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睿宗
唐睿宗,即李旦(662年6月22日-716年7月13日),初名李旭轮、李轮,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之子,唐朝的第五和第八任皇帝,他一生两继大统,两度禅位。
唐睿宗 | |
---|---|
概要 | |
姓名 | 李旦 |
庙号 | 睿宗 |
谥号 |
大圣真皇帝(初谥) 玄真大圣皇帝(玄宗天宝八年改谥) 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玄宗天宝十三年加谥) |
陵墓 | 桥陵 |
政权 | 唐朝 |
在位 |
684年2月27日-690年10月16日(6年231天)(首次) 710年7月25日-712年9月8日(2年45天)(复辟) |
父 | 高宗天皇大帝李治 |
母 | 则天大圣皇后武则天 |
皇后 |
刘皇后 窦德妃(追封皇后) |
子 |
让皇帝李宪 惠庄太子李撝 唐玄宗李隆基 惠文太子李范 惠宣太子李业 隋王李隆悌 |
年号 |
文明:684年二月-八月 |
唐睿宗 | |
---|---|
唐朝第五任皇帝(首次) | |
在位 | 684年2月27日-690年10月16日 |
前任 | 唐中宗 |
繼任 | 武则天(武周朝) |
唐天可汗(首次) | |
在位 | 684年2月27日-690年10月16日 |
前任 | 唐中宗 |
繼任 | 武则天(武周朝) |
唐朝第八任皇帝(复辟) | |
在位 | 710年7月25日-712年9月8日 |
前任 | 唐中宗 |
繼任 | 唐玄宗 |
唐天可汗(复辟) | |
在位 | 710年7月25日-712年9月8日 |
前任 | 唐中宗 |
繼任 | 唐玄宗 |
两次登基,第一次为天后武氏(登基前的武则天)废唐中宗李显而继位,在位时间是文明元年至载初二年(684年2月27日-690年10月16日),后上表自行退位,禅让予母亲武则天;第二次是在唐隆之变诛除韦皇后及其党羽后复辟,在位时间是景云元年至延和元年(710年7月25日-712年9月8日),后退位,内禅予其子李隆基(唐玄宗)。
李旦为唐高宗李治诸子之中排行第八,母为武则天,李弘、李贤、唐中宗李显都是其同母兄长,太平公主则为其同母妹妹。
目录
生平
龙朔二年(662年)六月一日(6月22日)生于长安蓬莱宫含凉殿[1]。当年,封殷王,遥领冀州大都督、单于大都护、右金吾卫大将军。
睿宗“谦恭孝友,好学,工草隶,尤爱文字训诂之书”。乾封元年(666年),徙封豫王。总章二年(669年),徙封冀王。
上元二年(675年),徙封相王,拜右卫大将军。仪凤元年(676年),十四岁的李轮纳豆卢氏为孺人(妾室)。
仪凤三年(678年),迁洛牧;改名李旦,徙封豫王。在七月的一次宴会上,父亲唐高宗对叔祖父霍王李元轨说:因为他是最小的儿子,所以最为喜爱[2]。679年,王妃刘氏生下他的长子李成器。
嗣圣元年(684年)二月七日,武则天废其兄中宗帝位,立他为帝,改元文明。不过,由于是武则天执政,“政事决于太后”[3],睿宗毫无实权,甚至连干预国家大政的权力都没有,沦为傀儡。载初元年(690年),武则天废除睿宗后自登帝位,改国号周,睿宗被贬为「皇嗣」(候补性质的皇位继承人。具仪一比皇太子,却不给皇太子的名分),改名武轮,迁居东宫。
