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蕉城區地處福建省東北部沿海,是寧德市的市轄區,寧德市政府所在地。總面積1664.54平方公里,其中海域面積172.96平方公里。總人口約43萬,其中城區人口23萬人,城區面積30平方公里,是閩東的政治中心,通行閩東語寧德話。

公元十六世紀中,倭患遍及浙、閩、粵,閩東諸縣城幾乎均遭浩劫,寧德城亦成廢墟。1561年,知縣林時芳,用兩年時間,建成石砌城牆及縣署等。寧德石城狀似蕉葉,故稱「蕉城」。其街區的格局,完全是公元1563年寧德城遭遇倭患浴火重生之後被稱之「蕉葉之城」的格局。

古屬福寧府寧德縣,簡稱「蕉」,閩東政治、經濟、金融、文化、信息、交通中心,海峽西岸經濟區東北翼中心城市核心區,環三都澳區域中心城市核心區,是一個「山、海、川、島」旅遊風光兼具、適宜人居的港灣城市。

歷代沿革

寧德古為七閩地。五代後唐長興四年(933年)升場置縣,取寧川之「寧」、感德之「德」命名寧德縣,屬長樂府。建縣時,寧德地盤較大。後幾析其地,境域逐漸縮小。

宋咸平三年(1000年),析關隸鎮(今政和縣地)置關隸縣,關隸鎮脫離寧德縣屬。清乾隆版《寧德縣誌》載:「邑疆周600里,東至福寧州界70里,南至羅源縣界15里,西至古田縣界15里,北至政和縣界230里」。

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長溪縣升為福寧州,寧德縣屬之。明洪武二年(1369年),福寧州改為福寧縣,寧德屬福州府。成化九年(1472年),福寧縣復為福寧州,寧德縣復屬福寧州。

雍正十二年(1734年),福寧州升為福寧府,寧德縣隸之。雍正十三年,分割青田鄉東洋里的十五至十八

1913年3月,廢府置道,寧德縣屬東路道(道署駐閩侯縣)。都設東洋分縣(今周寧縣地),由寧德縣丞駐治。

1914年6月,東路道改稱閩海道,寧德縣屬閩海道。民國14年,福建省國民政府成立,廢道。全省實行省、縣兩級政權,寧德縣直屬省轄。

1923年11月,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在福州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福建劃分為4個省2個市,寧德縣屬閩海省。次年1月,「閩變」失敗,人民革命政府夭折,寧德縣復歸省直轄。

1924年7月,全省實行行政督察專員制度,設置行政督察公署,寧德縣屬第二行政督察區(專署駐福安縣)。同年11月,析轄地三都,設立三都特種區,直屬省轄。民國二十五年5月,析轄地周墩,設立周墩特種區,直屬省轄。

1936年2月,周墩特種區改為寧德縣第三區。1937年1月,復設周墩特種區,周墩脫離寧德縣轄。同年10月,全省行政區劃調整,寧德縣屬第一行政督察區(專署駐長樂縣)。

1939年3月,三都特種區裁撤,三都復歸寧德縣轄。

1943年9月,寧德縣改屬第八行政督察區(專署駐福安)。民國37年9月,析轄地咸杉鄉歸周寧縣管轄。

建國後

蕉城地處白鶴山下,歷史上曾有鶴場之稱,舊城形似蕉葉,故稱蕉城。自建縣始一直為縣治所在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為寧德縣人民政府駐地。

1949年底,為全縣下設5個區的第一區。
1950年12月,改稱城關區。1952年,復稱第一區。
1955年,改設蕉城鎮。
1958年8月,改立蕉城人民公社。
1961年8月,復稱蕉城鎮。
1966年7月,復立蕉城人民公社。
1980年10月,撤銷蕉城人民公社,改稱城關人民公社。同年11月,改稱城關鎮。
1984年10月,改稱蕉城鎮。
1991年5月,撤銷鎮建制,分設蕉南、蕉北兩個街道辦事處。

目錄

行政區劃

轄10鎮、4鄉、2個街道辦事處和1個經濟開發區:蕉南街道、蕉北街道、城南鎮、漳灣鎮、七都鎮、八都鎮、九都鎮、霍童鎮、赤溪鎮、洋中鎮、飛鸞鎮、三都鎮、虎浿鎮、金涵畲族鄉、洪口鄉、石後鄉和東僑開發區。

