四甕半人高的骸骨甕。
將軍廟管理委員會主委陳坤明說明信徒常來祈求國家考試上榜、標工程得標及尋找失物。2007年首次舉辦發財金,供信徒借錢,廟方主委陳坤明及頭家東村村長劉進福也來參與。
寺廟
東亞傳統宗教供奉神灵、神话或传说人物、历代圣贤、历史著名人物的房屋式祭祀建筑物,均可統稱為廟宇[1]。
一般包括道觀、佛寺、祠等廟宇,而不包括祭祀祖先的祠堂家廟,但一些聖賢的家廟亦受宗族以外的信眾參拜,故这些家庙同時事實上有著祭祀以及讓信眾祈求庇佑用的性質。道教宮觀可稱宮廟,佛教寺院可稱寺庙,尊天法祖祭祀通稱祖廟或宗廟,皇家太庙與明堂则合稱为廟堂。
由於東亞傳統上常有不同宗教互相影響、習合的情況,如佛道雙修、三教合流、神佛習合等,加上與民間信仰、巫覡宗教合流,因此廟宇的名稱、性質多變,甚至同一間廟宇同時具備多種性質。
建築
除了一些單體式且不設前院的廟宇外,一般都有一個獨立的門為入口,如神道坊(廟宇牌坊)、山門、鳥居等,也代表進入廟宇或結界範圍。入門之後為神道,可通往參拜之處。
廟宇主體建築稱為「殿」,「殿」本指帝王居所,後來也指供奉仙真聖賢神佛的屋宇如大雄寶殿,有些則稱為「堂」如日本法隆寺金堂。規模較大的寺廟常有多個不同的殿或堂。
類型與名稱
「觀」,原指宮殿的高大門闕,後因歷代帝王常請方士或道士夜觀星象、制定曆法於「觀」,後來用以指道士修道的居所,即道觀,也作為供奉道教先真的建築物名稱,如玄妙觀與白雲觀。一些規模較大的道觀會以「宮」命名,兩者又合稱「宮觀」。
民間信仰中的寺廟命名多元,傳統上只有一些主神神格為帝、后、妃或王爺級的寺廟才會用原指帝王居所的「宮」命名。例如媽祖曾先後在元代、清代獲皇帝冊封為天妃、天后,於是部分媽祖廟命名為天妃宮、天后宮;關羽被尊為協天大帝,於是一些關帝廟也命名為協天宮;神格崇高的神明,其廟宇也會稱為「宮」,如香港、澳門一些由民間釋教信徒開設的觀音廟名為水月宮。今日多數神廟都稱「宮」。
「殿」指帝王理事之所,多為高階神明的廟宇,供奉三清的廟宇名稱包含三清殿、高玄殿等。供奉玄天上帝的廟宇名稱包含北極殿、真武殿等。
寺廟原指「寺院」「寺」原係朝廷辦公官署如大理寺等,「院」原為官廨別稱。佛教傳入中國初期,曾將僧人安排在九卿之一府邸寺中居住,因幾個著名僧人而令其居所寺中某某院也逐漸成為僧人居所代稱。故後世稱為寺或院,佛教僧侶修行、禮佛與居住的道場,如中國佛教第一座佛寺洛陽「白馬寺」與香港“三大古剎”之一「青山禪院」,並隨著漢傳佛教傳播影響日本、朝鮮、越南、琉球;伊斯蘭教之禮拜堂稱之為「清真寺」。
「庵」或「庵堂」本來是指結草為屋,後指僧尼供佛的屋舍如河南初祖庵,又常常專指僅有女性出家眾(比丘尼)居住、修行的場所如新北市石碇區蓮池庵。也有一些民間釋教信徒把供奉地藏王的廟宇命名為地藏庵,五福大帝的廟宇也有命名為「庵」如福州白龍庵。
「巖」本來指位於山窟或依山崖處據險而築的佛寺,供奉清水祖師的廟宇也常命名為清水巖。
「洞」係道教先真居住之地如洞天福地,後來在中國大陸、香港、台灣、越南等地,因為民間釋教與民間信仰合流,而成為廟的代名詞之一。
儒教的寺廟包括祭祀孔子的孔廟,以及祭祀聖賢、烈士、祖先的「祠」,如名宦祠、忠烈祠、宗祠等。但一些祭祀先賢的祠又被民眾視為祈福消災的神明,遂與民間信仰結合變成民間寺廟,例如祭祀諸葛亮的武侯祠,供奉土地公的廟宇也有作土地祠、福德祠者。
「府」原指百官所居之處,部份廟宇也以「府」命名,如奉祀五府千歲的代天府、奉祀池府千歲的海埔池王府、奉祀張李莫府三千歲的五條港安西府、奉祀張天師的天師府或廣信府。
「堂」是古代官吏審案的地方,也指屋舍的正廳,作為廟宇使用如松山慈惠堂。台灣齋教、扶乩之場所亦常稱為「堂」,例如壹善堂、勸化堂。佛教道场也会使用「讲堂」作为弘法场所名称如慧日讲堂與菩提講堂。一貫道場所亦有作「某某佛堂」、「某某聖堂」等。
「壇」是舉行祭祀的高臺,在古代東亞常與政府祭祀相關,如天壇、地壇、先農壇、厲壇等,其中天壇、天公壇也成為常見祭祀玉皇上帝的廟宇名稱,如新竹天公壇、臺灣首廟天壇。另外,一般私人設立的神壇也常稱「某某壇」。
“廟”可作为祭祀各神祇场所的泛称,或直接成為祭祀場所名稱,如武廟、文昌廟、文武廟、媽祖廟、王爺廟、城隍庙、義民廟、祭祀后羿的三嵕(zōng)廟等。
日本神道教的寺廟稱為神社,其中祭祀日本皇室祖先神、日本天皇、以及對於大和平定有功神祇的神社稱為神宮,小型的神社則稱為「祠」,或作「小祠」、「小堂」。
越南傳統信仰中的寺廟,除了與中國相同的類型外,村社裡還有一種稱為「亭 (越南)|Đình」的寺廟,供奉村社保護神。
參考文獻
- ↑ 道教宮廟組織或管理章程範例 (PDF). 高雄市政府民政局. [2018-04-0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