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尼縣
卓尼縣(藏語:ཅོ་ནེ་རྫོང,藏語拼音:Jonê Zong,威利:co ne rdzong)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下屬的一個縣。面積5694平方公里,2004年人口10萬。郵政編碼747600,縣政府駐柳林。歷史上是藏族楊姓卓尼土司轄區。
位於甘肅省南部、甘南藏族自治州東南部,東與定西市岷縣、漳縣為鄰,南與迭部縣、四川省若爾蓋縣睦鄰,西與碌曲、合作市毗連,北與臨夏州和政、康樂兩縣及定西市渭源縣接壤,中部與臨潭縣環接插花,是一個以藏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聚居縣,被譽為「洮硯之鄉、藏王故里」[1]、「雪域明珠、西部熱土」,是令人神往的香巴拉聖地。
目錄
地形地貌
卓尼縣全縣地質屬北秦嶺皺褶帶南部,結構複雜。
卓尼縣縣域屬秦嶺東西向複雜構造帶的西部,亦稱西秦(嶺)。地貌大部分為中低山地形,地勢西南高,東北低。最高點為南部札伊克嘎峰,海拔4920米,最低為東北部藏巴哇地區,海拔2000米,高低相差2920米。卓尼縣南部為東西走向的迭山山脈,構成縣境內的屋脊;迭山以北為洮河水系切割的中岱地形,除海拔3600米以上部分為裸露岩石外,其餘為茂密森林和山地草場,河谷地帶則形成許多衝積灘地;中部為高原丘陵地貌為主,河谷開闊;北部由武當山等諸多山峰形成北部屏障,呈破碎的高山地貌形態。
自然資源
卓尼縣地域遼闊,地形複雜,旅遊資源極為豐富,自然景觀雄渾壯美,人文景觀粗獷樸實。經初步調查了解,全縣可開發利用的旅遊資源有縣城——禪定寺——古雅山森林公園,麻路藏族風情旅遊開發小區,大峪溝、卡車溝、車巴溝、康多峽、九巔峽、石門峽等八大景區六十八處主要景點,而且許多景區景點都具有相當高的品位和開發價值,近期可開發的景區主要有兩個小區:縣城——禪定寺——古雅川森林公園和麻路藏族風情旅遊開發小區。三溝:大峪溝、卡車溝、車巴溝三大森林生態旅遊景區。兩峽:康多峽、九巔峽(包括石門峽)風景區。其中:麻路旅遊開發小區是全州三大旅遊開發小區之一,也是全省批准的甘南兩個小城鎮綜合改革示範點之一,極具旅遊開發價值。
卓尼縣人文景觀粗獷樸實。文物古蹟極為豐富,境內有齊家文化、寺窪文化和馬家窯文化特徵的遺址;有歷史悠久景色幽雅的安多古剎禪定寺和旗布寺、勺哇寺、貢巴寺等十多處寺院;有對中國革命做出重大貢獻的第十九任卓尼土司楊積慶烈士的陵園、甘南農民起義的傑出領袖脅巴佛烈士紀念碑亭、開創西藏策墨林傳承制度的藏王——策墨林一世家族的墓地——藏王墳,還有唐代大將軍哥舒翰創立的神策軍重鎮、洮西地區古代著名的軍政重鎮陽壩古城、明代邊牆古長城及烽燧墩壕等古代軍事設防遺址。
卓尼縣是全州、全省旅遊資源大縣,旅遊資源極為豐富,有八大景區一百多處主要景區(點)。目前規模發展的有南部石門絕景生態文化遊覽區、西部森林草原宗教藏俗遊覽區、北部奇峽畫廊名寺土風遊覽區、東北部高峽平湖洮硯文化遊覽區等四大功能分區。獨特的覺乃藏族民俗文化、悠久的藏傳佛教文化、秀美的自然生態文化、厚重的卓尼土司文化、燦爛的洮硯文化是卓尼的五大文化現象,也是五大旅遊文化資源。
