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平原
东北平原又称松辽平原(广义)、关东平原,是中国三大平原之一,也是中国最大的平原,位于中国东北部,由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组成,地跨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四个省区,地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脉之间,北起嫩江中游,南至辽东湾,南北长约1000千米,东西宽约400千米,面积达35万平方千米。 [1]
东北平原处于温带和暖温带范围,有大陆性和季风型气候特征。夏季短促而温暖多雨;冬季漫长而寒冷少雪。冬夏之间季风交替。7月均温21~26℃,1月均温-24~-9℃。10℃以上活动积温2200~3600℃,由南向北递减。年降水量350~700毫米,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东北平原四周为山麓洪积冲积平原和台地,海拔200米左右。北部台地形状保存较明显,南部强烈侵蚀呈浅丘外貌。平原西南部风沙地貌发育,形成大面积沙丘覆盖的冲积平原。平原东北端循松花江谷地与三江平原相通。
东北平原土地肥沃,是全球仅有的三大黑土区域之一,东北四省(区)粮食产量占中国总产的三分之一,是中国重要的粮食、大豆、畜牧业生产基地,也是中国重要的煤炭、钢铁、机械、能源、化工基地。
目录
地质地貌
基岩构造
主词条:松辽盆地
东北平原东西位于大兴松安岭与小兴安岭、张广才岭——长白山之间,是东北地区最大的中、新生代陆相断陷——坳陷沉积盆地(松辽盆地)。东邻张广才岭褶皱带,南部与华北地块北缘相邻,西部为蒙古——兴安褶皱带。盆地周缘断裂及盆地内部隐伏断裂构造发育,盆地内以北北东向岩石圈断裂为主体,控制着盆地的形成与分布。
伴生发育着北西、北西西、北东东向级断裂。北东向断裂广泛分布,主要有嫩江断裂、孙吴——双辽断裂以及依兰——伊通断裂。盆地内北西向断裂构造形成晚,常切割北东向断裂,具有多期活动的特点。盆地内多为第四系沉积物样品覆盖,十分发育,且分布广泛,岩性为冲积、洪积、风积、冰水堆积、海陆交互相碎屑堆积物,局部发育火山岩。基岩露头少,在盆地边缘可见断续出露的中生代地质体。
形成过程
东北平原以开原一辉南线(相当于北纬43°)为界,北部地质上属吉黑褶皱系松辽拗陷,南部属中朝准地台下辽河断陷。中生代燕山运动伴随两侧华夏向山地隆起,形成了华夏向沉降带,奠定了现今地形的基本轮廓。第三纪后的新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和间歇性的地壳升降运动,将南北的构造体系连结起来,成为同一演化体系,平原继续下沉,沉积了深厚的白垩系、第三系和第四系地层。
松辽盆地的基底由古老的结晶岩系组成,经历了兴凯旋回、加里东旋回和华力西旋回,后者在西部形成了内蒙古——大兴安岭褶皱系,东部为张广才岭褶皱带和延边褶皱系,中部为松辽拗陷。在以后的地质历史中各种地质构造活动不断地进行着,到白奎纪末期褶皱、断裂及岩浆活动达到高潮。此后,地壳相对稳定,进入了剥夷堆积期。喜马拉雅运动在老构造的基础上使地层产生翘曲、断裂,表现为大兴安岭翘起、隆升,盆地沿断裂沉降。从此,盆地进人了第四纪的演变期,冰期和间冰期的交替出现,新构造运动的频繁发生,对第四纪环境的演化起了主导作用。
更新世初期,欧洲及北美大陆发生大陆冰盖,中国西北山地发生了山谷冰川,全球气温下降,寒冷气候波及松辽平原。在大兴安岭山前地带、盆地中部及东部丘陵沉积了数米至数十米的白土山组地层,岩性为白色砂砾岩,夹粘土透镜体,该地层向盆地中部渐变为湖相粘土, 在早更新世的中、晚期,粘土层的分布范围扩大,湖泊已具有较大的规模。
中更新世大兴安岭、长白山山地抬升,松辽盆地缓慢而稳定下沉,在早更新世湖盆的基础上发展为大湖盆,沉积了厚达30一70米的湖相淤泥质粘土及粘土,面积达50000平方千米。
晚更新世沉积环境发生明显的分异,盆地的东、南及沿海地带以水流作用为主,为河流相沉积物。在西、西南部受到武木冰期的影响,气候干冷,为冰缘环境,风力作用强烈,堆积了马兰黄土和古沙丘。
