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劉永福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劉永福
原圖鏈接

劉永福(1837年10月10日-1917年1月9日),原名建業,字淵亭,漢族客家人,出生於廣東欽州防城司古森垌小峰鄉(現為廣西防城港市防城區扶隆鄉小峰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永福」是他轉戰越南時改用。清朝軍事人物,為黑旗軍領袖及創建者。

生平

加入天地會,投身於農民起義的行列

劉永福1837年出生於廣東欽州(今屬廣西壯族自治區)。1850年,13歲就開始在船上當水手。1852年,15歲時,他成了一名熟練的水手,被船主僱為「灘師」(引航師傅)。同時,他還拜一些武術高手為師,學得了一身好武藝。1854年,17歲那年,由於貧病交加,父母親和叔父在幾個月內相繼病故。此時,他已經一無所有,只好藉了一間茅屋暫時落腳。 1857年,咸豐七年時年20歲的劉永福加入天地會,投身於農民起義的行列,後來,清朝政府大舉清剿農民起義軍,天地會首領吳凌雲壯烈犧牲。1864年,劉永福投入黃澤宏部。

組建一支隊伍,舉黑旗作戰,稱為黑旗軍=

1866年,劉永福帶領餘部200多人同另支起義軍首領吳鯤匯合,經過擴充整編,組建一個旗,劉永福被任為旗頭。由於劉永福「膽藝過人,重信愛士」,深得部下愛戴和擁護,不久便成為吳鯤農民軍中坐第三把交椅的「三哥頭」。劉永福著手操使士兵,整肅紀律,選擇人才,統一軍令。當時他紮營於歸順州(今靖西)安德圩的北帝廟,看見北帝廟神像旁邊的周公像手執著一面繪有「北斗七星」圖案,鑲有狗牙白邊的黑色三角旗,就彷造黑旗作為自己隊伍的旗幟。從此以後,這支隊伍就舉黑旗作戰,稱為黑旗軍。 1867年秋,清政府調集兵力進剿桂西南農民軍,劉永福率領的農民軍傷亡慘重,軍需銀晌難以為繼,農民軍首領的意見不一。後來分道揚鑣,各自率領所部轉移到越南。 劉永福舉義之日,正值越南多難之秋,內憂外患,國無寧日。1867年法國侵略者強行侵占了越南的南半部之後,瘋狂地發動越南北部進攻,夢想滅亡越南,進而從西南入侵中國,建立一個所謂「偉大的法蘭西東方帝國」。

中法戰爭,法軍被迫退出河內

1873年11月20日,法國當局派安鄴帶兵180名和兩艘砲艦突然轟擊河內。劉永福見義勇為,挺身抗暴,親自率軍2000人,翻越宣光大嶺,日夜兼程,南下抗法。黑旗軍在河內郊外羅池與法軍開戰,擊斃了法國主將安鄴這個不可一世的戰爭狂人,並取得羅池大捷,法軍被迫退出河內。越王擢升劉永福為三宣副督,又賜印信一顆,文曰:「山西、興化、宣光副提督英勇將軍印」。以彰表功績,並命劉永福扼守紅河兩岸。 1874年8月,在興化等地助剿黃崇英有功,獲授正領兵官。越南王正式允許黑旗軍在保勝設關收稅,以補軍用。同年10月,越南政府進剿黃崇英,命劉永福權充三宣副提督,督率四路大軍。

舉世聞名的紙橋之役願

1882年4月,法國又進攻越北,直窺我國雲南。劉永福率黑旗軍三千人,在河內西面的紙橋擊敗法軍,取得紙橋大捷。越南國王為表彰劉永福的功勳,晉升劉永福為三宣提督,一等男爵。 1883年農曆三月初八,唐景崧作為天朝派來的「聯絡員」進駐黑旗軍,成了劉永福的軍師,為其出謀劃策——可以說:這是黑旗軍從流寇成為正規軍的第一步的開始——而且讓劉永福歡欣鼓舞的是:唐景崧給他帶來了可以恢復他和他的部隊大清國國籍的確定回答——「天朝寬大為懷,凡我華夏子孫,但能禦外侮,衛國疆者,皆是大清的好子民。」 同年法國國會任命李威利為總司令,率領法軍2000人先後攻占河內和南定。接著又分兵進犯越南國都順化及北寧、山西。劉永福滿懷「為越南平寇,為祖國屏邊」的宏願,於5月6日率領黑旗軍3000人挺進河內,發揮近戰、夜戰的優勢,誘敵深入,使法兵腹背受敵,陷入重圍。這一仗打死李威利及以下軍官30多名,打死法兵200多名,奪得軍械彈藥無數。這就是舉世聞名的紙橋之役。越王為了表彰劉永福紙橋大捷的軍功,晉升他為三定提督,加賜一等義勇男的爵號。