地理位置

蕉城區,位於中國海岸線和太平洋西岸中點,又處於大長江經濟板塊與粵港大珠江經濟板塊的融匯中心點。北緯26°31′—26°58′,東經119°08′—119°51′。

地形地貌

地處閩東山地北部,為鷲峰山東坡,地勢西高東低,自西向東呈階狀下降,大部地區海拔500米以上,為沿海地勢最高的縣市。全區最高峰第一旗,海拔1479米;東部高丘陵坡度較大,多直逼海岸。霍童溪兩岸和部分沿海分布低丘陵、河谷沖積平原和斷續海濱平原。島嶼20多個。

地方特產

蕉城區為福建省茶葉枇杷、商品生產基地之一,中國大黃魚之鄉,中國晚熟龍眼之鄉[1]。晚熟龍眼以果大、核小、肉厚香甜、清脆爽口享譽全國;「大山銀毫」、「茉莉春毫」、「天山綠茶」茶為上品。農副產品還有稻米茉莉花白木耳蘑菇香菇花生油菜籽油茶籽油桐籽青山柚、溪邊著名,工業有食品、電子、鞋帽等門類。

傳統名產霍童仁宇剪刀、蕉城馬記竹枕

水系發育

(一) 水系

寧德境內水系發育,呈樹枝狀展布,主河道由西向東入海。主要河流霍童溪,幹流長126千米(境內68千米),流域2244平方千米(境內517.5平方千米),支流有赤溪等;七都溪長58千米,流域334平方千米。主要湖泊東湖,面積3平方千米;人工湖金涵水庫面積72公頃。

霍童溪

為聞名全省的「五江三溪」之一。源於鷲峰山脈北段和洞宮山脈南段之間,全流程在柏步村以上河面窄小、坡降大,柏步村以下河面開闊,坡降小。

七都溪

寧德市第二大河。發源於境內第一旗東麓,往東南流至山園附近匯入溪坂尾溪。流域內河床陡峻,水流湍急,水力資源豐富。

大金溪

發源於寧德、羅源、古田3個市、縣交界處的頂旗峰(展旗峰),其中上游多峽谷急流,水力資源豐富,出竹林院口後流勢頓緩。

(二) 水位

境內水位在季節和年際間的變化都較大,由於地形關係,境內降水以中、西部為境域暴雨中心,多年平均年降水深2100毫米以上。

氣候

年平均氣溫19.0℃;1月平均氣溫9.6℃,7月平均氣溫28.7℃;極端最高氣溫38.5℃,極端最低氣溫-2.4℃;≥10℃積溫6111℃。年降水量2013.8毫米,無霜期317天。

春季:2月中旬開始,除高海拔地區外,各地霜凍終止,氣溫呈波浪式回升。季內盛行風向由北逐漸向南,雨日增多。春分前後,遇有冷空氣過境,短時間有東北向強風,氣溫低於12℃,多為陰雨天氣。4、5月為梅雨季節,氣溫回升至20℃以上,雨日也增至20天以上。但仍偶有冷空氣南襲,此時常有「五月寒」(為時3天,氣溫≤20℃)出現。

夏季:梅雨終止,月平均氣溫升至25℃以上,進入7月後有時高達35℃以上,天氣炎熱。季內多為東南風或西南風,颱風頻繁,局部有雷陣雨或颱風雨,溫度高,日照多,蒸發大,是一年中的相對干、熱期。

秋季:此時夏季風轉為冬季風,氣溫漸低,降雨明顯減少,天氣晴爽。有些年份副熱帶高壓勢力強,小股冷空氣不易南下,形成「秋老虎」天氣。9月下旬,有強冷空氣過境,出現「秋寒」(氣溫≤20℃)。11月以後,內陸山區已見初霜。