晚更新世初,松辽分水岭缓慢抬升,西辽河与松嫩水系分离,形成辽河水系,松辽平原沉降中心不断缩小,古水文网发生重大变迁,且逐渐西移;中更新世形成的巨大湖泊大大萎缩,被分割为星罗棋布的小湖泊,在古河床及河曲带形成湖泊群。[2]
晚更新世以来,东北地区的气候向干冷转变,在贝加尔和蒙古高压的控制下形成强劲的西北风,产生风沙流和尘暴,沙漠化再次发展、扩大,达到高峰,而且风沙流还伸延到东部台地边缘,通榆一长岭弧形垄状沙带便是在该期形成的。通过沙丘剖面测年表明,该沙带形成于晚第四纪更新世末期。
地形地貌
东北平原四周为山麓洪积冲积平原和台地,海拔200米左右。北部台地形状保存较明显,南部强烈侵蚀呈浅丘外貌。平原西南部风沙地貌发育,形成大面积沙丘覆盖的冲积平原。平原东北端循松花江谷地与三江平原相通。
辽河与松花江水系流经平原南北,两大水系之间为松辽分水岭。在地形上东北平原分为3部分:北部为松花江和嫩江及其支流冲积而成的松嫩平原;南部为辽河水系冲积而成的辽河平原;中部是松辽分水岭。
1.松嫩平原。西、北、东三面为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东部山地的山麓平原和台地,南为松辽分水岭,大体呈菱形。海拔200米左右,以嫩江和第二松花江汇合处附近,即齐齐哈尔-白城-哈尔滨三角地带为最低,排水不畅。在嫩江下游、乌裕尔河、讷谟尔河、雅鲁河下游形成大面积的沼泽湿地,湿地上河曲发达,河漫滩宽广,泡沼成群,还有沼泽湿地型的无尾河,如乌裕尔河和霍林河,为一特殊的闭流区。
2.辽河平原。位于辽东丘陵与辽西丘陵之间,铁岭一彰武之南,直至辽东湾,为一长期沉降区。地势低平,海拔一般在50米以下,沈阳以北较高,辽河三角洲近海部分仅2~10米。有辽河、太子河、浑河、大小凌河、沙河等,各河中下游比降小,水流缓慢,多河曲和沙洲,港汊纵横,堆积旺盛,河床不断抬高,汛期常导致排水不畅或河堤决溃,酿成洪涝灾害。辽河携带丰富沉积物,使平原不断向辽东湾延伸。近海部分和古河道内涝积水多成沼泽,繁育大片天然和人工芦苇。
3.松辽分水岭。由冲积、洪积物组成,上覆黄土。分水岭是更新世时沿断裂上升而形成的。分水岭东西长约200千米,南北宽150千米左右,海拔200~250米,高出松嫩平原50~100米。分水岭外貌似波状起伏的平原,与南北平原浑为一体。分水岭位置,最初在法库——铁岭一带,由于辽河下游平原长期下沉,河流溯源侵蚀,逐渐向北推移,通榆一公主岭一带。[3]
东北平原西南部以西辽河为中心,呈沙丘与洼地相间、微波起伏的风沙地貌景观。地势西高东低,海拔170~250米。沙丘从西向东、从西南向东北,以流动沙丘为主逐渐过渡为半固定、固定沙丘;沙漠化程度循同方向减轻。沙丘主要由就地起沙形成。
土壤成份
东北平原土壤类型主要为暗棕壤、棕壤、白浆土、黑土、黑钙土、草甸土、栗钙土、盐碱土、潮土、水稻土、沼泽土、风沙土、褐土等,以草甸土、黑钙土和黑土为主,黑土是区内重要土壤资源。
黑土分布于小兴安岭南部的山前台地和平原, 向南扩展分布至长白山脉中段西坡, 向北分布至大兴安岭东北坡向的山前台地和平原, 总面积610万平方千米 , 在台地分布55%、平原分布26% 、丘陵山地分布19%;松嫩平原分布71%、三江平原分布7%、辽河平原分布3.3%。
松嫩平原中、东部主要为黑土,分布于山前台地和平原阶地上,从北向南呈弧形分布;松嫩平原西部主要是黑钙土、草甸土。在辽河平原主要分布有草甸土一潮土。砂土的分布以平原西部最广。滨海有盐土、沼泽土。
气候特征
东北平原处于温带和暖温带范围,位于东亚季风的最北端,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是中国湿润的东部季风区和干旱的内陆之间的过渡带,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严寒干燥,大陆性气候由东向西渐强。 一年四季分明,夏季温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7月均温21~26℃,1月-24~-9℃。10℃以上活动积温2200~3600℃,由南向北递减。年降水量350~700毫米,由东南向西北递减。降水量的85~90%集中于暖季(5~10月),雨量的高峰在7、8、9三个月。年降水变率不大,为20%左右。干燥度由东南向西北递增。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石油是东北平原最重要的矿产资源。平原北部因盆地抬升缩小,产生了巨厚的沉积物,为石油生成提供了有利条件。位于东北平原上的三大油田分别是大庆油田、吉林油田和辽河油田。
