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侯景之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侯景之亂
 又稱太清之難

別 稱 :侯景之亂、太清之難

時 間 :548年八月到552年四月

地 點 :東起三吳,西至郢州,北抵壽陽,南達豫章

參 戰 方 :侯景(漢)、梁朝

雙方兵力 :侯景:約10萬,梁朝各路援軍:約30萬

主指揮官 :侯景、宋子仙、蕭正德、蕭綸、蕭繹、
ẜẝẜẝẜ羊侃、王僧辯、陳霸先等

結 果 :侯景攻入梁都建康,建立漢國,後被蕭繹平定

侯景之亂,又稱太清之難 [1],是指中國南北朝時期南朝梁將領侯景發動的武裝叛亂事件。侯景本為東魏叛將,被梁武帝蕭衍所收留,因對梁朝與東魏通好心懷不滿,遂於548年以清君側為名義在壽陽(今安徽壽縣)起兵叛亂,549年攻占梁朝都城建康(今江蘇南京),將梁武帝活活餓死,掌控梁朝軍政大權。侯景起兵後相繼擁立又廢黜蕭正德、蕭綱(簡文帝)和蕭棟三個傀儡皇帝,最後於551年自立為帝,國號漢。梁湘東王蕭繹在肅清其他宗室勢力後,派徐文盛王僧辯討伐侯景,戰局逐漸扭轉;駐守嶺南的陳霸先北上與王僧辯會師,於552年收復建康。侯景乘船出逃,被部下殺死,叛亂終於平息。

侯景之亂後,江南地區的社會經濟遭到毀滅性的破壞,加劇了南弱北強的形勢。士族門閥在侯景之亂中不僅充分暴露了腐朽無能,而且受到了極其沉重的打擊,從而大大加速了南朝士族的衰亡。出身江南寒人的陳霸先趁勢崛起,在亂後5年取代梁朝,建立陳朝。北朝的兩國尤其是西魏利用侯景之亂的機會吞併大片南朝土地,國力陡增,為隋朝統一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事件背景

三足鼎立

南北朝時期進入到公元6世紀,逐漸由南北對峙轉入三足鼎立的格局。523年以後,北魏陷入六鎮起義的混亂局勢中,528年發生河陰之變,契胡爾朱氏集團控制北魏政權。532年,高歡消滅爾朱氏。534年,宇文泰割據關隴,孝武帝元修西奔,後被宇文泰所害。隨即高歡和宇文泰相繼擁立元善見元寶炬為傀儡皇帝,北魏遂分裂為高歡控制的東魏和宇文泰控制的西魏,兩個政權間戰爭不斷。加上南方一直渴望收復中原的梁朝,形成了中國歷史上的後三國時代,這就是侯景之亂的時代大背景。

在這三國中,東魏綜合實力最為強大。東魏繼承了作為政治經濟中心的中原地區,占盡天時地利,所以東魏及後繼的北齊是當時中國境內鼎立的三國中最富庶的一個。 西魏最為貧窮弱小,但其實際統治者宇文泰頒行六條詔書整頓內政,貫徹關中本位政策,「融合其所割據關隴區域內之鮮卑六鎮民族及其它胡漢土著之人為一不可分離之集團」,故能「內安反側,外御強鄰」 [2],是三國中最有朝氣的一國。而江南地區經過數百年的開發,到梁朝時已臻於鼎盛,史稱梁武帝時「治定功成,遠安邇肅」「三四十年,斯為盛矣」,再加上樑武帝重視文化禮樂,因此梁朝為三國中文化最昌明之國,「中原士大夫望之以為正朔所在」 [3]。然而,梁朝表面上的繁榮卻掩蓋着深刻的社會矛盾。總之,梁武帝在位後期,梁朝政治腐敗,風氣萎靡,社會貧富懸殊,國力外強中乾。蒼蠅不叮無縫的蛋,梁朝國內的矛盾如此尖銳,也為侯景之亂準備了充分的條件。後來侯景告台城士民書中提到:「梁自近歲以來,權幸用事,割剝齊民,以供嗜欲。如曰不然,公等試觀:今日國家池苑,王公第宅,僧尼寺塔;及在位庶僚,姬姜百室,僕從數千,不耕不織,錦衣玉食;不奪百姓,從何得之!」[4]正是梁朝的矛盾叢生給侯景作亂以可乘之機的真實註腳。

