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水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水利

來自 搜狐

中文名:水利

釋 義:對水力資源的開發和防止水災

出 處:最早出處《呂氏春秋》中《孝行覽•慎人》

應 用:提供動力

水利一詞最早見於戰國末期問世的《呂氏春秋》中的《孝行覽•慎人》篇,但它所講的"取水利"系指捕魚之利。[1]

歷史記載

水利一詞最早見於戰國末期問世的《呂氏春秋》中的《孝行覽•慎人》篇,但它所講的"取水利"系指捕魚之利。

約公元前104~前91年,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寫成《史記》,其中的《河渠書》(見《史記•河渠書》)是中國第一部水利通史。該書記述了從治水到漢武帝黃河瓠子堵口這一歷史時期內一系列治河防洪、開渠通航和引水灌溉的史實之後,感嘆道:"甚哉水之為利害也",並指出"自是之後,用事者爭言水利"。從此,水利一詞就具有防洪、灌溉、航運等除害興利的含義。

現代由於社會經濟技術不斷發展,水利的內涵也在不斷充實擴大 1933年,中國水利工程學會第三屆年會的決議中就曾明確指出:「水利範圍應包括防洪、排水、灌溉、水力、水道、給水、污渠、港工八種工程在內。」其中的「水力」指水能利用,"污渠"指城鎮排水。進入20世紀後半葉,水利中又增加了水土保持、水資源保護、環境水利和水利漁業等新內容,水利的含義更加廣泛。

因此,水利一詞可以概括為:人類社會為了生存和發展的需要,採取各種措施,對自然界的水和水域進行控制和調配,以防治水旱災害,開發利用和保護水資源。研究這類活動及其對象的技術理論和方法的知識體系稱水利科學。用於控制和調配自然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以達到除害興利目的而修建的工程稱水利工程。

水利人類

作用

水是一切生命的源泉,是人類生活和生產活動中必不可少的物質。在人類社會的生存和發展中,需要不斷地適應、利用、改造和保護水環境。水利事業隨着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而不斷發展,並成為人類社會文明和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

原始社會生產力低下,人類沒有改變自然環境的能力。人們逐水草而居,擇丘陵而處,靠漁獵、採集和遊牧為生,對自然界的水只能趨利避害,消極適應。進入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後,隨着鐵器工具的發展,人們在江河兩岸發展農業,建設村莊和城鎮,遂產生了防洪、排澇、灌溉、航運和城鎮供水的需要,從而開創和發展了水利事業。

發展

18世紀開始的產業革命,帶來了科學和技術的發展。一些國家開始進入以工業生產為主的社會。水文學、水力學、應用力學等基礎學科的長足進步,各種新型建築材料、設備、技術,如水泥、鋼材、動力機械、電氣設備和爆破技術等的發明和應用,使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大為提高。而人口的大量增長,城市的迅速發展,也對水利提出了新的要求。19世紀末,人們開始建造水電站和大型水庫以及綜合利用的水利樞紐,水利建設向着大規模、高速度和多目標開發的方向發展。

水利工程曾包括在土木工程學科之內,與道路、橋樑、公用民用建築並列。水利工程具有下列特點:水工建築物受水作用,工作條件複雜;施工難度大;各地的水文、氣象、地形、地質等自然條件有差異,水文、氣象狀況存在或然性,因此大型水利工程的設計,總是各有特點,難於劃一;大型水利工程投資大、工期較長,對社會、經濟和環境有很大影響,既可有顯著效益,但若嚴重失誤或失事,又會造成巨大的損失或災害。由於水利工程具有自身的特點,以及社會各部門對水利事業日益提出更多和更高的要求,促使水利學科在20世紀上半葉逐漸形成為獨立的科學。

現狀

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隨着各國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以及系統論、控制論、信息論等新理論和電子計算機、遙感、微波通信等新技術的出現,水利事業進入蓬勃發展的新時期。但是在某些地方由於對水土資源的過量開發,或未能有效地進行保護,已造成惡果。例如:大量侵占江河湖泊水域,降低了防洪能力;濫伐濫墾森林草原,加劇了水土流失;工礦排放有毒廢水,污染了水源;超量開採地下水,造成了水源危機等。因此,水利又面臨許多新的課題。

