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陈达儒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陈达儒
出生 陈发生Tân Huat-sing
(1917-02-10)1917年2月10日
台湾日治台北厅大加蚋堡
逝世 1992年10月24日(1992-10-24)(75岁)
台湾台北市中山区马偕纪念医院
死因 罹患癌症病逝
国籍 台湾日治
中华民国
民族 台湾人
语言 台语日语华语
教育程度 总督府警察官司狱官练习所
职业 作词家企业家
知名作品 白牡丹青春岭心酸酸
安平追想曲港边惜别南都夜曲
奖项 1990年金曲奖特别贡献奖

Template:Infobox Hokkien name 陈达儒(1917年2月10日-1992年10月24日),幼名陈发生,是一位出生于台北艋舺流行歌谣作词家[1]

他一生创作约300篇歌词,其代表作为〈白牡丹〉、〈青春岭〉、〈心酸酸〉、〈安平追想曲〉、〈青春悲喜曲〉、〈港边惜别〉、〈南都夜曲〉等。此外,他曾在1989年获颁第1届金曲奖特别奖。

生平

早年生活

陈达儒生于台湾日治时期台北艋舺清水祖师庙附近。除了接受“公学校”的日文教育外,父亲还安排他到私塾修习汉文。在当时的学校里面,台湾子弟如果以台语交谈而被日本老师发现的话,轻者痛斥一番,重者便是以巴掌击面惩罚。少年时期的陈达儒便对台语如此遭到欺辱而感到深深的不平,于是他便下定决心利用晚上不断研习汉文,前后长达三年的时间。

加入古伦美亚

1930年代的台湾,在日本人所经营之古伦美亚唱片公司的积极提倡与主导之下,台语流行歌曲已经逐渐有了不错的销售成绩。因此,博友乐、泰平、胜利唱片等其他公司,也有了在流行音乐市场上争得一席之地的雄心。1935年,当时的胜利唱片公司聘请了毕业于东京上野音乐学校(今东京艺术大学前身)的“台湾新音乐之父”张福兴主持文艺部,另外更邀集了当时已由医学院毕业、有“歌人医师”之称的林清月担任歌词创作和遴选工作。由于他们所征集的歌词略嫌不合时宜,所以所制作发行的唱片,仍迟迟无法和古伦美亚唱片公司所推出的作品相比。为此,文艺部开会检讨而企图挽回颓势,于是张福兴便推荐当时正居住在他家对面的陈达儒,而且频频肯定陈达儒的文笔。

于是当时年仅19岁的陈达儒就在张福兴的鼓励下,首次写下了〈女儿经〉、〈夜来香〉……等约五首歌词。林清月医师经过仔细审核之后,认为这位年轻人的遣词用字已然拥有大师风格,于是便陆续采用,并分别交由苏桐陈秋霖两人进行谱曲工作。灌录成唱片发行之后,市场反映果然相当不错。至1936年,陈达儒的歌词创作数量,几乎已经囊括了胜利唱片三分之二以上的曲目,成为当时胜利唱片视若瑰宝的台柱人物。

不管是描述怀春少女心声的〈白牡丹〉、恋情绵绵的〈青春岭〉、含情脉脉的〈日日春〉,甚至是幽怨凄清的〈双雁影〉、〈送出帆〉、悲戚悱恻的〈心酸酸〉、〈悲恋的酒杯〉……等等,这些歌曲都在当时的台湾造成一阵轰动。几乎令人不可置信的是,当时的陈达儒才20岁而已。

与陈达儒合作过的作曲家相当多,除了苏桐之外,还有吴成家谱曲的〈阮不知啦〉、〈心茫茫〉、〈港边惜别〉,陈秋霖谱曲的〈白牡丹〉、〈满山春色〉、〈中山北路行七摆〉,郭玉兰的〈南都夜曲〉等。他们的合作虽然造就了台湾创作歌谣的荣景,却也让日本政府倍感压力。

