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化與水利史研究室
主要研究方向
中國古代水利史研究
以長時序的水利資料整理挖掘和理論總結為基礎,結合當前水利建設的需求,利用現代科學語言加以表述,開展各區域或各種類型的水利工程[1]演變研究。
·歷史時期水利工程與科技的演變研究
·歷史時期水利事業與水利科技的發展規律研究
·歷史時期水利事業與水利科技發展過程中的經驗教訓研究
中國近現代水利史研究
以近代特別是最近60年水利建設情況全面、歷史性的總結為基礎,結合當今水利事業發展的需求,開展全國或區域近代、現代水利發展歷程研究。
世界典型國家水利史研究
以世界其他國家水利工程建設以及相關社會、經濟、管理體制等的形成背景和發展過程系統研究為基礎,結合中國當今水利建設過程中的問題,開展世界典型國家水利史研究,總結其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
水利資料數據庫建設與網絡共享
以長時序的水利資料的採集整編、分析研究為基礎,結合相關的科研建設需求,開展水利資料數據庫建設和網絡共享業務。
·水利資料的採集整編
·水利資料的電子化
·水利資料數據庫建設
·水利資料的網絡共享
水系水環境水資源等的演變研究
依據長時序的水利歷史資料,結合戰略性規劃的需求,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開展區域水系、水環境、水資源等演變研究。
·水系、水環境、水資源等演變歷程及其成因研究
·水系、水環境、水資源演變規律研究
·水環境、水資源變化趨勢研究
·水系、水環境、水資源的虛擬復原
古代水利工程保護與利用研究
基於古代水利工程的價值及其保護與利用現狀,開展古代水利工程的保護對策與措施,古代水利工程的修復或恢復措施研究。
·古代水利工程的現狀調查
·古代水利工程價值與效益評估研究
·古代水利工程合理利用與改造的控制標準研究
·古代水利工程保護對策與措施研究
·古代水利工程恢復或修復技術研究
治水與人類文明的關係
·各時期、各區域水事活動與政治、社會發展的關係研究
·各時期、各區域水事活動與水宗教研究
(3)主要項目
《行水金鑒》、《續行水金鑒》和《再續行水金鑒》的整編與共享
早在1936年,應編制各大江河治本計劃(流域規劃)的需求,國民政府全國經濟委員會水利委員會設立「整理水利文獻委員會」(水利史研究室前身),負責文獻的采編工作。整理水利文獻委員會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繼清代輯成的《行水金鑒》和《續行水金鑒》後,編輯《再續行水金鑒》。經過一年多時間,完成了數百萬字的初稿。1942至1943年間,抽印了其中的江水、淮水和河水編,計160卷。1946年,在鄭肇經的主持下,進行補充整理,1953年完成。此後,書稿一直保存在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水利史研究室。1991年,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北京市水利局、北京水利史研究會的贊助下,水利史研究室整編的《再續行水金鑒》永定河部分由中國書店出版。2003年,水利史研究室承擔科技部「歷代治水國家檔案《行水金鑒》搶救性整理及共享」項目,完成《行水金鑒》的整編與網絡共享。
·清代故宮水利檔案整編
1955年,經水利部批准,水利史研究所組織20餘人成立整編故宮檔案組,進駐故宮,開始整編故宮水利資料。經過3年(156年9月至1958年10月),從故宮清代110餘萬件原始檔案奏摺中,採集到清乾隆元年至宣統三年(1736~1911年)176年間的全國範圍的水利資料(包括水旱、防洪、航運、灌溉、河流演變和工程技術等方面)。共得膠捲4000多卷,照片138000張,抄件26000餘件,現藏於水利史研究所。1977年,在水電部的支持下,陸續整編出版《清代海河灤河洪澇檔案史料》(1981年12月出版)、《清代淮河流域洪澇檔案史料》(1988年4月出版)、《清代珠江韓江洪澇災害檔案史料》(1988年11月出版)、《清代長江流域西南國際河流洪澇檔案史料》(1991年10月出版)、《清代黃河流域洪澇檔案史料》(1993年10月出版)以及《清代松遼流域浙閩台地區洪澇檔案史料》(1998年6月出版)等,總計約500餘萬字。
·國家清史項目:《清史·水利志》編纂
國家清史纂修工程是一項重大文化工程。2002年12月,經黨中央、國務院批准,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成立,國家清史纂修工程正式啟動。2005年,水利史研究室正式受「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的委託,承擔《清史·水利志》的纂修。清代的水利事業是古代水利的總結與普及,在國土開發擴展,人口和經濟增長,環境趨於惡化的背景下,水利矛盾更加突出,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更加重要。這一時期發生了黃河和淮河改道,京杭運河蛻變為地區性運河等重大河勢變遷。長江和黃河都發生了千年一遇大洪水。因而清代主要江河的變遷及其治理成就,對今天了解江河變遷規律、制訂水利規劃,具有更加重要的參考價值。清代又處於傳統水利逐步向近代水利的轉型期,具有承前啟後的地位。這期間開始引進了西方的治河技術和材料,開展了主要江河的水位測驗和地形測量等等,將清代這份可貴的水利遺產全面、客觀地反映出來,對於今日水利事業的發展具有很大的借鑑作用。《清史·水利志》在內容的取捨方面彌補了《清史稿·河渠志》的許多不足,並對《清史稿·河渠志》的錯誤進行了修訂,且有很多創新之處,在資料的搜集方面也比較全面系統,受到了好評。
·水環境、水資源演變研究
2002年6月,承擔「十五」國家科技攻關計劃重大項目「海河流域洪水資源安全利用關鍵技術研究」子課題「海河流域變化條件下水利工程功能及其運行特性分析」,依據近300年海河流域的水利資料,運用「歷史模型」方法,對比分析了變化條件下海河流域水資源與水環境的變遷,進而重新認識了海河流域水資源和水環境的特點,評估了水利工程在不同時期的功能及作用。
