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崗巴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崗巴縣位於中國西藏日喀則市東部、喜馬拉雅山中段北麓,介於東經88°08'20"—88°56'47",北緯27°56'32"—28°45'27"之間。與薩迦縣亞東縣白朗縣定結縣諸縣相鄰,南與錫金雪山接壤。東距日喀則市區307公里,距拉薩市580公里。

崗巴縣總面積4100平方公里,轄1鎮4鄉。2002年崗巴全縣GDP達4800萬元,總人口1萬人(2003年)。縣人民政府駐崗巴鎮崗巴雪 。

著名景點有:杜龍曲量過洞曲登尼瑪寺崗巴古堡措姆加措等。[1]

歷史沿革

崗巴縣境內大部分地區歷史上為後藏屬地。崗巴,系藏語,雪山附近之意。因在卓木雪山和康欽甲午雪山附近之村莊,故名。

14世紀中葉,興起于山南地區的帕竹地方政權替代了薩迦地方政權,推行宗溪制,建立了崗巴宗。

1960年撤銷崗巴宗,併入定結縣,成為該縣康巴區。

1962年2月,合併定結縣的康(巴)、塔傑兩個區,成立崗巴縣。

1964年撤銷崗巴縣重新併入定結縣。

1965年又恢復設縣,隸屬日喀則地區。

1997年,面積3836平方千米,人口0.86萬。轄5個鄉,28個村委會:貢巴樓鄉、龍中鄉、孔瑪鄉、直克鄉、昌龍鄉縣境府駐貢巴樓鄉的崗巴雪村。(根據《政區大典》整理)

貢巴樓鄉(Gongbalou Xiang) 縣政府駐地。1960年建貢巴樓鄉,1974年改公社,1984年底復改鄉,1987年11月撤區並鄉時將3個鄉合併為貢巴樓鄉。位於縣境西南部,距縣政府15千米。面積1000平方千米,人口0.19萬。轄崗巴學、吉汝、貢巴、西嘎、加達、左定、窮修、門德8個村委會。

龍中鄉(Longzhong Xiang) 1960年建龍中鄉,1963年分龍中、塔傑兩個鄉,1971年分別改公社,1984年分別改鄉,1987年11月撤區並鄉時塔傑、龍中兩個鄉合併為龍中鄉。鄉政府駐龍中強村,位於縣境中部,距縣政府20千米。面積800平方千米,人口0.19萬。轄北、南、斯康、國措、塔傑、歐孜、旦嘎、差那8個村委為會。

孔瑪鄉(Kongma Xiang) 1960年建孔瑪鄉,1974年改公社,1984年底復改鄉。位於縣境北部,距縣政府40千米。面積770平方千米,人口0.11萬。轄一村、二村2個村委會。

直克鄉(Zhike Xiang) 1960年建直克鄉,1974年改公社,1984年底復改鄉。位於縣境西北部,距縣政府40千米。面積741平方千米,人口0.1萬。轄乃、蘇白、吉榮3個村委會。

昌龍鄉(Changlong Xiang) 1960年建昌龍鄉,1970年改公社,1987年撤區並鄉時林嘎鄉和昌龍鄉合併成立新的昌龍鄉。位於縣境西部,距縣政府25千米。面積約760平方千米,人口0.18萬。轄扎西崗、普、亞歐、鐵布貢、林嘎、乃加、學不認7個村委會。

2000年,崗巴縣轄1個鎮、4個鄉:崗巴鎮;隆中鄉、孔瑪鄉、直克鄉、昌龍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2000年,崗巴縣轄1個鎮、4個鄉。總人口9201人(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各鄉鎮人口: 貢巴樓鎮 2753人、 昌龍鄉 1953人、 直克鄉 1095人、 孔瑪鄉 1258人、 龍中鄉 2142人。

2014年7月,日喀則撤地設市,崗巴縣屬於日喀則市至今。

2019年2月6日,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決定崗巴縣退出貧困縣。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97年,崗巴縣面積3836平方公里,人口0.86萬。轄5個鄉(包括28個村):貢巴樓鄉、龍中鄉、孔瑪鄉、直克鄉、昌龍鄉,縣境府駐貢巴樓鄉的崗巴雪村。