冬季:氣溫急驟下降,霜日漸多。內陸少數地方出現冰凍和雪,雨水稀少。1月份最冷,不論山區或沿海,月平均氣溫都在10℃以下。

自然資源

蕉城區,花崗石、高嶺土等非金屬礦產豐富。林、果、茶、牧、山場別具特色;溪河密布、水量充足,水電資源豐富;海域灘涂遼闊,水產養殖品種繁多。

文化藝術

霍童線獅

又稱抽獅,其流傳於閩東歷史文化古鎮霍童鎮,是一種獨特的民俗遊藝表現形式[2]。線獅表演主要通過藝人對線獅頭索、尾索及腮索的拉動和操縱來表現獅子的動作和表情,是一種具有獨特風格的喬裝動物的雜技節目,堪稱中華絕活。傳說隋代諫議大夫黃鞠公曾為霍童灌溉村田,造福子民,當地以舉辦「二月二」燈會的方式來紀念他,線獅表演是「二月二」燈會中最具特色的節目之一。

中國水密隔艙福船製造技藝

是福建沿海木船製造的一項重要的傳統手工技藝[3],就是用隔艙板把船艙分隔成各自獨立的一個個艙區,即每個艙區與艙區之間密閉而不相通。這樣的結構所起的作用是,被分隔成若干艙的船舶在航行中萬一艙位破損一兩處,不至於導致全船進水而沉沒。只要對破損進水的艙進行修補堵漏,可使船繼續安全航行。除此之外,船舶的功能主要是運載貨物,在有水密隔艙的船舶上,貨物可以分艙儲藏,便於裝卸與管理。

旅遊

蕉城區位於福建省東北部,北距溫州280公里,南離福州100公里。全區面積1537平方公里(其中海域面積170平方公里),總人口45萬多人,是寧德市人民政府所在地,是閩東的政治、經濟、文化、商貿中心和交通樞紐。

蕉城區地處中國東南「黃金海岸線」的中點,位居長三角、珠三角台灣三個經濟發達區的中心區位,是中國東南沿海各大經濟板塊產業承接的戰略要地和重要連接點,也是閩台區域經濟合作的重要基地。隨着閩東鐵路、公路、機場、碼頭建設的推進,「游在閩東,吃住蕉城」格局基本形成,蕉城逐漸成為寧德的旅遊集散中心。

蕉城區旅遊資源豐富,素有「佛國仙都,海上天湖,百里畫廊」之美譽。

乘坐動車,廈門出發到寧德需二至三個小時,福州出發僅需半個小時左右,寧德火車站位於蕉城區。交通十分方便。

城區內古蹟眾多,有始建於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的天后宮,道光年間建成的蔡氏家廟,明代土堡涼亭,樹根包牆留扇門。

城西郊建戚繼光公園

有白鶴鼻山,山中有眾多歷代文人騷客所留摩崖石刻。東北郊有天王寺景區,鏡台山與南郊玉女峰為市區左弼左輔,玉女峰麓南漈山公園有飛瀑流泉、怪石奇岩。

始建於唐咸通九年(公元868年)報恩寺,寺內有兩座宋代石塔。城區大華路15號黃承志故居月爿坪(故居廳內懸掛牌匾五面以及兩道清光緒年26間聖旨)。

天后宮

媽祖廟)為1937年國共合作談判地點。

城區鵬程境中南路馬厝里14號的古民居-繡花樓,始建於萬曆年間(1573年~1619年)占地345平方米木構建築;西闊七間,進深四間,整個建築分大廳和繡花樓,兩部分;1992年12月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城區與太平天國事件有關的雲南按察使蔡步鍾之官邸——「廉訪第」。城區環城路宋紹興元年建成的城隍廟。除外還許多特色古民居,南廬、耐廬、恬廬、紫氣東來居等。城區正月游神分為鵬程境、鸞江境、鶴成境、登龍境、龍門境。

三都澳

位於寧德市東南部,為閩東沿海的「出入門戶,五邑咽喉」,澳內水深波平,島礁形態各異,峰奇石怪。在綿延 1.84 萬公里的中國黃金海岸線中部,它就是「世界少有,中國第一」的天然深水良港[4],被譽為「海上天湖」。三國時,孫吳政權在這裡造船;明嘉靖時,戚繼光在這裡平倭漳灣橫嶼(洪水島)是戚繼光抗倭勝利紀念地;清朝在這裡建立大清帝國電報局;孫中山的《建國方略》要把這裡建成東方大港。如今的三都澳不僅是世界著名的天然良港,還是聞名遐爾的旅遊風景區。

三都澳旅遊區景點多集中在三都澳東南部,可分為斗姆島景區、福海關遺址景區、青山景區、筆架山景區和雞公山景區五個部分,此外還有海上漁城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三都軍港觀賞和海上景觀游賞等三大遊覽點。