武则天圣曆元年(698年),武则天又改立中宗为储君。睿宗则从「皇嗣」再被贬为亲王,封号相王,他的五个儿子(李成器、李成义、李隆基、李隆范、李隆业)被封为郡王,唐睿宗从此重获自由,拥有干预国家大政的权力。
神龙元年(705年),宰相张柬之等五人发动神龙革命,杀张易之、张昌宗兄弟,逼武则天退位,迎中宗复辟,不久武则天去世。此后中宗封其为安国相王,随即辞去。景云元年(710年),中宗驾崩(传说是被韦皇后毒杀),(后在韦皇后矫诏下)由中宗幼子李重茂登位,改元唐隆,是为少帝。
睿宗的三子李隆基与太平公主等联络禁军将领,拥兵入宫,将韦后诛杀,迫少帝李重茂逊位,史曰唐隆之变。六月二十四日睿宗复辟于承天门楼,大赦天下,与其子李隆基一起铲除了韦皇后一党的势力。
延和元年(712年)七月二十五日,唐睿宗无法面对李隆基与太平公主的争端,于是禅让帝位于李隆基,是为唐玄宗,自称「太上皇」,每五天在太极殿接受群臣的朝贺,仍自称“朕”,三品已上除授及大刑狱仍然自决,命令称诰、令,而玄宗每日受朝于武德殿,自称“予”,决定三品已下除授及徒罪,命令称制、敕。后来玄宗发动先天政变消灭太平公主一党,睿宗才不得不彻底放权。
开元四年六月二十日(716年7月13日)李旦病逝,享年五十五岁。
为政举措
政治
中央
李旦两次称帝,但第一次完全是母亲的傀儡,只有第二次登基期间才算真正掌权。他即位初期,以姚崇、宋璟为宰相,并在其辅佐下,革除弊政,整修纲纪,拨乱反正,使朝政呈现出一派振兴气象,史称“复有贞观、永徽之风”。
昭雪冤案:李旦即位以后,对中宗年间的一些冤案进行了平反和昭雪。他追谥庶人李重俊为节愍太子,并追复张柬之、崔玄暐、敬晖、桓彦范、袁恕己、李千里、李多祚、王同皎、苏安恒等人的官爵。
裁减冗官:中宗年间,韦皇后与安乐公主专擅朝政,公开卖官鬻爵,不经中书门下,由皇帝直接任命官员,称为斜封官。到中宗后期,靠花钱上来的官员多达数千人。李旦即位以后,下诏将斜封官全部罢免,同时罢免了各公主府官。
恢复三铨制度:唐初规定,官员的选用、考绩都由尚书省主管,文官经由吏部,武官经由兵部,尚书与侍郎合称三铨。中宗年间,因韦后专权,三铨制度遭到破坏。李旦即位后,下诏恢复了三铨制,并让姚崇和宋璟分别兼任兵部尚书、吏部尚书,负责文武官员的考选工作。
整顿北衙禁军:北衙禁军的核心力量称为万骑,因在唐隆政变中建有大功,在长安多有不法之举。李旦即位后,将万骑将士全部放到京外为官,并停止从户奴中招募万骑兵员。他又增置飞骑,隶属于左右羽林军,以取代万骑的核心地位。后来,李旦又将左右万骑与左右羽林军整编为北门四军。
削除诸王兵权:李旦为保障太子李隆基的地位,免去宋王李成器、申王李成义、岐王李隆范、薛王李隆业的左右卫大将军、左右羽林大将军军职,并明确规定诸王、驸马不得统领禁军。
清算韦氏乱党:李旦即位后,对中宗年间祸乱朝纲的韦氏乱党进行追究清算。他追废韦皇后、安乐公主为庶人,将党附韦氏的宰相萧至忠、韦嗣立、赵彦昭、崔湜全部罢免,贬为刺史。越州长史宋之问、饶州刺史冉祖雍皆流放岭南。
消除武氏影响:中宗年间,武则天虽然退位,但武氏一族仍有很大的影响力。李旦即位后,取消武则天的“则天大圣皇后”称号,复称“天后”,并废除武氏崇恩庙及昊陵(武则天之父武士彟之墓)、顺陵(武则天之母杨氏之墓)。他还追削武三思、武崇训父子的官爵,铲平其坟墓,剖棺戮尸,极力打击武氏的残存势力,消除武氏一族在政治上的影响力。