失业及担任警察

1938年,随著中日战争的爆发,日本台湾总督府对台湾的统治,也愈发严苛。由于对皇民化运动的积极推动,日本政府强迫台湾人日本话、穿日本衫。唱片业者也因为受到战争影响而纷纷歇业。这些靠写歌糊口的人,生活无著,只好各寻出路。苏桐背起洋琴,跟著卖药团四处卖药表演维生。陈达儒则全家疏散到坪林,并决定进入“总督府警察官司狱官练习所”就读。从警校毕业后,陈达儒被分配到乡下当警察,一直到二二八事件后,才辞去警察的职务,一生未再复职。

战后发展

二次大战结束后,百业萧条,做为一个文人,想找工作谈何容易,一家人的生活却不能弃之不顾,陈达儒只好重操旧业,再提笔写歌词。当时歌曲的流传,要靠广播电台的放送、与歌星在各地庙埕、广场卖唱。陈达儒以“新台湾歌谣社”的名义发行歌本,委请苏桐、陈水柳等老友,或随卖药团,或随歌舞团,在台湾各地弹唱,推销这些歌仔簿。前后共出版十馀本,收入虽然有限,倒也过得心安理得。

1950年代,台语歌谣已经慢慢走向下坡。归纳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国民政府全力推行北京话,华语歌曲逐渐垄断唱片市场。另一方面,大多数日治时代的台湾歌谣,也被政府当局认为曲调过于悲伤,而被下令禁止在传播媒体上播出。眼见台湾歌谣已被压制得无力回天,陈达儒在1954年以后作品就锐减,最后弃歌从商,服务于食品业,先后担任过味全食品经理、味王高级顾问、味新公司副总经理,最后在珍丰文祥食品厂(子母牌婴儿食品制造商)关系企业珍丰冷冻公司副总经理职位上退休,在企业经营上,发挥另一项长才。

1989年,中华民国新闻局主办的首届金曲奖颁发“特别奖”给陈达儒,对他在台湾歌谣界的贡献,给予最高的敬意和肯定。

1992年,陈达儒因癌症病逝于马偕纪念医院台北院区,享年75岁。

代表作

  • 〈白牡丹〉(1936年):陈达儒/词;陈秋霖/曲
  • 〈心酸酸〉(1936年):陈达儒/词;姚赞福/曲
  • 〈悲恋的酒杯〉(1936年):陈达儒/词;姚赞福/曲
  • 青春岭〉(1936年):陈达儒/词;苏桐/曲
  • 〈农村曲〉(1937年):陈达儒/词;苏桐/曲
  • 南都夜曲〉(1938年):陈达儒/词;郭玉兰/曲
  • 〈什么号作爱〉(1939年):陈达儒/词;吴成家/曲
  • 〈港边惜别〉(1939年):陈达儒/词;吴成家/曲
  • 〈青春悲喜曲〉(1950年):陈达儒/词;苏桐/曲
  • 安平追想曲〉(1950年):陈达儒/词;许石/曲

参考出处

(按照作者姓氏汉语拼音顺序排列)

  • 蔡育书,nd,台湾歌谣界的才子 陈达儒 [online]。台南:国立台南艺术学院生态保育社。[引用于 2005年1月14日]。全球资讯网网址:[1]
  • 陈艳秋,1983,台湾民谣作词泰斗:陈达儒。台湾文艺:180-202。
  • 郭丽娟,2001,不愿旋枝出墙围:台湾歌谣界的才子陈达儒,见源杂志 [online]。新竹市:国立清华大学TEENS'清蔚园。[引用于2004年12月28日]。全球资讯网网址:[2]
  • 王英钦,2001,台湾流行歌的历史,见共和国杂志 [online]。台北:台湾独立建国联盟。[引用于 2005年1月14日]。全球资讯网网址:[3]
  • 文静,2001,陈达儒,见源杂志 [online]。新竹市:国立清华大学TEENS'清蔚园。[引用于2004年1月14日]。全球资讯网网址:[4]


相关条目

外部连结

参考资料

  1. 陈达儒   ,名人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