通觀歷史,人類與水一直存在着既適應又矛盾的關係。隨着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人與水的矛盾也在不斷變化,需要不斷地採取水利措施加以解決,而每一次大規模的成功的水利實踐,都會進一步提高水利在人類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地位。

前景

水資源與防洪工程將是「十二五」期間水利建設的重點領域,民間資本也可以參與水利建設項目。到2015年,防洪工程在1.8萬億投資份額的比例會占到38%,水資源配置則為35%,目標新增供水能力的增速會達到40%。這對於水利行業而言是一個良好的發展機遇。

十二五」水利投資年均增速20%以上,較「十一五」18%的年均增速有所提高。水利投資從「十一五」的7000億元增加至「十二五」的1.8萬億元,新增約1.1萬億元;同時中央投資從2934億元增加至8000億元,新增約5000億元,因此中央資金解決了近一半的新增投資,確保投資完成的可能性。而在地方投資部分,除10%的土地出讓金用於農田水利建設外,預計政府將通過稅收和金融政策積極引導社會資金投資水利。

水利項目建設是一個長久的、系統性的工程。我們在建設水利項目時,應從前期項目規劃、中期項目建設到後期項目維護等各環節統籌考量,提高項目建設速度、質量的同時,保障項目的運營長久高效。另外,開放民資進入水利行業,我們應當讓其參與到價格制定,使民資集投資、建設、定價與一體,真正從水利項目中盈利。

近幾年,中國水利與港口工程建築行業發展迅速。近兩年,國家政策給水利與港口工程建築行業帶來更多的利好,比如以「水利改革和發展」為主要內容的2011年中央「一號文件」的下發和水利發展「十二五」規劃的制定。

我國水利與港口工程建築企業大約有2000 家左右,行業競爭相對激烈。未來我國水利設施建設將掀起高潮,10年將投入4萬億元用於水利設施建設。在港口投資方面,2011年前三季度,我國沿海港口建設投資完成額為707.15億元,相比去年略有減少。

水利港口工程行業尚處於供不應求的時代,企業的成功仍需在需求尚未形成之時就牢牢的鎖定並捕捉到它。那些成功的公司往往都會傾盡畢生的精力及資源搜尋產業的當前需求、潛在需求以及新的需求!同樣,在水利與港口工程建築領域,需求市場與政策導向深刻影響着行業內競爭企業的盈利能力與長遠發展。

隨着國家多項利好政策的出台,以及對民資的鼓勵扶持,水利與港口工程建築行業進入門檻不斷降低,競爭也不斷加劇,國內優秀的水利與港口工程建築企業愈來愈重視對行業市場的研究,特別是對企業發展環境和需求市場趨勢變化的深入研究。正因為如此,一大批國內優秀的水利與港口工程建築品牌迅速崛起,逐漸成為水利與港口工程建築行業中的翹楚!

