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聂拉木县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聂拉木县隶属于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喜马拉雅山与拉轨岗日山之间,东、北、西三面分别与定日县昂仁县萨嘎县吉隆县四县交接,南与尼泊尔王国毗邻,属高原温带半湿润气候区,县内有黄金宝石等矿产资源。

聂拉木县辖2个镇、5个乡,面积7700平方公里,人口2万人,其中有汉族回族藏族等少数民族。境内有洛子峰佩枯措等景点,曾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县”、“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养老保险先进集体”等称号。

自然地理

聂拉木地处祖国西南边陲, 喜马拉雅山脉拉轨岗日山脉之间,是西藏自治区边境县之一。

聂拉木县隶属于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地处东经85°27′~86°37′,北纬27°55′~29°08′之间。喜马拉雅山与拉轨岗日山之间,东、北、西三面分别与定日县昂仁县萨嘎县吉隆县四县交接,南与尼泊尔王国毗邻,面积8684.39平方公里。

聂拉木县地处喜马拉雅山区,由南至北可分为5个地貌类型区:喜马拉雅山南麓高山峡谷区;喜马拉雅高山区佩柘错高原湖盆区;琐断陷谷区;拉轨岗日高山区。属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有雪布岗和希峰两个核心保护区。最低点为中尼边境54号界桩,海拔仅为1433米;最高点为海拔8012米的世界第十四高峰——希夏邦马峰。

水利资源极为丰富,有朋曲河波曲河门曲河藏拉河等河流。波曲河终年水流湍急,环城至 樟木镇流向尼泊尔汇入印度洋。

聂拉木县以喜马拉雅山脉主脊线为界,可分为南北两大气候类型区。南区以樟木镇为主的气候特征是:气温高,雨量大,年均气温在10—200C之间,降水量为2000—2500毫米,无霜期250天左右。北区的气候是:高寒,干旱少雨,年均气温为3.50C,县城至亚来乡降水量为1100毫米。通拉山以北4乡降水量为200毫米至300毫米,北区无霜期113天。

属高原温带半湿润气候区,气温偏低,冬季寒冷。南北高差悬殊,气候差异大,南部温暖湿润,北部干冷。降水较充沛,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日照充足,无霜期短。年日照时数2638.9小时。年无霜期170天左右。年降水量617.9毫米。

人口民族

截止2005年底,聂拉木县近2300户、1.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2万人,藏族人口1.3万人,夏尔巴人(不在中国56个民族之列)900余名。

聂拉木县居住民族分别是藏族汉族回族土家族夏尔巴人尼泊尔人以及卡查儿(藏尼混血儿)。其中藏族人口1.3万人,占全县总人口86.7%。

交通概况

聂拉木县交通比较便利,被称为“旅游黄金线”的中尼公路(国道318线)纵贯全县3乡2镇,是全县和全区一条重要的经济动脉。全县基本形成了县村三级公路网。座落在樟木镇的聂拉木口岸是区内唯一的国家级路对外通商口岸,距聂拉木县城仅30公里。县城驻地聂拉木镇充堆村距日喀则市443公里,距拉萨市780公里,距尼泊尔首都140公里。

建制沿革

聂拉木——汉语意为“地狱之路”。元朝时,属中国的行政区域受中央管辖。

德佑二年(1276年),为阿里的一个行政区。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正式受乌思藏地方政府管辖。

乾隆十六年(1751年),清政府废除西藏藏王制,建立地方噶厦政府,设立聂拉木宗,属阿里辖区。

1959年,西藏工委决定,取消旧政府。

1960年,正式建县,划归日喀则地区管辖。

2014年6月26日,日喀则撤地设市,聂拉木县属于日喀则市。

2018年10月,聂拉木县脱贫摘帽。

行政区划

截止2013年,聂拉木县辖2个镇、5个乡:聂拉木镇樟木镇亚来乡、琐作乡、乃龙乡、门布乡、波绒乡。

自然资源

水资源

聂拉木县境内分布着众多的河流和冰川湖泊水利资源丰富,主要河流有波曲河朋曲河,朋曲河流经北部的部分乡,由西向东流入定日县境内,水域面积103万亩。

植物资源

聂拉木县境内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其中药用植物繁多,主要盛产虫草贝母当归雪莲等130余种名贵药材。