收編了黑旗軍,歷年裁撤,成為清朝的官員,調署碣石鎮總兵。

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後黑旗軍在越南的山西等地抗法。8月,清政府正式對法宣戰以後,收編了黑旗軍,劉永福接受清政府給的「記名提督」頭銜,成為清朝的官員。 1885年,清政府為了逼劉永福率部回國,一個月內就連下九次上諭,採取脅迫利誘,恩威兼施的手法,賜予劉永福「依博德恩巴圖魯」和「三代一品封典」的榮譽。 1885年8月,劉永福被迫率領黑旗軍三個人從越南保勝啟程入雲南省文山縣南溪,於同年10月,劉永福率3000黑旗軍入關回國,清政府下令將黑旗軍裁減大半,只留1200人。 1885年正月,黑旗軍在左育與法軍援師血戰,予敵重大殺傷後敗潰。同年劉永福回廣西博白祭祖,慈禧太后賜「福」字大匾掛於華尖嶺劉家祠堂。 1886年4月,任劉永福為南澳鎮總兵。此後,黑旗兵又被歷年裁撤,最後只剩300餘人。 1886年春清政府委任劉永福為閩粵南澳鎮總兵。 1887年5月,成為清朝的官員成為清朝的官員。8月任職。

決心為保衛國土「萬死不辭」

1894年7月,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清政府命劉永福赴台督辦防務。8月,劉永福率黑旗軍赴台北,並在潮汕、台灣等地招募新兵,此時黑旗軍兵力已擴充至八營,劉永福決心為保衛台灣血戰到底。

1895.5.25 臺灣民主國於臺北成立.jpg
原圖鏈接

11895年4月,清政府戰敗求和,與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把台灣、澎湖列島割讓日本。為了迫使台灣人民投降,日本派北白川能久親王率領日軍主力近衛師團,於5月27日在琉球群島的中城灣海域集結,分兵兩路進攻台灣。其中一路日軍從貂角強行登陸,攻占基隆。接著,又進犯台北。巡撫唐景崧等人畏日如虎,紛紛逃回大陸。6月7日台北被日軍攻陷。這時劉永福在台南發出聯合抗日的號召,表示為保衛國土「萬死不辭」,「縱使片土之剩,一線之延,亦應倉促,不命倭得」。6月28日,台南地方紳民推舉劉永福為台灣民主國總統,領導抗日鬥爭。劉永福堅持不受,仍以幫辦之職,統率防軍與台灣義軍抗敵保台。

痛心疾首,發出「內地諸公誤我,我誤台民」的悲嘆!

1895年8月中旬,戰爭轉入台中。為了保衛彰化,黑旗軍和台灣義軍在大甲溪一帶同日軍展開激戰,取得全勝,繳獲日軍槍械甚多。後來,日軍不甘失敗收買奸細帶路,偷襲黑旗軍後路,大甲溪遂為日軍佔據。大甲溪失守後,日軍步步進逼,攻占台中等地。劉永福被迫率軍退守彰化。 1895年8月28日,日軍以強大兵力進攻彰化城北的八卦山,黑旗軍和義軍與日軍展開肉搏戰,劉永福命令黑旗軍統領王德標迅速率領所部七星隊北上增援,又派部將楊泗洪率黑旗軍各營及各地義軍密切配合,並親赴嘉義前線坐鎮指揮。相繼克復雲林、苗粟、反攻彰化。但黑旗軍和義軍在連續苦戰之後,斷晌缺械,劉永福派人回大陸求援,清政府不但不予救濟,反而將內地募捐援台款項強烈扣留,並下令嚴密封鎖沿海,斷絕對台增援。劉永福痛心疾首,發出「內地諸公誤我,我誤台民」的悲嘆!

