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野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巨野縣是山東省菏澤市下轄的一個縣,位於山東省的西南部。古系沼澤之地,因古有大野澤而得名。縣政府駐地巨野鎮。
地處魯西南大平原腹地,位於菏澤東部,因古有大野澤而得名。地處東經115°47』-116°13',北緯35°05'-35°30',屬溫帶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全縣總面積1302平方公里,下轄15個鎮、2個街道辦事處、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戶籍人口109.08萬人(2017年)。
境內主要河流有萬福河、洙水河、洙趙新河和鄆巨河。先後榮獲「全國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百強」、「全國最具城市品牌建設發展潛力城市」等榮譽[1]。著名景點有:金山旅遊區、永豐塔、「巨野教案」遺址等。
2018年上半年,巨野完成GDP總量162.9億元,在山東省縣(市區)中排第88名;同比增長9.0%,在山東省縣(市區)中排第12名;人均GDP量1.76萬元,在山東省縣(市區)中排第125名。
古蹟文物
境內現存古昌邑城遺址[2]、《皇覽》所載的蚩尤墓、春秋時期的麒麟台、戰國時期的齊魯會盟台、有鬼斧神工之譽的金山秦王洞、芳齡千載的永豐塔、世稱「文絕、書絕、碑絕」的屏盜碑及明代建造的大成殿等眾多名勝古蹟。
巨野,近聖人之居,沐玄歌之化,是一片豐厚的文化沃土,留下了眾多的珍貴文物。1977年發掘的紅土山西漢昌邑王劉髆墓出土玉璧、青圭、玉具劍,代表了中國制玉的最高水平。巨野石佛寺北齊造像刊經碑,碑文出現了4個簡體字,是迄今已知的年代最早的簡化字,從而把中國出現簡化字的歷史推溯至南北朝時期。
歷史
巨野縣設置於西漢初,至今有兩千餘年歷史。
夏商時期,巨野地屬徐州北境;西周至春秋為魯國西境,是魯哀公西狩獲麟之地;戰國時屬宋,後改屬齊國;秦屬碭郡;漢至三國時期屬山陽郡;晉至南北朝為高平郡;隋朝時期,巨野分屬鄆州、曹州和金鄉縣;唐至五代屬河南道鄆州;宋歸屬濟州;元明時屬濟寧府、兗州府;清雍正十三年改屬曹州府;民國十七年為山東省直屬縣;1953年歸屬菏澤專區;1958年改屬濟寧專區;1959年改歸菏澤專區,2001年菏澤地區改為菏澤市,巨野縣屬菏澤市管轄[3]。
近代在此發生了著名的「巨野教案」。
旅遊資源
金山旅遊區
風景秀麗的金山旅遊區位於縣城東南23公里處,因鑿石得金故名曰金山。金山南北長2華里,東西寬1.5華里,海拔高度133.2米。
古之金山,林木茂密,登道紆迴,殿宇嵯峨,湧泉涓涓。豐富美麗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使金山聞名遐邇。金山原有古建築20餘處,據縣誌記載,康熙四十年重修金山,「悉仿岱制」,即按照泰山的建築布局設計施工。
自西路登山依次為小紅門、中天門、小天街、南天門。南山麓建有神農祠、觀稼亭,北有泰山祠、王母閣、依山傍崖,各抱地勢;另有文昌閣、三聖殿、魁星樓、牛王廟、戲樓等點綴其間。
此外,還有玉兔洞、金牛洞、蝙蝠洞、祈子洞、聖母泉、龍虎洞、神水泉、金水泉等20餘處自然景觀。一年一度的金山廟會,更是熱鬧非凡,每逢陽春三月,商賈雲集,遊人如織,香煙雲霧,繚繞於蒼松翠柏叢中;歡歌笑語,迴蕩在山谷溝壑之間。這便是巨野著名的古八景之一的「金山春曉」。
「巨野 之勝在金山,金山之勝在秦王洞」。山南麓,有一人工開鑿的大洞,俗稱金山大洞,世傳為秦始皇東巡泰山時建造的駐蹕行宮,稱之為秦始皇避暑宮。當地人又傳隋末唐初,秦王李世民帶兵征戰,曾在此歇馬,故又稱秦王洞。經考證,實為西漢昌邑王劉賀營而未用的廢冢。