侯景降梁

由此可見,在三國對峙中,東魏實力最強,西魏整合最優,梁朝雖然經濟文化發達,但所積累的社會矛盾(包括階級矛盾、統治集團內部矛盾、中央與地方矛盾等)卻瀕臨噴發期。在此背景下,野心家侯景登上歷史舞台的中心。侯景出身朔州羯人,早期為爾朱榮之部下,後投靠高歡,得其重用,高歡雖對侯景委以重任,內心卻極其猜忌;侯景雖對高歡尚算服帖,但卻與其世子高澄不睦。高歡死後數日,侯景就公開反叛東魏,他先請求以河南六州附西魏,西魏授侯景以太傅、河南道行台、上谷郡公的官爵,但並不出兵,表現出冷靜謹慎的態度;稍後侯景又求助於梁朝,願以十三州附梁。[5] 收復中原一直是南朝揮之不去的情結,梁武帝大喜,再加上樑朝自陳慶之死後一直缺乏良將,所以頗有接納侯景的想法。但群臣廷議時,尚書僕射謝舉等大臣都表示反對,梁武帝便為此猶豫不決。這時他的寵臣朱異進言, 梁武帝聽了這話以後摒棄廷議,決心接納侯景,此時侯景雖附梁朝,但仍與西魏通款,為自己留足退路。 東魏接到侯景叛亂的情報後,第一時間派韓軌元柱等前去圍剿,卻在潁川被侯景打敗。 [6]這時不僅梁朝出兵援助侯景,西魏荊州刺史王思政也率兵接收侯景所獻土地,宇文泰先派李弼、趙貴等援王思政,又派韋法保、賀蘭願德等助侯景,但又要召侯景入朝長安,削其兵權,遭侯景拒絕。侯景也不再聯絡西魏,完全投靠梁朝。如此一來,梁朝除了得到侯景這顆定時炸彈以外,一無所獲。

事件經過

醞釀叛亂

  • 侯景初入梁時,欲求婚於王、謝名門,請梁武帝做媒,梁武帝嫌其門第不夠而予以拒絕,侯景因而對梁心懷怨念。引發侯景之亂的更重要的契機則是梁與東魏通好。東魏趕走侯景及梁軍以後不久,就向梁朝拋出橄欖枝,讓俘虜蕭淵明寫信給梁武帝,聲稱若兩國重歸於好,便可放還蕭淵明。梁武帝一向重視宗室團結,看到蕭淵明信函後竟然流淚;同時他已透過寒山之戰認識到梁軍戰鬥力之差,不堪再戰,所以偏向通好,近臣朱異、張綰等也主和。但傅岐和侯景堅決反對,尤其是侯景,他害怕自己會被梁朝作為交換蕭淵明的籌碼,因此多次上書梁武帝,陳述不可與高澄通好的理由,並請纓北伐,均遭梁武帝駁回。又寫信送錢給朱異,請他改變主意,朱異收了錢卻不回信。侯景又偽造了東魏要求以侯景交換蕭淵明的書信,梁武帝看了該偽信以後竟然接受,侯景看了之後怒不可遏,說:「我就知道這糟老頭子沒心沒肺!」其心腹王偉也勸他造反。於是侯景以壽陽為基地,密謀叛亂。 [7]侯景充分利用了梁朝的各種矛盾。他以南豫州牧的身份鎮守壽陽,廢除了梁朝盤剝百姓的市場稅和田租,使百姓都來參與叛軍,又將百姓子女分配給叛軍,使壽陽成為一個大軍營。曾為梁武帝養子的臨賀王蕭正德久蓄異志,侯景也與之聯結。侯景屢屢向梁廷索求錢財武器,言辭也愈發傲慢,但梁武帝從未拒絕,一味姑息,給侯景運輸物資的「信使相望」蕭范羊鴉仁元貞裴之悌等人相繼向朝廷報告侯景欲謀反的消息,梁武帝及朱異等人卻不以為意,侯景便利用梁武帝昏庸的綏靖政策迅速壯大起來。