區劃詳情

2000年,崗巴縣面積4100平方公里,轄1個鎮、4個鄉:崗巴鎮(鎮政府駐貢巴村);隆中鄉、孔瑪鄉、直克鄉、昌龍鄉。共有29個村。

人口民族

人口

根據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崗巴縣各鄉鎮人口: 貢巴樓鎮2753人、 昌龍鄉1953人、 直克鄉1095人、 孔瑪鄉1258人、 龍中鄉2142人。

2002年崗巴縣全縣總人口2092戶、9431人,其中農牧區人口1616戶、8539人,人口密度為2.2人/平方公里。

民族

崗巴縣有藏族8543人,占總人口的99.84%;漢族14人,占總人口的0.16%。主要居住有藏族漢族回族等民族,是一個多民族聚居地。

交通

崗巴縣交通便利,拉日鐵路已經建成運營,崗巴縣至日喀則市距離307公里,從日喀則火車站可乘火車前往拉薩。崗巴縣—曲美公路在2004年建成通車,屆時崗巴縣至日喀則市僅有150公里路程。縣鄉、鄉村公路已初步形成交通網絡,公路交通能力進一步增強。縣道嘎定線和塔阿線是連接日喀則市、康馬、亞江薩迦的主要公路,縣城至各鄉鎮和行政村均通公路,交通便利。全縣通車裡程達489公里,其中專用公路2條,共183公里;鄉道5條,共185公里。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崗巴縣位於西南邊陲,地處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東南部,地理坐標介於東經88°08'20"—88°56'47",北緯27°56'32"—28°45'27"之間。喜馬拉雅山中段北麓,是西藏邊境縣之一。緊靠世界屋脊——珠穆朗瑪峰,綿綿雪山環繞。東與亞東縣白朗縣交界,北與薩迦縣為鄰,西與定結縣毗連,南與錫金接壤。南與錫金雪山接壤。東距日喀則市307公里,距拉薩市580公里。縣境東西長約74.4公里,南北寬約92.76公里。邊境線長達97公里。縣城距日喀則市307公里,距西藏自治區首府拉薩市577公里。

地形地貌

崗巴縣屬喜馬拉雅山高山地貌,全縣平均海拔在4700米以上。

崗巴地處藏南谷地,全縣均屬高原丘陵地帶無平原。縣城位於縣境中部略偏南,地形為東、北、西三面環以高山的谷地。海拔4600米以上,境內高原丘陵約占土地面積的十分之七,自然植被稀疏,多是荒山禿嶺;河谷灘地約占土地面積的十分之三。地勢北高南低,高差為170米至200米之間。最高處為錫金與崗巴交界的康桑通巴兩側山頭,海拔6763米,最低處是林嘎村駐地東北8公里處,海拔4375米。

水文

耶汝藏布流域橫貫崗巴縣全境。河流主要有耶汝藏布、奎曲、亞曲三大水系,其支流星羅棋布,共有大小河流10餘條,另有大小泉水100餘外。龍中溫泉水質富含多種礦物元素,水溫較高,水質優良,能浴治多種皮膚病、關節炎等疾病,有較高的醫用浴身和開發價值。

地質

崗巴縣縣境內天然草場的分布與地貌、氣候等環境條件緊密相關,以高寒乾草原、高寒草甸為主,高寒墊狀植被作為附屬草場。土壤以高山寒漠土、高山草甸土、高山草原土、亞高山草原土、草甸土等分為9類,有機質、氮、鉀含量較高。

