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王風,男,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
人物履歷
男,生於1966年,福建福州人。1988年北京大學中文系文學專業本科畢業,其後在福建電視台工作,1994年返北京大學攻讀碩士、博士學位。2000年6月留校任教。現為北京大學中文系現代文學教研室教員,長聘制副教授、研究員。
學術成果
專著
《琴學存稿——王風古琴論說雜集》,重慶出版集團2016年1月。
《世運推移與文章興替——中國近代文學論集》,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1月。
教材
《邂逅》,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2年6月。
《受戒》,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2年6月。
《一輩古人》,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2年6月。
《彩雲聚散》,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2年6月。
《文字的品格》,天地出版社2012年6月。
《三下五除二》,天地出版社2012年6月。
《從電子到宇宙》,天地出版社2012年6月。
《萬卷書萬里路》,天地出版社2012年6月。
《英文讀譯說寫》,天地出版社2012年6月。
《從梅花說到美》,天地出版社2012年6月。
《為學與做人》,天地出版社2012年6月。
《讀書與用書》,天地出版社2012年6月。
《鳥獸草木蟲魚》,天地出版社2012年6月。
《自己的文章》,天地出版社2012年6月。
《我們的師長》,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10月。
《廢名集》,(全6卷),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1月。
《故宮古琴》,鄭珉中主編,分擔古琴說明編寫,紫禁城出版社2007年1月。
《文學語言與文章體式》,與夏曉虹合編,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1月。
《野人獻曝——沈從文的文物世界》,北京出版社,2005年5月。
《追憶王國維》,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7年1月。
論文及學術隨筆
乾隆御銘明百衲「文呈散綺」仲尼式琴,《龍香——清宮御賞文玩》北京保利2015年6月6日。
《現代中國》的使命,北京青年報2014年7月。
張愛玲《五四遺事》中的「五四」話題與40年代「遺事」,《現代中文學刊》2014年第4期。
王世襄鄭珉中先生交辦三游洞琴事銘刻考證事,《琴學薈萃—第四屆古琴學術討論會論文集》,齊魯書社2014年7月。
儷松居舊藏唐「大聖遺音」琴,《文物天地》2014年第5期。
反文學史的「文學史」,《文學評論》2013年第6期。
天開圖畫即江山,《讀書》2013年第8期。
章太炎國故論說中的歷史民族,《東亞觀念史集刊》第三期,2013年12月。
琴曲《秋鴻》作者考辨並及南宋浙派古琴源流,《中國文學學報》2011年12月1日。
故宮藏琴曲《秋鴻》圖譜冊因及宋明琴史的幾個問題(上),齊魯書社2010年。
周氏兄弟早期著譯與漢語現代書寫語言(下),《魯迅研究月刊》2010年2期。
周氏兄弟早期著譯與漢語現代書寫語言(上),《魯迅研究月刊》2009年12期。
「受動」與「能動」——王國維學術變遷的知識譜系、文體和語體問題,《現代中國》2007年1月第8輯。
故宮「九霄環佩」「大聖遺音」等46床古琴說明,收《故宮古琴》,紫禁城出版社2007年。
文學革命的胡適敘事與周氏兄弟路線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6年第1期。
野人獻曝編輯余記,收《野人獻曝——沈從文的文物世界》,北京出版社,2005年。
鬼和與鬼有關的——魯迅《女吊》講稿,《魯迅研究月刊》2005年第1期。
現代文本的文獻學問題——有關《廢名集》整理的文與言,《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4年第7期。
從「自由書」到「隨感錄」——晚清報刊評論與五四議論性文學散文,《現代中國》2004年12月第4輯。
為什麼要有近代文學,《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1年第1期。
晚清拼音化運動與白話文運動催發的國語思潮,《現代中國》2001年10月第1輯。
文學革命與國語運動之關係,《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1年第4期,又收《歷史傳承與文化創新》,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3月版。
五四前後的林紓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0年第2期。
劉師培:閉關謝客抱疾著述,《觸摸歷史——五四人物與現代中國》,廣州出版社1999年版。
章太炎:行萬四千里之後,《觸摸歷史——五四人物與現代中國》,廣州出版社1999年版。
嚴復:書牘里的中國,《觸摸歷史——五四人物與現代中國》,廣州出版社1999年版。
林紓:拼我殘年極力衛道,《觸摸歷史——五四人物與現代中國》,廣州出版社1999年版。
思想史視野中的學術轉型,《書品》1999年第1期。
五四前後的劉師培,《文史知識》1999年第5期。
以才情發為學問——《陳平原小說史論集》札記,《博覽群書》1999年第9期。
劉師培文學觀的學術資源與論爭背景,《學人》第十三輯,江蘇文藝出版社1998年,又收入《中國文學研究現代化進程二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異秉》《職業》兩種文本的對讀,《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97年第3期。
《追憶王國維·後記》,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7年版。
《異秉》《職業》兩種文本的對讀,《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97年第3期,
又收入《對話與漫遊》,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年版。
林紓非桐城派說;《學人》第九輯,江蘇文藝出版社1996年。
一個美麗而蒼涼的手勢——張愛玲散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93年第3期。
科研項目
「民間古琴典藏」,橫向項目。進行中。
「中國近代散文文體研究」,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已結項。
「晚清文學與新文學的建立」,教育部十五規劃。已結項。
獲獎信息
2016年,光華人文杰出青年學者獎
2015年,光華人文杰出青年學者獎
2013年,光華人文杰出青年學者獎
2010年,獨力整理《廢名集》(全6卷),獲第二屆「中國出版政府獎圖書獎」(一等獎)
2003年,「唐弢青年文學研究獎」一等獎
2003年,北京大學「優秀教學獎」
2003年,北京大學「優秀班主任獎」
2001年,北京大學「優秀青年教學獎」[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