【福海關遺址景區】[哥特式教堂]——[修女院]——[福海關]

【斗姆島景區】「天人合一」——「仙趾石」——「斗姥神像」——「金鼠跳崖」——「斗姥亭」——「斗姥廣場」——「斗姥迷宮」——「海濱棧道」——「螺殼岩」——「知海亭」。

霍童鎮

位於蕉城區西北緣,全省八大水系之一的霍童溪自西北向東南貫穿全境。歷史上是屏南、周寧等縣的重要交通通道和水運樞紐。距今三千至四千年的夏、商時期,就有人類在此居住。據《寰宇》昔有仙人霍桐住霍桐山,在唐天寶六年(747年)改霍桐山為霍童山。從初唐至北宋期間,曾三次被朝廷敕封為「天下第一洞天」,是中國東南道教之發祥地。霍童溪兩岸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古街、文昌閣、黃鞠故里、邑坂八卦村等古建築群。霍童鎮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國家級生態鄉鎮。霍童線獅、霍童鐵技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二月二」燈會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14年霍童古鎮入選中國十大最具影響力名鎮,中國十大最具影響力驢友好評。

支提山

位於寧德市蕉城區西北部的霍童鎮,總面積為78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積占5平方公里,地處鷲峰山脈中段南麓,山嶺縱橫交錯,山峰險峻,其間植被茂密,古樹參天,種屬繁多。共有8個植被類型,141群系,100多科,500多種類。其中,有名的古樹有虎貝的杉木王、霍童石橋古香樟古榕樹。支提山方圓百里,群峰拔地,層巒疊嶂,溪澗縱流。有99座山峰,山巒綿亘25公里,俯瞰全景,呈千葉蓮花狀,佛界稱之為蓮花藏世界。唐末列為中國名勝「三十六洞天」之一,明代永樂帝題贈「天下第一山」,支提寺(華嚴寺)為全國佛教重點寺院。

支提山是天冠菩薩道場,歷史上與華夏四大名山齊名,為我國佛教之聖地;葉飛曾志陳挺等革命先輩都在九都「蘇區」留下了光輝足跡,支提寺是中國工農紅軍閩東獨立師誕生地,現已列入國家「十二五」紅色旅遊規劃;支提山川靈氣,遠近有九十九峰,古稱「閩國東嶽」,現為東南沿海的天然動植物園,已成功申報國家級森林公園

支提山還蘊藏着眾多形狀與名稱交融的峰巒,如菩薩、維摩、帝釋、幢幡、缽盂、寶蓋、懸鐘、合掌等,惟妙惟肖,組成一幅莊嚴佛國的天然畫卷。天然石窟的那羅岩,上無片瓦的那羅寺嵌在石窟之中,被佛界贊為「震旦佛窟」。幽雋多姿的辟支岩,石壁連亘十餘里,有羅漢洞、靈源洞、雨花岩、珍珠簾、「千聖同居士」摩崖等為「辟支佛地」。原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支提山親筆題寫 「中國支提山」。支提山有華嚴寺那羅寺辟支寺金燈寺,有天冠菩薩道場和毗盧遮那佛

支提山省級風景名勝區

距蕉城區40公里,佛教經典《華嚴經》載:「東南方有名曰支提,有天冠菩薩與其眷屬一千人常住說法」,故稱支提山為天冠菩薩道場。歷代僧侶多雲遊此地,盛時住僧千餘人,一度顯赫江南,蜚聲佛教界。這裡的支提寺是閩東僅有的全國佛教重點寺院,也是國家認定的「福建歷史名剎」之一。明代以來,支提山被譽為「仙巢佛窟」。境內的霍童是道教的聖地,東南道教的發祥地,歷代修真道士探秘於此,道家認為在此修行是最好的神仙洞府。支提山整個名勝區分為支提勝場景區、古瀛仙池景區、霍童洞天景區和那羅辟支四大景區。

推薦景點:[霍童溪]——[華嚴寺]——[睡美人]——[支提山]——[華陽宮]——[文昌閣]——[鶴林宮]——[仙岩寺]——[明清古街]——[線獅館]——[厘頭館遺址公園]——[黃鞠故里]——[山下村桐油坊]—[莒洲]。