氣候

崗巴縣屬高原溫帶半乾旱季風氣候區,春季寒暖適中、多大風和瑞雪;夏季氣候溫和、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秋季天高氣爽、風少雨小、寒暖適中;冬季寒冷乾燥、季風頻繁。年平均氣溫1.5℃,最熱月為7月,平均氣溫9.2℃;最冷月為1月,平均氣溫-8℃。年無霜期60天左右,年日照時數在3200小時以上。年降雨量,分布均勻。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崗巴縣全縣土地總面積4100平方公里,約占西藏自治區總面積的0.35%,占日喀則地區總面積的3.9%。草場總面積達558.58萬畝,占全縣土地面積的88.6%,全縣可利用草場面積為535.96萬畝,占草場總面積的95.9%。全縣有灌木叢370.3畝。

礦產資源

截至2014年,崗巴縣礦產資源已探明儲量的礦產有低鈉低礦化度鍶礦泉水硼砂礦硫磺錳礦土鹼水晶石等。

生物資源

崗巴縣境內經濟藥用植物資源豐富,已查明的有500餘種,其中比較著名的有貝母紫草雪蓮花蕨麻人參果)等,主要分布在崗巴鎮、昌龍、孔瑪等三個鄉鎮。食用菌類有蘑菇水木耳等。

崗巴縣境內野生動物品種繁多,其中比較珍貴的獸類有:野驢黃羊盤羊岩羊艾葉豹黃狼獐子猞猁狐狸水獺雪豬等。

據傳:70年代,曾有人捕獵過湖中出沒的水生獸類和黑熊。比較珍貴野禽有雪雞黃鴨黑頸鶴灰鴨烏鴉斑鳩貓頭鷹藏雀及其他鳥類。河湖魚類較多,個別魚類有較高的藥用價值。

水資源

崗巴縣曲登尼瑪西藏神水泉口位於喜馬拉雅山中段北麓,海拔5128米,距崗巴縣城50公里,周圍均是冰川雪地,無任何污染因素。1990年10月經西藏自治區曲登尼瑪礦泉水評審委員會評定及1992年8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礦產部、衛生部、地質環境管理司鑑定,曲登尼瑪礦泉水為低鈉低礦化度鍶礦泉水,各項元素均達到和超過國家天然飲料具備的界定指標。

曲登尼瑪礦泉水中含有偏硅酸等多種宏、微量元素,具有增強食慾、改善心血管功能、促進骨骼發育、防治甲狀腺腫大、防癌等特殊功效。曲登尼瑪礦泉水日流量82噸。

據藏文經書記載:「此水能治424種傳染病和360種急慢性病」,是蓮花生大師賜給他的信徒和信教群眾醫治百病的「甘露」,被人們譽為「西藏神水」。自古以來,在中國整個藏區及印度、尼泊爾、錫金、不丹等周邊國家都具有較大的影響。每年春秋時節,都有數以萬計虔誠的善男信女們,從遙遠的地方來到這裡敬香朝佛,索取「神水」,暢飲「甘露」。

經濟

總述

2002年崗巴全縣GDP達4800萬元,比2001年增長13.69%,其中:第一產業2471.15萬元,占GDP的51.48%;第二產業1000萬元,占GDP的20.83%;第三產業1328.85萬元,占GDP的27.69%。

第一產業

崗巴古以放牧為生,西藏和平解放後開始出現少量農業,並得到發展。全縣總面積為4198平方公里,其中可耕地面積21338.5畝,草場面積555.7萬畝。

農牧業和農牧區經濟保持良好的發展態勢。全縣農業總產值達到1014.64萬元。全縣牲畜種類較多,主要有藏綿羊、山羊、氂牛、黃牛等。全縣年末牲畜存欄數達190857頭(只、匹),牧業總產值達到1456.51萬元。

崗巴縣以牧業經濟為主。農作物主要有青稞、豌豆及蘿蔔,白菜、馬鈴薯等。以飼養氂牛、綿羊、山羊、馬、驢、騾等為主。

第二產業

崗巴縣工業以民族手工業為主。產品有卜墊、絨氈、藏紙等。全縣以「崗巴羊」和「礦泉水」最為有名。

崗巴縣礦泉水屬國家級優質礦泉水。其品牌已聞名西藏。1993年9月縣礦泉水公司正式成立並投產,到1998年,總計投放資金1067萬元。2000年崗巴縣礦泉水公司與日喀則地區亞美民族手工業有限公司以協議形式實現合作聯營。

