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水文化与水利史研究室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水文化与水利史研究室水利史与水文化研究室基于长时序的水利资料,结合现代水利科技的应用与现代水利建设的要求,主要开展水利史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水文化相关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

中国古代水利史研究

以长时序的水利资料整理挖掘和理论总结为基础,结合当前水利建设的需求,利用现代科学语言加以表述,开展各区域或各种类型的水利工程[1]演变研究。

·历史时期水利工程与科技的演变研究

·历史时期水利事业与水利科技的发展规律研究

·历史时期水利事业与水利科技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研究

中国近现代水利史研究

以近代特别是最近60年水利建设情况全面、历史性的总结为基础,结合当今水利事业发展的需求,开展全国或区域近代、现代水利发展历程研究。

世界典型国家水利史研究

以世界其他国家水利工程建设以及相关社会、经济、管理体制等的形成背景和发展过程系统研究为基础,结合中国当今水利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开展世界典型国家水利史研究,总结其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水利资料数据库建设与网络共享

以长时序的水利资料的采集整编、分析研究为基础,结合相关的科研建设需求,开展水利资料数据库建设和网络共享业务。

·水利资料的采集整编

·水利资料的电子化

·水利资料数据库建设

·水利资料的网络共享

水系水环境水资源等的演变研究

依据长时序的水利历史资料,结合战略性规划的需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区域水系、水环境、水资源等演变研究。

·水系、水环境、水资源等演变历程及其成因研究

·水系、水环境、水资源演变规律研究

·水环境、水资源变化趋势研究

·水系、水环境、水资源的虚拟复原

古代水利工程保护与利用研究

基于古代水利工程的价值及其保护与利用现状,开展古代水利工程的保护对策与措施,古代水利工程的修复或恢复措施研究

·古代水利工程的现状调查

·古代水利工程价值与效益评估研究

·古代水利工程合理利用与改造的控制标准研究

·古代水利工程保护对策与措施研究

·古代水利工程恢复或修复技术研究

治水与人类文明的关系

·各时期、各区域水事活动与政治、社会发展的关系研究

·各时期、各区域水事活动与水宗教研究

(3)主要项目

《行水金鉴》、《续行水金鉴》和《再续行水金鉴》的整编与共享

早在1936年,应编制各大江河治本计划(流域规划)的需求,国民政府全国经济委员会水利委员会设立“整理水利文献委员会”(水利史研究室前身),负责文献的采编工作。整理水利文献委员会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继清代辑成的《行水金鉴》和《续行水金鉴》后,编辑《再续行水金鉴》。经过一年多时间,完成了数百万字的初稿。1942至1943年间,抽印了其中的江水、淮水和河水编,计160卷。1946年,在郑肇经的主持下,进行补充整理,1953年完成。此后,书稿一直保存在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室。1991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北京市水利局、北京水利史研究会的赞助下,水利史研究室整编的《再续行水金鉴》永定河部分由中国书店出版。2003年,水利史研究室承担科技部“历代治水国家档案《行水金鉴》抢救性整理及共享”项目,完成《行水金鉴》的整编与网络共享。

·清代故宫水利档案整编

1955年,经水利部批准,水利史研究所组织20余人成立整编故宫档案组,进驻故宫,开始整编故宫水利资料。经过3年(156年9月至1958年10月),从故宫清代110余万件原始档案奏折中,采集到清乾隆元年至宣统三年(1736~1911年)176年间的全国范围的水利资料(包括水旱、防洪、航运、灌溉、河流演变和工程技术等方面)。共得胶卷4000多卷,照片138000张,抄件26000余件,现藏于水利史研究所。1977年,在水电部的支持下,陆续整编出版《清代海河滦河洪涝档案史料》(1981年12月出版)、《清代淮河流域洪涝档案史料》(1988年4月出版)、《清代珠江韩江洪涝灾害档案史料》(1988年11月出版)、《清代长江流域西南国际河流洪涝档案史料》(1991年10月出版)、《清代黄河流域洪涝档案史料》(1993年10月出版)以及《清代松辽流域浙闽台地区洪涝档案史料》(1998年6月出版)等,总计约500余万字。

·国家清史项目:《清史·水利志》编纂

国家清史纂修工程是一项重大文化工程。2002年12月,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成立,国家清史纂修工程正式启动。2005年,水利史研究室正式受“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的委托,承担《清史·水利志》的纂修。清代的水利事业是古代水利的总结与普及,在国土开发扩展,人口和经济增长,环境趋于恶化的背景下,水利矛盾更加突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更加重要。这一时期发生了黄河和淮河改道,京杭运河蜕变为地区性运河等重大河势变迁。长江和黄河都发生了千年一遇大洪水。因而清代主要江河的变迁及其治理成就,对今天了解江河变迁规律、制订水利规划,具有更加重要的参考价值。清代又处于传统水利逐步向近代水利的转型期,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这期间开始引进了西方的治河技术和材料,开展了主要江河的水位测验和地形测量等等,将清代这份可贵的水利遗产全面、客观地反映出来,对于今日水利事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借鉴作用。《清史·水利志》在内容的取舍方面弥补了《清史稿·河渠志》的许多不足,并对《清史稿·河渠志》的错误进行了修订,且有很多创新之处,在资料的搜集方面也比较全面系统,受到了好评。

