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毛诗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毛诗
诗经的传播者——毛亨 毛苌


毛诗是西汉时期鲁国人毛亨毛苌学派的《诗经》。为当时的乐官所采集而成,各篇作者大都已不可考。汉代《诗经》学分为四家又名四家诗,为《齐诗》(齐人辕固生)、《鲁诗》(鲁人申培)、《韩诗》(燕人韩婴)、《毛诗》(赵人毛公)四家。后仅《毛诗》独传于世,今本十三经中之《诗经》即为《毛诗》。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大约500多年的诗歌,共305篇,最初称“诗”或诗三百。秦始皇焚书坑儒”致使《诗经》一度失传,到汉代传诗者当时共有四家:《齐诗》、《鲁诗》、《韩诗》和毛亨所传的《毛诗》。《齐诗》、《鲁诗》、《韩诗》三家诗相继退出历史舞台,惟有鸡泽毛亨毛苌叔侄注释的《诗经》流传至今,因此我们现在读到看到的《诗经》又称《毛诗》。


孔子删定《诗》后传给了子夏,子夏传给了曾申,曾申传李克,李克传孟仲子,孟仲子传根牟子,根牟子传荀卿,荀卿传给毛亨,毛亨传给侄子毛苌


公元前212年,秦始皇“焚书坑儒”,整天以语《诗》为事的毛亨、毛苌不知何时大祸临头,为了保护《诗》,携带家眷一路仓惶地从鲁地鸡泽外迁北上,一步步远离尘嚣,最后来到相对荒僻但水草丰美的武垣县居住下来,其中毛苌迁至河间,隐姓埋名。


这也是后来史家有的称他为鲁人,有的直接称他为河间人的原因。直至汉惠帝撤销了“挟书律”,天下天平了,毛亨才敢光明正大地重新整理《诗经诂训传[1],并亲口传授给毛苌。毛苌为儒门正宗毛诗的传授者。时人称毛亨为大毛公,毛苌为小毛公。


当时,西汉河间王刘德遍求天下“善”书,得之即刻工整誊抄,然后“留其真”,将抄本加金帛还给书主,四方之士不远千里赶到刘德这里。刘德对这些人士自然礼遇有加。现在忽然听说在他的辖区居然有这么一位能够诵经解义的大贤,大喜过望,“礼聘再三”,请毛苌出山,封毛苌为博士,并在都城乐城东面建造日华宫(今泊头市西严铺),北面君子馆村建招贤馆,命毛苌在此讲经,收徒授《诗》。今河间诗经村西北面三里处的君子馆村,据《嘉靖河间府志》讲就是毛苌当初讲经的地方,人们一直尊称那个地方为“君子馆”。其旧址曾出土汉砖一方,上有汉墓“君子”二字。


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诗》的地位越来越高,被称为《诗经》,称为儒家经典之一。


为什么只有毛诗流传至今?


当年讲解《诗经》的主要鲁、齐、韩、毛四家。鲁、齐、韩三家说诗附会《春秋》谶纬(迷信)杂说,《汉书》说它们“咸非其本义”;而毛诗诗说按字义解经,注重训诂,迷信成份较少。因此,“毛诗”在西汉虽未被立为官学,但在民间广泛传授,并最终压倒了三家诗,今本《诗经》,就是“毛诗”。简而言之,毛诗传继儒门正宗,解经与先秦典籍相合,而且其训诂平实,准确、简明、便于传习,所以,独有毛诗流传下来。


毛苌卒年无从查考,但他死后未能葬归故里。一说毛苌后来官北海太守(今山东昌乐东南);一说其最后聘任河间太傅,后葬于国都乐城附近。不过,家乡的人们为了崇仰祭奉,于诗经村及君子馆的西北面修建了一座毛苌衣冠冢,称“毛精垒 ”;亦有考证,认为此地即为毛苌墓,以上二说《河间府志》、《河间县志》均有记载。为了表示对毛公的崇敬,村子名为崇德里。直到雍正三年,由于递铺(驿站)设此,方改称三十里铺(今河间市三十里铺)。

由于毛公承继传播《诗经》的伟大贡献,受到历代官方及民众的尊敬。元代至正年间,河间官员在崇德里毛精垒奏建书院。到了公元1506年,在遗址上重新建堂修祠,祠内供奉毛公像。乾隆二十二年,乾隆南巡,路过河间,除咏毛公作诗纪念外(此诗言御碑现存河间市文保所),特遣重臣致祭。转年,河间知县吴凤山开始扩建书院,并准备把该书院建得“且偕岳麓、嵩阳、应天、白鹿洞诸名流传不朽也。”到近代,毛公书院修葺得更加完备,前为学堂,后为祠,古柏森森,祠内塑毛公像,上匾书“六义宗公”。中国大陆文革中,书院被毁。


