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中华邮政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华邮政

图片来自post

中华邮政中华民国邮政事业机构,为中华民国交通部完全持股的国营企业,经常迳称为邮局。前身为交通部邮政总局,为突破既有的经营限制、并增加市场竞争力,2002年7月中华民国政府修正《邮政法》,并于2003年1月1日将其公司化

标章篆体的“邮”字构成。其业务除邮递相关领域外,亦涵盖人身保险等简易金融服务[1]

沿革

大清邮政

1866年,海关试办邮政,在北京、上海、天津、镇江等海关设立邮务办事处,江汉关设立“海关书信馆”。1878年,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罗伯特·赫德提议设立官方的近代邮政局;当年,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决定于上海北京天津烟台和牛庄(今营口)五处试办邮政业务,并且委派“津海关税务司”德璀琳统管五口邮政;同年,德璀琳要求江海关书信馆向公众开放为海关邮局。翌年,五处邮政办事处以“海关拨驷达书信馆”名称开始营业,1880年改名“海关拔驷达局”。

总邮政司署、邮政总局

1896年3月20日,在交由海关部门试办邮政业务十四年以后,光绪帝根据总理衙门“兴办邮政”的奏折,海关试办之邮政正式奉准成为“大清邮政官局”,所有开办国家邮政事务仍由总税务司赫德综理;于是赫德又兼任“总邮政司”,实际仍为海关兼办。

光绪二十三年一月十九日(1897年2月20日),大清邮政开办,原海关拔驷达局改隶大清邮政;江海关拨驷达局正式更名为“上海大清邮政局”,1899年改“上海邮政总局”。天津海关拔驷达局改“天津大清邮政局”,简称“大清邮政津局”。1905年,大清邮政脱离海关,独立为邮政体系。1906年,清政府设立“邮传部”。1911年,邮传部接管邮政,邮政从此脱离海关,成为独立的系统,“总邮政司署”改为邮传部下的“邮政总局”;从此,邮政业务正式脱离海关水师海军),实现独立营运,并使用“大清国邮政”作为邮票铭记。

中华邮政

1912年2月12日,袁世凯依宣统帝退位诏书于北京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接管邮传部。“大清邮政”改名为“中华邮政”,并启用“中华民国邮政”作为早期的邮票铭记[2],直至1949年改用“中华邮政”为止。1912年4月21日,北京临时政府设立国务院,邮传部改制为国务院下交通部,仍于原邮传部所在地办公[3]。交通部下设邮政司并成立邮政总局。

交通部邮政司下邮政总局的建制与原邮传部下邮政总局相同,但因其一切邮政系统之相关事务仍由外国人继续主持,故未受北洋政府实际管理或运营。1914年3月1日,中华邮政代表“中华民国”加入万国邮政联盟。1914年废除按照海关管辖区域设立邮区、副邮区的办法,改为按省划分邮区,设立各省邮务管理局(1931年改称邮政管理局)。

交通部邮政总局

1927年11月1日,国民政府交通部邮政总局南京成立,并任命时任北京的邮政总局的总办铁士兰为总办;内部先后设有“八处二室一委会”,下辖各区邮政管理局、办事处等,以管理全国邮政事务为主要职责。

1928年,南北两总局在上海签订共管全国邮政条款。1929年6月12日,交通部邮政总局密令铁士兰结束北京总局局务,准备南迁;之后国民政府克复北京,交通部邮政总局即裁撤北京总局,人员、文件均南迁,全国邮政统一。

1932年3月满洲国成立后,中华邮政停止在东北的运营而撤到关内。

1934年,南京国民政府以信函是国家专营业务为根据,勒令各地民信局一律停业,至此中国近代邮政在国内归为统一,邮政通信市场为国家邮政所有,邮政的信函专营权得到进一步确认。 1934年3月27日,交通部邮政总局代局长唐宝书饬令全国各邮政管理局及一等邮局“邮电合设”。