第三產業

第三產業截止到2014年,崗巴縣累計各項稅收收入為1073.09萬元,較2013年同期增長37.7%,增收294.09萬元。其中,地方財政可用收入768.1萬元(包括教育附加13.7萬元),較2013年同期增長59%,增收286.2萬元,收入總量突破千萬元。

社會

基礎設施

2006-2010年,崗巴縣共確定了35個總投資28875.16萬元的優先發展項目盤子。2000年6月,由上海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設計,並經自治區建設廳批准,崗巴縣城總體規劃已全面完成。全縣人民正在緊緊抓住有利時機,開拓進取,致力於經濟發展和城鎮建設。充滿藏南民族風情和現代氣息的邊陲小城,正在雪域崗巴崛起。2002年10月崗巴縣開通光纜通信,全縣共有電話用戶460戶。2003年4月7日正式開通移動通信。廣播電視事業不斷發展,「村村能」廣播電視混合覆蓋率達到100%,已形成有線、無線電視網絡。

教育事業

截至2002年,崗巴縣共有各類學校7所,中小學在校生1539人,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9%,教職工92人。

醫療衛生

截至2002年,崗巴縣縣人民醫院已建成門診、住院部綜合樓,現有門診10個,住院部床位12張,現有醫務人員19名,其中醫師9名,護士3名。衛生工作在初級衛生保健、婦幼衛生項目、防疫和開展計劃生育、農村合作醫療、衛生執法等方面取得了較大成績,醫療衛生條件不斷改善,醫療隊伍進一步壯大。崗巴縣參加農村合作醫療的人數占全縣農牧民群眾總人數的90.4%。

崗巴縣2014年第三季度職工醫療保險參保人數為813人,共征繳幹部職工醫療保險金額達1803476.79元,其中單位征繳1119697.02元,個人應繳279948.24元,公務員補助金額為403831.53元。

風俗

婚俗

崗巴地區的農牧區除孔瑪(地名)外,民俗風情基本相似。藏民族的愛情婚姻觀念古老新奇,有濃郁的地方情調和氣息。男女青年之間戀愛不受阻撓,比較自由。

婚俗作為整個民族文化的一個不可忽視的組成部分。崗巴地區的藏婚俗文化,具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其顯著特點在於價值取向和認識功能迥然有異於其他民族的婚俗文化,並富於強烈的藝術魅力和獨特的審美情趣。

說親

在崗巴地區不論誰家娶媳婦,一開始都要委託自家親友,或被看中的姑娘一方的親友去提親,不可莽撞地直接登門造訪向女方父母提親,更不能貿然驚動女方本人。不論求親者的家境殷實與否,必須給女方母親敬送「乳禮」,即一條圍巾(藏語稱為「邦典」),以表示感謝母親哺養女兒和恩德之情。喝過求親酒,定下迎親日期後絕不能出爾反爾,朝秦暮楚,改變即定的婚事。

迎親

迎親時間必須根據雙方家族成員的屬相而定。另外,還要選擇黃道吉日,要看日期和星期。藏曆八日、十五日、三十日、或星期五、星期六為吉日。迎親時的天氣好壞也很重要,如果遇上晴天或溫暖的天氣,就預示着家中祥和美滿,萬事大吉。

迎親馬隊

由迎親使者、新娘、伴娘和送親的姐妹共四人組成,另帶一名給新娘牽馬的人。大家帶上青稞酒和「切瑪」(藏語音譯,意為「糌粑油麵」),走出房門,向天界連敬三道「切瑪」後,迎親隊伍啟程。由兩名身着盛裝的姑娘或少婦帶上酥油茶、青稞酒和各種豐富的食物去敬迎親隊伍。飲迎親酒時的地點應選在男方面積最大、土質最好、最肥沃的田地上,以求來年五穀豐登。

