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康
- (南京的古稱,中國古代都城)
建康是南京在六朝時期的名稱,東吳、東晉、劉宋、南齊、南梁、南陳六代京師之地,三百多年為京輦神皋所在,是當時中國的經濟、文化、政治、軍事中心,也是世界上第一個人口超過百萬的城市,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六朝皇宮建康宮,宮殿壯麗巍峨,殿閣崇偉,為北魏都城以及東亞各國爭相效仿,深遠影響了後世宮室建設的形制。[1]
建康城東西南北各四十里(約130平方千米),宮牆三重,南擁秦淮、北倚後湖、西臨長江,苑囿主要分布於都城東北處,宮城北有華林園,覆舟山有樂游苑,華林園、天淵池等宮苑點綴其中。四周有石頭城、西州城、東府城、白下城、南琅邪郡城等眾多衛星城圍繞並構成拱衛之勢,成為中國城市建設史上的孤例。宣陽門至朱雀門的御道兩側布置官署府寺,居住里巷主要分布在御道兩側和秦淮河畔,城內外遍布佛寺五百餘所。
建康城的建設遵循中國傳統禮教制度,在中國都城建設史上具有承前啟後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首開中軸對稱布局的先例,形成了東亞都城特有的以中軸線為基準,主要建築左右對稱的布局和風格,其平面布局、建築形制對後世影響深遠,成為後世都城建設的範本,上承秦漢下啟隋唐,並深刻影響到東亞各國。從南朝建康起,各代宮城基本呈南北長的矩形,宮前道路兩側布置官署,隋、唐、宋、金、元均如此。
衣冠南渡使漢民族在建康保存了華夏文化之正朔,被歷代所傳誦。以建康為代表的南朝文化,與西方的古羅馬被稱為人類古典文明的兩大中心,在人類歷史上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1]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 建康 | 地理位置 | 今南京市 |
別 名 | 建業、建鄴、金陵等 | 行政區類別 | 首都(東晉至南朝) |
方 言 | 金陵雅音 | 面 積 | 東西南北各四十里(約130平方千米) |
歷史發展
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年),諸葛亮出使江東,對孫權說:「秣陵地形,鐘山龍蟠,石頭虎踞,此帝王之宅。」
東漢建安十七年(212年),孫權築石頭城,並將秣陵(今南京)改名為建業,寓意「建立帝王之大業」(另一說為「建功立業」之意)。
東吳黃龍元年(229年)5月23日,孫權稱帝,定都建業(今南京),住在原將軍府,取名為「太初宮」,其後在周圍築起宮牆以加強防衛。建業城城周二十餘里。南北長,東西略短,位置約在今南京城北部。宮城在城內偏北部分,西為孫權建的太初宮,東為孫皓建的昭明宮和苑城。東傍鐘山,南枕秦淮,西倚大江,北臨後湖(玄武湖),處天然屏障之內。孫權建都於此後,江南地區經濟發展極快。一個郡的糧食可以供幾個郡的人食用,建康因處經濟、文化、政治中心,故而極為繁榮。[2]
