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荀卿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荀子(?前313年-?前238年)名況,字卿,後避漢宣帝諱,改稱孫卿。戰國時期趙國猗氏(今山西安澤)人,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論家,儒家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對儒家思想有所發展,提倡性惡論,常被與孟子的性善論比較。對重整儒家典藉也有相當的貢獻。

荀子
荀子.jpg
出生 前313年
逝世 前238年
國籍 中國
別名 字卿

生平簡介

《史記•荀卿列傳》記錄了他的生平。荀子於五十年始來遊學於齊,至襄王時代「最為老師」,「三為祭酒」。後來被逸而適楚,春申君以為蘭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廢,家居蘭陵,在此期間,他曾入秦,稱秦國「治之至也」。又到過趙國與臨武君議兵於趙孝成王面前。最後老死於楚國。他曾經傳道授業,戰國末期兩位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韓非、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亦因為他的兩名弟子為法家代表人物,使歷代有部分學者懷疑荀子是否屬於儒家學者,荀子也因其弟子而在中國歷史上受到許多學者猛烈抨擊。

哲學思想

荀況是新興地主階級的思想家。他的學問淵博,在繼承前期儒家學說的基礎上,又吸收了各家的長處加以綜合、改造,


建立起自己的思想體系,發展了古代唯物主義傳統。現存的《荀子》三十二篇,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著作,涉及到哲學、邏輯、政治、道德許多方面的內容。在自然觀方面,他反對信仰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轉移的,並提出人定勝天的思想;在人性問題上,他提出「性惡論」,否認天賦的道德觀念。強調後天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在政治思想上,他堅持儒家的禮治原則,同時重視人的物質需求,主張發展經濟和禮治法治相結合。在認識論上,他承認人的思維能反映現實。但有輕視感官作用的傾向。在有名的《勸學篇》中,他集中論述了他關於學習的見解。中文強調「學」的重要性,認為只有博學才能「知助而無過」,同時指出學習必須聯繫實際,學以致用,學習態度應當精誠專一,堅持不懈。他非常重視教師在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認為國家要興旺,就必須看重教師,同時對教師提出嚴格要求,認為教師如果不給學生做出榜樣,學生是不能躬行實踐的。

主要著作

《荀子》(唐代楊倞為其作注,因為荀子受歷代學者的抨擊,其注者不多。直至清代考據學興盛,注釋校訂者才增加。現代研究荀子的學者也較古代為多。)包括清代王先謙,民國時代的梁啟雄。 清末學者譚嗣同,在他的《仁學》中這樣評價「(中國)二千年來之學,荀學也,皆鄉愿也.」荀卿的禮治和法家的法治相差只這一間:禮制的維持畢竟靠風氣和習慣和養成重於靠刑罰和慶賞的迫誘,而法家的行法則專靠刑罰和慶賞的迫誘而無暇顯及風氣和習慣的養成。但荀卿的禮和法家的法有這一點根本的相同,它們對於個人都是一種外來的箝制,他只有服從的義務,沒有選擇的餘地,沒有懷疑和批評的自由。荀卿的思想和法家這樣接近,他的門徒中出其了一個集法家理論之大成的韓非和一個佐秦始皇實行法家政策的李斯,決不是偶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