以森林生態為主的自然景觀雄渾壯美,蒼翠的山峰、清澈的河流令遊人留連忘返,自然風光融山、水、林、草、為一體,兼驚、險、奇、秀為一體,是全省旅遊資源富集地區和甘南州的旅遊資源大縣,旅遊資源極為豐富,有八大景區一百多處主要景區(點)。
大峪溝森林生態旅遊景區:位於縣城東南10公里處,石峰嵯峨參差,谷崖間石門如屏,蒼松挺立岩頭;牧草青青,宛如仙境的旗布原、桑布草原;濃蔭蔽日、流水潺潺有十里畫廊美稱的旗布峽,森林茂密、碧綠如染的旗布林,以上三景色可與九寨溝景色相媲美。頗具「刺破青天鍔未殘」氣勢的三角石奇峰,突兀而起,觀此石具有移步換景之妙,自然天成;傳說中仙女沐浴之處「神女潭」也藏身於此,還有兩崖雄峙並立、若即若離,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一線天,溝內還有瀑布、塔峰、蓮花峰、迎風展、金鐘石、太白望月、通天柱、臥龍山、盤龍峽、西天取經、飛流峽、十八道交河、迭山玉筍、迭山橫雪等景點,是原始風景的天然陳列館。大峪溝除了奇山異水外,還有許多奇花異草和珍稀野生動物,是生物多樣性研究和探險尋幽的好去處,也構成了卓尼特有的風景線。
麻路藏族風情旅遊景區:卓尼縣西南部,輻射扎古錄、刀告、尼巴三鄉和車巴、立竹、塔乍三溝,主要景點有車巴、立竹、塔乍三溝茂密的原始森林是眾多珍稀野生動物繁衍棲息區,素有生物「基因庫」之稱;這裡的風景更是奇特,如「九眼泉」絕壁石崖,冬季冰瀑尤為壯觀,泉頂為「九龍山」旅遊點;柏香山—神女湖,四季香氣四溢的柏香山形似神女,被清澈見底的湖水所環繞;有千年神潭—白地漩和白地灘民俗帳篷城;還有洮水流珠景觀,洮水流入扎古錄鄉塔乍地段後,脫開草原川地,漸入峽谷區,河水在石岸上左擊右突,水花飛揚,每逢冬季氣溫驟降,湍急之河水濺起水花,形成無數冰珠湧向下游,成為洮州八景之一。
分布在卓尼境內的著名景區還有九巔峽景區、康多峽景區、石門峽景區、卡車-拉力溝森林生態旅遊景區等,更是充滿無限的美景和奧妙等待遊人一一開啟。
卓尼是一個有着悠久歷史的地方,在流經境內174公里長的洮河兩岸,密布着古人類各個時期的如已挖掘出的「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寺哇文化」等文化遺址和歷代大小城堡遺蹟,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世居此地的各族人民和諧共處,繁衍生息,共同開拓、創造了光輝燦爛的卓尼歷史文化。
水資源:卓尼縣水電資源豐富,黃河一級支流洮河流經縣境8鄉鎮,長達174千米,各類大小河流呈網狀分布,年地表徑流量28.9億立方米,水能蘊藏量62.84萬千瓦,技術可開發利用量50.37萬千瓦。
礦藏資源:卓尼縣地下礦藏較為豐富,初步探明的有金、銀、銅、鐵、鉛、鋅、汞、大理石、石灰石等。
動物資源:卓尼縣的牲畜品種中,以車巴溝的犏牛,北山的氂牛,完冒等的藏羊、蕨麻豬,新洮地區的紫羔羊。有國家一、二、三類保護的珍禽異獸金錢豹、水獺、猞利、梅花鹿、胡兀鷲、林麝、黑熊20多種。
主要景區
縣城景區