東吳赤烏十年(247年),孫權才在群臣的建議下改建太初宮。改建後的太初宮周圍有500丈,南面開有5個宮門,其中正門叫做公車門,東、西、北三面各開一門,分別叫做蒼龍門、白虎門和玄武門。正殿稱為「神龍殿」。建業都城北依覆舟山、雞籠山和玄武湖,東憑鐘山,西臨石頭,城周「二十里十九步」。在太初宮的東面和北面,是東吳的皇家花園和皇宮衛隊的營地,名叫「苑城」,可容綱3000多名貴族子弟同時在裡面騎馬操練。苑城的北部有一座苑倉,又稱倉城,裡面儲藏着大量糧食和其它物資。在太初宮的西面,還有一座專供皇太子用的花園,叫做「西苑」。同年,孫權為印度僧人康僧會修建了「建初寺」。建初寺是江南地區最早的佛教寺廟,它的建立成為佛教在中國南方興起的標誌性事件。在康僧會的努力下,佛教逐步在南方流行開來。
西晉太康元年(280年),西晉攻下東吳京師建業,東吳滅,東吳末帝孫皓投降西晉,三國時代結束。
西晉太康三年(282年),改建業為建鄴。
西晉永嘉元年(307年)八王之亂後,司馬睿聽從王導建議遷鎮到建鄴。
西晉建興元年(313年),因避愍帝「司馬鄴」諱,改建鄴為建康。南京自此得名建康,直沿用至南朝末年不變。東晉建武元年(317年)西晉滅亡後,司馬睿在建康重建晉廷,為晉元帝,史稱東晉。東晉時期,因冶鑄業的迅速發展,造成城市污染,被迫將坐落在市區冶城的冶煉工場遷到縣東南3.5公里的地方。東晉和南朝的都城仍沿用東吳舊城,並在其基礎上擴建,增闢九座城門。並分置建康、秣陵二縣,並稱為京邑二縣,城區範圍擴為東西南北各四十里(約130平方千米)。中心為宮城(台城,即建康宮)。北面白石壘(白下)、宣武城、南琅邪郡城,西面石頭城,西南冶城、西州城,東南東府城,南面丹陽郡城,都屯有重兵。地居形勝,守衛堅固。
東晉咸和年間,在吳昭明宮、苑城的舊址新建宮城,稱建康宮,又稱台城。
劉宋永初元年(420年),劉裕代東晉立宋,史稱劉宋。從此進入南朝,齊梁代興,經濟更為繁榮。南朝時期,建康仍為冶鑄中民,此時冶鐵技術提高,創造了生熟鐵混合冶煉法。
南齊建元二年(480年),正式在城垣外包磚。
南梁天監十年(511年),又增建第三重宮城,有三重城的宮城在當時的城市發展史上尚屬首次。[3]
南梁武帝時期,建康建設最大,吸引了印度等各國商人前來參觀。南朝皇帝興佛,在建康城中建立了許許多多富麗堂皇的寺廟,一個建康城,就有僧尼十餘萬,建康又有石頭城和長江天塹做保護,因此極為堅固,在梁武帝晚年,侯景叛亂,將梁武帝餓死在台城,又將富庶的江南生靈塗炭,還差點毀了建康。[4]
陳武帝平定侯景之亂後,開始有計劃的修築建康城,到了陳後主時期,建康城的繁華比起前三朝有過之而不及,更為氣派繁華。到了陳朝後主禎明三年正月,隋軍破建康,俘虜陳後主,陳朝滅亡,隋文帝因有人占領稱帝,下令將建康城夷為平地,摧毀六朝宮苑,在石頭城置蔣州[5]
都城規模
布局
東晉時期對建康城進行大規模改建擴建,把宮城東移,南對吳時的御街,又把御街南延,都城南面正門即宣陽門,再往南五里為朱雀門,門外有跨秦淮河的浮橋朱雀航,直抵南面祭天的南郊,形成正對宮城正門、正殿的全城南北軸線。宣陽門至朱雀門間五里御道兩側布置官署府寺,南端臨秦淮河左右分建太廟、太社,居住里巷也主要分布在御道兩側和秦淮河畔。經此改建,建康城內形成宮室在北,宮前有南北主街、左右建官署、外側建居里的格局,城門也增為十二個。
建康城規模極其龐大,以建康宮為中心,據記載有宮牆三重,外周八里。南面正面是大司馬門,直對都城正門宣陽門,兩門之間是二里長的御道。御道兩側開有御溝,溝旁植槐、柳。大司馬門前東西向橫街,正對都城的東、西正門。苑囿主要分布於都城東北郊。宮城北有華林園,原是東吳的舊宮苑,宋時加以擴建。覆舟山有樂游苑,宋時就東晉藥圃建成。玄武湖在都城北。東晉時築長堤以防水患,並引湖水通入華林園、天淵池和宮內諸溝,再下注南城壕。