侯景起兵

  • 經過數月的準備,到548年(梁太清元年,東魏武定六年,西魏大統十四年)八月十日,侯景以誅殺中領軍朱異、少府卿徐驎、太子右衛率陸驗、制局監周石珍為藉口起兵於壽陽,兵力約有8000人 [8],正式揭開侯景之亂的帷幕。梁武帝派邵陵王蕭綸統率諸軍,征討侯景。侯景知梁軍來攻,決心爭取主動,放棄淮南,率輕騎突襲建康城。九月,侯景留部將王顯貴守壽陽,自己詐稱遊獵,出壽陽城。十月,侯景揚言進攻合肥,實際上卻襲占譙州(今安徽滁州)、歷陽(今安徽和縣),進而引兵臨江。梁武帝徵詢都官尚書羊侃討侯景之策,羊侃請求派2000人急據採石(今安徽馬鞍山),另派一軍襲擊壽陽,從而使侯景進退失據。朱異卻說:「景必無渡江之志」,故羊侃的建議未被採納。梁武帝命蕭正德為平北將軍、都督京師諸軍事,屯守丹陽(今江蘇南京西南)。蕭正德早已與侯景約為內應,派大船數十艘,以運蘆葦為名,暗中接濟侯景軍輜重。當時梁寧遠將軍王質率水軍3000巡弋江上,侯景將要渡江,擔心被其阻擊,便派間諜查看。此時,梁臨川太守陳昕向梁武帝建議,採石急須重兵鎮守,而王質水軍力量較弱,要求增加戍軍。梁武帝遂命王質與陳昕換防。間諜將此消息告侯景,侯景遂乘王質與陳昕換防之機,率軍8000自橫江(今安徽和縣西南)渡江,搶占採石,俘獲陳昕。繼又分兵襲取姑孰城(今安徽當塗),俘淮南太守蕭寧,主力進到慈湖(今安徽當塗西北),建康震動。梁武帝將軍務託付給皇太子蕭綱,太子部署建康防務,命其子宣城王蕭大器總督城內諸軍,並赦免囚徒以充軍。百姓聽說侯景的軍隊到了,爭相逃入城中,士大夫幾十年不見兵器,柔弱不堪,聞變後惶惶不可終日。羊侃布置防守,整頓秩序,皇太子欣賞羊侃的膽識,對他很是倚賴。[4] 


