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上海戰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上海戰役

名 稱: 上海戰役

發生時間: 1949年5月12日

地 點: 中國上海

參戰方: 中國人民解放軍、國民黨軍隊

結 果: 國民黨軍隊投降,上海解放

傷亡情況: 國民黨軍隊傷亡15.3萬餘人

主要指揮官: 陳毅、粟裕、聶鳳智、蔣介石、湯恩伯

上海戰役,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渡江戰役中一次相對獨立的戰役,也是戰略追擊中的一次大規模城市攻堅戰。自1949年5月12日發起 ,至5月27日上海完全解放,歷時16天。


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主力對國民黨軍隊重兵據守的上海市進行的城市攻堅戰。[1]


戰役背景

1949年4月下旬,國民黨軍長江防線被突破後,其京滬杭警備總部所屬部隊5個軍在郎(溪)廣(德)山區被殲滅,其餘大部退據上海,連同原淞滬警備司令部所轄部隊,共8個軍25個師20餘萬人。在國民黨總裁蔣介石的直接部署下,企圖依靠上海的豐富資財和長期築成的永 備工事繼續頑抗,爭取時間,搶運物資,掩護戰略撤退;並準備大肆破壞城市,陰謀挑起國際事端,促使帝國主義進行武裝干涉。


上海位於東海之濱,瀕臨長江出海處,人口600萬,是中國的經濟中心,又是帝國主義侵華的主要基地,戰略地位極為重要。郊區地形平 坦,村莊稠密,河流溝渠縱橫。守軍以水泥地堡為核心,構築大量集團工事,形成了面的防禦體系,不便於大兵團機動和近迫作業。市內高大建築物多而堅固,主要市區傍黃浦江西岸,市北吳淞位於黃浦江與長江的交匯點,是上海市區出海的交通咽喉。京滬杭警備總司令湯恩伯以第21、第51、第52、第54、第75、第123軍等6個軍共20個師,配屬坦克、裝甲車,守備黃浦江以西市區及外圍太倉、崑山嘉興、金山等地;以第12、第37軍共5個師,守備黃浦江以東地區。另以海軍第1軍區和駐上海空軍協同防守。其防禦重點置於浦西市郊吳淞、月浦、楊行、劉行、大場和浦東高行、高橋等地區,藉以屏障吳淞和市區,保障其出海通路。


在渡江戰役的進程中,中共中央軍委於4月底5月初向總前委、華東局、第三野戰軍發出一系列指示,要求抓緊完成占領上海的準備工作,既要殲滅守軍,又要完整地接管上海,以利爾後建設,並保護外國僑民。在軍事部署上,要先占領吳淞、嘉興,封鎖吳淞口和乍浦海口,斷敵海上退路,防止大批物資從海上運走。總前委為貫徹《京滬杭戰役實施綱要》,決心以第三野戰軍所屬第9、第10兵團8個軍(後增加第7、第8兵團各1個軍)及特種兵縱隊近30萬人的兵力攻取上海;以第二野戰軍主力集結於浙贛鐵路金華至東鄉一帶休整,準備對付 帝國主義的武裝干涉,支援第三野戰軍作戰。


第三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陳毅、副司令員粟裕依據中共中央軍委和總前委指示,決心首先兵分兩路,採取鉗形攻勢,從浦東、浦西兩翼迂迴吳淞口,斷敵海上退路,爾後再圍攻市區,分割殲滅守軍。其部署是:第10兵團指揮第26、第28、第29、第33軍和特種兵縱隊炮兵一部,由常熟、蘇州向崑山、太倉、嘉定攻擊前進,直插吳淞、寶山,封鎖黃浦江口,截斷上海守軍的海上通路,爾後由西北向市區進攻;第9兵團指揮第20、第27、第30、第31軍和特種兵縱隊炮兵一部,以2個軍由南潯、吳江等地迂迴浦東,向奉賢、南匯、川沙攻擊前進,進逼高橋,協同第10兵團封鎖吳淞口;另2個軍集結於松江以南和嘉興及其以東,視機攻占吳淞口、青浦。爾後該兵團由東、南、西三面 與第10兵團會攻上海市區。戰前,該兩兵團進行了認真準備,包括組織部隊整訓、加強城市政策紀律教育,並要求在市區作戰力爭不使用火炮等重武器。華東局和第三野戰軍抽調5000名幹部組成接管機構,擬制了接管計劃和警備措施,並籌集大量糧食和煤炭。中共上海地下組織秘密組織大批糾察隊護廠護校,保護人民財產。