建康南遷人口甚多,加上本地士族,遂不得不在城東沿青溪外側開闢新的居住區。建康有長江和諸水網航運之便,舟船經秦淮河可以東西兩方面抵達建康諸市,沿河及水網遂出現一些聚落。秦淮河南岸的長干里就是著名的居住里巷,北岸的烏衣巷則是東晉王、謝名門巨族累世居住之地。王公貴族的住宅多分布在城東青溪附近風景優美的地帶。城中河道以秦淮河通長江,又從秦淮河引運瀆直通宮城太倉,運輸貢賦,北引玄武湖水南注青溪和運瀆,以保證漕運和城壕用水。為保衛建康,在其四周又建了若干城鎮軍壘(如石頭城、東府城、西州城、冶城、越城、白下城、新林);為安置南遷士民,又建了一些僑寄郡縣(如丹陽郡城、南琅琊郡城等)。這些環建康的城鎮聚落周圍也陸續發展出居民區和商業區,並逐漸連成一片。建康城外以東府城、西州城最為著名。東府城位於大城東南,宋武帝初領揚州,築東府城。元嘉中彭城王義康更開拓之,自後常為宰相府第。西州城位於大城西南,為揚州刺史治所。另外還有丹陽城(大城西南)、白下城(大城北)、江乘城(大城東北)等,許多重要機關在城外各自為城。不僅可以加強防禦,還可以互相支援。這種形式在中國都城發展史上極為罕見。同時也說明建康城區不斷向城郊發展,突破了城牆的限制。
實際上,早在東吳時,「京師鼎族,多在青溪左及潮溝北」,青溪即東渠,通城北塹潮溝。也就是說,東吳時許多名門大族多居住在城北塹潮溝外和城東北青溪附近。青溪在城北,「以泄玄武湖水,南入秦淮」。另外,城南秦淮河一帶也是人口稠密區。「橫塘(秦淮河堤)、查下(巷名,橫塘西),邑屋隆夸;長干(里名,秦淮河岸山崗間的平地稱為干)、延屬,飛甍舛互。其居則高門鼎貴,魁岸豪傑,虞(文繡)魏(周)之昆,顧(雍)陸(遜)之裔。」也是名門望族,證明從東吳起,有權有勢的人就多住在水路交通發達、經濟繁華的地區,這也是六朝建康城的一個重要特點,即城小市區大,貴族多居住在城外。城東南的東府城,也就是東晉簡文帝和會稽王道子的私宅,南朝時才成為宰相辦公的所在。
一般居民區也稱作里,建康到底有多少里,如何劃分已不得而知。梁大通三年(537年),分建康之同夏里置同夏縣,證明建康城外的里範圍很大,可以劃分為一個縣。南朝的建康城佛寺林立,梁時「都下佛寺五百餘所,窮極宏麗,僧尼十餘萬,資產豐沃」,成為建康城的一大特色。這些寺廟都分布在什麼地區,難於備述,而梁武帝捨身的同泰寺(今雞鳴寺),位於雞籠山下,即南朝建康宮以北。另外還有棲霞山的棲霞寺、城南花漉崗的瓦官寺和道場寺也很有名,法顯就曾在道場寺譯經。
史載在梁朝全盛期,建康已發展為人興物阜的國際性大城市,它西起石頭城,東至倪塘(方山北),北過紫金山,南至雨花台,東西南北各四十里(約130平方千米),人口約二百萬。建康未建外郭,只以籬為外界,東南兩面又沿青溪和秦淮河立柵,成為外圍防線,設有五十六個籬門,可見其地域之廣,不僅是當時中國規模最大、最繁榮的城市,也是當時世界最大的城市。 [5]
城垣
由於東吳建業城和東晉建康城均恃大江為固,故而只建了夯土城牆,城門多為竹籬門,南齊時正式使用城磚修葺城牆。南齊建元二年(480年)「五月,立六門都牆」,從此以後,建康城固若金湯。「宋世外六門設竹籬。是年,初有發白虎樽者言:『白門三重門,竹籬穿不完』。上感其言,改立都牆。」六門指建康城的六個城門,南面三門,西曰陵陽門,後改名廣陽門,世謂之尚方門。正中宣陽門,本吳所開,世謂之白門,晉為宣陽門。門三道,上起重樓懸楣,上刻木為龍虎相對。南對朱雀門,相去五里余,名為御道。御道是全城中軸線的延長,兩側槐柳成蔭,十分壯觀。東為開陽門。東面二門,南為清明門,門三道,門東出青溪港橋。北(正東)為建春門,後改為建陽門,門三道。西面一門,正西南西明門,門三道,東對建春門,兩門之間即宮城大司馬門前橫街。正北面用宮城,別無門。
皇宮
- 太初宮