景區範圍方圓3公里,地處卓尼縣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區。主要人文景觀有:一是歷史悠久、環境幽雅的安多古剎禪定寺;二是第十九任卓尼土司楊積慶烈士紀念館、卓尼土司歷史陳列館和肋巴佛烈士革命紀念亭;三是有集寺窪文化、齊家文化和土著一號文化,並有少量馬家窯文化的冰角遺址,和具有齊家文化、寺窪文化兩大特徵的葉兒遺址;四是修築於明嘉靖年間,環繞卓尼縣城的卓尼古城——船城城牆遺址;五是卓尼土司的博峪行宮——博峪衙門遺址;六是卓尼歷任土司的定居地和活動中心、歷史文化名鎮——柳林鎮;七是建築在絕壁石崖之巔的白塔寺,今寺存塔毀,但仍有香客於每年農曆四月初八聚會進香;八是多洛民族文化旅遊度假村。
主要自然風光有:一是位於城南古雅山中的古雅山森林公園;二是矗立於洮河之濱,突兀奇特的石峰——「石媳婦」;三是被當地人稱為「神水」的貢目次那優質礦泉水。
大峪溝森林生態旅遊景區
主要自然風光有:嵯峨石峰、如屏石門、大峪溝、旗布原、桑布草原、旗布峽、旗布林,三角石奇峰,「神女潭」、一線天,及瀑布、塔峰、蓮花峰、迎風展、金鐘石、太白望月、通天柱、臥龍山、盤龍峽、西天取經、飛流峽、十八道交河、迭山玉筍、迭山橫雪等景點,是原始風景的天然陳列館。大峪溝除了奇山異水外,還有許多奇花異草和珍稀野生動物,是生物多樣性研究和探奇尋幽的好去處。
麻路藏族風情景區
位於卓尼縣西南部,輻射扎古錄、刀告、尼巴三鄉和車巴、立竹、塔乍三溝。主要人文景觀有:古剎貢巴寺、大乍寺、雅當寺等名寺;唐代大將軍哥舒翰創立之神策軍重鎮——迭當什;明代長城邊牆——峪古兒墩;素有「金盤寶地「之稱的麻路小鎮;集寺窪文化和齊家文化特徵的錄日岔台子遺址。車巴溝內沿途村寨均為傳統藏族木樓板房,有林牧結合區典型的藏族村寨風情。麻路香山(柏香山)設有旅遊度假村。
主要自然風光有:素有生物「基因庫「之稱的車巴、立竹、塔乍三溝茂密的原始森林;「九眼泉」、「九龍山」旅遊點;柏香山——神女湖;千年神潭白地漩和白地灘民俗帳篷城;國家二級礦泉水水源——什巴溫泉;洮水流入扎古錄鄉塔乍地段後,進入峽谷區形成的洮河流珠景觀等。
九巔峽景區
景區位於縣城東部藏巴哇、柏林兩鄉境內。主要人文景觀有:包舍口古城址,遺址中曾出土北宋古錢幣及各色陶片,是後涼五屯護軍中石門擴軍遺址,也是宋將王韶進軍洮州時設立的軍事重鎮;另有九巔峽摩岩石刻群,古棧道遺蹟,清康熙年間所立之「番屯交界碑」,橋道堡古堡遺址,納路寺、牛營寺等。主要自然風光有:長約十餘公里的九巔峽,兩岸群峰競秀,石壁聳立,其間蒼松翠柏或聳立,或倒懸崖頭,峽內巨石相疊,驚濤怒吼,巨浪滔天;柏林、藏巴哇天然草場融優質天然草場、石林、灌木為一體。
石門峽景區
位於縣城東部洮硯鄉境內。主要人文景觀有:創建於1606年的石門寺,及下達勿寺(亦稱「藏王寺」)、包家寺等;開創西藏策墨林傳承制度的藏王策墨林一世家族墓——藏王墳;被洮水南、西、北三面環繞的「水抱城莊」納兒村;甘肅省引洮工程遺址等。主要自然風光有:被清康熙御封為「石門金鎖」 的石門峽,峽內洮水蜿蜒,水面碧透如鏡,傳為大禹開峽治水和魯班開峽之地;中國三大名硯之一的洮硯的石料採集地露頭——喇嘛崖,其洮硯石料在宋代即聞名於世,有「洮州石貴雙趙壁」、「端溪、歙州無此色」之譽。
洮硯因具有堅細雅致,發墨細快,保濕利筆等特點成為歷代文人墨客爭覓之物。
洮硯主要以綠色為主,有深綠色帶水波狀紋路的「綠漪石」,有綠色紋路中夾着黃色痕跡的「黃標綠漪石」,有綠中帶深色墨點的「湔黑點」,有色綠而帶硃砂點的「柳葉青」,還有一種色如紅瑰的。在這諸多的洮硯中,以「黃標綠漪石」最為名貴。古人曾有「水硯貴如何,黃標帶綠波」的贊詠[2]。