动物资源

聂拉木县主要有獐子雪豹小熊猫藏雪鸡黄羊藏野驴等100余种。

矿产资源

截止2008年,聂拉木县有黄金宝石等矿产资源。

经济建设

随着2000年聂拉木口岸行政体制的进一步理顺,口岸规模得到进一步扩展,经济和社会效益更加显著。2000年口岸贸易额突破10亿元人民币大关。水利资源极为丰富,有朋曲河、波曲河、门曲河、藏拉河等河流。波曲河终年水流湍急,环城至樟木镇流向尼泊尔汇入印度洋。全县有水电站3座,总装机容量2560千瓦;有邮电局两所,电信局两所,樟木邮政局还办理国际邮信投送业务,县城和樟木镇有程控电话1300余门;金融机构6个,县城有农行支行,樟木镇中国银行支行,可办理国内外一切资金往来业务;设有广播电视台和各乡镇广播电视单收站、电影放映队5个,新华书店1个、图书馆1个,文化馆一座;三所医院及各乡镇卫生所;1所中学,4所公办完小以及3所民办小学。自中央第三、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山东省烟台市共派出四批援藏干部到聂拉木,他们带来了资金、技术和新的思路、观念,使聂拉木县经济社会快速向前发展。通过近十年的对口支援,有力促进了聂拉木县的发展。2004年,全县GDP达13700万元,财政收入505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430.28元,分别比援藏之初的1995年增长792.8%、100.08%和100.05%。第四批援藏干部进藏后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了总奋斗目标:3年内落实援藏资金(物资)不低于2700万元;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农牧民人均收入分别递增30%、27%、11%以上;消除800万元的县级财政赤字;争取在地区考评中位次前移。确定了援藏工作思路:把握好“四个结合”和“四个关系”。即远近结合,处理好输血扶持与造血扶持的关系;财智结合,处理好资金援助和智力援助的关系;内外结合,处理好援藏推动和自身推动的关系;点面结合,处理好重点突破和统筹发展的关系。  

确定重点投资领域:实施投资工程,拉动经济增长;实施民心工程,推动社会进步;实施财源工程,打牢发展支柱。聂拉木县制定了《聂拉木县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大力扶持乡镇企业发展。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意见》,制定了具体的优惠政策,县液化气站、樟木地毯厂和投资2000万元的温州商贸中心落户在聂拉木县,有力推动了私营经济的发展。聂拉木县藏药厂作为龙头企业。其销售网点分布全国十几个大中城市,生产的“珍珠七十”、“仁青常觉”在1995年农业部举办的中国乡镇企业出口产品博览会上获得优质产品奖。经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山东省烟台市的无私援助,近年来发展迅速,年生产能力达1亿元以上。聂拉木县,人杰地灵、民风淳朴,人们热情好客、豪爽大方。 

这里有优美的自然环境,有丰富的资源条件,有独特的地域优势,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有宽松的政策环境。开放的聂拉木非常欢迎广大旅游爱好者旅游观光探险,欢迎广大有识之士建功立业,开创属于自己的事业。

城镇建设

聂拉木县城镇建设发展迅速,基础设施齐全,服务功能日趋完善。2003年列入国家“兴边富民”行动县。2005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达到5102万元,粮油总产量6648万吨,农牧民人均收入2711.1元。在318国道的终点樟木镇有聂拉木口岸,是西藏自治区唯一的国家一级陆路通商口岸。国家、自治区、地区及部分省市在樟木镇设立了分支机构及贸易单位,初步显示出现代化城市的雏形。设有海关、商贸边检、医院、学校、藏胞接待办、外事旅游等30多个单位。在这里商贾云集,商品琳琅满目,边境贸易活跃,南来北往的客人多汇于此,素有西藏“小香港”的美誉。

社会事业

文化事业

截止2013年,聂拉木县县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98%,完成全县44个行政村的农家书屋,17座寺庙书屋和1个部队书屋建设,17座寺庙“舍舍通”已完成全覆盖。为边远农牧民群众放映影片1120场次,观众人数达7万余人次。

社会保障

2013年,聂拉木县足额兑现各类民生资金,共发放草原生态补偿机制奖励资金1249.92万元、边民生活补助852.6万元、生态公益林补偿金371.87万元、农村医疗救助资金96.21万元;发放农村低保230.73万元、城镇低保152.48万元。

教育事业

截止2010年,聂拉木县有各级各类学校8所。2013年,聂拉木县投资完成了110万元的亚来乡教工宿舍工程和180万元的波绒乡中心小学附属幼儿园工程。初中入学率达到97.6%,巩固率98.5%。