而与此同时,李旦还非常信任妹妹太平公主,常与她一同商议朝廷大政,甚至到了“每入奏事,坐语移时;或时不朝谒,则宰相就第咨之”的地步。每有宰相奏事,李旦都要先问:“可曾与太平商量过吗?”然后才问:“可曾与三郎(太子李隆基)商量过吗?”当得知了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的意见后,他才做出决定。当时,太平公主可谓是权倾朝野,权势甚至超过了李旦。
李旦即位后的第二年,便失去了刚即位时的进取精神。他任用窦怀贞、崔湜等为宰相,并将已经罢免的斜封官全部恢复,使得朝政出现腐败和混乱的现象,史称“复如景龙之世”。后来,李旦不听大臣劝谏,征发数万民工,耗费一百万缗,大肆拆毁民居,为女儿金仙公主、玉真公主修建道观。他还在太平公主的请求下,恢复了昊陵、顺陵的陵号,并设置陵官。
地方
景云二年(711年)五月,李旦以山南道、陇右道所辖区域阔远为由,将山南道分为山南东道、山南西道。他又将陇右道黄河以西的凉州、甘州、肃州、瓜州、沙州、伊州、西州等七州划出,设置河西道,并设置节度使、支度使、营田使等职。贺拔延嗣成为首任河西节度使,节度使从此成为朝廷正式官职。
同年六月,李旦又拟将全国(不包括洛州及近畿州)分为二十四个都督府管区,令都督纠察所管州刺史以下官吏,但因都督权柄过大,遭到群臣反对,未能实行。他又废除负责地方监察事务的右御史台,设置十道按察使,负责监督地方政治,使得按察使一职成为常设官员。
军事
主词条:冷陉之战
景云元年十二月(711年1月),奚族南侵,劫掠渔阳(治今天津蓟县)、雍奴(治今天津武清东北)等地,而后经卢龙塞(即今河北喜峰口)退回漠北。幽州都督薛讷率军追击,但却未能追上。不久,李旦将薛讷调任为并州长史,以左羽林将军孙佺接任幽州大都督。
延和元年(712年)六月,孙佺不听部将劝谏,出动两万步兵、八千骑兵,与左骁卫将军李楷洛,左威卫将军周以悌兵分三路,袭击奚族,结果在冷陉地区(在今内蒙古巴林右旗)被奚族酋长李大酺所率八千骑兵击败。他谎称是奉旨前来招抚,并诬称是李楷洛不受节度而擅自出战,同时将紫袍、金带、鱼袋以及军中锦帛万余段赠予李大酺,以示和好。李大酺让孙佺还师。孙佺仓惶撤退,部伍大乱。李大酺乘势追击,俘获孙佺、周以悌,送往突厥斩首。唐军全军覆没。
文教
尊孔崇儒
景云二年(711年),李旦命太子李隆基到太学行释奠礼。
太极元年(712年),李旦命官府拨付三十户人家,负责孔宣父祠庙(即曲阜孔庙)的清洁洒扫工作。不久,李旦再次命李隆基释奠于国学,并追赠颜回为太子太师、曾参为太子太保。他还规定每年春秋两次释奠,以四科弟子(即孔门十哲,指德行科颜回、闵损、冉耕、冉雍;言语科宰予、端木赐;政事科冉求、仲由;文学科言偃、卜商)、曾参配祀孔子,列于二十二贤(贞观年间配祀孔庙的左丘明、何休等二十二位先儒)之上。
外交
与突厥的关系
景云二年(711年)正月,后突厥默啜可汗遣使请和,并请求和亲。李旦封宋王李成器之女为金山公主,许嫁默啜,并命鸿胪卿和逢尧出使突厥。默啜遂改穿唐人冠带,南拜称臣,派其子杨我支及国相入朝迎亲。但最终因李隆基即位,亲事废除。
景云二年十二月(712年1月),李旦册拜西突厥兴昔亡可汗阿史那献为招慰十姓使,让他招抚西突厥治下十姓部落。
与吐蕃的关系