建康淪陷

  • 侯景軍於十月二十日渡江,十月二十四日至朱雀航(今江蘇南京南)。由於有蕭正德的內應,侯景很快攻破朱雀門,守門的東宮學士庾信逃走。接着,蕭正德開宣陽門,迎接侯景軍入城。自十月二十五日開始,侯景軍就圍攻台城(宮城),由於有羊侃的堅守,久攻不下,乃築長圍以斷台城內外聯絡。十一月初一,蕭正德登基為皇帝,改元正平,封侯景為丞相,並加緊對台城的攻勢。 [4] 
  • 梁武帝第七子荊州刺史湘東王蕭繹起兵於江陵,聯絡湘州刺史河東王蕭譽、雍州刺史岳陽王蕭詧等一起增援建康。此時,統領諸軍征討侯景的邵陵王蕭綸聽說侯景渡江南進,已回軍京口(今江蘇鎮江),率步騎3萬西進。侯景遣軍至江乘(今江蘇句容北)阻擊;蕭綸先敗侯景,迫其退向覆舟山(今南京市九華山)北。後在玄武湖畔交戰,蕭綸兵敗,逃朱方(今江蘇丹徒東南)。侯景繼續圍攻台城,鄱陽王蕭范與西豫州刺史裴之高、建安太守趙風舉率軍救援建康,屯兵於蔡州,等待長江上游諸軍。北徐州刺史蕭正表則投降侯景,並率兵萬人於歐陽(今江蘇儀征)江中立柵,阻遏江陵蕭繹等援軍,又襲廣陵(今江蘇揚州西北),敗後還鍾離(今安徽鳳陽東北),降東魏。
  • 建康城平面圖 十二月,侯景採取火攻及引玄武湖水灌台城,仍未能攻克。此時,梁衡州刺史韋粲、司州刺史柳仲禮、西豫州刺史裴之高、南陵太守陳文徹等援軍已會師於新林王游苑(今江蘇江寧西南),合兵10餘萬,沿秦淮河豎立柵欄,侯景亦於秦淮河北岸立柵相拒。梁軍推舉柳仲禮為大都督,協調諸軍行動。侯景派步騎萬人挑戰,柳仲禮因諸軍新至,堅壁不出,後聞蕭繹已率3萬銳卒自江陵東下,部署諸軍進擊侯景。次年(549年)正月,韋粲部向進攻出發位置前進時,遇大霧迷路失時,到達青塘,夜已過半。立柵未成,遭侯景軍突襲戰敗而死。柳仲禮馳救青塘,稍挫侯景軍,雙方遂隔秦淮河對峙。蕭綸收容殘部與東路援軍蕭大連等同柳仲禮會合,江陵方面援軍蕭方等及王僧辯軍亦至。二十七日,蕭綸所屬蕭嗣、李遷仕、樊文皎等部渡過秦淮河,攻破東府前柵迫使侯景軍後撤。李遷仕、樊文皎率銳卒5000深入敵軍營地攻打,獲勝,後被侯景部將宋子仙以伏兵擊破,樊子皎戰死。
  • 由於主帥柳仲禮不留心戰事,反而「置酒高會,日作優倡,毒掠百姓,污辱妃主」 [9],又凌侮來援諸將,各路勤王之師內部互相猜疑,致諸將均無戰心,各自思歸。當時台城中已湧入避難百姓十多萬人及兩萬士兵,經過數月圍攻,大多數人都身體浮腫,奄奄一息,成批死亡,能作戰的士兵不到四千人。而侯景軍則已發展到十萬人。到十二月時,守城的股肱之臣羊侃去世,被視為罪魁禍首的朱異也在一個月後病死。549年(梁太清三年,東魏武定七年,西魏大統十五年)三月,侯景再次引玄武湖水灌台城,並四面猛攻,侯景入覲梁武帝及皇太子,並矯詔解散援軍。各路援軍退還,柳仲禮等出降,侯景占領了建康全城,控制梁朝軍政大權。梁武帝心中不平,對於侯景的要求都不予滿足,侯景遂斷絕其供應,到五月初二活活餓死於台城。皇太子蕭綱即位,是為簡文帝,改元大寶,仍為侯景手中傀儡。曾過了一把皇帝癮的蕭正德怨恨自己被侯景當槍使,乃密召鄱陽王蕭范帶兵入京,侯景得悉後將蕭正德勒死了。[10]
  • 549年(梁太清三年,東魏武定七年,西魏大統十五年)三月末遣於子悅率兵數百攻奪吳郡(今江蘇蘇州)。當地豪強陸映公恐作戰不勝,資財被掠,勸太守袁君正載米、牛、酒迎降,於子悅俘袁君正,大肆掠奪。民眾紛紛築城堡反抗。五月,侯景任命廂公蘇單于為吳郡太守,派儀同宋子仙進軍錢塘。新城(今浙江杭州境)守將戴僧逿據城防守。六月,吳民陸緝等起兵攻打吳郡,斬殺蘇單于。七月,宋子仙自錢塘(今浙江杭州南)回軍攻陸緝,陸緝棄城逃奔海鹽(今浙江嘉興東南)。吳興(今浙江吳興南)兵力較弱,侯景派中軍都督侯子鑒等攻吳興,吳興太守張嵊戰敗被俘。十一月,侯景派宋子仙自吳郡再攻錢塘,戴僧遢投降。宋子仙渡浙江攻會稽(今浙江紹興)。梁邵陵王蕭綸先逃鄱陽(今江西波陽)。十二月,會稽守將梁南郡王蕭大連亦棄城逃走,其司馬留異率部降於宋子仙,並引宋子仙追俘蕭大連。至此,三吳盡為侯景占領,其聲勢達到頂峰。他不僅娶了簡文帝的女兒溧陽公主,還自封為宇宙大將軍、都督六合諸軍事。此時梁朝諸王不但不攻打建康,反而自相殘殺,蕭繹殺死蕭慥、蕭譽,他的世子蕭方等亦死於內戰中,蕭詧投奔西魏,蕭綸、蕭范、蕭大心諸王也相互攻擊,使侯景得以蹂躪三吳,擴充勢力。

