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耳鴞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短耳鴞 |
---|
圖片來自flickr |
基本資料 |
學名 Asio flammeus 目/科/屬 鴞形/鴟鴞/耳鴞 遷徏狀態 過境鳥 普遍性 不普遍 體長/體重 37-38cm/200-500 |
別名:短耳虎斑鴞、小耳木兔、短耳貓,雌雄同型。虹膜亮黃色。嘴灰黑色。跗蹠和趾密佈米黃色羽,爪黑色。
- 黃褐色角狀耳羽短。顏盤淡黃褐色,邊緣白色,有雜細黑紋。嘴基羽毛及眉斑白色,眼周黑色,
- 體型中等。體背暗褐色,有黃白色羽緣及點斑。飛羽及尾羽滿佈暗紅色橫斑,似虎斑。
- 腹面土黃色,有深褐色縱斑。頸、胸縱紋粗而濃密,往下逐漸變細且稀疏,至尾下覆羽則消失。
- 雌鳥體型略大,腹面縱紋較粗而明顯。
- 飛行時,翼下有明顯黑褐色腕斑,翼後緣白色,初級飛羽尖端黑色,有2條黑橫帶。
棲地&習性
開闊地區:苔原,沼澤,草原,熱帶稀樹草原,高沼地;還有山地森林。
常單獨在黃昏及夜間獵食。偶有白天活動。無聲息地在山野田間貼近地面飛振翅或滑翔。
以捕食小型囓齒類,蛙類,爬蟲類,大型昆蟲及哺乳動物為主食,鳥類較少。哺乳動物通常包括田鼠。
繁殖
保育
不受全球威脅(最不關注)。
鳴聲
繁殖期雄鳥,發出“呼-呼-呼”或短促“噢-噢-噢”。平時少鳴叫。
外觀相似性
長耳鴞耳羽較長而明顯。虹膜橙紅色,腹面斑紋較密且斑駁。飛行時,初級飛羽尖端不黑,沒有白色後緣。有4條黑橫帶。
分佈
亞種和分佈
- A. f. flammeus (Pontoppidan, 1763) – 繁殖於冰島,英國群島,並在歐洲和亞洲本地繁殖,E至堪察加半島和司令群島,S至西班牙,高加索,蒙古東北和中國東北。從W&N阿拉斯加到加拿大,從S到C美國,還有北美;在冬季,大多數N種育種者轉移到S歐洲,N&W非洲,中東,巴基斯坦,印度,東南亞到日本,以及S美國到C墨西哥。
- A. f. ponapensis Mayr, 1933 – Pohnpei, in E Caroline Is.
- A. f. sandwichensis (Bloxam, 1827) – 夏威夷群島。
- A. f. cubensis Garrido, 2007 – 古巴。
- A. f. domingensis (Statius Müller, 1776) – Hispaniola.
- A. f. portoricensis Ridgway, 1882 –波多黎各。
- A. f. pallidicaudus Friedmann, 1949 – N&NC委內瑞拉和圭亞那,還有蘇里南和法屬圭亞那。
- A. f. bogotensis Chapman, 1915 – 哥倫比亞,厄瓜多爾和W&C秘魯。
- A. f. suinda (Vieillot, 1817) – 秘魯,WC玻利維亞,巴拉圭和巴西東南部至火地島。
- A. f. sanfordi Bangs, 1919 – 福克蘭群島。
- A. f. galapagoensis (Gould, 1837) – Galapagos Short-eared Owl – 加拉帕戈斯群島。[1]
參考書目
臺灣野鳥手繪圖鑑
視頻
參考文獻
- ↑ short-eared-owl,hb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