景云元年(710年),安西都护张玄表侵掠吐蕃北境。吐蕃通过贿赂鄯州都督杨矩,向朝廷索取河西九曲之地(在今青海东南部)。李旦采纳了杨矩的建议,将河西九曲作为金城公主的汤沐邑,赠予吐蕃。
与南蛮的关系
姚州蛮是南蛮的一支,主要聚居于剑南道西南的姚州(治今云南姚安),曾依附于吐蕃,后又归附唐朝。景云元年(公元710年),李旦听从代监察御史李知古的建议,在姚州修筑城池,设置州县官署,重征租税。李知古征发剑南道府兵前往筑城,还打算趁机铲除蛮族各部豪杰,掠其子女为奴婢,结果引起蛮民怨怒。蛮酋傍名引导吐蕃攻入姚州,杀死李知古,以其尸身祭天。从此姚州一带通往内地的道路断绝,连续多年都未能打通。
轶事典故
屡受猜忌
李旦于武氏当政期间,一直是李唐的政治旗帜,因此在中宗年间备受中宗及韦氏一党的猜忌。
景龙政变时,太子李重俊事败被杀。安乐公主与宰相宗楚客趁机陷害李旦与太平公主,诬称二人与李重俊同谋。御史中丞萧至忠负责调查,哭谏道:“陛下富有四海,却容不下一弟一妹,而让人罗织罪名加以残害吗?相王昔为皇嗣,在则天皇后面前数日不食,请求将天下让于陛下,其德行天下皆知,陛下怎能怀疑于他。”唐中宗只得作罢。
唐中宗死后,上官婉儿负责起草遗诏,曾想让韦皇后听政,并由李旦辅政。但宗楚客却对韦温道:“相王辅政,于理而言并不适宜,何况他和皇后又是叔嫂关系。自古礼制讲究叔嫂不通问,到时临朝之时,他和皇后又该如何为礼呢。”二人率诸宰相上表,请韦皇后临朝摄政。苏瑰虽表示反对,但李旦最终还是被罢去了辅政之权。
抱子而哭
唐隆政变前,李隆基并未把兵变计划告诉李旦。他对刘幽求、葛福顺等人道:“此番举事是为了挽救大唐社稷,事成福祉自当归于相王。但若万一事败,我们以身殉国便是,何必连累相王。现在将计划告知相王,他若赞成,就是让他也参预这种危险的行动,若不赞成,必会坏了大事。”政变成功后,李隆基请李旦入宫稳定局势,并叩头请罪。李旦抱着李隆基,哭道:“社稷宗庙不坠于地,全都是你的功劳啊。”
天子问道
李旦崇信道教,曾召见天台山道士司马承祯,向他请教阴阳术数。司马承祯道:“所谓‘道’,就是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李旦又问:“对于个人修行来说,无为是最高的境界,那么治理国家的最高境界又是什么呢?”司马承祯答道:“治理国家与个人修行是一个道理,只要顺应世间万物的自然发展,屏除私心杂念,国家便可趋于大治。”李旦大为赞赏,将司马承祯比喻为教育黄帝的广成子。
绳奸之论
侍御史杨孚执法严明,纠劾官吏,不避权贵,因而受到权贵的诋毁。但李旦却道:“在老鹰搏击狡免时,必须赶紧帮助它,否则它就会反被狡免咬伤。御史绳奸(指纠劾奸恶)也是这个道理。如果君主不对他多方保护,他必会被奸恶之徒所咬伤。”
传德避灾
太平公主为了除掉太子李隆基,在彗星之事上借题发挥,指使术士向李旦进言:“彗星出现标志着除旧布新,而位于天市垣内的帝座星、心前星均有变化,这一切都预示着皇太子将要成为天子。”她本意是指太子将会篡位,想借此挑拨李旦与李隆基的父子关系,引起李旦的猜忌之心。但李旦却认为这是天意让他禅位太子,决定“传德避灾”。
太平公主及其党羽见弄巧成拙,又极力劝谏,认为李旦不可禅位。李旦却道:“中宗年间,奸佞擅权,上天多次示警。我当时就曾请中宗择立贤子,以避灾祸,结果惹得中宗不悦。我为此忧惧数日,寝食难安。难道说,我能劝说中宗禅位,而临到自己该禅位的时候,却反而做不到吗?”