蕭繹反攻

  • 550年(梁大寶元年,東魏武定八年,西魏大統十六年),侯景攻下樑江州(今江西九江)、豫章(今江西南昌)後,梁湘東王蕭繹派寧州刺史徐文盛率軍數萬,於貝磯(今湖北黃岡西)敗侯景將任約,進逼大舉口(今湖北黃岡東)。侯景派宋子仙等率兵2萬西援。次年(551年)正月,新吳(今江西奉新)太守余孝頃舉兵聲討侯景,侯景命於慶迎戰。與此同時,蕭繹派護軍將軍尹悅、安東將軍杜幼安、巴州刺史王詢等率軍2萬,自江夏(與郢州同治夏口,今湖北武漢武昌)趨武昌,受徐文盛節度,進擊任約。三月,徐文盛等攻克武昌,任約向侯景求援。侯景親自率軍西上,閏三月進至西陽(今湖北黃岡東),與徐文盛等隔江築壘對峙,侯景軍壘被徐文盛軍擊破。四月,侯景聞江夏空虛,命宋子仙、任約率輕騎400由淮內(今湖北黃岡)過江,襲郢州,俘刺史蕭方諸。侯景乘風舉帆,越徐文盛等軍而入據江夏。徐文盛逃回蕭繹大本營江陵,王詢、杜幼安等投降侯景。
  • 蕭繹見徐文盛戰敗,又派王僧辯為大都督,統率諸軍征討侯景,進至巴陵(今湖南嶽陽)。王僧辯得知郢州失守,即於巴陵築壘固守。侯景分遣任約攻江陵令宋子仙率軍1萬為先遣,自率大軍繼進,由隱磯(今湖南臨湘西北長江南岸)攻巴陵,晝夜攻擊,未能攻下。至五月,侯景軍疾疫流行,士卒死傷大半。蕭繹以胡僧祐為武猛將軍入援巴陵,與信州刺史陸法和於赤沙亭(今湖南華容南)會師,侯景派任約率軍阻擊。六月,任約兵敗被俘。侯景聞知,焚營退走,留宋子仙等領兵2萬駐守郢州,派別將支化仁鎮守魯山(今湖北武漢東北),派儀同三司任廷和與范希榮等分別守晉州(今安徽懷寧)、江州(今江西九江),自率大軍順流東歸,至蕪湖遭豫州刺史簡朗截擊,竭力突圍才返抵建康。同時,侯景部將於慶進攻鄱陽受挫,亦撤兵。王僧辯進抵漢口,克魯山、郢州,擒斬宋子仙等,戰局大為改觀。

平定叛亂

  • 當時,交州刺史陳霸先擊敗響應侯景的高州刺史李遷仕,自南康北上,進屯西昌(今江西泰和)。七月,王僧辯克湓城(今江西九江西),陳霸先3萬人屯巴丘(今江西峽江北),欲與王僧辯會合。八月,王僧辯前鋒襲於慶於郭默城(今江西九江東北),於慶與潯陽(今江西九江)守將范希榮棄城東走。蕭繹命王僧辯屯兵潯陽,以待上流援軍。侯景敗還建康,見自己折兵損將,恐不能久存,遂廢梁簡文帝為晉安王,迎梁武帝曾孫豫章王蕭棟為帝,改元天正,旋即弒殺簡文帝。同年(551年)十一月,侯景逼蕭棟禪位於己,改國號為漢,建元太始。
  • 次年(552年)二月,蕭繹傳檄討伐侯景,命王僧辯率諸軍從潯陽出發,對侯景發動全面反攻。[11] 陳霸先率甲士3萬、舟船2000從南江(今江西贛江)北上,與王僧辯會師於白茅灣(今安徽懷寧東)。王僧辯軍襲破南陵(今安徽繁昌西)、鵲頭(今安徽銅陵)二地,進至大雷(今安徽望江),侯景急命侯子鑒率水師拒之。侯子鑒在戰鳥(今安徽繁昌北)與王僧辯陳霸先戰,敗奔淮南(今安徽當塗)。王僧辯和陳霸先抵蕪湖,守將張黑棄城而走。侯子鑒據姑孰、南州(今當塗江中)抵抗,侯景派兵2000助守。三月,侯子鑒先閉營不出,後挑戰輕進。王僧辯軍進至姑孰,以大艦斷其歸路,擊敗侯子鑒,占領姑孰,繼克歷陽(今安徽和縣),入秦淮河。侯景命人把大小船隻皆裝滿石頭沉入江里,堵塞秦淮河口,沿淮築壘,從石頭城(今江蘇南京西)至朱雀航10餘里。陳霸先搶渡北岸,在石頭城之西落星山築柵,其他軍隊依次連修城堡八座,沼伸到整個石頭城西北,形成包圍之勢。王僧辯進軍招提寺北(石頭城北)。侯景害怕西州(侯景以西州為府,在今南京西南秦淮河東側)路斷,在石頭城東北築五城,控制道路,以王偉等守台城,自率萬餘人列陣於西州之西。陳霸先佯退誘敵,遣弩手2000橫擊其後,侯景軍敗退。王僧辯大軍高歌猛進,侯景部將盧暉略開北門迎降,王僧辯攻入石頭城。侯景兵敗,不敢入台城,收殘部百餘騎奔吳(今江蘇蘇州)。王僧辯入台城,並命侯瑱追擊,侯景逃至胡豆洲(今江蘇南通一帶),四月十八日被部將羊鵾所殺。侯景的屍體被送到建康,王僧辯暴其屍於市,軍民爭相食用,連溧陽公主也吃了侯景的肉。侯景的謀臣王偉等也被押送江陵,旋遭蕭繹處死。 [12]歷時近四年的侯景之亂終於平定。