2005年2月,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重大研究計劃項目「乾旱區水權轉移效應及其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應用基礎」的子課題「近2000年西北地區水資源的開發和水環境的演變研究」,基於長時序的歷史資料和近年來的考古資料,研究了西北乾旱半乾旱地區,即甘肅、新疆、青海等省水資源的開發歷程及其水環境的演變過程,及其主要影響因素,並在此基礎上評價其演變規律,為改善西北乾旱半乾旱地區的環境提供了工作基礎。
·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員會項目:淮河與洪澤湖演變研究
「淮河與洪澤湖演變研究」是水利部《淮河與洪澤湖關係研究(第一階段)》項目的專項研究課題。主要通過原始資料採集、分析,從多學科長時序的視角,研究淮河和洪澤湖演變進程,客觀刻畫了淮河-洪澤湖在各歷史時期的原狀,並在此基礎上評價了其演變規律以及自然-人-災害的相互影響和制約。該課題在關鍵點取得了宏觀定量的研究成果,為改進治淮規劃思路提供了工作基礎。
·「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子課題「京杭大運河演變研究」
該課題是「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空間信息技術在大遺址保護中的應用研究(以京杭大運河為例)」子課題。主要通過原始資料採集分析、田野考察、考古勘探等方法,從多學科長時序的視角,研究了京杭大運河的演變進程、保存現狀及其面臨的主要問題及影響因素,為京杭大運河保護規劃的編制提供了基礎。
·國家文物局指南針項目:古代水利工程保護科技支撐
該項目是國家文物局「指南針計劃——中國古代發明創造的價值挖掘與展示」專項項目。項目組提交的「古代水利發明創造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2009-2015年古代水利工程發明創造項目規劃」「2009-2015年古代水利工程發明創造項目實施方案」均被國家文物局採納。
·都江堰世界文化遺產評估工作
2000年水利史研究室派出專家,代表水利行業,參與都江堰世界文化遺產評估工作,並取得圓滿成功。此外,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委託,完成了靈渠工程的科學價值保護與可持續運用的研究;與北京水利史研究會合作,對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北京河湖及水文化遺存開展長達數年的調查,為城市規劃與古代水利工程和水景觀的保護提出了重要建議,並納入了2000-2050首都發展規劃中。目前水利史研究室推動並實施的貴州鮑屯古代鄉村水利修復示範工程將於2008年4月全部完工。
截至目前,經水利史研究所推薦,都江堰、鄭國渠、靈渠、安豐塘、通濟堰(浙江)、它山堰等六個着名古代水利工程成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在研項目
國家項目:《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災志》水利行業抗震救災志的編寫
2008年5月12日發生的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破壞性最強、涉及範圍最廣、救災難度最大的一次地震災害。水利行業各級領導、幹部和職工以對國家對人民高度的使命感、責任感投身到抗震救災的工作中,在堰塞湖及水利工程搶險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汶川地震水利行業的抗震救災是國家編纂的《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災志》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水利部的統一部署,該志將記載2008年5月12日至2008年12月30日汶川特大地震救災期間有關地震自然背景、救災史實、水利保障措施、災後復建等內容。記載的地域主要是汶川特大地震受災地區,大致包括四川、重慶、甘肅、陝西、雲南和貴州等6省(市、區)。該成果將成為具有完整性、權威性5.12地震史料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抗震救災經驗總結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而為進一步完善重大自然災害救災減災工作提出基礎支撐。
國家文物局項目:京杭大運河遺產構成與特性研究
京杭大運河是見證中華文明進程的標誌性工程。2006年,國務院將京杭大運河整體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年底,國家文物局將大運河列入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然而,截至目前,對中國大運河遺產的構成及其科學價值,水利、建築、文化遺產、文化史等不同學科領域的表述各不相同。因此有必要從科學認知層面開展討論,並基於此予以明確定。該項目主要對京杭大運河的形成與演變進行研究,在此基礎上,摸清各階的關鍵遺產點,並對其科技價值進行評價,進而確定中國大運河的遺產構成與特性。項目研究成果將為京杭大運河保護規劃的編制及申遺工作提供基礎支撐。
中國水利博物館項目:中國水利博物館展示內容文案策劃與設計
該項目的主要內容是中國水利博物館古代、近代展廳的展覽文案策劃,及策劃文案的撰寫,同時承擔布展過程中有關展示內容文字、圖片、視頻資料等的審查,水利史、水文化學術問題的考證,以及技術把關等工作。該項目成果將為全面、系統、正確、生動地展示中國水利發展歷程和水文化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 ↑ 必備的水利工程知識,超級實用,搜狐,2020-03-10
- ↑ 自然科學基金委|關於公布2023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申請初審結果的通告,搜狐,2023-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