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安平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储安平 | |
---|---|
政治活动家、学者 | |
出生 | 1909年 |
国籍 | 中國 |
职业 | 政治活动家、学者 |
知名于 | 光明日报社总编辑、新华书店经理 |
知名作品 |
《储安平文集》 《说谎者》 《英人·法人·中国人》 《一条河流般的忧郁》。 |
储安平(1909年—1966年?),江苏宜兴人,中国近代学者、知识分子。民国时期著名评论家,《观察》社长和主编。新中国成立后曾出任新华书店经理、光明日报社总编、九三学社宣传部副部长等职。1957年因在《光明日报》发表《向毛主席和周总理提些意见》(著名的“党天下”发言),反右运动爆发后储安平被作为典型打倒,其家人和诸多相关人士均受牵连。1966年文革爆发后遭到残酷迫害,生死不明。 [1] [2] 1978年后,55万右派被平反改正,但储安平依然是不予改正的中央级“五大右派”之一。
人物生平
储安平幼年丧母,14岁丧父,依靠祖母、伯父储南强抚养成人,就读于光华大学新闻系和英国文学系。伯父储南强肄业于江阴南菁书院,与黄炎培同学,曾官南通知县。
1928年储安平入上海光华大学英文系学习,爱好文学创作,为“新月派”后起之秀1929年曾向鲁迅主编的《奔流》杂志投过稿,在《流沙》、《国闻周报》等报刊发表过作品。
1931年编过一本叫《中日问题各家论见》的政论集。
1932年大学毕业,为《中央日报》副刊编辑,后又主编过一本月刊《文学时代》。
1931年-1934年大约写了十二三篇小说,自认为文学才能不高,所以开始转向政治学。
1933年任南京《中央日报》副刊编辑,同时在戏剧学校兼课。
1935年考入伦敦大学政治系,师从著名自由主义思想家拉斯基教授。在英国期间,担任《中央日报》驻欧洲记者,无固定薪水,只领稿酬。
1938年因抗战学业未完,归国,到《中央日报》任主笔兼国际版编辑,复旦大学教授,中央政治大学研究员。由于不堪忍受写作“遵命文章”及拒绝入党等原因,离开重庆。
1941年,到湘西“国立蓝田师范学院”(学校时在湖南安化县蓝田镇),教英国史和世界政治概论。抗战时,他在湖南、重庆多所学校任教。
1945年春,在湖南任《中国晨报》主笔,年底到重庆编《客观》杂志,
1946年到上海创办《观察》。他的政论文字思路清晰,语言犀利,很有一番指点江山、针砭时弊的味道,成为当时自由主义思想运动的一面旗帜。同时兼任复旦大学教授,讲授《比较宪法》、《各国政府与政治》等课程。
1947年,他在题为《施用闷药前后的心理与感觉》一文中告诉人们:他不惧怕肉体的死亡,惧怕的是一个人的生命完全操之于他人,一切听人摆布,失去表示自我意志的能力。
1948年12月25日《观察》被国民政府查封,储安平曾批判中国国民党“七十天是一场小烂污,二十年是一场大烂污,烂污烂污,二十年来拆足了烂污”。
1949年到北平参加中共领导的“新政协”,并参加民盟和九三学社。1949年11月《观察》复刊,仍任主编。
1950年5月第14期后,《观察》改名为《新观察》,主编为黎澍。储安平调任新闻出版总署新华书店总店的副总经理。
1952年,改任中央出版总署发行局副局长。
1957年6月1日,储安平以《向毛主席和周总理提些意见》为题在统战部党外人士座谈会上发言,“宗派主义的突出,党群关系的不好,是一个全面性的现象。”而且与中央也有很大关系。并且称在百花政策后“大家对小和尚(基层和一般党员)提了不少意见,但对老和尚(中共高层)没有人提意见,并委婉地批评政府已经成为一党天下,此文一出石破天惊,动撼朝野。次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以醒目标题显著位置全文刊登。文章发表后,使毛泽东“一连几天没睡好觉”(据胡乔木儿子透露)。《光明日报》社长章伯钧阅后钦佩不已,称“储安平是个勇士”。1957年6月8日毛泽东起草《组织力量反击右派分子的猖狂进攻》的党内指示。全国反右运动爆发。