东北平原除了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外,煤炭、黄金、石灰石、玛瑙等矿产资源储量可观,品位居高。截至2008年,已探明煤炭储量1.5亿吨,远景储量2.48亿吨;探明黄金储量15.4吨,远景储量58.7吨;石灰石储量在数十亿吨以上,为发展矿产采掘、加工提供了有利条件。
截至2008年,东北三省已探明储量的矿种有84种,占中国已探明矿种的64%,其中有近60种为大中型矿床。累计探明储量占中国首位的有石油、铁、金、镍、锰、钼、菱镁、金刚石、石墨等;居中国前五位的有铜、镁、铅、锡、石膏、大理石等。其中,铁矿保有储量为1241.6亿吨,占中国储量的1/4;石油储量占中国1/2以上;煤炭669.1亿吨,占中国9%,油页岩储量211.4亿吨,占中国68%。
土地资源
东北平原林地分布于山地和丘陵,耕地分布于平原和台地、丘陵、山地;草地分布在丘陵、平原、山地和台地。沙地, 即科尔沁沙地,盐碱荒地分布于松嫩平原中部,湿地分布于三江平原和沿河两岸及其冲积的积水河湾。
东北平原位于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东段, 平原中的耕地面积占东北耕地总面积的70.18%, 松嫩平原中的耕地占整个东北平原耕地面积的54.10%, 辽河平原占31.10%,三江平原占15.10%。东北平原林地仅占东北全部林地面积的91.3%。东北平原草地面积占东北全部草地的34.15%。盐碱荒地的95.16%分布在松嫩平原。湿地滩涂的74.16%分布在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 [4]
生物资源
东北平原是中国重点林区,有林地面积4393万公顷,森林总蓄积量为37亿立方米。东北林区木材品种齐全,林质优良,树的种类有100多种。全区有野生动物1000余种。除飞龙、雕、天鹅、东北虎、鹿、紫貂等30余种珍稀动物外,经济价值较高的还有林蛙、花尾棒鸡等。森林野生植物资源极为丰富,据不完全统计共有2400多种,可食用植物1000多种。东北三省天然草原野生植物也比较丰富,已查明的野生经济植物就有800余种。
植物种类受水热条件的综合控制,具有从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西部大兴安岭山地为寒温带落叶针叶林分布区,以耐寒的兴安落叶松为典型树种;东部的长白山地为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分布区,以喜湿的红与枫桦为典型树种;中部的东北平原为温带森林草原、草甸草原和干草原分布区,以耐旱的羊草、贝加尔针茅等为典型植物种,并且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人文资源
东北平原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到了周代,东北各地的原始部族经过融和、迁徙,逐渐形成了很多分支。从原始社会(约前170万年—公元前21世纪)一些部族的共同生活到现代(21世纪)。[5]
东北平原文化个性鲜明,形态多样,“北大荒”、“黑土文化”展示了东北文化的形成与地域特点密切相关。生活在不同区域的人们分别以农牧、狩猎、捕鱼、畜牧业为主,生存条件使得东北人形成了强武弱文的特点,东北地域特点及粗放型的农业文化逐渐形成了东北人粗犷豪放的性格特点。
人文景观
长白山景区
长白山区域总面积19.64万公顷,核心区7.58万公顷,长白山系的最高峰是朝鲜境内的将军峰,海拔2,749米。中国境内最高峰白云峰,海拔2691米,是中国东北的最高峰。长白山植被垂直景观及火山地貌景观是首批进入《中国国家自然遗产、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的国家自然遗产地。曾先后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自然保留地和国际A级自然保护区。