太初宮位於大城中部偏西地區。在城西南鑿渠,引秦淮河北抵倉城,倉城位於後來東晉南朝建康宮西華門內道北。周回五百丈,正殿為神龍殿,南面開五門,正中曰公車門。東西各三門,北一門,共開有12門。
- 昭明宮
昭明宮由孫皓建,周五百丈,以赤烏殿為正殿,位於太初宮之東,即大城中部地區。東晉蘇峻之亂時,「宮室皆焚毀」,重修新宮,「署曰建康宮」,即東晉和南朝的皇宮,位於建康城中部偏北地區。宮有五門,南面正中為大司馬門,正對大城宣陽門,兩門之間為御道,即全城的中軸線。建康宮一名苑城,亦稱台城,京都有事,以台城為固。台城內有華林園,位於北部,風景如畫。
- 苑城
苑城即吳之後苑,一名建平園。「都城周二十里一十九步,本吳舊址,晉江左所築,但有宣陽門。」從《地輿志》的記載可知,城為方形,邊長5里余,即邊長2.077千米,面積4.31平方千米。由於宮城南有南北向幹道和東西向幹道,又可把全城分為東西兩部分和南北兩部分,布局整齊。主要政府機關都布設在宮城南御道的兩側,有「府寺相屬」,「屯營櫛比,廨署棋布」之稱。
- 建康宮
建康宮是東晉至南朝時期的中國中央政府和皇宮所在地,東晉建都於建康,於公元330年重修建康宮城,以後歷經南朝的宋、齊增繕,到梁代發展為當時中國最壯麗的宮殿。
東晉、南朝建康宮城的平面布局非常整齊,宮牆有內外三重。外重宮牆之內布置宮中一般機構和駐軍。此時,把中央機構的宿舍也建在這裡,則是東晉與南朝所特有的。第二重宮牆內布置中央官署。朝堂和尚書省仍在東側,向南有門通出宮外,與洛陽宮殿相同。在西側有中書省、門下省、秘閣(皇家圖書館)和皇子所住的永福省等。第三重牆內才是真正的宮內,前為朝區,建主殿太極殿和與它並列的東堂、西堂;後為寢區,前為帝寢式乾殿,又稱中齋,後為後寢顯陽殿,各為一組宮院,二組前後相重,都在兩側建翼殿,形成和太極殿相似的三殿並列布局。太極、式乾、顯陽三殿和太極殿南的殿門,宮正門共同形成全宮的中軸線。寢區之北是內苑華林園。
進入南朝後,經濟發展,宮室漸趨豪華,到梁代中期,隨着國勢進入極盛期,宮室也建得空前壯麗,當時北方的北魏建都洛陽,參考魏晉洛陽宮及南朝建康宮而建新宮。梁為超越北魏宮殿,遂把宮城諸門樓普遍由二層增為三層,把主殿太極殿由面闊十二間改為十三間,太廟等建築也加高了台基。到了南朝後期的陳代,宮室更加向綺麗方向發展,陳後主在宮中新建了臨春、結綺、望仙三座閣,使用香味木材,以金玉珠翠為飾,是南北朝時著名的豪華建築。 [6]
東
吳建康城宮殿都集中於城北,宮前道路兩側布置官署。建康城自兩晉、南北朝宮殿大體相沿,其前殿受漢代東西廂建築的影響,以主殿太極殿為大朝會之用,兩側建東西堂,處理日常政務。從南朝建康起,各代宮城基本呈南北長的矩形,有中軸線,南面開三門,建康城的平面布局、建築形制對後世影響深遠,隋、唐、宋、金、元的宮城均如此。
經考古發掘,建康宮位於雞籠山南乾河沿北,其範圍大約在珠江路(南)、北京路(北)、中山路(西)與成賢街(東)之間,周長4千米左右。[7]
經濟發展
手工業
建康是當時中國經濟中心,手工業以織錦和造紙術著稱,著名產品有羅紋錦,除滿足貴族需要外,還遠銷海外。紙張質地精美,王羲之、王獻之寫字用的麻紙,就是當地產的。據說王羲之一次贈謝安麻紙九萬張。秦淮兩岸手工業作坊和商業廛肆星羅棋布。著名手工業產品有「百鍊鋼」、「羅紋錦」等多種。商業廛肆有百貨俱全的「大市」,還有紗、谷、鹽、花、草和牛馬等專門小市,物資充足,交通便利。
建