1957年6月21日,储安平在九三学社举行的中央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扩大会议结束时“承认错误”,他说他看到台湾香港的反动报纸为他喝彩时,“感到很沉重”,并表示“要认真地挖掘自己的思想根源,并且交代同章伯钧、罗隆基的关系”。
1957年7月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上,储安平作了题为《向人民投降》的发言,人民日报全文发表。
1957年8月,储安平、徐铸成等被打成大右派,被撤职并送郊县劳动改造。
1958年1月18日至24日召开的九三学社第四届中委会第三次全会上,储安平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的职务被撤销。
1958年1月31日,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召开,决定罢免储安平人大代表的资格。此后,一顶特大号的“大右派分子”的帽子死死地扣在了储安平头上。
1966年6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作为著名“大右派”,储安平也成为被“扫荡”对象。
1966年8月31日,储安平投湖自杀未遂,被造反派押回九三学社,看管起来。
1966年9月上旬失踪,生死不明。同时各界对于其失踪也有不同的说法,有出家说、自杀说以及被打死说等不同的猜测和怀疑。
政治观点
党天下
1957年4月1日,出任《光明日报》总编辑。在共产党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并要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相互监督”的时风中,储安平似乎恢复了40年代后期创办《观察》时的精神状态。
1957年6月1日,在统战部党外人士座谈会上发言,提出震撼全国的“党天下”之谏。即随后发表于第二天《光明日报》的《向毛主席、周总理提些意见》一文,文中指出:
“宗派主义的突出,党群关系的不好,是一个全面性的现象。”而且与中央也有很大关系。并且称在百花政策後“大家对小和尚(指基层和一般党员)提了不少意见,但对老和尚(指中共高层)没有人提意见。”
并委婉地批评政府已经成为一党天下,国务院12位副总理中无党外人士,最后总结“这个‘党天下’的思想问题,是一切宗派主义现象的最终根源,是党和非党之间矛盾的基本所在。”
《光明日报》社长章伯钧阅后钦佩不已,称“储安平是个勇士”。
6月21日,储安平在九三学社举行的中央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扩大会议结束时“承认错误”,他说他看到台湾和香港的反动报纸为他喝彩时,“感到很沉重”,并表示“要认真地挖掘自己的思想根源,并且交代同章伯钧、罗隆基的关系”。7月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上,储安平作了题为《向人民投降》的发言,《人民日报》全文发表。
1957年11月12日,作为《光明日报》总编辑的储安平和《光明日报》社长章伯钧被同时免职。在1958年1月18日至24日召开的九三学社第四届中委会第三次全会上,储安平中央委员、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的职务被撤销。1月31日,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召开,决定罢免储安平人大代表的资格。此后,储安平被一顶特大号的“大右派分子”的帽子死死地扣在头上。