·水环境、水资源演变研究

2002年6月,承担“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重大项目“海河流域洪水资源安全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子课题“海河流域变化条件下水利工程功能及其运行特性分析”,依据近300年海河流域的水利资料,运用“历史模型”方法,对比分析了变化条件下海河流域水资源与水环境的变迁,进而重新认识了海河流域水资源和水环境的特点,评估了水利工程在不同时期的功能及作用。

2005年2月,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干旱区水权转移效应及其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应用基础”的子课题“近2000年西北地区水资源的开发和水环境的演变研究”,基于长时序的历史资料和近年来的考古资料,研究了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即甘肃、新疆、青海等省水资源的开发历程及其水环境的演变过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评价其演变规律,为改善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环境提供了工作基础。

·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项目:淮河与洪泽湖演变研究

“淮河与洪泽湖演变研究”是水利部《淮河与洪泽湖关系研究(第一阶段)》项目的专项研究课题。主要通过原始资料采集、分析,从多学科长时序的视角,研究淮河和洪泽湖演变进程,客观刻画了淮河-洪泽湖在各历史时期的原状,并在此基础上评价了其演变规律以及自然-人-灾害的相互影响和制约。该课题在关键点取得了宏观定量的研究成果,为改进治淮规划思路提供了工作基础。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京杭大运河演变研究”

该课题是“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空间信息技术在大遗址保护中的应用研究(以京杭大运河为例)”子课题。主要通过原始资料采集分析、田野考察、考古勘探等方法,从多学科长时序的视角,研究了京杭大运河的演变进程、保存现状及其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影响因素,为京杭大运河保护规划的编制提供了基础。

·国家文物局指南针项目:古代水利工程保护科技支撑

该项目是国家文物局“指南针计划——中国古代发明创造的价值挖掘与展示”专项项目。项目组提交的“古代水利发明创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2009-2015年古代水利工程发明创造项目规划”“2009-2015年古代水利工程发明创造项目实施方案”均被国家文物局采纳。

·都江堰世界文化遗产评估工作

2000年水利史研究室派出专家,代表水利行业,参与都江堰世界文化遗产评估工作,并取得圆满成功。此外,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委托,完成了灵渠工程的科学价值保护与可持续运用的研究;与北京水利史研究会合作,对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北京河湖及水文化遗存开展长达数年的调查,为城市规划与古代水利工程和水景观的保护提出了重要建议,并纳入了2000-2050首都发展规划中。目前水利史研究室推动并实施的贵州鲍屯古代乡村水利修复示范工程将于2008年4月全部完工。

截至目前,经水利史研究所推荐,都江堰、郑国渠、灵渠、安丰塘、通济堰(浙江)、它山堰等六个着名古代水利工程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在研项目

国家项目:《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水利行业抗震救灾志的编写

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涉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灾害。水利行业各级领导、干部和职工以对国家对人民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投身到抗震救灾的工作中,在堰塞湖及水利工程抢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汶川地震水利行业的抗震救灾是国家编纂的《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水利部的统一部署,该志将记载2008年5月12日至2008年12月30日汶川特大地震救灾期间有关地震自然背景、救灾史实、水利保障措施、灾后复建等内容。记载的地域主要是汶川特大地震受灾地区,大致包括四川、重庆、甘肃、陕西、云南和贵州等6省(市、区)。该成果将成为具有完整性、权威性5.12地震史料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抗震救灾经验总结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为进一步完善重大自然灾害救灾减灾工作提出基础支撑。

国家文物局项目:京杭大运河遗产构成与特性研究

京杭大运河是见证中华文明进程的标志性工程。2006年,国务院将京杭大运河整体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底,国家文物局将大运河列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然而,截至目前,对中国大运河遗产的构成及其科学价值,水利、建筑、文化遗产、文化史等不同学科领域的表述各不相同。因此有必要从科学认知层面开展讨论,并基于此予以明确定。该项目主要对京杭大运河的形成与演变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摸清各阶的关键遗产点,并对其科技价值进行评价,进而确定中国大运河的遗产构成与特性。项目研究成果将为京杭大运河保护规划的编制及申遗工作提供基础支撑。

中国水利博物馆项目:中国水利博物馆展示内容文案策划与设计

该项目的主要内容是中国水利博物馆古代、近代展厅的展览文案策划,及策划文案的撰写,同时承担布展过程中有关展示内容文字、图片、视频资料等的审查,水利史、水文化学术问题的考证,以及技术把关等工作。该项目成果将为全面、系统、正确、生动地展示中国水利发展历程和水文化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