洮硯可因材施藝,因色構圖,雕琢成各種精緻文雅,古香古色,獨具一格的藝術品。品種有園形,橢園形,正方形,長方形等。圖案有仿宋代的「抄手硯」、「太史硯」、「蘭亭硯」等,仿明代的「黃標飛龍硯」、「清泉硯」、「孔雀硯」等。還有近年創新的「二龍戲珠」、「龍鳳朝陽」、「馬超龍雀」等十多種圖形。
康多峽景區
位於縣城東北部康多、杓哇和恰蓋三鄉境內。主要人文景觀有:一是創建於1587年的恰蓋寺;二是創建於1676年至1685年的杓哇寺、康多寺(亦稱康多下寺)、多瑪寺(亦稱康多上寺)。康多、多瑪、杓哇三寺與西藏三大寺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一樣,有同樣的加持力,因此康藏、安多藏區的信教教民在朝拜西藏三大寺前,必先朝拜卓尼康多、多瑪、杓哇三寺,如因路途遙遠而不能朝拜西藏三大寺者,均以朝拜卓尼康多、多瑪、杓哇三寺為榮。藏族人認為,婦女不生孩子或嬰兒容易夭折時,到杓哇寺朝拜則馬上見好,因此在藏區影響極大;三是獨特的土族榻板房鱗次櫛比;四是毗鄰的臨潭黃捻子河-香子溝度假村。
主要自然風光有:一是著名的康多峽與蓮花山、冶木峽連為一體,峽谷壁立千仞,飛瀑如練,千樹交柯,萬木競翠;二是白石山,史稱「露骨山」,白石山裸岩高聳霄漢,山間溝谷縱橫,酷似骷髏林立;三是風光秀麗、牧草肥美的扎尕梁草原;四是風光絢麗、景色幽雅的寺古林、寺古峽和國瑪灘草原等。
阿子灘景區
景區位於縣城西北部,輻射阿子灘、申藏、完冒三鄉。主要人文景觀有創建於1560年的「阿子灘大菩提寶塔」。寶塔內藏《甘珠爾》大藏經等經典三百多卷,還供有宗喀巴弟子之袈裟,歷世達賴喇嘛、班禪、策墨林活佛和西藏攝政王的衣物,更珍貴的是內藏有至尊宗喀巴大師的頭髮,宗喀巴母親的衣物、阿底俠大師的骨質舍利等宗教文物;創建於1583年的完冒白石崖寺;由拉卜楞寺十八任赤哇、第四世熱丹加措活佛嘎藏圖卜旦嘉措創建的沙冒寺;菜子村唐墓群、吐谷渾所築之洮陽戍故地牛頭城遺址;築於1533年的「明代邊牆」達架、甘布塔、官洛、俄藏、土橋暗門等。
主要自然風光有:完冒草原、斜藏大山、申藏鐵占山藥水泉及申藏什路藥水泉等。
大峪溝景區
大峪溝森林生態旅遊區位於木耳鄉大峪溝,距卓尼縣城30公里,總面積105214.6公頃。大峪溝泉流縱橫,匯集成四季豐沛的大峪河,曲折有致。青山滴翠,碧水清澈,流水成韻,妙趣天成。
大峪溝景區屬迭山山脈,主峰扎伊克嘎海拔4920米,溝口海拔2500米,相對高差達2400多米。景區內植被垂直地帶性分布差異明顯,半山雪線以上為裸岩;以下依次為高山草場、原始森林、低山草甸、灌木、農家田園等。大峪溝共有9條支溝,分布在大峪河東南,依次為雲江峽、旗布峽、桑布溝、阿角小溝、阿角大溝、燕麥溝、扎崖它溝、巴什溝、涅座溝等,仿佛一把遺落人間的巨形扇子,扇面濃墨重彩,描繪出無數奇山異水。
民族文化
插箭節:插箭節亦稱「攢山神」,實際上就是祭山神會。在農曆六月十七日左右舉行。
藏族民居:苫子房,是卓尼洮河南岸大峪溝、拉力溝民居主要的建築風格,在卓尼藏族民居中具有廣泛代表性。碉房,卓尼完冒一代藏區,可以看到一種外牆利用卵石、塊石和土坯砌築的房屋,這種房屋叫做碉房。