婚禮

婚禮開始後,新娘和新郎盤腿就座於用青稞畫的「 」字永固符的卡墊上。婚禮頭一天,當新娘和新郎及眾人入席以後,由男方一位近親或請來的說唱藝人站在屋中,手捧哈達道房屋祝詞。祝詞內容豐富,結構嚴謹,充滿着詩情畫意,娓娓道來,十分悅耳。吃過晚飯、喝過「飯後酒」,管家就要請當天的「守日者」表演節目。宜歌則歌,宜舞則舞,給每人獻上一歌或一舞,挨個敬酒。飲酒者說聲:「歌美(舞美)酒香、啦托切」,把杯中的酒喝個底朝天。

新娘回門

待婚禮結束後過一段時間,才能與丈夫、公公等一道回娘家。回門並不舉行什麼儀式,但要用幾天時間擺宴飲酒。

藏戲

藏戲是崗巴地區民間傳統戲劇。演出必須先演開場戲,開場戲中必須有仙女多人與「甲魯」、「溫巴」(藏語音譯:意為打獵的人)一起表演出場儀式,同時,傳統藏戲的劇目中多以仙女、空行母的化身等為主角,所以群眾都親昵地稱藏戲為「阿吉拉姆」或「拉姆」(意為「仙女大姐」或「仙女」)。

文革以前,崗巴的藏戲比較活躍。文化大革命時期受「左傾」思想的影響,深受農牧民群眾喜愛的民間藝術遭到了摧殘。1986年,崗巴縣文教局組織全縣各鄉業餘藏戲隊,恢復和發展藏民族的民間藝術,活躍農民群眾的文化生活。藏戲的傳統劇目有神話愛情戲《諾桑王子》、《蘇古尼瑪》;兒童英雄戲《白瑪文巴》;直接取才於現實材料的社會生活話劇《朗薩雯波》;人情世態劇《桌娃桑姆》、《頓月頓珠》等等。藏戲不僅在一般場合中演出,也能在舞台上演出。可以用劇情講解員分段介紹演出,劇目較長的可以演1—3天。藏戲載歌載舞,有說有念,併兼表演武技。唱腔必須高亢,一般唱段尾腔拖得很長,同時有重疊性的同台演員和幕後的幫腔伴唱。據統計,藏戲的唱腔有20種以上,男、女、老、幼、哀、樂、悲、歡各不相同。在演唱時根據劇情的發展更換唱腔。藏戲民族風格強烈。崗巴縣的藏戲主要流傳於昌龍鄉、龍中鄉一帶。

旅遊

杜龍曲

杜龍曲亦稱「學不讓曲」,意為「匯溝河」。在日喀則地區崗巴縣境內,位於縣駐地西南。河內產裂腹魚。流域內有天然牧場,牧有氂牛、綿羊及山羊。

量過洞

出曲登尼瑪寺向雪山行走的路途,有幾塊石頭天然對立起來的石洞,洞很低矮窄小,能容納一個人的身體,長約兩米。當地群眾稱此為量過洞。

據傳說,很久以前。崗巴有一位貴族婦人,經常虐待奴隸,極其殘忍,罪孽深重。有一次,她來到此洞前,看見朝佛的人們—個個從洞裡魚貫而過、她也想從石洞裡鑽過去,結果怎麼也鑽不過去,夾在石洞小間。窒息而死。後人稱這個石洞為量過洞。並傳說罪孽深重之人是從石洞鑽不過去的,只有多做善事的人,鑽過石洞才很順利。

哈金桑惹峰

哈金桑惹峰亦稱「哈金尚惹」。意為「戴銅帽的大神雪山」。在日喀則崗巴縣境內,位於縣駐地東北,海拔6154米,終年積雪。山麓有天然牧場,養有氂牛、馬、綿羊、山羊等牲畜。

措姆加措

措姆加措,亦稱「拉布桑措」,意為「拜見湖」、「照看湖」。傳說到湖邊朝拜能看見自己的未來,故名。在日喀則地區崗巴縣境內,位於縣駐地西南,被人們奉為「神湖」。湖濱有天然牧場。

