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支提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支提山位於寧德市城西北50公里,南距福州市127公里。虎貝鎮區東北側,與寧德第一旗山為鄰,「支提」為梵文「聚集福德」之意。而處於支提山西的支提寺,是整個霍童山的中心,也是支提出觀賞勝景的中心。遊客先乘車到寧德市,再轉車到景區。 [1]

氣候類型

亞熱帶季風氣候

景區特色

霍童支提山共分4個遊覽區,即:支提勝場、瀛洲擊水、霍童洞天和那羅延窟。支提寺建於宋開寶四年(971年),歷代重修,歷朝帝王敕賜寺名,5次欽差太監賜物修寺。現存有御賜文物如「千聖天冠」鐵佛、「鎏金大毗盧」銅佛以及佛教經書等。1983年4月9日經國務院批准,列為全國佛教重點寺院。支提寺所處的支提山,海拔800多米,周圍聳立99峰,全山有700多個景點,被列為「支提勝場」一組景區。

「支提山國家森林公園」面積2299.93h㎡,森林覆蓋率達91.49%,是天然的大氧吧。公園內「峰峻、谷幽、水秀、瀑奇」自然景觀獨特。被明永樂皇帝御賜「天下第一山」的支提山與普陀山、九華山、五台山、峨眉山等華夏佛教四大名山齊名,有千年古剎華嚴寺,是天冠菩薩道場,為我國佛教聖地,有「不到支提枉為僧」之說。支提山又是中國工農紅軍閩東獨立師成立地,素有「紅色聖地,蘆盪火種」之稱,葉飛等老一輩革命家在桃花溪等留下足跡,是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又是省級風景名勝區。

位於支提山下的洪口鄉莒洲村,古稱瀛洲。由莒洲村順流而下至霍童鎮的溪水,全長20公里,船過九曲三十瀨,時而水平如鏡,時而急湍奔流,但有驚無險,曲折多變。沿岸有勒馬回朝、金鐘覆地、半卷珠簾、新婦下轎、龍珠浮動、魚溪聖井、雙虹飲洞和黃蜂出洞等八大景觀。被列為「瀛洲擊水」一組景區。

霍童山山高崖奇,那羅寺、辟支岩和百丈岩構成特別的景點。那羅寺位於虎貝鄉,始建於唐代,寺為木架兩層結構,上無片瓦,實為岩中奇寺。辟支岩由羅漢洞、古佛塔、狐猿叫月、五鳥攀枝、九龍盤、開法台、觀音織布等景點組成。其中以「珍珠簾」最佳,山泉自岩頂噴下,隨風縹緲,如萬斛珍珠散落於人間。被列為「那羅延窟」一組景區。

霍童支提山附近景點甚多,如從上海出發,可作上海——霞浦三沙留雲——福鼎太姥山——福安福春溪(或白雲山)——霍童支提山——寧德三都澳——福州九日游。

歷史上的霍童山,其地理範圍包括今霍童、九都、虎貝等鄉鎮境內幾十座山峰組成的群山,清代縣誌稱,「其山高二十餘里,延袤五十里,起十二都而綿亘及數都,氣勢所開不可究竟」。歷史上道教與佛教先後傳到這裡。

清代縣誌又稱,「支提山,在十二都霍童之西,四面高聳,中有坦地,寺建其間,群峰環繞,狀似蓮花」。而清代《寧德支提寺圖志》稱支提山:「深谷寒岩,遠近羅列,凡九十九峰綿亘幽深,人跡莫至,杖履所及者四十有八峰」。

可見,歷史上關於支提山的地理範圍有不同的說法,但大體上延用《寧德支提寺圖志》的地理概念,因而,以「霍童支提山」並提,較為準確。

山為道教名山。自秦漢,再歷六朝,有諸多道教人士到霍童山修煉。較為有名的道士有三國時期的葛玄和弟子鄭思遠,東晉時期的鄧伯元、王玄甫、褚伯玉、南朝梁時的陶弘景、唐代的司馬承楨、宋代的白玉蟾等人。唐末五代《洞天福地岳瀆名山記》等道教重要典籍將霍童山列為天下三十六小洞天的第一洞天。建於南朝梁大通二年(528)的霍童鶴林宮,是閩中最早的道觀(《福建通史》主編徐曉望),這充分表明了霍童山在福建早期道教傳播發展歷史上的特殊地位。鶴林宮於明代被洪水沖毀,但還有遺蹟,特別是鶴林宮遺物,一方篆刻「霍童洞天」的石碣留存到現在,更是道教曾經在霍童輝煌一時的鐵證。

同時也是佛教名山,稱為「支提山」。佛教傳入這裡,應當在唐代之前。其中,小支提寺創建於唐咸通九年(868);仙岩寺始建於唐咸通二年(861)相傳甘露寺始建於南朝。但真正使支提山名滿天下的還是支提山華藏寺,俗稱「支提寺」。支提山華藏寺,全國重點寺院,佛教經典《華嚴經》載,這裡是天冠菩薩顯身說法的道場。

閩東獨立師紀念地——支提寺。1934年9月,閩東特委為建立閩東紅軍主力,將閩東紅軍獨立第二團和十三團會合於支提山華嚴寺,成立閩東獨立師。師長馮品泰,政委葉飛,副師長賴金標。獨立師下轄3個團,2個獨立營,共1600餘人,900多支槍。

經過艱苦的三年游擊戰爭,1937年底,閩東紅軍在桃花溪村集結點編,又以「國民革命軍福建抗日游擊第二支隊」的名義在石堂整訓,後來轉到屏南縣棠口待命,1938年初春,全軍改編成新四軍第三支隊第六團,共1380名健兒,奔赴抗日前線。此後,這支部隊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不斷發展,屢立戰功,創下豐功偉業,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二十集團軍的前身,被譽為「鐵軍」。支提寺是漢傳佛教全國重點寺廟,福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寺前建有閩東獨立師成立紀念亭、碑。[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