李隆基听闻消息,连忙入宫,叩头力辞。李旦道:“社稷能够安定,我能够登基,都是你的功劳。如今帝座星有灾异出现,我传位给你,是希望能转祸为福,你又何必有所疑虑。”李隆基仍极力推辞。李旦又道:“你若是一个孝子,就当接受禅位。难道非要等我死了,方肯在柩前即位吗?”李隆基只得答应,流涕而出。
人物评价
刘昫:法不一则奸伪起,政不一则朋党生,上既启其泉源,下胡息于奔竞。观夫天后之时,云委于二张之第;孝和之世,波注于三王之门。献奇则除设盈庭,纳贿则斜封满路,咸以进趋相轨,奸利是图,如火投泉,安得无败?洎景龙继统,污俗廓清,然犹投杼于乘舆之间,抵掌于太平之日。以至书频告变,上不自安,宫臣致御魅之科,天子慊巡边之诏。彼既弯弓而射我,我则号泣以行刑。此虽镇国之尤,亦是临轩之失。夫君人孝爱,锡之以典刑,纳之于轨物,俾无僭逼,下绝觊觎,自然治道惟新,乱阶不作。孝和既已失之,玄真亦未为得。
宋祁:睿宗有圣子,一受命,一追帝,三赠太子,天与之报,福流无穷,盛欤!
孙甫:睿宗以次子平王贤而有功,取内外属望之意,从长子辞让之诚,立为太子;又以时方多难,上象示变,自知行事不当天意,遂传位于子,此实大公之心,安宗社之计也。然为一妹所惑,虽传位而不授以政,使太子称帝而主细务,自称太上皇而断大事,此体岂正乎?故养成一妹之恶,致奸人党附从而逆谋,赖太子英果,先事诛之,不然内难可测乎?盖睿宗虽有大公之心,而明断不至也,惜哉!
石介:中宗在位,韦庶人、安乐公主用事,忠良屏失,谗邪并用,刑赏僭滥,贿赂公行,庶政尽隳,彝伦攸斁,宫闱恣丑秽之行,朝廷扇朋比之风,宗社﨑危,海内咨怨。睿宗时为相王,目击其事,常扼腕嗟叹,不胜窃愤,及乎身履帝位,亲握万机,则宜刷疵涤瑕,洗秽濯垢,沐浴中外,咸使洁清,缉熙谟猷,皆有条理,而乃不戒覆车,复蹈危辙,专纵太平公主,恣横以乱朝政,遂使海内失望,君子息心,苟非继之以圣主,唐祚或去矣。臣尝谓中宗、睿宗为庸主,良以此也。
欧阳修:① 睿宗因其子之功,而在位不久,固无可称者。② 盖自高祖以来,三逊于位以授其子,而独睿宗上畏天戒,发于诚心。
司马光:① 相王宽厚恭谨,安恬好让,故经武、韦之世,竟免于难。 ②睿宗鉴前之祸,立嗣以功,所谓可与权矣。
范祖禹:唐自高祖取隋,五年而四方底平,九年而太宗立贞观之治,几于三代,然一传而有武氏之篡,国命中绝二十余年。中、睿享国日浅,朝廷浊乱,明皇以兵取而后得之,开元之治,几于贞观。
张唐英:中睿之朝,武三思、太平、安乐等公主,倚恃城社,竞为狐鼠,号令刑政,棼然无纪,朝廷乃市道之薮,刑赏乃权幸之柄。
洪迈:唐诸帝称太上皇者,高祖、睿宗、明皇、顺宗凡四君。顺宗以病废之故,不能临政,高祖以秦王杀建成、元吉,明皇幸蜀,为太子所夺,唯睿宗上畏天戒,发于诚心,为史册所表。然以事考之,睿宗以先大元年八月,传位于皇太子,犹五日一受朝,三品以上除授,及大刑政皆自决之。故皇帝之子嗣直、嗣谦、嗣升封王,皆以上皇诰而出命。又遣皇帝巡边。二年七月甲子,太平公主诛,明日乙丑,即归政,然则犹有不获已也。
李杞:① 睿宗居武韦之世,从容自处,以免于难,卒成安李之功。② 睿宗在唐本中材之主,惟明皇有大功,而推尊于父,故睿宗至今犹得贤君之名,可谓干父用誉者矣。
王夫之:自武氏之殄唐宗,惨杀其子而不恤,于是高宗之子姓,上及于兄弟,芟夷向尽,所仅存者三人而已。父闇而不能庇其生,母憯而不难置之死,又继以韦氏、宗楚客之淫凶,睿宗之与公主,其不与中宗同受刃者,幸也。原隰之裒,伊谁相惜,凋残已尽,仅保一人。诗不云乎:将恐将惧,惟吾与汝。”况其在同气之亲乎?故姚、故姚宋之言,社稷之计也;睿宗之尽然伤心,亦讵可决于一旦哉?