九·一八历史博物馆
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位于沈阳市大东区望花南街46号,座落于的九一八事变发生地,南满铁路柳条湖路段遗址的东南侧。始建于1991年,占地面积3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600平方米,展览面积9180平方米。是一座全面反映九一八事变历史的博物馆。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首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中央国家机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沈阳故宫博物院
沈阳故宫博物院,是清代初期营建和使用的皇家宫苑,始建于1625年(明天启五年,后金天命十年)。沈阳故宫有古建筑114座,500多间,宫廷遗址上建立的沈阳故宫博物院是著名的古代宫廷艺术博物馆,藏品中包含十分丰富的宫廷艺术品。
1961年,国务院将沈阳故宫确定为国家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7月1日,在中国苏州召开的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批准沈阳故宫作为明清皇宫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黑瞎子岛景区
黑瞎子岛(满文名:摩林乌珠岛,译成汉文是“马头”的意思),俄称塔拉巴洛夫岛、大乌苏里岛。位于黑龙江、乌苏里江汇合处。在主航道中国一侧,也是中国东北部极角,因此有“中国东极”之称。该岛由银龙岛、黑瞎子岛、明月岛等3个岛系的岛屿和沙洲组成,面积约335平方千米,和岛国马耳他大小相近,与长江入海口的崇明岛面积相当,是香港的1/3,澳门的12倍,珍宝岛的500倍。岛长58800米,最宽处为14000米。[6]
伪满皇宫旧址
伪满皇宫旧址位于长春市宽城区光复北路5号,是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充当伪满洲国傀儡皇帝时的宫廷遗址,占地面积13.7万平方米,是国内比较完整的宫廷遗址之一,伪满皇宫遗址核心保护区现存文物建筑多处,以中和门为界分为内廷和外廷。伪满皇宫前身是民国时期管理吉林、黑龙江两省盐务的吉黑榷运局官署。1981年,吉林省人民政府公布伪满皇宫旧址为吉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圣·索菲亚教堂
圣·索菲亚教堂坐落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是一座始建于1907年拜占庭风格的东正教教堂,为哈尔滨的标志性建筑。1986年,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将其列为一类保护建筑;1996年经国务院批准,被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环境问题
土地问题
黑土退化
高超强度开发,使东北地区成为全球范围内具有短时限人地关系高强度作用特征的典型地区之一,同时东北地区资源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关研究表明,东北地区黑土退化严重:一是土壤肥力急剧下降。开垦20年,土壤有机质下降30%~40%;开垦40年,土壤有机质下降50%~60%,土壤有机质由开垦初期的11.82%下降到近几年的5.88%。