苫子房:這種房屋是卓尼林區或非林區條件較好的藏族群眾喜蓋的一種住房,具有採光好[3],寬敞適用的特點。住房有正房5間修築在土台子上,兩側各有廂房3間,較上房略低,南房與正房間數相同,中間為出入門道,其餘都是儲藏柴草農具、圈養牲畜之所。正房亦稱上房,里進較深,檐柱和中柱比後柱依次高四五寸,所以前檐的平頂高出屋面,堂屋正面三間打通,有玻璃門窗。
「覺乃」藏族婦女服飾:「覺乃」藏族婦女服飾還保留着吐蕃時代的西藏農區藏族服飾的特點,可以說是全藏區保留完整的古代服飾及禮儀的「活化石」。
「覺乃」藏族服飾延系拉薩宮庭服飾和髮型式樣,隨着時代的發展,這種服飾得到了簡化演變,形成了現在獨特的服飾風格。在服飾文體日益現代化、多樣化的今天,「覺乃」藏族服飾至今還保留了吐蕃時代的西藏農區藏族服飾的特點。可以說是全藏區保 留完整的古代服飾及禮儀的「活化石」。這種服飾文化在中國甚至全世界是獨一無二的,具有很強的觀賞和研究價值。
「覺乃」藏族婦女們的頭髮孝頭辮成三根粗大的辮子,髮辮上通常佩掛一串圓形錢幣狀銀製品,其上陰刻着十二生肖象或藏八寶圖案,意為一年12個月平安和佛保佑。銀錢從髮根觀到發梢依次串聯,一般有20塊之多。亦有在辮子中部墜一直徑約8-10厘米的圓形銀環,或綴碗口大小的葫蘆式銀制貫錢的,其上鑲嵌珠璣,稱「阿瓏銀錢」。佩戴半圓形銀柄上墜有寶石,附物成塔形,由多層寶石疊成的耳環,製作極為精巧美觀,優雅奇特。身着大襟兩邊開叉的鮮藍、鮮紅或鮮綠色長衫,外罩對比色彩強烈的鑲錦邊的短夾。腰系錦繡寬腰帶,下身着紅色褲子,腳穿繡花鞋。頭戴造型別致色彩艷麗的球冠狀「沙茹帽」,帽子前額稍上處平開10個半圓形花邊,每個花邊綴一顆珊瑚珠,帽子後腦處有長燕尾服飾,亦綴了3顆小珊瑚珠。也有戴有用小珊瑚珠編串而成的「斑瑪帽子」的。婦女們多佩戴銀制手鐲和嵌有珠寶的金銀戒指,渾身上下披金掛銀,整個裝束顯得十分雍容華貴。身着艷麗服飾的「覺乃」藏族姑娘,顯得婀娜多姿、端正典雅、嫵媚動人。近年來,「覺乃」藏族服飾已愈來愈為中外旅客、服飾研究和製做者所關注,「覺乃」藏族服飾表演也在卓尼地區乃至甘南州內外蔚然興起,成為服飾表演舞台上的一個耀眼的亮點,也成為卓尼民俗文化的一大亮點。
莎姆舞:莎姆舞,藏語意為在廣場上表演的一種祈禱平安的舞蹈,是流行於卓尼藏巴哇鄉和洮硯鄉境內的一種古典鍋莊舞。
藏語意為在廣場上表演的一種祈禱平安的舞蹈,是流行於卓尼藏巴哇鄉和洮硯鄉境內的一種古典鍋莊舞,因其使用的擊打方式頗似貨郎用的撥郎鼓,故漢語又稱巴郎鼓舞。據史料記載,巴郎鼓舞自宋代延續至今己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為了弘揚了族文化,展示洮河文化的古樸風情,讓莎姆舞這一民間藝術奇葩走出卓尼,走出甘南,使其正真成為卓尼對外文化藝術交流的紐帶,卓尼縣委縣政府組織專業人士對莎姆舞進行了挖掘和整理,把莎姆舞作為卓尼集中向外展示的文 化品牌進行鍛造和宣傳。2001年在卓尼大峪溝舉辦的「藏族文化與甘南旅遊產業研討會」上,邀請州內外專家學者對這一古老的民間藝術進行了專題研究和探討。之後,卓尼縣還組建了民間業餘莎姆舞藝術團,中央電視台專題組也到卓尼進行了專題採訪,2003年,縣上邀請專業人員,對莎姆舞的音樂及舞蹈形式進行了更新,在原有古樸、豪放的風格中融入了昂揚向上、激情流暢的現代歌舞風格。2003年8月,在甘南藏族自治州成立五十周年慶典暨第四屆甘南香巴拉旅遊藝術節開幕式方隊表演中,由卓尼縣莎姆舞業餘藝術團表演的莎姆舞榮獲方隊表演一等獎,這一殊榮使莎姆舞作為一種獨特的藏民族文化被州內外觀眾所接受,也使它真正成為卓尼向外集中展示的文化品牌。