1935年,《邮政法》公布,邮储总局改制为“邮政储金汇业局”,隶属于交通部邮政总局,并同时开办简易人寿保险业务。

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爆发,7月18日,总局命令各局,在各地机关与民众撤离前,不得撤退。虽然日伪当局在沦陷区成立邮政机构,但各地邮政局仍同中华邮政联络并由中华邮政供应邮票,重庆政府在国际通邮枢纽上海设邮政总局上海办事处,代表重庆指导上海、江苏、浙江、安徽邮政运作。1938年期日本占领当局和傀儡政府逐渐开始控制邮政,但一些地区邮政机构维持与重庆的联络达5-6年之久,例如上海邮政局直到1943年才被日伪控制。虽受日伪干预控制,沦陷区邮政机构仍通过密函渠道继续与重庆在重大事务方面保持联络。

台湾

台湾最早的邮政系统为清治时期的“台湾邮政总局”。在日治时期,台湾总督府依据日本的邮政体系,重新建立了邮政系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华民国政府接收台湾,将日治时期的邮政系统收编至中华邮政之下。

清朝时期

1888年,台湾巡抚刘铭传参考海关军事传递,发布《台湾邮政条款》十六条,设置“台湾邮政总局”。

日治时期

1895年,日本开始统治台湾日军设置野战邮便局,全台共二十三所。

1896年,台湾施行邮便条例,野战邮便事务移交“台湾总督府民政局通信课”接管,邮合办。

1900年,开办邮便贮金、汇款业务。 1901年,通信课改制为“台湾总督府通信局”,至1919年再改制为“台湾总督府递信局”。

1924年,递信局与铁道部合并为“台湾总督府交通局”,下设“递信部”,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1935年,开办台航空邮便(福冈那霸台北)。

1936年,开办岛内定期航空邮便,分为西部线(台北台中高雄)与东部线(台北-宜兰花莲港)。

二战后

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中华邮政恢复管理各沦陷区邮政[4][5],北平、南京及东三省的“伪”邮政总局暂改为邮政总局驻各地之办事处;1945年11月1日,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交通处邮电管理委员会办理接收台湾邮政业务。

1945年11月17日,由于苏联红军的三个月驻军期满,中华邮政正式接管了满洲国邮政,成立“邮政总局驻长春办事处”,下辖辽宁、锦州、吉林、牡丹江等邮区;并于1946年2月开始发行东北贴用的邮票。11月23日,交通部邮政总局副局长率十人去南京筹备复员事宜,而后邮政总局分批至隔年9月全部自重庆迁回南京。

各邮局按照业务繁简设一、二、三等局,均直属省邮政管理局领导。四等邮局为委办性质,以下设邮政代办所与信柜。邮政员佐薪给,邮务长、副邮务长各分3级;甲等及乙等邮务员各分3等,一二等各分6级,三等分3级;邮务佐分四等,一二等各分3级,三四等各分4级,还有试用邮务佐。

1946年5月,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交通处邮电管理委员会裁撤,交通部在台北成立“交通部台湾邮电管理局”,同时直属邮政总局与电信总局,维持日本合办旧制度。

1947年在第12届万国邮政联盟大会上,中国首次入选由19名成员组成的邮联常务理事会,并担任理事会副主席。

1947年,交通部以1896年3月20日为国家邮政开办日,将每年3月20日订为“邮政节”。

1948年12月17日,为免南京失守后华南邮务失去中枢,交通部邮政总局设立“西南邮务视导团”以防万一。1949年1月,西南邮务视导团迁至广州邮局白云楼办公;同月底,交通部邮政总局迁往上海。

1949年4月1日,台湾改行中华民国原有的邮电分办制度,成立“交通部台湾邮政管理局”、交通部台湾电信管理局,分别隶属邮政总局与电信总局;所属各级邮政机构同时改组,法规及业务全部纳入中华邮政原有系统。

1949年5月20日,上海发生激战,邮政总局与外界失去联系,时驻广州交通部的局长霍锡祥将西南邮务视导团改组为邮政总局;8月23日,邮政总局驻穗人员分批迁往台湾,开始在台北办公。

1965年,交通部邮政总局从台北县新店镇(今新北市新店区)狮头路迁入台北邮局邮件大楼办公。

1972年,中华民国因1971年退出联合国而被迫退出万国邮政联盟。

1980年9月1日,因应业务发展及加强经营管理需要,台湾邮政管理局分割为台湾北区邮政管理局、台湾中区邮政管理局、台湾南区邮政管理局[6]