崗巴古堡

崗巴古堡是一個土磚壘成的古代城堡,從崗巴縣城就可以看到位於東北面的古堡雄姿。這裡一直是崗巴宗的邊防要地,置身其中,猶如走進中世紀的歐洲城堡,雖然歷經600年風雨和戰爭,城堡已殘破,但地勢險要的山坡上,殘牆斷壁陡立,夕日風骨猶存。 [2]


曲典尼瑪寺

曲典尼瑪寺位於崗巴縣西南部約四十餘公里處的喜馬拉雅山腰,已有一千二百年的歷史。據藏文經書記載,公元八世紀中葉,印度高僧蓮花生應吐蕃贊普赤松德贊之請,到西藏傳播密教,返回印度時路經曲登尼瑪,在崗巴縣的確姆約姆欽和康欽甲布雪山腳下的山洞裡修行,當地有個牧羊人拜他為師。學習了密教。不久,修建了牧人塔、牧婦塔、蕃王塔,取名為「多吉曲登尼瑪」,意為金剛石太陽塔。後來人們習慣稱曲登尼瑪。[3]

乃甲切木石窟寺

乃甲切木石窟寺位於崗巴縣昌龍鄉納加村。昌龍鄉與錫金相鄰,海拔5000米,南北兩側為大山,中為一片廣闊的草場,苦曲藏布河從草場偏北部流過。石窟寺即座落在河北岸一座礫岩小山的斷壁上,共有5座洞窟,洞口皆南向,距地面高約十餘米,按從西至東的順序,將5座洞窟分別編號為K1—K5。

正面窟壁上的身飾金彩的佛像為大日如來佛。東壁北側的雕像主佛的須彌座為雙象須彌座,佛像上身赤裸,胸前斜結一帶,左手禪定印,右手指地印,身飾黃彩,應為寶生佛。東壁南側的雕像主佛的須彌座為雙馬須彌座,佛身上穿裸右肩貼身衣,左手禪定印,右手與願印,身飾藍色彩,應為阿佛。西北側的雕像主佛的須彌座為一對類似金翅鳥王的小矮人抬舉的須彌座,佛像裸上身,胸前斜系帶,左手禪定印,身飾綠彩,應為不空成就佛。西壁南側的雕像主佛的須彌座為雙孔雀須彌座,佛像裸上身,胸前斜系帶,雙交至腹前,手作禪定印,身飾紅彩,應為阿彌陀佛。

乃甲切木石窟寺是繼拉薩查拉路甫石窟寺之後,在西藏發現的第二座石窟寺,它的發現進一步擴大了我國石窟寺遺址的分布範圍,豐富了西藏石窟藝術的內容。

三座經塔

曲登尼瑪寺以西的山坡上,有著名的三座經塔即「太陽金剛塔」、「牧人塔」、「牧婦塔」,塔下堆滿了刻有藏文經書的石塊。據藏文經書記載:「太陽金剛塔」是從天上掉下來自然形成的,「牧人塔」和「牧婦塔」是當蓮花生大師走到曲登尼瑪時,男牧人和女牧人向蓮花生大師提出請求,為人間留下一個醫治百病的神水(當時在人間疾病流行)。根據男牧人和女牧人的請求,修建了「牧人塔」和「牧婦塔」。每當朝佛的人們來到這裡,都會虔誠的圍着三座塔按順時針的方向轉三圈,表示對神靈的祈禱。[4]

特產

「崗巴羊」作為崗巴縣的一大資源優勢,具有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無膻味三大特點,在西藏享有很高的知名度。據傳,在公元八世紀中葉,印度佛學大師蓮花生應吐蕃贊普犀松德贊邀請到西藏傳播密教路經崗巴曲登尼瑪時,放眼萬里草原,但見水草豐美,牛羊肥壯,深為其富庶,美麗所動,遂賜以醫治百病的神水相謝。鑑於「崗巴羊」之盛名,歷代班禪堪布廳指定其為貢品。

視頻

崗巴縣第二屆品羊沐浴文化旅遊節廣告

視頻

崗巴縣運動會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