名優特產
蕨麻:蕨麻學名鵝絨委陵菜,又稱人參果、長壽果。
蕨菜:蕨菜屬多年生草本,鳳尾科蕨屬植物。
黑木耳:濕潤時呈半透明,呈褐色,膠質,內面光滑,外面密生柔軟短毛,乾燥後呈革質,色呈黑褐。黑木耳野生於一些闊葉林的枯死干枝上。其風味獨特,營養豐富,是烹製各類美味佳肴的高級佐料,是絕佳的保健食品[4]。有潤肺生津、滋陰養胃、益血活血、補腦強心、鎮靜止痛的功效。
節慶活動
卓尼覺乃藏族民歌「哇傑勒」使用於藏族婚禮儀式,有「善巴」 和「阿迦」兩種表演方式。「善巴」全部為演唱,演唱過程中夾雜一些祝詞朗誦,「阿迦」在演唱過程中則配以簡單的舞蹈。由「善巴」和「阿迦」共同構成詞曲完整而配套的婚禮組歌,其曲目與具體場合緊密結合,形成定規而不能隨意更動,貫穿於整個婚禮過程的始終,按固定程序相繼出現。「哇傑勒」的歌詞內容相當豐富,有讚美詩、敘事詩和藏族格言,每首段落不定,以問答式居多[5]。
卓尼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藏族先民就生息繁衍於洮河沿岸,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孕育了燦爛的文化。卓尼藏族文化除了具有藏族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古樸神秘等共性外,還具有鮮明的農耕文化和各民族交匯融合的多樣性風格。流行於卓尼藏巴哇鄉境內的莎姆舞是卓尼藏族文化藝術多們樣性風格的集中體現,這一民間藝術形式為卓尼藏族文化乃至整個藏族文化增添了色彩,極具研究、開發價值。
插箭節
插箭節亦稱「攢山神」,實際上就是祭山神會。在農曆六月十七日左 右舉行。祭山神用木杆和簡牌。木杆長8尺,上端削尖,系上彩綢或彩帶,象徵箭杆。箭牌是由長2.3尺,寬3寸的薄木板製成,上繪五色雲圖,由男子各執其中一種,到時于山頭指定地點集中,插成一簇,上纏麻呢經幡,下部以石塊固定,周圍以木柵、荊棘叢護,並扯白毛線網罩。箭牌上的紅色代表太陽,綠色代表草原森林,黃色代表五穀雜糧等,帶有濃郁的古代部落祭祈神靈的遺風。
祭山神用木杆和簡牌。木杆長8尺,上端削尖,系上彩綢或彩帶,象徵箭杆。箭牌是由長2.3尺,寬3寸的薄木板製成,上繪五色雲圖,由男子各執其中一種,到時于山頭指定地點集中,插成一簇,上纏麻呢經幡,下部以石塊固定,周圍以木柵、荊棘叢護,並扯白毛線網罩。箭牌上的紅色代表太陽,綠色代表草原森林,黃色代表五穀雜糧等,帶有濃郁的古代部落祭祈神靈的遺風。
視頻
卓尼縣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藏王故里 洮硯之鄉」,每日甘肅網,2012-9-13
- ↑ 洮硯:綻放千年 余香尤存,中國發布網,2017-9-15
- ↑ 卓尼藏族民宅---苫子房(圖片),丹正嘉的blog的日誌 - 博客西藏,2010-10-7
- ↑ 卓尼黑木耳,旅遊聯盟
- ↑ 甘肅省甘南州卓尼縣覺乃藏族民歌"哇傑勒",個人圖書館,2017-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