诗经的版本

毛诗是《诗经》的版本之一,也是目前唯一流传下来的版本。今本十三经中的《诗经》即是毛诗。《诗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诗歌年代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前一一二二年至前五七零年),跨五百多年。其篇目固定于春秋时期,因传承流派的不同,有多个版本存在。《诗经》在成为儒家的经典之前,在先秦古书中称之为《诗》或《诗三百》,据传孔子曾删定三千篇成三百篇,总以《诗》名(《史记·孔子世家》),然而后世研究表明在孔子以前《诗》即有固定的篇目、和当下所传三百一十一篇仅略有出入。秦始皇焚书坑儒,民间古籍遭劫,《诗三百》也在其内。至汉朝文化复兴,鼓励民间献古籍、藏书,有鲁、齐、韩、毛四家传《诗》者,鲁诗为鲁人申培所传,齐诗为齐人辕固所传,韩诗为燕人韩婴所传,皆今文经(当时的“今文”指汉隶);毛诗为鲁人毛亨所传,为古文经(当时的“古文”指大篆,也泛指秦“书同文”以前六国各自的字体)。汉朝将鲁、齐、韩三家《诗》列于官学,奉为儒家经典之一,设“五经博士”负责讲习,多以《鲁诗》、《韩诗》等称呼加以区分。魏晋以后,鲁、齐、韩三家《诗》先后亡佚(《鲁诗》亡于西晋,《齐诗》亡于曹魏,《韩诗》亡于),只有《毛诗》流传下来。到了之后,《诗经》这一名称才确定下来,沿用至今。今十三经注疏[2][3]中的《诗经》,由西汉毛亨作,东汉郑玄作和唐孔颖达作;至宋,朱熹作《诗集传》;清代学者陈奂撰《毛诗传疏》、胡承珙撰《毛诗后笺》、马瑞辰撰《毛诗传笺通释》,这些都是研究诗经的重要参考书。分(160篇)、(105篇)、(40篇)三部分三百零五篇,另有六篇有名无辞(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共三百一十一篇。


《毛诗序》曰:“《诗》有六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所谓《诗》之六义,风、雅、颂指诗的内容、体裁;赋、比、兴则指诗之作法。

诗经的内容

为民间歌谣,依地域分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十五国风,就是十五个地区的土风歌谣。其时代,少部分是西周末年的诗,大部分是东周时的诗。

西周中期或晚期宫廷乐歌,作者为士大夫阶层。 “雅”有正的思意,当时人们把王朝直接统冶地区的音乐视为正声。 分为:

宗庙祭祀的乐歌。“颂”字,即“容”字,指“舞容”(舞态、舞形)。 有三部份,分为:

  • 周颂
  • 鲁颂
  • 商颂


诗的做法

《诗经》中“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艺术上对后代文学影响甚大

赋:“赋者,敷陈其事物而直言之也”,也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从本质上讲就是直接描绘,直接抒情,直接铺叙

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带比喻性质的一种手法

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引用其它自然现象引起所要咏叹的情感,有进甚至能起到比的作用。如:《关雎》用‘雎鸟’的鸣叫起兴,引出诗人即景生情的联想



由毛诗衍生的注疏

毛诗注疏二十卷(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 明嘉靖间李元阳福建刻本
馆藏品鉴丨宋刻本《毛诗诂训传》二十卷△唐代陆德明的释文
毛诗传笺
五经正义:《五经正义》是唐代颁布的一部官书。


  • 《毛诗》研究著作,简称《孔疏》,40卷。唐贞观十六年 (642)孔颖达(574~648)等奉唐太宗诏命所作《五经正义[6]之一,为当时由政府颁布的官书。


  • 孔颖达,字仲达,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历任国子博士、司业、祭酒等职。其时撰《五经正义》,孔颖达以年辈在先,名位独重,受命主持其事,诸儒分治一经,《毛诗正义[6]出于王德韶、齐威等人之手,而孔颖达总其成。《毛诗正义》是对于《毛传》及《郑笺》的疏解,“传”“笺”被称为“注”,“正义”被称为“疏”,合称《毛诗注疏》[4]。《四库全书总目[7] 说:“其书以刘焯毛诗义疏》、刘炫毛诗述义》为稿本,故能融贯群言,包罗古义,终唐之世,人无异词。”说明此书内容取材之广和在唐代影响之大。其中包括了汉魏时期学者对《诗经》的各种解释,汇集了两晋南北朝学者研究《诗经》的成果,有的地方并能提出一些新的看法,如对于《史记·孔子世家》[8] 所载孔子删《诗》之说表示怀疑等,但其书遵循“疏不破注”的原则,未能越出《毛传》、《郑笺》的范围,对二者的分歧也不敢加以判断,因而不可避免地承袭了《毛传》、《郑笺》的某些错误;在疏解方面此书颇多烦言赘语,这是唐人义疏的共同缺点。





影片

《诗经》简介


先民的歌声—《诗经》 作者:有声书:中小学国文


【Assen捷】原创《佳期·桃夭》 择日佳期红妆嫁娶


《诗经·风雅颂 》歌手:Mukyo木西


《诗经·硕鼠》赏析



文献资料

  • 1.0 1.1 毛诗故训传
  • 2.0 2.1 武英殿十三经注疏
  • 3.0 3.1 3.2 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
  • 4.0 4.1 毛诗注疏
  • 毛诗传笺通释
  • 6.0 6.1 6.2 毛诗正义
  •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 《史记·孔子世家》
  • 《十三经注疏校勘记》
  • 朱熹诗集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