事件影響

全國影響

  • 侯景之亂除了對江東社會的變遷有劃時代的意義以外,也牽動着整個中國的局勢,使後三國的格局發生巨大變化。侯景之亂使南朝一蹶不振,加劇了南弱北強的形勢,北方兩國都成為這次變亂的受益者。因此,後三國的均勢被打破,極大拉近南北統一的時間。其中西魏利用侯景之亂,國力得到最充分的擴充。侯景之亂中,被蕭繹所排擠的梁武帝之孫蕭詧稱臣西魏,宇文泰趁機派楊忠等將領掠奪梁土。侯景之亂給西魏及其後繼的北周帶來的紅利還有經濟實力的增強(得到富庶的蜀地)、戰略地位的提升(取得「跨有荊益」的有利格局)、外交環境的改善(打破四面樹敵的局面)等,從而國力陡增,由一個貧弱之國迅速具備了統一中國的實力。[13]
  • 與此同時,東魏及其後繼的北齊雖然也從侯景之亂中獲得一些利益,如攻占了南朝江淮之地,但由於內外局勢的掣肘,其所得遠不如西魏及北周,後來北齊欲藉助扶植蕭淵明繼位來染指江南,但被陳霸先粉碎,不久後由於皇室淫亂、朝政腐敗,北齊被北周所滅。
  • 另外,侯景之亂造成南北人員流動頻繁,南北各自皇統的神聖性也被稀釋,客觀上促進了南北社會心理的認同。總而言之,侯景之亂改變了南北朝的格局,使西魏及北周一躍而成為後三國中最強大的國家,為隋朝統一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3]

南朝影響

侯景之亂對南朝的影響,可從政治格局、經濟文化、社會階級、族群結構四方面加以分析。

  • 政治格局是侯景之亂對南朝直接影響的方面,其表現即為政權更迭。隨着侯景之亂的爆發,原本號稱「如金甌一片,無一傷缺」[14] [14] 的梁王朝土崩瓦解,呈現碎片化局面。縱使侯景之亂被平定,梁朝也是四分五裂、名存實亡了。在侯景之亂中崛起的陳霸先脫穎而出,他火併了競爭對手王僧辯,並於557年迫使梁敬帝禪讓,開創了陳朝,接着在他的侄兒陳蒨、陳頊的努力下,終於統一了長江以南地區,重建南朝的統治秩序。因此可以說侯景之亂引發了梁陳易代,換言之即南朝政治格局的變動。
  • 侯景之亂對江南地區經濟文化的破壞是顯著而慘重的。侯景最初兵臨建康時,「號令甚明,不犯百姓」[15],但叛軍的紀律嚴明是暫時性的,由於久攻不下,其本性便暴露出來,號稱富庶的三吳之地經歷侯景之亂後「千里絕煙,人跡罕見,白骨成聚如丘隴焉」 [15] ,社會經濟遭到毀滅性的破壞。此外,侯景叛軍還燒毀東宮藏書三萬卷,象徵梁朝文治的士林館也在戰亂中化為灰燼,加上後來梁元帝江陵焚書十四萬卷,可以說東晉以來南方引以為傲的文化典籍收藏湮滅於侯景之亂及其間接引發的江陵之變之中。文人學士也遭逢亂離,侯景之亂對江南文化的破壞亦是不可估量。
  • 侯景之亂還引發了南朝社會階級關係的調整。自東晉以來,士族門閥為江南地區的統治階級,南朝以後庶族(寒人)地位雖上升,但其勢力無法與士族高門相抗衡。士族往往蓄養大量奴婢,以維持他們醉生夢死的生活,到梁朝時,江南社會階層固化嚴重,階級矛盾已非常尖銳。侯景準確地利用了南朝的這個痼疾,再加上他曾向王、謝求婚失敗,因此對南朝士族門閥也充滿仇恨。他攻入建康後,士族門閥遭遇滅頂之災,除了被屠殺的,還有許多士族餓死。士族門閥尤其是占統治地位的僑姓士族在侯景之亂中遭到致命打擊的事實。與士族落魄悲慘相應的則是奴婢的揚眉吐氣,侯景攻入台城後,下令解放被梁朝作為奴婢的北方人,又任用了許多南朝士族家的奴婢為官,使他們紛紛投奔侯景,「人人感恩,為之致死」。 侯景的隊伍之所以能從入梁時的800人到起兵時的8000人,最後到圍攻台城時的十萬人,很大程度上是有大量的梁朝奴婢和農民加入之故,所以有學者稱之為「梁末奴婢解放運動」。 [16]
  • 侯景之亂還導致了南朝族群結構的變化。自東晉以來,南朝一直是北來僑姓士族占統治地位,吳姓士族與南方土著只是充當點綴與陪襯,鮮少有與聞機務的權力。侯景之亂使士族遭到沉重打擊,不僅庶族寒人地位上升,南方土著豪酋也趁勢崛起。