康的冶煉技術水平高,用於鑄造兵器、錢幣。當時已經能生產高級的百鍊鋼,叫「橫法鋼」。用這種鋼製成的寶刀叫「百鍊鋼刀」。建康地區著名的匠師謝平和黃文慶(皇室作坊的匠師),曾為齊、梁兩代的皇帝兩批高級刀劍。這些刀劍「窮極精巧,奇麗絕世」。鑄錢有銅錢、鐵錢等。此外製陶業也極為發達。
建康商業
建康城作為六朝時期中國帝京的三百多年中,不斷發展,商業繁華,人才薈萃,文物鼎盛,成為中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建康是當時中國最大的商業城市,城中有四個市,秦淮河北岸有大市百餘個,還有小市十餘所,市場名目繁多,且專業分工,一些商品有專門的市場。商品有三吳地區的糧食、絲帛、青瓷、紙張,長江中游來的銅鐵礦石,海外的香料、珍寶等等。出現了專業市場,如谷市、牛馬市、紗市、鹽市、花市等。商業發達,《隋書·地理志》稱:「(建康)小人率多商販,君子資於官祿,市廛列肆,埒(等)於二京(長安、洛陽)。」士人和貴族經商受到免稅等政策鼓勵,故經商者眾,促進了商業的繁榮。商業繁華區突破了長干里和大市,東面的秦淮河兩岸和清溪一帶也很繁華。[8]
東晉南朝稱建康市。劉裕破後秦,「執姚泓歸於京師,斬於建康市」。這裡所說的建康市是指哪一個市,已不得而知。東吳時從御道南端的朱雀門南渡淮(秦淮河),「名為大航門」,朱雀橋「亦名大航橋」,就是商業興盛之區。東晉時「新作朱雀浮桁」,也就是以舟船所做的浮橋,證明這裡仍為交通要道,商業依然興盛。其市場區主要在秦淮河沿岸,「市廛列市,埒於二京(長安、洛陽),人雜五方」,「淮水北有大市百餘,小市十餘所」,其各津渡處大致都是市場區。淮水即秦淮河,為通長江的重要航道,又橫貫建康市區,自然形成重要的商業市場區。六朝時的建康城,市場已分散分布,數量眾多,自東晉衣冠南渡以後,長江下游的社會經濟已得到空前發展,成為中國重要的經濟繁華區域。
航運
秦淮河上流方山置埭,有破岡瀆東接江南運河,以通吳會。從水路運到建康的貨物有:三吳(會稽、吳郡、吳興)地區的絲綿竹蓆、青瓷器、食鹽、糧食、家禽等;長江中游的銅錫等礦產和磚木等建材;廣東、福建的南方及海外土特產,如漆、蜜、蠟、硃砂、海味、琉璃、珊瑚、珍珠、象牙香料等。建康的江河碼頭經常停泊着數以萬記的船隻,其中最大的船載重量達百石左右。
東吳建業城有二市,即建初寺前的大市和東市。而鑿句容(今江蘇句容)中道,至雲陽(今江蘇丹陽)西城,以通吳、會的破崗瀆,為建業東南的主要水運交通線,溝通了長江和秦淮河,上下14埭,「通會市,作邸閣」,也是主要的商業區。市場興旺發達,「開市朝而並納,橫闤闠而流溢」,「輕輿案轡以經隧,樓船舉帆而過肆」,「乘時射利,財富巨萬」,貨物繁多,人流如潮,一派繁榮景象。
六朝時期,以建康為中心的「海上絲綢之路東海航線」正式開闢,建康「石頭津」作為通江達海的國際碼頭,停泊的中外船隻數以萬計,出現了「四海流通,萬國交會」「舟舶繼路,商使交屬」的繁華景象,南京成為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中心城市。[9]
文化科學
綜述
六朝時期的文學與清談、繪畫與書法、陵墓石刻藝術、科學技術等方面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之作,以建康為代表的南朝文化,與同時期的西方古羅馬被稱為人類古典文明的兩大中心,在人類歷史上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文學