据黑龙江省农业部门监测显示,黑龙江省耕地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2.4%,比1982年第二次土壤普查(4.3%)下降了1.9个百分点,降幅44%;能够满足全省高产田条件的有机质含量大于4%的耕地面积减少了43%,土壤有机质含量为2%-3%的耕地面积增加了1.2倍,土壤有机质含量为1%-2%的耕地面积增加了近1倍。同时,耕地土壤养分不平衡,研究表明,东北平原0-20 厘米的表层土壤中,土壤速效氮、磷、钾、硫和锌的缺乏面积分别为18.5%、28.6%、51.1%、78.6%和44.7%。三江平原土壤养分状况良好,松嫩平原次之,辽河平原较差。 [7]
国家开展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加大对土壤有机质提升、养分平衡、耕地质量检测以及水土流失治理等的资金支持力度。推进东北平原四省区节水增粮行动项目建设。开展黑土保护工程,以小流域为单元,开展综合治理;转变传统的顺坡起垄耕作方式,建立沿等高线耕作以及以深松免耕、少耕和地面覆盖、秸秆还田为主要内容的耕作制度;以草田轮作为主体,建立科学的黑土轮作制度;实施林网修复改造工复程。
水土流失
东北平原水土流失加剧,黑土厚度由20世纪50年代的60厘米~70厘米,下降到20厘米~30厘米。黑土区内分布25万条侵蚀沟,水土流失面积占黑土耕地面积的40%,受损耕地600万亩。东北黑土区平均每年流失0.3至1厘米的黑土层。 [8] [9]
据黑龙江省水利部门统计,该省水土流失面积1344.9万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0%,其中耕地水土流失面积298.5万公顷,占全省耕地面积的25.2%。2011年黑龙江省水土流失面积比2007年增加近33万公顷。由于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这部分耕地的地力逐年减退,土地生产力下降,因水土流失每年少收粮食22.5—25亿公斤。水利部松辽水利委员会的数据显示,黑土区坡耕地黑土层厚度已由开垦初期平均80-100厘米降到了20-40厘米,以每年0.3-1厘米的侵蚀速率。 国家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支持吉林西部和黑龙江三江平原东部等地实施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巩固提升商品粮生产核心区地位。
土壤盐渍
东北平原土壤盐渍化扩大,苏打盐碱地每年1.4%速度递增。松嫩平原盐渍化面积达350万公顷,占该区的20%。部分地区土壤出现酸化现象,pH值由开垦初期的中性下降到4~5。 国家已采用以稻治碱、以水洗盐、以水压碱、以水灌溉、以水修复等方式进行改良土壤和修复、改善生态环境,支持吉林、黑龙江西部地区等加快盐碱地治理。
沙漠化
东北平原西部,土地沙漠化面积约72000平方千米,占土地总面积22.24%。其中科尔沁沙地沙漠化面积53283.44平方千米,占土地总面积31.92%;松嫩沙地沙漠化面积18716.8平方千米 , 占土地总面积11.22%。
土地沙漠化主要分布在科尔沁草原地区。在科尔沁沙地中,翁牛特旗和奈曼旗沙漠化最为严重,沙丘流动使高压电线杆和民房被掩埋,公路因沙丘推进而多次改道,迫使整个村屯迁移。科尔沁沙地的沙漠化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轻度沙漠化土地有所减少,而中、重度沙漠化土地增加很快。松嫩沙地中,土地沙漠化通榆县最为严重,长岭县次之。东北平原西部,尤其是科尔沁沙地,土地沙漠化面积扩大了4倍,每年以1.5%~3.7%速度扩大。 国家已实施科尔沁沙地等专项治理工程。
大气污染
东北平原地区的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大约占能源消费总量的60%,造成了该地区典型的煤烟型大气污染。该地区的大气污染物主要是硫化物、颗粒物和降尘,主要来源于工业生产过程排放的废气,2008年仅辽宁省工业废气排放量就高达4.02×10标立方米,占全国废气总量的9.96%。2015年11月9日,东北平原地区出现大范围灰霾,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南部、吉林大部和辽宁大部,面积约为26万平方公里。