6月8日毛泽东起草《组织力量反击右派分子的猖狂进攻》的党内指示。全国反右斗争开始。在遭受各方面的猛烈批评后,8月,储安平、徐铸成等被打成大右派,被撤职并送郊县劳动改造。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被残酷迫害。1966年6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作为著名“大右派”,储安平也成为被“扫荡”对象。8月31日,遭受多次批斗后的储安平投河自杀未遂,被造反派押回九三学社,看管起来 。[3]
1966年9月上旬失踪,生死不明。同时对于其失踪也有不同的说法:出家说、出走说、自杀说以及被打死说等不同的猜测和怀疑。 [4]
人物作品
创刊
《客观》
《客观》周刊1945年11月创刊于重庆,发行人张稚琴,主编储安平,编辑有吴世昌、陈维稷、张德昌、钱清廉、聂绀弩。储安平以“安平”署名,为《客观》撰写“客观一周”专栏文章。他反对国民党一党专政,认为国民党的腐败已使它失去了革命的活力,尤其以一党专政抗拒国家民主化进程。他也批评共产党,承认共产党有刻苦精神,但不承认极端的社会主义能适行于中国,认为在一个讲究“一致”的政党统治下,人民是不会有真正的民主和自由的,因为人民有无思想言论的自由,是一个国家有无民主的前提。他较为笃信英国的民主制度,要求走军队国家化和民主宪政的和平道路,指出用武力相斗是难以走上民主道路的。他还希望大量培养中国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及其中产阶级,“为了达到造成一个民主的中国的目的,我们应当用种种方法以鼓励中国的中产阶级抬头,成为民主政治的干部。其中特别对于自由思想的大学教授及著作家等,应鼓励他们出面说话,建立一个民主国家所不可缺少的健全的舆论”(《客观》第12期第1页)《客观》共出17期,储安平主编了12期。13期起改由吴世昌主编。
《观察》
1946年9月,储安平在上海创刊《观察》,杂志封面的英文是:INDEPENDENCE(独立)、NON-PARTY(无党无派)、THE OBSERVER(观察)——这是《观察》的基本立场,“民主”“自由”“进步”“理性”“公平”“独立”“建设”“客观”是该刊物的“基本原则和主张”。解放前共出版5卷113期。该周刊继承了《客观》的自由主义作风,以知识分子的良知和责任感,要求遵循客观、公正的原则立场,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地进行自由评说,希冀靠言论的力量影响政府的决策,并以此唤起社会的良知。《观察》云集了一大批最著名的自由主义作者,认为有权利用言论的力量批评政府及各方面力量,以坦率、公允和智慧的笔调吸引了大量的知识分子读者,销量从400份迅速飙升到10万份,左右着舆论界自由主义运动的风向。
小说及散文
〔1〕说谎者(小说集)上海书店1992年12月影印版
〔2〕给弟弟们的信(散文集)开明书店1936年出版
〔3〕英国风采录商务印书馆1945年出版
〔4〕英人·法人·中国人 观察丛书1948年出版
〔5〕英国和印度科学书店40年代出版
〔7〕新疆新面貌-新疆旅行通信集作家出版社出版1957年出版
〔8〕关于“睡庙求医”的故事(1928年) 原载《语丝》第4卷第18期,1928
〔9〕小病 原载《真美善》第6卷第6期,1930,10月16日
〔10〕残花(1930,5月) 同上
〔11〕母亲(1930,8月13日) 原载《真美美》第7卷第1号,1930,1月16日
〔12〕墙(1930,11月28日) 原载《新月》第3卷第7期
〔13〕一条河流般的忧郁(1931年) 原载《新月》第3卷第12期
〔14〕一段军行散记(1932年1月1期) 原载《新月》第4卷第1期
〔15〕悼志摩先生 同上
〔16〕施用闷药前后的心理与感觉 原载《观察》第2卷第9期
〔17〕来京记(1933年2月) 原载《语丝》第3卷第14期,1933,4月1日
〔18〕豁蒙楼暮色 原载《新月》第4卷第7期,1933,6月1日
〔19〕记田汉先生 原载1935年《中央日报·文学周刊》第38期
〔20〕我们的志趣和态度 原载《观察》第1卷第1期,1946,9月1日
政论和报告书
〔21〕布洛克及其名著-《十二个》 原载《北新》1928,5月16日