東晉時期,達官貴族雲集於此,談玄論道。南齊竟陵王蕭子良在雞籠山開「西邸」,廣延名士高僧,研討文化異同。鍾嶸的《詩品》、蕭統的《文選》、沈約的《四聲》(已佚)、劉勰的《文心雕龍》、范縝的《神滅論》、劉義慶《世說新語》、范曄《後漢書》、斐松之《三國志注》、蕭子顯《南齊書》等名著,均是在此完成。
南朝文化成就,尤以詩歌最為突出。古體五言詩到了南朝已轉入律詩的新境界。代表人物是晉末宋初的謝靈運和顏延之。南齊武帝永明年間(483~493),詩歌出現了音律化的新詩體,特點是平仄諧調,音節諧美,詩采清麗,對仗工整。稱為「永明體」。在南朝建康完成的幾部總結性文學著述:《文選》,三十卷的文學總集,收集了上起周代,下迄梁朝的各種重要文體,對後世文學影響深遠,梁昭明太子薛統所撰;《詩品》,漢魏以來五言古詩的總結,作者梁鍾榮;《文心雕龍》,文學評論,共五十篇,西周以來文學的大總結,作者劉勰,齊朝末年撰成。
宗教
東吳時期,佛教已傳到建鄴。南朝建康寺院達到五百餘座,僧尼十餘萬人。寺院建築金碧輝煌,壁畫光彩奪目,雕塑精美生動,佛教文化在此得到長足的發展,建康從此成為中國的佛教中心,梵剎林立,釋子成行。鐘磬之聲,不絕於耳。六朝帝王都信仰佛教,建康城內外遍布佛寺,有五百餘所。著名的有同泰寺(今雞鳴寺)、瓦官寺、開善寺和城東北攝山的石窟寺等。《南史·郭祖深傳》有「都下佛寺500餘所,窮極宏麗。僧尼十餘萬,資產豐沃」的記載。唐杜牧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的詩句。 [10]
科學
建康文化事業興盛,城市設有儒學、玄學、文學、史學4所學館,培養人才。南朝時期的幾部著名文史傳世之作,均成書於建康。宋泰始元年(465年),在今朝天宮建立了我國第一個科學研究機構——總明觀,出現了祖沖之、葛洪、范縝、王羲之、顧愷之、法顯等文化名人。六朝建康城也有許多詩人,最有名的就是陳朝的皇帝陳後主,他的玉樹後庭花被後人稱為亡國之音。分布於南京及其附近計33處六朝墓前石刻,以石獸居多,風格獨特,既體現生動優雅的風格,又流露出六朝繁華頹廢的氣息。[3]
後世影響
建康城的建設遵循中國傳統禮教制度,在中國都城建設史上具有承前啟後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首開中軸對稱布局的先例,形成了東亞都城特有的以中軸線為基準,主要建築左右對稱的布局和風格,其平面布局、建築形制對後世影響深遠,成為後世都城建設的範本,上承秦漢下啟隋唐,並深刻影響到東亞各國。從南朝建康起,各代宮城基本呈南北長的矩形,宮前道路兩側布置官署,隋、唐、宋、金、元均如此。[11]
參考資料
- ↑ 1.0 1.1 薛冰.南京城市史.南京:南京出版社,2008年:53—56
- ↑ 《太平御覽》卷一五六引《吳錄》:「劉備曾使諸葛亮至京,因睹秣陵山阜,嘆曰:鐘山龍盤,石頭虎踞,此帝王之宅。」
- ↑ 3.0 3.1 南京:六朝古都.東方網.2020-03-24
- ↑ 南京城市史.南京日報網.2020-03-25
- ↑ 建康 .中國網.2015-11-14
- ↑ 建康宮城.中國網.2020-03-18
- ↑ 南京將原址展示六朝建康城遺址.中國江蘇網.2020-03-25
- ↑ 南京歷史上曾有過很多城名 .現代快報網.2020-03-24
- ↑ 金陵史跡里的「海絲往事」.南京日報網.2020-03-23
- ↑ 中國四大古都的前世之謎.華夏經緯網.2020-03-24
- ↑ 六朝博物館再現建康城 當時的人們生活休閒瀟灑.中國江蘇網.2020-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