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会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耶稣会(拉丁语:Societas Iesu,简写为S.J.或S.I.)是天主教会的主要男修会之一,1534年8月15日由依纳爵·罗耀拉与方济·沙勿略、伯铎·法伯尔等人共同于巴黎成立,重视神学教育、对教会的忠诚度以及向青年传教,发愿守贞、神贫,并要求会士对修会及圣座的命令绝对服从。
耶稣会除了协助祈祷、从事社工慈善,拯救贫困之外,最大的特色是兴学,他们首先在欧洲兴办许多大学、高中,是现今世界最大的办学团体之一;培养出的学生除神职人员以外,也大多活跃于西方政界与知识分子阶级,著名者有笛卡儿等。现任教宗方济各即为耶稣会会士,为首位耶稣会出身的教宗。
目前耶稣会大约有两万名会士,在超过112个国家活动,加入耶稣会比加入其它修会困难,要受到更长时间的考验。申请入会者可选择成为神父或终身修士,但两者的培育过程相同,不但要取得神学学位,而且还要有另一项科目的大学学士毕业文凭。耶稣会特有的灵修方式称为“神操”,是罗耀拉所创。由于耶稣会重视教育事业,许多耶稣会会士拥有博士学位、甚至在大学执教 [1]。
耶稣会格言是“愈显主荣”(拉丁语:Ad Majorem Dei Gloriam),这句话往往被缩写为“AMDG”。会徽下方是纪念基督信仰中钉死耶稣的三根钉子,上方的IHS则是耶稣希腊文写法(ΙΗΣΟΥΣ)的前三个字母(Σ的写法往后演变成拉丁字母的S),亦有“耶稣是人类救主”之义(拉丁语:Jesus Hominum/Hierosolymae Salvator)。与其他历史较久的修会不同,耶稣会无会衣,一般只在会士姓名后面加上“SJ”的后缀,以表明其身份。
历史
修会的成立
16世纪后,随着宗教改革的浪潮,天主教受到基督新教的冲击非常大,天主教内产生了一股维新改革的思想,耶稣会的成立即是这股维新势力的一部分。耶稣会是由西班牙巴斯克贵族依纳爵·罗耀拉(1491年-1556年)创建的。罗耀拉在潘普洛纳与法军战斗的战斗中负伤,在养伤中他阅读了各种宗教的小册子,从而引起了信仰危机。他决心改变过去那种寻欢作乐和惹事生非的生活,献身于为上帝服务中。
1534年,依纳爵·罗耀拉与其他6名巴黎大学的学生,在巴黎郊外圣但尼小教堂的地下室成立了耶稣会。宗旨即是由内部改革罗马教会,同时希望能以此获得更靠近耶稣的地位。由于罗耀拉军事背景的关系,他规定修会的成员必须对教廷与修会绝对服从。
1540年,教宗保禄三世认可耶稣会是天主教的一个正式修会。此后,这个修会发展很快,不久就在多个国家活动。但在1759年,葡萄牙驱逐耶稣会,1762年,法国国会取缔耶稣会,1767年西班牙驱逐耶稣会,三国君主呼吁教宗取缔耶稣会,被教宗克莱孟十三世抵制。1772年,下一任教宗克莱孟十四世宣布取缔耶稣会。1814年,教宗庇护七世又予恢复 [2]。
教育
基督教人文主义思想对耶稣会士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体现在其系统教育与学习计划中。
耶稣会为使其成员能有效地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特别注意耶稣会士的教育。此培训往往长达15年之久,学习各种语言、文学、哲学、神学、法学、医学以及自然科学知识。在两年的见习期(noviceship)即初学阶段,入会人员要过着一种严格的耶稣会士生活,即祷告、团体生活、修有关历史、会宪、发愿等方面的使徒体验课,还有要做30日的神操课。
入会的初学生(novices)在结束了两年的初学培育,他们要公开发贞洁、神贫、听命三愿。发愿之后他就成为一个耶稣会世俗助手(lay brothers)或进入研究学者(formed scholastics)阶段,花3-5年研究文学和哲学,同时不断进行简单的发誓。此后,研究学者还要在特定的教廷职务上工作2-3年,通常是在中学任教。
这以后进入为期4年的神学研究阶段,接着是严格的考试;考试通过者可成为耶稣会正式会员。若要成为耶稣会神父,还需有资格特别发第四愿:效忠教宗。
参考文献
- ↑ 耶稣会会士 (The Jesuits) ,陶理博士 《基督教二千年史》
- ↑ 中国印象 ,耶稣会中华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