仰天搥胸,呼號哭說:「我何以報朝廷,何以對台民!」

1895年9月11日,日本又派第二師團增援台灣。嘉義一戰,日酋近衛師團長北白川能久中將重傷斃命。10月15日,日軍進攻台南東南的打狗港。劉永福的養子劉成良率軍多次打退日軍的進攻,後來守衛砲台的兵士飢餓不能戰,劉成良率部退守台南。這時,據守曾文溪的黑旗軍和義軍將士,與進攻的日軍展開白刃格壯舉,孤軍不敵,台南最後一道防線失守。 1895年10月18日,劉永福召集部將會議,商討戰守之計,未得結果,次日,日軍大舉進攻安平砲台,劉永福親手點燃大砲,轟擊敵艦。當晚,日軍攻城益急,城內彈盡糧絕,在艱苦的惡戰中,士兵筋疲力盡,至不能舉槍揮刀。當時城內大亂,劉永福欲沖回城內,部屬極力勸阻。劉永福見大勢已去,仰天搥胸,呼號哭說:「我何以報朝廷,何以對台民!」當天深夜,劉永福帶領養子劉成良等十多人乘坐小艇,然後搭上英國商船「迪利斯」號內渡廈門。21日台南陷落,台灣全境被日軍佔據。 [1]

對腐敗無能的清廷,遂萌發了革命念頭

1897年春回欽州閒居。劉永福對腐敗無能的清廷投降賣國行徑早已心懷不滿,遂萌發了革命念頭。次年,粵督譚鍾麟電催回穗任軍械局職,委辭不干。 1899年回南寧招募營勇,重建黑旗福軍四營。回穗後幾次奉令出兵鎮壓農民械鬥而不行,力陳「並無作亂之事」真情,採取說服教育調解,使百姓免遭禍殃,深得眾人稱頌。

義和團革命鬥爭席捲北京

1899年冬,義和團革命鬥爭席捲北京。劉永福奉調入京鎮守而遲遲不行,後經多次催促方始起程。但隊伍抵衡州時,又奉電調回廣東惠州、潮州彈壓農民革命軍。劉永福率軍轉回韶關後靜觀形勢,直至事態平息始返廣州。廣東巡撫德壽又命令劉永福前往辦理善後,永福以不熟悉情況而拒絕接受任務。劉永福同情農民,支持革命之心緒已在實際行動中顯現出來。 1902年,粵督陶璜調永福署瓊州鎮,永福以情況不熟,地僻山荒難以適應,請改調碣石鎮,獲准。陶璜對劉永福德高望重,兵多將強早就畏懼三分,千方百計削弱劉永福兵力。

以風濕病發作三請辭職,不予批准

1903年,下令將劉部張來營調回省城。劉永福手下僅剩兩營,已無足輕重,於是稟請銷差。經兩廣總總督岑春煊批准,遣散為農,自己變成空名鎮守。 1904年,劉永福乾脆以風濕病發作三請辭職,粵督李鴻章批曰:「聲望素孚,威揚中外,縱有微恙,臥治也可,」不予批准。只好回廣州沙河劉家祠休養治病。 廣州是孫中山革命黨人宣傳活動的中心之一,劉永福接受革命思想越來越多,認識越來越深,思想起了深刻變化,於是,從同情支持革命到積極參與革命,成為民主革命先軀者。[2]

老總兵厭惡貪腐--暗助孫文推翻滿清

晚年相當認同孫中山理念,革命推翻滿清

劉氏對清廷的貪汙腐敗耿耿於懷,年近七旬還積極參與孫中山的革命志業,為創建民國貢獻不少,孫中山曾親書「余少小即欽慕我國民族英雄黑旗劉永福」。劉永福年輕時反清,中年則被迫擔任清朝命官,抗法、反日保台,晚年相當認同孫中山理念,革命推翻滿清。

參加同盟會,辛亥革命爆發

1911年7月劉氏在王和順等人介紹下參加同盟會,十月十日辛亥革命爆發,劉永福不顧74高齡之軀,還與留粵的革命黨人聯絡,積極參與革命,10月先去了香港,11月9日廣東獨立,5日後兼程趕回廣州,並應廣東都督胡漢民之請,出任廣東省民團總長,節制廣州數十萬民軍。兩個月後廣東恢復平靜,民心安定,劉永福即辭官告老還鄉。

欽州故居仙逝

1888年11月在欽州板桂街購買莫姓舊宅,籌建晚年定居公館「三宣堂」(1891年三宣堂興建完成,是欽州市現存最宏偉、最完整的清代建築群)。 1917年元月9日,劉永福走完了精彩的一生,在欽州故居仙逝,享年80歲,欽州故居仙逝位於廣西欽州市欽南區沙埠鎮沙寮村老虎頭山嶺上,老總兵生前叱吒風雲,讓日、法軍隊聞風喪膽,而他去世之後的墓園也不平靜,劉氏的墓園經常被盜挖,今年6月18日再次被盜,中國文物局為之震驚,要求廣西自治區文物局評估損失,並偕同警方儘快破案,同時採取針對性保護措施。[3]