〔22〕《新评论》发刊词 原载《新评论》1940,1月
〔23〕论剧本-西南剧展献言之一 原载1944,2月15日《力报》
〔24〕论剧人-西南剧展献言之二 原载1944,2月16日《力报》
〔25〕论观众-西南剧展献言之三 原载1944,2月17日《力报》
〔26〕《客观》政论 原载《客观》第7期,1945,12月22日
〔27〕失败的统治 原载《观察》第1卷第3期,1946,9月14日
〔28〕我们对于美国的感觉 原载《观察》第1卷第11期,1946,11月9日
〔29〕论上海民乱 原载《观察》第1卷第16期,1946,12月14日
〔30〕论张君劢原载《观察》第1卷第19期,1947,1月4日
〔31〕辛勤·忍耐·向前 原载《观察》第1卷第24期,1947,2月8日
〔32〕中国的政局 原载《观察》第2卷第2期,1947,3月8日
〔33〕三百二十位读者意见的分析与解释 原载《观察》第2卷第12期,1947,5月17日
〔34〕大局浮动、学潮如火 原载《观察》第2卷第13期,1947年5月24日
〔35〕论文汇、新民、联合三报被封及大公报在这次学潮中所表现的态度,原载《观察》第2卷第14期,1947,5月31日
〔36〕学生扯起义旗,历史正在创造 同上
〔37〕读孙科谈话 原载《观察》第2卷第18期,1947,6月28日
〔38〕政府应对〈纽约下午报〉的攻击采取步骤表明态度,原载《观察》第2卷第22期,1947月7日26日
〔39〕艰难·风险·沉着 原载《观察》第2卷第24期,1947,8月9日
〔40〕“为中国农业试探一条出路”刊出后的回应,原载《观察》第3卷第5期,1947,9月27日
〔41〕白报纸! 原载《观察》第3卷第9期,1947,10月25日
〔42〕评蒲立特的偏私的,不健康的访华报告 同上
〔43〕评《出版法修正草案》 原载《观察》第3卷第15期,1947,12月6日
〔44〕论全国专科以上学校开除学生全国专科以上学校不得准其入学之不妥,原载《观察》第3卷第16期,1947,12月13日
〔45〕我们建议政府调查并公布白报纸配给情形,原载《观察》第3卷第19期,1948,1月3日
〔46〕风浪·熬炼·撑住 原载《观察》第3卷第24期,1948,2月7日
〔47〕论程梦明案兼社会有心人能否合拢来做一点事情 同上
〔48〕国大评论 原载《观察》第4卷第9期,1948,4月24日
〔49〕第二个“闻一多事件”万万制造不得 原载《观察》第4卷第10期,1948,5月1日
〔50〕评翁文灏内阁 原载《观察》第4 卷第15期,1948,6月5日
〔51〕政府利刃指向〈观察〉 原载《观察》第4卷第20期,1948,7月17日
〔52〕吃苦·苦斗·尽心 原载《观察》第4卷第23、24期1948,8月7日
〔53〕一场烂污 原载《观察》第5卷第11期,1948,11月6日
〔54〕政治失常 原载《观察》第5卷第13期,1948,11月20日
〔55〕我们的自我批评·工作任务·编辑方针,原载《观察》第6卷第1期,1949,11月1日
〔56〕中央人民政府开始工作 原载《观察》第6卷第2期,1949,11月16日
〔57〕在哈尔滨所见的新的司法工作和监狱工作,原载《观察》第6卷第4期,1949年12月16日
〔58〕旅大农村中的生产、租佃、劳资、税制、互助情况,原载《观察》第6卷第5期,1950年1月1日
失踪之谜
寻父无果
他的小儿子,现居澳大利亚的钢琴家储望华在《父亲,你在哪里?》一文中说:“父亲失踪是在1966年9月上旬,那已是8月31日(与作家老舍投太平湖是同一天)在京西青龙桥边潮白河自杀未遂后一个多星期。当时他从关押他的‘九三学社’后院小屋回家,看到家里已是第二次被‘红卫兵’抄家。居室、客厅均被洗劫掠夺一空,除了满地的碎纸乱片外,已一无所有。面对这般情景,父亲的心便整个地绝望了。于是他踽踽离开家中,走了出去。…… 到了九月中旬的一天,我接到当时主管‘九三学社’中央机关日常事务的梁某女士打来的电话,她问我:‘你父亲有没有到你那里去?你知道不知道他在哪里?’我说:‘父亲不是被你们押管着吗?你们不是正在筹备批斗他的大会吗?’