医疗卫生

截止2013年,聂拉木县有各类医疗机构3个,医务人员63名,床位30多张。各乡有卫生所,各村有卫生员,基本形成了三级医疗卫生网络。农牧民合作医疗工作进展顺利,聂拉木县参合人数达15959人。基层医疗条件不断改善,开展白内障手术51例,康复51例,筛查出唇裂患儿1名,筛查先天心脏病患儿1697人。为2513名农牧民群众和108名僧尼免费进行了健康检查,并建立档案。

基础设施

2013年,聂拉木县共落实扶贫项目22个,总投资达到1451万元,资金到位率达到100%。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实施完成总投资1042万元的人居环境政治工程;完成总投资476万元的边境地区自然村新建村级活动场所17座。并在聂拉木镇和樟木镇开展了合作组织扶持资金及收益分配规范化管理试点工作,全县合作组织逐步向规范化迈进,全年共实施合作组织项目14个,投入使用12个。

夏尔巴人

简介

夏尔巴人是聂拉木县一个比较特殊的民族,夏尔巴人,藏语的意思是“来自东方的人”。夏尔巴族人与中国的藏族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他们操藏语方言,主要居住在尼泊尔北部的高山地带。中国西藏现也有不少夏尔巴族人。从事登山活动的多是尼泊尔的夏尔巴人。夏尔巴人是尼泊尔和印度锡金邦的山居民族,与菩提亚人(Bhutia)有亲缘关系。雪巴人属西藏文化和血统,操藏语方言,人数约120,000,以喜马拉雅高山上的挑夫著称。一位雪巴人的登山者诺尔盖(Tenzing Norgay)和希拉里(Edmund Hillary)爵士首次登上珠穆朗玛峰(1953)。

生活习俗

雪巴商人须翻山越岭把稻米运到西藏,换取食盐。除农业活动和牧牛外,雪巴人也做羊毛加工。主要居住在中尼边境樟木口岸的立新公社(包括雪布岗)和定结县的陈塘区。居住在中国境内的人口有12000多人。“夏尔巴”,藏语意为“东方人”。夏尔巴人有自己的语言,无文字,通用藏文。立新村夏尔巴人的语言,其语法结构与藏语基本相同;陈塘夏尔巴人的语言较杂,既有藏语、尼语、还有土语。夏尔巴人只有名字,没有姓氏,名字与藏族相似,但不冠房名。有种姓。立新村夏尔巴人的种姓有五种,即色尔巴、嘎尔札、撒拉嘎、茄巴、翁巴。陈塘分两种,即提嘎瓦、从巴瓦。夏尔巴男子穿羊毛织成的白色短袖外套,沿边镶有黑色羊毛,叫作“普都”。腰间插一把叫“果奔”的弯月形砍刀;女子穿色彩鲜艳的长袖衫,下身围一条花筒裙,外面罩一件手工制作的白羊毛坎肩,叫“帕多”,梳一根长长的带红穗的发辫,还喜欢戴金玉耳环。他们能歌善舞,音乐曲调悠扬而文雅,舞蹈动作与尼泊尔、巴基斯坦的一些民间舞蹈很相似。每逢节日或遇喜事,都要合家欢聚,一边饮酒,一边歌舞,常常通宵达旦。夏尔巴人聚居地靠近喜玛拉雅山区,海拔近5000米。长期的高山生活塑造了夏尔巴人与生俱来的登山天赋,他们也因作为珠峰向导逐渐为世人所知。他们自1921年受雇于英国队负责高山运输后,雇夏尔巴人登山成为传统。每年攀登珠峰时,最大的登山队就以“盟主”的身份召集各国队伍,出钱、出物,请夏尔巴人先行上山修“路”。夏尔巴人在没有任何装备的情况下,冒着生命危险,架设全长达7000米至8000米的安全绳。他们随身携带路绳爬到高处,将绳端用冰锥固定进千年岩冰,垂下的绳子,就可以起到导路、辅助攀爬和一定程度上保障队员安全的作用。有资料显示,夏尔巴人的血液中血红蛋白浓度高于常人。从上个世纪20年代起,夏尔巴人就为登山者充当向导和挑夫,他们体质好、抗缺氧能力强,吃苦耐劳,有许多人经过培训后会讲英语,又有登山技巧,几乎每支登山队伍中都有夏尔巴人。他们以生命为代价创下了“三个之最”:成功攀登珠峰人数最多,无氧登顶珠峰人数最多,珠峰遇难人数最多(约60人)。夏尔巴人在人类攀登珠峰史上功不可没,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风景名胜