臨終遺言

予起跡田間,出治軍旅,一生惟以忠君愛國為本。無論事越事清,皆本此赤心,以圖報稱。故臨陣不畏死,居官不要錢,雖幸戰績頗著,上邀國恩,中越均授以提督之職,居武臣極地,亦可謂榮矣。然予心惕惕,終不以官爵為榮,只知捍衛社稷,不使外洋欺我中國為責任。此身雖老,熱血常存。現今國事日危,外強虎視,若中政府不早定大計,任選賢將,練兵籌餉,振起綱維,各省督軍不知和衷共濟,竭力為國,以救危亡,因循坐誤,內亂交作,蠻夷野性,必乘機入寇,割據瓜分,亡國奴隸,知所不免。吾今已矣,行將就木,恨不能起而再統師幹,削平醜類,以強祖國。兒曹均已成立,各宜發奮為雄,抱定強種主義,投軍報效,以竟予未了之志。倘為國用,自宜竭力馳軀,不惜以鐵血鑄山河,強大種族,以期臻於五大洲最強美之國。若不能見用於時,亦宜將於之遺囑,遍告當軸名公,求其人告大總統,務以尊賢任能為急務。遠小人,賤貨色,嚴邊防,慎取捨,旁求山林逸才,延攬智謀健將;惜民力以裕財源,養民氣以威夷狄;集群策群力,以鞭笞天下,則天下之尚力者,自然入我範圍而不敢抗。如是,則國基鞏固,國勢富強,吾雖死,九泉之下,亦將額首而頌太和。

中國‧劉永福故居

又名「三宣堂」,建於1891年,位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市中心南邊。因其在安南抗法有功,被封為三宣提督、一等義勇男爵,故便據此命名。

劉永福故居頭門兩邊的對聯是「枝棲古越,派衍彭城」,左右還各有「福」、「虎」文字圖案。踏進頭門,經過三十多公尺的過道,

便是一座兩層樓房的二門。門頂上懸掛着「建威第」金字大匾,配以「恩承北闕,春滿南天」的對聯。二門內是開闊的

廣場,宛若一座巨大的練兵場,彷彿可見黑旗軍官兵依序列陣,演繹戰術變化。廣場南面有堵寬闊照壁,上書「卿雲麗

日」,字蹟圓潤秀雅。前座門頂上有「欽賜花翎」的直匾,道出劉永福因軍功受皇帝恩賞的事蹟;門前一座劉永福半身

像,基座放置著香爐,雕像被線香裊裊煙霧所包圍,至今仍有民眾感念其功績,前往合十祭拜。[4]

劉永福怎麼逃出台南?「阿婆浪槓」報乎你知

清朝簽訂馬關條約後,日本來接收台灣,當時清領政府為了抗日,成立「台灣民主國」,黑旗軍的統領劉永福,一開始擁立當時得巡撫唐景崧為台灣民主國總統,但當唐景崧逃跑後,劉永福自立為大總統,最後受不了日軍斷糧、斷水,劉永福在1895年10月從安平出逃。

謝國興說,當時鎮守在台南的劉永福,為了躲避日軍追緝,堂堂大總統卻打扮成老太婆的樣貌逃亡,棄大軍不顧,為乙未年日本接收台灣留下歷史記錄,劉永福最後躲入英國輪船從安平出逃,這就是台南人熟悉的「阿婆浪槓」的故事。[5]

墳園坍塌 清名將劉永福墓被盜

大陸媒體報導,位於欽州欽南區沙埠鎮沙寮村老虎頭村山嶺上的劉永福(1837~1917)墓,早被大陸當局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5年6月18日一大早,有人發現該墓被盜挖,墓碑區域基本坍塌,被挖開區域出現直徑約60公分的盜洞。 民國時期被盜數十次 經查,墓園水泥封土最高處被挖下約1.5公尺,墓碑倒在墓前,現場一片狼藉,盜洞直通墓室內部。 負責管理的欽州市博物館人員表示,從村民聚居地去墓地,雖只五、六百公尺遠,但要經過雜草叢生的彎曲山路,平時很少有人去那裡,草坪養護工人也不是天天去。現在只知道是6月18日早上發現被盜,無法判定具體發生時間。 此外,由於該墓不曾發掘,並無陪葬品資料,也就無從得知被盜走了什麼。從現場情況分析,作案者應該不是專業的盜墓賊,否則不會導致墓碑區域大面積坍塌。 欽州市博物館也承認,劉永福墓並非首次被盜,早在民國時期就曾被盜過數十次,1990年代中期也被盜過一次。[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