數據顯示

長期以來,世界各地的人們,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不同的自然條件下,為着不同的目的,修建了大量的各種類型的水利工程。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在短短几十年中所修建的工程之多,速度之快,規模之大,技術水平之高,均超過以往的歷史階段,並取得巨大的效益。在許多江河上建成了數以萬計的水庫,總庫容達6萬億立方米,大大增加了對徑流的調節能力。通過水庫、堤防、河道整治、分蓄洪水等綜合措施,提高了許多江河的抗洪能力。如中國的黃河素以善淤善決善徙著稱,過去平均每三年兩次決口,災害頻繁,被稱為"中國的憂患"。經過整治,已四十餘年安瀾。又如美國密西西比河,洪水經常泛濫,經過修建一系列防治工程,使1973年和1983年發生大洪水時,減少洪災損失各在百億美元以上。在灌溉和排水方面,戰後發展較快。1950年世界的灌溉面積為14.4億畝,占世界耕地總面積的7%,到1986年已增至35億畝,占耕地總面積的17%,其糧食產量占全世界總產量的40%,其產值達全世界農業總產值的一半。水力發電在20世紀初仍為新興事業。1950年全世界水電裝機約為7120萬kW,到1986年已增至5.67億kW,占世界可能開發的水能資源總數22.6億kW的25%,但開發程度很不平衡。西歐一些發達國家如瑞士、法國、意大利、英國等,水能開發程度都已超過90%;而水能資源較豐富的發展中國家,開發程度還很低。水運是世界上較早開發的運輸方式,受到各國的重視。如蘇聯的伏爾加河、北美的密西西比河、中國的長江、歐洲多瑙河等,內河航運均較發達。19世紀後半葉和20世紀初,蘇伊士運河巴拿馬運河先後通航,大大縮短了大西洋印度洋及太平洋之間的海運航程,促進了世界水運的發展。當代世界第一大港荷蘭的鹿特丹港,年吞吐量已達3億t。在築壩技術方面,戰後發展很快,壩高和壩體規模都大大突破了過去的水平。據國際大壩委員會1986年登記,壩高15m以上的大壩約為3.6萬座,其中壩高在200m以上的有26座。世界最高的壩是蘇聯於1989年建成的羅貢壩,壩高335m。

與此同時,許多國家對於水土保持、水資源保護以及結合水利工程發展漁業和旅遊業等均較重視,並取得不同程度的效益。

世界水利

地球上的水量是豐富的,但是淡水量僅占2.5%,而參與全球水循環的動態水量又僅為淡水量的1.6%,約為577萬億立方米。其中降落在陸地上以徑流為主要形式的水量,多年平均為47萬億立方米。這部分水量逐年循環再生,是人類開發利用的主要對象。然而這部分水量中約有三分之二是以暴雨和洪水形式出現,不僅難以大量利用,且常帶來嚴重的水災。

世界上不同地區因受自然地理和氣象條件的制約,降雨和徑流量有很大差異,因而產生不同的水利問題。

非洲

是高溫乾旱的大陸。水資源按面積平均在各大洲中為最少,不及亞洲或北美洲之半,並集中在西部的扎伊爾河等流域。除沿赤道兩側雨量較多外,大部分地區少雨,沙漠面積占陸地的三分之一。解決缺水問題,為非洲多數國家的首要任務。非洲有世界上最長的河流──尼羅河。尼羅河的水資源哺育了埃及的古文明,至今仍與埃及經濟息息相關。

亞洲

面積大、人口多的大陸,雨量分布很不均勻。東南亞及沿海地區受濕潤季風影響,水量較多,但因季節和年際變化雨量差異甚大,汛期的連續暴雨常造成江河泛濫。如中國的長江、黃河,印度恆河等都常為沿岸人民帶來災難。防洪問題成為這些地區的沉重負擔。中亞、西亞及內陸地區乾旱少雨,以致無灌溉即無農業,必須採取各種措施開闢水源。

北美洲

雨量自東南向西北遞減,大部分地區雨量均勻,只有加拿大的中部、美國的西部內陸高原及墨西哥的北部為乾旱地區。密西西比河為該洲的第一大河,洪澇災害比較嚴重,美國曾投入巨大的力量整治這一水系,並建成溝通湖海的干支流航道網。在美國西部的乾旱地區,修建了大規模的水利工程,對江河徑流進行調節,並跨流域調水,保證了工農業的用水需要。在加拿大和美國境內,水能資源豐富,開發程度也較高。

南美洲

以濕潤大陸著稱,徑流模數為亞洲或北美洲的兩倍有餘,水量豐沛。北部的亞馬孫河是世界第一大河,流域面積及徑流量均為世界各河之冠,水能資源也較豐富,但流域內人煙較少,水資源有待開發。其他各河水量也較充裕,修建在巴拉那河上的伊泰普水電站,裝機容量為1260萬kW。

歐洲

絕大部分地區具有溫和濕潤的氣候,年際與季節降雨量分配比較均衡,水量豐富,河網稠密。歐洲人利用優越的自然條件,發展農業、開發水電、溝通航運,使歐洲的經濟有較快的發展。

水利工程灌溉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