酸奶湖

酸奶湖达惹措,藏语意为酸奶糊,位于西藏日喀则聂木拉县城西北7公里,有小路相通。湖泊面积不足0.25平方公里,但风景秀丽,其湖面呈卵圆形,深深嵌入山地中。湖边山坡上百花盛开,五百缤纷。尤令人赞美的是从湖的东南侧可以遥望西夏邦玛峰,碧蓝的湖水与雪山、蓝天构成一幅美不胜收的图画。[1]

洛子峰

洛子峰海拔8516米,为世界第四高峰。地处珠穆朗玛峰以南3公里处,他们之间隔着一条山坳,即通常所说的"南坳"。以山峰的北山脊与东南山脊为界,其东侧在中国西藏自治区境内,其西侧属尼泊尔王国。

佩枯措

佩枯措位于日喀则市聂拉木县境内,距定日县城250公里。佩枯措是日喀则市最大的湖泊,面积300多平方公里。佩枯措三面环山,地形开阔,鱼类资源丰富,湖岸有野马藏野驴藏羚羊仙鹤黄鸭灰鸭等活动。[2]

希夏邦马峰

希夏邦马峰海拔8012米,在世界上14座8000米级高峰中排名十四,也是唯一的一座完全在中国境内的8000米级山峰。这里是喜玛拉雅山脉现代冰川作用的中心之一,整个枯岗日山脉冰川和面积达6000平方公里的永久积雪,大多分布在希夏邦马峰周围。[3]

中尼友谊桥

中尼友谊桥在聂拉木县樟木口岸附近中尼界河上,海拔1800米,1964年建成,是一座横贯东西的钢筋混凝土大桥,连接羊八井至加德满都的中尼公路。桥宽8米左右,长45米。桥身两侧筑有低矮栏杆,在奔腾河水和密林掩映下,更觉玲珑美丽,庄重大方。

樟木口岸

樟木口岸距离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只有90多公里,因而许多境外游客把这里作为他们入藏或出藏的大门。樟木境内有世界第14高峰希夏邦马峰,有茂密的原始森林、奇特的冰川和几十个大小湖泊,还有许多名胜古迹可供观光旅游。

潘杰林寺

潘杰林寺位于县内江林村中尼公路旁,此地主要以米拉日巴修行洞“聂拉木主巴普”著称。洞内有奇特的大岩石和岩石柱,传说是米拉日巴在此修行前与弟子热穷巴神变的结果。潘杰林寺1675年由第五世达赖喇嘛创建。1984年县政府投资20万元又重新修建,寺庙大殿一层楼面积8个柱子,大殿门左侧为米拉日巴修行洞,封闭式的修行洞与整体寺庙建筑形成了统一的合体,潘杰林寺1959年前属拉萨市色拉寺敏扎仓管辖,寺内编制喇嘛为40名。县内江林村和曲乡村69道班附近分别有当年米拉日巴的修行洞。

著名人物

次仁曲珍

次仁曲珍,女,藏族,1910年出生,聂拉木县樟木镇人。从1965年起,连续46年,每日坚持在家中升国旗。她以这种最纯朴、最朴素的的方式表达了对党、对国家的坚定信念和无比忠诚。2008年次仁曲珍老阿妈被评为“自治区第一届爱国守法道德模范”;2010年,被日喀则地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评为“首届感动日喀则十大人物(集体)”之一。

贡布

贡布,男,藏族,中共党员,西藏聂拉木人,登山运动员、运动健将。1956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9年被选入中国登山队。曾当选为自治区革委会常委,中共西藏自治区第一届代表大会代表,西藏自治区政协第四、五、六届委员、常委,西藏自治区政协文化、体育、卫生委员会主任委员,西藏体育总会主席,全国人大第三、四届代表大会代表,西藏对外友好协会委员,西藏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副会长,西藏珠峰自然保护协会委员。1960年,贡布实现了人类首次从北坡登顶珠峰的壮举。

视频

聂拉木县新闻

视频

波曲河发源于西藏聂拉木县波绒乡

视频

我们要前往聂拉木县的樟木口岸

视频

中国最美最长的国道,你有走过吗?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