事件評價

  • 陳寅恪:「侯景之亂,不僅於南朝政治為鉅變,並在江東社會上,亦為一划分時期之大事。」

史料記載

  • 《資治通鑑》卷一六一,梁紀第一七
  • 《南史》卷八○,列傳第七○,《賊臣傳·侯景》

相關視頻

  • 公元548年,侯景之亂爆發,梁武帝被囚禁,活活餓死

參考資料

  1. 《南史·卷三十九·列傳第三十三》提及「羊侃、鴉仁值太清之難,並竭忠奉國。」《陳書·卷二十五·列傳第十九》提及「太清之難,授(孫瑒)假節、宣猛將軍、軍主。」
  2. 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4頁
  3. 《北齊書》卷二四,列傳第一六,《杜弼傳》 .國學導航
  4. 4.0 4.1 4.2  《資治通鑑》卷一六一,梁紀第一七 .國學導航
  5. 《梁書》卷三,本紀第三,《武帝紀下》 .國學導航
  6. 《資治通鑑》卷一六○,梁紀第一六 .國學導航
  7. 《資治通鑑》卷一六一,梁紀第一七:「景乃詐為鄴中書,求以貞陽侯易景;上將許之。舍人傅岐曰:『侯景以窮歸義,棄之不祥;且百戰之餘,寧肯束手受縶!』謝舉、朱異曰:『景奔敗之將,一使之力耳。』上從之,復書曰:『貞陽旦至,侯景夕返。』景謂左右曰:『我固知吳老公薄心腸!』王偉說景曰:『今坐聽亦死,舉大事亦死,唯王圖之!』於是始為反計,屬城居民,悉召募為軍士,輒停責市估及田租,百姓子女,悉以配將士。」
  8. 《南史·侯景傳》和《資治通鑑》均記載侯景起兵時的兵力為8000人,但《梁書·侯景傳》及所記載的台城破後梁武帝與侯景的對話中則稱有「千人」,應以前者為是。參見杜志強《關於侯景之亂幾則史料的辯證》,《遼東學院院報》2009年第6期。
  9. 《南史》卷三八,列傳第二八,《柳元景傳附津子仲禮傳》 .國學導航
  10. 《資治通鑑》卷一六二,梁紀第一八:「臨賀王正德怨侯景賣己,密書召鄱陽王范,使以兵入;景遮得其書,癸丑,縊殺正德。」
  11. 《梁書》卷五,本紀第五,《元帝紀》 .國學導航
  12. 《資治通鑑》卷一六四,梁紀第二○ .國學導航
  13. 13.0 13.1  [李萬生.《侯景之亂與北朝政局》: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14. [網址 標題.網站.日期]
  15. 15.0 15.1  《南史》卷八○,列傳第七○,《賊臣傳·侯景》 .國學導航
  16. 高敏.《魏晉南北朝史發微》 :中華書局,2005年:第30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