全祖望:睿宗虽中材,然非中宗比也,岂特此哉。中宗之所为如此,即非武后终当丧其天下,大臣有如霍光之徒,早当废之,相与竟立睿宗以安唐社。
乾隆帝:睿宗以明皇为之子,复辟之功不与焉。然父以子贵,故明皇讨贼,而睿宗入即大位。鉴建成之乱,立嫡以功,继以传位,可谓知权者矣。(《唐总论》)
蔡东藩:韦武既灭,朝廷易主,而太平乃首出建议,捽去少帝,此特一手一足之劳耳。人心已尽归相王,太平安能标异乎?然彼则自恃有功,睿宗亦以有功视之,卒至谗间东宫,谋生内变,牝鸡之不可司晨,固如此哉!然则太平固有罪矣,而睿宗之纵令为恶,亦未尝无咎焉。
安国相王
唐中宗于神龙元年正月复位后,李旦加号称安国相王。下列安国相王府官员。
- 开府仪同三司左千牛卫大将军上柱国安国相王旦
- 特进中书令兼检校安国相王府长史上柱国南阳郡王袁恕己(神龙元年正月—五月)
- 特进行尚书左仆射兼检校安国相王府长史平章军国重事上柱国芮国公豆卢钦望(神龙元年五月—
- 大中大夫行安国相王府司马护军皇甫忠
- 朝散大夫守安国相王府谘议上柱国邢国公王温
- 朝议大夫行安国相王府记室参军事丘悦
- 朝议郎行安国相王府文学韦利器
- 行安国相王府文学高仲舒
- 朝议大夫行安国相王府仓曹参军辛道瑜
- 行安国相王府功曹参军窦希瑊
- 行安国相王府属韦慎名
- 行安国相王府掾丘知几
- 行安国相王府典军丘琬
- 行安国相王府典军卫日新
- 行安国相王府典签裴耀卿
- 安国相王品官行内侍省奚官局令引叁目
- 安国相王品官行内侍省掖庭局令戴思恭
家庭
影视作品
视频1
视频2
注释
参考文献
- ↑ 《酉阳杂俎》:「睿宗初生含凉殿,则天乃于殿内造佛氏。」
- ↑ 《旧唐书·本纪第五·高宗下》(仪凤)三年......秋七月丁巳,宴近臣诸亲于咸亨殿。上谓霍王元轨曰:“......又男轮最小,特所留爱,......”
- ↑ 《资治通鉴》卷二○三后光宅元年
- ↑ 洛阳发现两座唐代壁画墓
- ↑ 《新唐书·诸帝公主列传》[失效連結]
- ↑ 陈光,中国历代帝王年号手册,北京燕山出版社 第225-226页 ISBN 7540210311
- ↑ 徐红岚,中日朝三国历史纪年表,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 第150页 ISBN 7538276193
- ↑ 李崇智,中国历代年号考,中华书局,2004年 第100页 ISBN 7101025129
唐睿宗 唐朝 出生于:662年逝世於:716年
| ||
---|---|---|
統治者頭銜 | ||
前任: 唐中宗 李显 |
唐朝皇帝 首次:684年-690年 |
空缺期 原因:武则天篡位 下一位相同頭銜: 唐中宗 李显(复辟) |
中国君主 684年-690年 |
繼任: 武则天 武曌 | |
前任: 唐殇帝 李重茂 |
唐朝皇帝 二次:710年-712年 |
繼任: 唐玄宗 李隆基 |
中国君主 710年-712年 | ||
官衔 | ||
前任: 李元名 |
武周司徒 702年—703年 |
繼任: 李成器 |
前任: 李元嘉 |
唐朝太尉 705年 710年 |
繼任: 李成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