戰役經過

5月12日,第三野戰軍各部隊分別向上海外圍守軍發起攻擊。至14日,第9兵團攻占平湖、金山衛、奉賢、南匯及松江、青浦等地,進逼川沙,威脅守軍側背。湯恩伯被迫由市區抽調第51軍至白龍港、林家碼頭地區加強防禦。第10兵團攻占崑山、太倉、嘉定、瀏河等地,繼續向月浦、楊行、劉行守軍發動猛攻。國民黨軍依託鋼骨水泥碉堡群,在艦炮和飛機的支援下,實施連續反擊。15日,又將第21軍及第99師自市區調至月浦、楊行、劉行加強防禦,使進攻部隊受阻。據此,總前委指出:不要性急,應立於主動地位,做充分準備,以克服鋼骨水泥工事。第三野戰軍指揮部即下達戰術指示,總結攻擊鋼骨水泥地堡群的經驗,並調整了部署,改取以小分隊行動為主,實施火力、爆破、突擊緊密結合的攻堅戰術,逐個奪取碉堡,加速了戰鬥進程。至19日,第10兵團相繼攻占月浦、國際無線電台,肅清了劉行地區的守軍。第9兵團攻占川沙、周浦,在白龍港地區全殲第51軍,將第12軍壓縮於高橋地區,並割斷了其與浦東市區第37軍的聯繫,與第10兵團形 成了夾擊吳淞口之勢。湯恩伯為保持吳淞口出海通路,將第75軍東調,增防高橋,依託該地區瀕江依海、三面環水、地形狹窄的有利條件,在海空軍配合下頻繁反擊。進攻部隊與其展開激烈爭奪戰。


23日,特種兵縱隊的遠射程火炮對高橋東北海面的國民黨軍艦艇進行炮擊,擊中7艘,其餘逃走。至此封鎖了高橋以東海面,將守軍主力 壓縮於吳淞口兩側地區,為攻取市區、全殲守軍創造了有利條件。經10天的外圍作戰,人民解放軍殲國民黨軍2萬餘人,攻占了守軍的外 圍陣地和部分主陣地。但是,僅從兩翼實施突擊,地域狹窄,部隊不便展開,每攻一點,費時較長,短時間內難以奏效,而守軍則可集中力量堅守。中共中央軍委鑑於華東局接管上海的準備工作已初步完成,即批准第三野戰軍先攻取市區後解決吳淞的建議。總前委也指示,進攻市區應同時由南向北實行多面攻擊,以分散守軍兵力。為加強進攻市區的兵力,第三野戰軍增調第7兵團第23軍、第8兵團第25軍及特種兵縱隊炮兵全部,分別配屬第9、第10兵團作戰。


5月23日夜,第29軍攻占月浦南郊高地,第28軍逼近吳淞,並對吳淞碼頭實施炮擊。24日,第20軍攻占浦東市區,第27軍占領虹橋、徐家 匯車站。此時,已於18日登艦準備逃跑的湯恩伯及其總部見大勢已去,一面將第75軍第6師從高橋調回月浦方面增強防禦,以保障吳淞的 安全;一面指揮蘇州河以北主力向吳淞收縮,準備從海上撤逃。第三野戰軍指揮部即令各部隊發起追擊,大膽_入守軍縱深,分別截殲潰 逃之敵。是日夜,第23、第27軍分別從徐家匯、龍華進入市區,第20軍主力從高昌廟西渡黃浦江進入市區。各部隊多路快速躍進、勇猛穿插、迂迴包圍,直插每條街道,搶占街壘和樓房火力點,至25日拂曉,全部控制蘇州河以南市區。隨後,全線繼續猛攻,第10兵團第26軍攻占大場、江灣,第25、第29軍攻占吳淞、寶山,第28、第33軍攻占楊行等地,第9兵團第27、第23軍和第20軍一部,利用夜暗強渡蘇州 河,迅速占領河北市區。守軍紛紛被殲。這時,負責指揮上海國民黨軍餘部的淞滬警備副司令劉昌義,在人民解放軍的強大軍事壓力和政治攻勢下,率部投誠。


25日夜,第31軍在第30軍配合下,經浴血奮戰,攻克高橋,至26日中午肅清了浦東地區守軍殘部。27日,上海全部解放。隨後,第25軍向崇明島發起攻擊,殲守軍一部,於6月2日解放全島。至此,上海戰役勝利結束。


戰役結果

戰役期間,第二野戰軍主力控制浙贛鐵路沿線,第三野戰軍第7兵團主力解放浙東寧波溫州等地,有力地策應了攻占上海的作戰。上海軍事管制委員會的接管人員及時跟進,在中共上海地下組織的密切配合和人民群眾的熱情協助下,有秩序地進行接管工作。警備部隊實施嚴密的警衛措施,工人護廠隊積極護廠,保護了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人民解放軍模範地執行城市政策紀律,露宿街頭,不進民房,謝絕饋贈,保護外僑,以實際行動擴大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政治影響。上海戰役,除湯恩伯率5萬人乘軍艦撤逃外,第三野戰軍 殲滅國民黨軍第51、第37軍和5個交警總隊全部及第123、第21、第12、第75、第52軍大部,共15.3萬餘人;繳獲各種炮1370門,坦克、裝甲車119輛,汽車1161輛,艦艇11艘。


戰役意義

上海的解放,為繼續肅清華東國民黨軍餘部,保衛東南沿海國防,以及恢復國民經濟創造了有利條件。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