上金貝「中華畲家寨」景區

位於福建省寧德市蕉城區金涵畲族鄉上金貝村,距寧德市中心6公里,海拔325米,人口303人,是一個具有悠久人文歷史的村落。目前上金貝已擁有「全國文明村」、「福建省4星級鄉村旅遊經營單位」、「寧德最美十大鄉村之一」、「寧德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範村」、「國家AA級景區」等榮譽和稱號。上金貝「中華畲家寨」景區是在上金貝村進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基礎上創建起來的一個景區,充分利用了原有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這裡自然環境優越,畲族風情濃郁,景區內開發有葡萄溝、觀賞荷花池,向日葵蜜柚等農業高科技示範園和農事體驗區。

畲族風情文化

上金貝村是一個純畲族的行政村,畲族文化底蘊深厚,傳統習俗保存完好,畲族服飾琳琅滿目,畲家美食獨具特色,每年農曆三月三這天當地的畲族群眾都要穿着傳統畲族服飾,表演特色舞蹈,對唱純樸畲族民歌。畲族文化是該景區的核心內容,也是其競爭力之所在。

歷史探秘

近年在上金貝村的後山發現一座似塔似墓的古墓,其舍利塔上刻有:「御賜金襴佛日圓明大師第三代滄海珠禪師之塔」,經多方考證和諸多實物佐證,專家認為,古墓塔碑上刻的那個「御賜金襴佛曰圓明大師第三代滄海珠禪師」,真實身份就是明代「靖難之役」之後倉惶出逃、不知所蹤的明朝第二位皇帝建文帝。由此揭開了600多年來的一個歷史謎案,引起史學界的關注,而該古墓也成為人們歷史探秘的熱點。在古墓的不遠處有一座始建於唐朝年間的古剎「金鄁寺」,有證據表明建文帝曾隱身在此出家。而圍繞着寺廟的是古人吟詩稱頌的「金貝十奇」的景物。

洋中鎮——千年古鎮 文獻之里

洋中鎮位於福建省寧德市蕉城區西部,鎮區所在地海拔340米,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山清水秀,是蕉城區西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交通的中心,是以生態農業及加工為主,集商貿、旅遊休閒為一體的宜居城鎮,素有「寧德好西鄉」的美譽。2016年,洋中鎮被認定為福建省省級歷史文化名鎮。

洋中水利風景區擬劃分為管理服務區、夢裡水鄉休閒區、古村落文化展示區、水生態涵養保護區、休閒農業觀光體驗區、濱水休閒帶等六大塊,整合開發龍潭瀑布、林坂水庫、三溪水利自然景觀,打造宜居的城市水環境,形成集歷史文化展示、特色農業觀光體驗、濱水休閒遊憩、水利科普教育、水上娛樂、康體休閒等為一體的綜合性水利風景區。景區按照科學合理開發,現已建成「夢裡水鄉」休閒園、北洋現代農業觀光園、好西鄉廣場、小長潭、影視基地等。

東山村,舊名東山下,是福建省首批省級傳統村落[5]。地處洋中鎮鎮區東部,寨頂山西南麓。村落整體格局為坐南朝北、依山而建,村落南面和東面為山體,北面為農田和河流、西面為河流,布局獨特。因地制宜、依山而建,建築沿着山體層層升高。整體村莊布局呈太師椅,是擁有1000多年歷史,3000多人口的古村落,是一個美麗而古老的地方。村落依山而建,三面臨水,東皋十景有「東山月霽」、「環水波光」、「花洲魚泳」、「大坂耕耘」四景在東山。現存幾十座保留較完整的明清時期古民居、東山古街、古戲台等人文遺珍。古建築有柳州祠、古戲台、聖母宮、狀元及第、六扇房、紅白大廳等。村裡有民間藝術鐵技、陳靖姑信仰等民俗。歷史上有南宋陳紀陳汜陳彬陳璣陳華等名人。

榮譽記錄

2019年1月,蕉城區被認定為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

視頻

蕉城區 相關視頻

2018寧德市蕉城區婦聯三八婦女節集錦
蕉城區仁愛慈善協會紀實片
蕉城區體育館:凸顯活力蕉城主題 準備就緒迎接省運
蕉城區水際村:走進傳統村落 享受古村魅力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