2002年7月10日,总统令修正公布《邮政法》,第3条规定“交通部为提供邮政服务,设国营中华邮政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1月1日,《邮政法》修正条文施行,交通部邮政总局公司化改制为中华邮政股份有限公司,原邮政管理局之业务改由中华邮政直接管理的责任中心局取代。交通部邮政总局在法律上定义为“邮政机关”,中华邮政在法律上则定义为“邮务机构”。

2007年2月12日,陈水扁政府执政的行政院主导中华邮政更名为“台湾邮政股份有限公司”,邮票票铭由“中华民国邮票 REPUBLIC OF CHINA”变更为“台湾 TAIWAN”,但《邮政法》等相应规范未同时修正;于2008年8月1日马英九政府时期台湾邮政复名为“中华邮政股份有限公司”,邮票票铭变更为“中华民国邮票 REPUBLIC OF CHINA(TAIWAN)”。

邮政旗

  • 北洋政府时期的邮政旗(1919-1929年)左上为五色旗,白底缀有灰雁。
  • 北伐后的邮政旗(1929-1935年)左上改为青天白日旗
  • 现今邮政旗为中华民国交通部在1946年9月27日公布,旗面为绿色,邮徽置于五条白色条纹间,象征自动盖销机戳纹。管理局用240×160厘米,一等局用192×128厘米,二等局用144×96厘米。

现况

中华邮政的营业项目相当多元,其中主要为邮务、金融两大业务:邮务业务包括邮件递送与快递,金融业务则包括邮政储金汇兑简易人寿保险房屋贷款金融商品代销等。

其他服务项目还包括集邮、商品代销,以及资产营运等经中华民国交通部核可之业务。截至2012年底止,中华邮政在全国各地设有邮局1,322处(不含责任中心局)、委办机构1,261处(包括邮政代办所631处、邮票代售处630处);若将邮局视为一般银行之分行,是营业据点最多的银行,远超过第二名合作金库商业银行的288处。

除了屏东县狮子乡台东县金峰乡花莲县万荣乡外,中华邮政在各乡镇市区均设有邮局。

虽然中华民国《邮政法》规定信函(法律中定义为具有通讯性质的文件)必须经由邮局寄发,但因电话网际网路电子通信方式的普及,加上民间快递业者竞争,使得中华邮政的本业“邮务业务”大幅萎缩,但因快捷与包裹服务等定价较民间业者相对便宜,因此在台湾仍拥有一定的市场占有率。另一方面,中华邮政经营金融服务的时间相当悠久[7],2012年的营业额甚至达到全公司营业额的80%,远超过邮务本业的7.93%,寿险资金约新台币6,764亿元,储金总额为台湾各银行中第一位。

储汇业务

2017年12月,与台湾Pay[8](台湾行动支付)合作推出邮政HCE手机VISA卡,支援金融云支付业务。

2018年8月,发行感应式VISA金融卡[9]

2020年11月,发行悠游联名VISA金融卡[10]

2021年11月,发行一卡通联名VISA金融卡[11]

影片

中华邮政传亏损16.5亿 今年拟再裁274人

参考文献

  1. 624万邮局静止户 解冻计息. [2014-0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04). 
  2. 常017伦敦版帆船、农获、辟雍邮票. [2016-0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09). 
  3. 中华民国交通部. 交通部通行各部院等处本部即在旧邮传部办公文. 1912-04-24 [2022-04-02]. 
  4. 沦陷区邮政的邮票. [2015-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6-11). 
  5. 抗战时期与沦陷区通邮(2). [2015-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11). 
  6. 中华邮政史编纂小组. 第五篇第三章. 中华邮政史:中华民国建国一百年纪念. 台北: 中华邮政股份有限公司. 2011年12月: 第 270~272页. ISBN 978-986-03-0383-4 (Chinese (Taiwan)). 
  7. 邮政组织与邮储分合 - 历史文化学习网. [2013-1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05). 
  8. 台湾Pay官网
  9. 免付现、免插卡 中华邮政VISA金融卡8/3换新. [2018-08-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03). 
  10. 中华邮政VISA悠游金融卡 首次自动加值享50元回馈金. [2021-0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5). 
  11. 独家》LINE Pay退股不怕 财金公司等3策略投资人入股一卡通. [2021-1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