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新市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马鞍山新市镇 |
---|
|
马鞍山新市镇(Ma On Shan New Town)是香港以住宅为主的区域,地区行政上属香港十八区的沙田区,得名自区内同名山峰。
马鞍山新市镇是沙田新市镇的扩展部份[1];不过马鞍山新市镇的发展比较晚,城市规划大不相同,因此与同样于1980年代开发的天水围新市镇及将军澳新市镇同属“第三代新市镇”。
历史
马鞍山曾发现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三,四千年前)及南宋时期的文物。一九八零年代前,该地仍是一个小村落,村民从事农业、渔业等传统乡村经济活动。近代日本企业来到这里开采磁铁矿(Magnetite),使马鞍山顿时成为矿业重镇,鼎盛时期有几千名工人在此居住。[2]但到了1970年代石油危机,开矿成本大增,加上香港政府决定开发马鞍山为新市镇,矿场也随之于1976年关闭。
马鞍山新市镇发展始于1980年,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发展,马鞍山以成为屋邨、商场林立的新市镇。
地理
马鞍山位于沙田区东北部,与沙田本区以梅子林路为分界线。马鞍山以东与西贡北(行政区划上属于大埔区)的十四乡相邻。另外在1866年的清朝地图《新安县全图》中,已出现“马鞍山”及“沙田”两个名字。
马鞍山三宝
- 铁矿:马鞍山铁矿(Iron Ore)藏量估计超过700万吨,1950至70年代开采的铁矿主要出口至日本。
- 杜鹃花:香港杜鹃(Hongkong Azalea Rhododendron)于1851年在香港发现,但被误认作另一品种,直到1930年才以香港为新种命名。花期在四月,花白至淡红色。仅见于马鞍山及其他几处地点。马鞍山其他品种的原生杜鹃还有毛叶杜鹃(Champion's Rhododendron)、华丽杜鹃(Mrs. Farrer's Rhododendron)、羊角杜鹃(Westland's Rhododendron)、南华杜鹃(South China Rhododendron)和红杜鹃(Red Azalea)。在2006年开始由沙田东一分区委员会、沙田民政事务处、土木工程拓展署、康乐及文化事务署、马鞍山民康促进会、九广铁路公司、沙田区中学校长会及沙田区小学校长会联合举办“马鞍山杜鹃花节”,推展杜鹃花成为马鞍山的地区象征,活动包括在绿化带及屋苑种植杜鹃花、摄影及绘画比赛及展览等。
- 黄麖:实为赤麖或赤麂(Muntiacus muntjak),台湾称为山羌,小型偶蹄目鹿科麂亚科动物,生长于华南地区包括香港,西至印度、巴基斯坦及阿富汗,雄性有小角及獠牙,喜栖息于树林内及高草丛中,以树叶和地下根或茎作食物,间中会吃树皮,独居,当受惊时或繁殖季节都会发出一种奇怪的叫声,俗称鸣鹿(Barking Deer),生性胆小,香港曾有被困的赤麖于围捕时活活吓死的纪录。[3]
宗教建筑
- 马鞍山圣方济堂
- 中国基督教播道会安福堂
- 基督教香港信义会
- 中华基督教会合一堂马鞍山堂
- 马鞍山浸信会
- 循道卫理马鞍山堂
房屋及社区设施
马鞍山
马鞍山有自己的“镇中心”地带[4],原计划于恒安邨以北设置,现在港铁马鞍山站附近集中镇内主要设施,包括大型商场群落、市镇公园、海滨长廊、体育馆、游泳池、公共图书馆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