国家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在东北地区启动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试点,在东北资源型城市建设一批接续替代产业园区和集聚区。对黑龙江省四大煤城等地区原中央下放煤矿继续实施采煤沉陷区治理。 [10]
生态退化
东北平原地区草地植被、天然湿地退化严重,50%以上天然湿地丧失,95%的湿地受到威胁,森林生态系统退化。
松嫩平原中的向海湿地、莫莫格湿地、扎龙湿地,三江平原中的大片湿地,因为人类活动加剧、用水量剧增、开采地下水超量而导致湿地水量不足、水位下降,进而导致湿地大幅度萎缩甚至消失。三江平原素以湿地著称,由于大量开垦耕地、开采地下水灌溉,导致区内许多湖泊干涸。[11] 1993-2003年期间,东北地区植被覆盖严重减少面积为141705平方千米,占东北地区总面积的11.41%。植被覆盖轻度减少面积为485134平方千米,占东北地区总面积的39.05%。虎头海雕、镰翅鸡已在黑龙江省境内野外灭绝;豺、柳雷鸟、豹处于灭绝状态;东北虎、梅花鹿、貂熊、黑鹳、黑脸瑟鹭、玉带海雕等处于极度濒危状态;紫貂、原麝、斑羚、黄喉貂、水獭、大鸨、金雕、灰脸鹰等野外种群数量呈锐减趋势,处于极度濒危状态。 东北地区的矿产资源也是储量丰富,尤其是石油资源储量近全国的一半,但由于多年开发,且开发强度大,导致后备资源逐年递减,明显不足,造成开采难度逐渐加大。
国家推进辽西北供水二期、吉林中部引松供水、哈达山水利枢纽(一期)、引嫩入白、尼尔基引嫩扩建一期、引绰济辽以及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江连通”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进行黑龙江、松花江、嫩江等主要干流、支流综合整治。2014年起,中央财政年安排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财政资金23.5亿元,在黑龙江重点国有林区启动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试点,进行三江平原、松辽平原等重点湿地保护,实施流域湿地生态补水工程,黑龙江兴凯湖、吉林查干湖、辽宁大伙房水源保护区等开展湖泊生态环境保护。 [12]
视频
参考文献
- ↑ [封吉昌.国土资源实用词典: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2011-11]
- ↑ [林年丰、汤洁、卞建民、 杨建强.东北平原第四纪环境演化与荒漠化问题:第四纪研究,1999年9月]
- ↑ 东北平原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引用日期2017-01-08
- ↑ [王学志、张正祥、盛连喜、周道玮.基于地貌特征的东北土地利用格局:生物学杂志,2012年]
- ↑ 东北地域文化特色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研究 .人民论坛,引用日期2017-04-02
- ↑ 黑瞎子岛简介 .新华网,引用日期2017-03-14
- ↑ 杨瑞珍:东北地区耕地质量现状、问题与对策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 ,引用日期2017-01-07
- ↑ 东北土地整理与国家粮食安全 .中国国土资源报,引用日期2017-01-07
- ↑ 我国超10%耕地受重金属污染 东北黑土地或消失 .中国国土资源报,引用日期2017-01-07
- ↑ 国务院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 .新华网,引用日期2017-05-24
- ↑ 肖长来:守护我们的地下水 .中国国土资源报,引用日期2017-01-07
- ↑ 国务院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 .新华网,引用日期2017-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