到了9月20日,中央统战部下达命令:一定要在10月1日'国庆'之前找到储安平,以确保首都的安全!于是九三学社派了一名干部(中共党员),并要求我和我二哥协助。我们骑着自行车在北京的东、西城不少街巷转了好几天,查访了过去与父亲曾有来往的朋友们,却毫无结果。到了1968年夏,有一天,几个穿着军装的干部来找我,说他们是奉周恩来之命,由公安部、统战部等组成储安平专案组,在全国范围内进一步查寻储安平的下落,希望'我提供情况予以协助。首先他们要求我提供几张父亲的照片。我颇觉诧异:凭他们的权力,他们完全可以通过组织途径去向有关部门索取,相信不难获得他的照片,却偏偏来向家人索取照片,实在令我疑虑。事后听说这帮‘专案组’的人是有意通过这种试探,来考察我是否和父亲划清了界线。”台湾《传记文学》第55卷,第2期,第59、60页)
好友回忆
据储望华先生回忆,到了1966年秋天,他们寻找父亲的失踪仍然毫无结果。两年之后,又有人来调查储安平的下落,对于这种调查,储安平的家人已完全没有信心了。储望华先生说:“事实上,这是一个‘生死之谜’,如果‘活’着,为什么两年来没有任何活动迹象;如果已‘死’,死亡的时间、地点、方式,又如何得以确证。”储望华先生记得,早在60年代初,储安平曾和他说起过“想要自杀”的想法。自从反右以后,储安平虽然写过检查,虽然被改造,但他在心里并不以为自己是错的。更不想卑躬屈膝去求得一个“摘帽子”或者“平反”。这不仅是因为他有“脾气犟牛”的个人性格,而是因为他身上有一些知识分子“士可杀不可辱”的气质。面对“抱负”不能实现,屈辱不堪忍受,想到死是很自然的。那时他正在北京郊区石景山模式口“政协工地”进行劳动改造。
储望华先生回忆说:“记得有一个寒冷的冬天,我去探望他,给他带去些食品衣物,他独自住在一间阴暗的小茅泥舍中,房间的一半是他睡的‘炕’,另一半是一格格正在繁殖的菇菌,屋子里黑暗潮湿,充满着霉腐恶臭,完全不是人住的地方。”这是储安平在文革中的真实生活处境。储望华先生说,1982年6月,他准备去澳大利亚留学时,单位的一位原领导才匆匆拿来一份文档,告诉他:“刚刚接到中央统战部来函,对你父亲正式做出‘死亡结论’。”这时储安平已经失踪16年了,这个结论对他的孩子们来说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一个终身为自由主义理想奋斗的知识分子,最后就这样消失的无影无踪,人们再想起他的时候,对很多人来说,他早已是一个完全的陌生人了。
人物评价
1978年后,55万右派做了改正,但储安平依然是不予改正的中央级“五大右派”之一。 [5]
《光明日报》社长章伯钧称“储安平是个勇士”。
人物纪念
衣冠冢
2015年5月18日上午,储安平衣冠冢在江苏宜兴落成,储安平的儿子储望英、储望华、储望德等参加落成仪式,寄托哀思。储望华在作为子女代表发言“今天不是一个悲伤的日子,今天是一个纪念、追思和怀念的日子。”著名学者章诒和作为储安平子女邀请的亲友代表发言,其中有“英雄献祭在国,魂兮归来在乡。于今唯留衣冠,何其悲也”的表述。
储安平衣冠冢位于宜兴西郊外的龙墅公墓,因为储安平在文革时失踪后尸骨无还,落葬无骨灰,也没有逝者生前衣物。一帧塑封照片、一本塑封书籍,相片及书包裹在一方红布里,装入公墓管理方提供的一只陶坛内,由储安平的子女为父亲落葬。
宜兴龙墅公墓已有宜兴籍名人潘汉年、徐悲鸿、蒋南翔、周建南等逝者的陵墓,这些陵墓被安排在这个公共墓园的同一区域,管理方在其中设立了“人文之灵”石碑。其中,徐悲鸿衣冠冢于2011年设立,徐悲鸿夫人廖静文、徐悲鸿之子徐庆平在陵墓落成之际把珍藏了近60年的徐悲鸿先生穿的西装放入衣冠冢内。
参考资料
- ↑ 储安平:一条河流般的忧郁, 凤凰网, 2013.11.18
- ↑ 韩戍著作《储安平传》香港出版 纪念中国报刊史上的传奇, 中国台湾网, 2015-03-13
- ↑ 父亲储安平之死, 《三联生活周刊》, 2008-10-13
- ↑ 《书屋》1999年第2期
- ↑ 知名报人储安平, 华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