據《漢書·武王子傳》載:劉賀在昌邑(巨野縣昌邑鎮一帶)做了十三年昌邑王之後,被霍光迎立為帝(史稱漢廢帝),因淫亂不保社稷而被廢,霍光親自把他送回原封地做昌邑王,其後又被貶到江西永修縣一帶做海昏侯。在漢代,帝王即位之次年,即營作山陵,昌邑王劉賀事多僭越,自治壽域,乃入立被廢,客死他鄉,不得歸葬,營而未用,遂成廢冢。北洞共有明道、側室、甬道、耳室、主室等九部分組成。總長89.80米,最寬28米,石壁最高處15米,如劈如削。洞室整體結構布局嚴謹,開鑿工整,鬼斧神工,令人驚嘆。洞內冬暖夏涼,氣候宜人,涓涓清泉,自石罅中滲出,懸溜不斷。「雲開山上地,雨滴洞中天,徑窄藤蘿沒,崖高日月懸……」,正是金山洞的真實寫照。
千古奇觀,勝地佳境,吸引着歷代眾多的遊客。有多少文人名士懷着幾多感慨,幾多讚嘆,欣然命筆,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詩句和精僻的考證。明道兩壁上現存宋以來的刻石44幀,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和藝術價值,成為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宋、金、元時期,這裡曾為佛寺,香火旺盛,經久不衰。洞門上方的「敕賜大明禪院」六個大字,為金大定三年所刻,洞內現存石佛像一尊,高約90厘米,為元泰定四年(1327年)所造。雕刻精細,造型美觀。
永豐塔
又稱梵塔、大佛寺塔。位於巨野縣城東南隅,南臨人民路,西毗永豐街,北接文廟,東為麟州大酒店。古「巨野八景」之一。《巨野縣誌》載:「永豐塔,傳為唐人所建,未合尖而止,宋人續之」。經考證,此塔建造年代當為北宋嘉佑年間,距今約千年的歷史。是巨野古老文明的象徵。該塔為平面等邊八角四門樓閣式磚塔。據《巨野縣誌》記載,明初洪水泛濫,巨野淪湮,塔沒二級。地面現存五級,通高30.3米,一至五級的高度分別為6.3、6.5、4.1、3.9、3米,塔剎6.5米(含寶頂),底部周長40米,上部周長36米。
第一級為磚疊挑檐,即用磚疊澀挑出,繼而遞迭收分而成。古樸渾厚,端莊凝重。其他各級皆由華拱兩挑組成上承托檐,交叉盤錯,更顯繁縟玲瓏。每級的東、南、西、北四面各設有券門,明暗有別,或進之為天井,或直通塔內迴廊。塔體各級高度自下而上逐層遞減,收分得體。底層設有塔心室,由北門可入。室壁鑲嵌6塊宋代佛教石造像,原為大佛寺遺物,1961年維修時嵌入。室內有石台階可至第二層南門,再沿塔檐繞轉西門,繼而逐層盤旋而上可達塔頂。扶欄四望,全城景色盡收眼底。塔下碧波粼粼,水色天光,交相輝映,朝暉夕霞,古塔倒影,甚為壯觀。這便是著名勝景「梵塔朝暉」。塔是佛教的建築物,是供奉「舍利」之所。
梵文稱為「浮屠」,音譯作「塔婆」「佛固」等,即「方墳」「靈廟」之意。所以又稱之為梵塔。塔的建築形式早在東漢明帝時期便隨着佛教的興起而由印度傳入中國,後又受到中國傳統文化和亭、台、樓、閣等古建築的影響,而逐漸演變成具有獨特藝術形式和風格的中國塔。塔和寺又是密不可分的,或塔為寺立,或寺因塔設。
永豐塔「坐落於巨野縣儒學前大佛寺內」(《巨野縣誌》),所以又稱大佛寺塔。大佛寺因寺內有丈八大銅佛而得名,原占地20餘畝,位於永豐塔以東。寺內建有佛殿和塔院,古柏參天,遮空蔽日;煙繞霞蔚,暮鼓晨鐘;遊客紛至沓來,香火旺盛,是當時巨野著名的遊覽勝地。惜寺院今已無存,唯巍峨壯觀的古塔,跨越千年時空,銘記歷史滄桑,留下一串串悲壯、神奇而動人的傳說……
永豐塔之名源由史籍無考。相傳古大野地勢低洼,諸水集積。常有黑龍作亂於此,洪水肆虐,民不聊生。托塔李天王奉命降妖,將寶塔分為三截,底部降鄆城,塔身擲巨野,塔尖落金鄉,分別將黑龍之首、身、尾三處牢牢鎮住。黑龍被降服,洪水退卻,大野澤漸涸,露出良田沃野。因此後人將塔名冠以「永豐」,意謂鎮邪惡,呈祥瑞,以祈年年歲歲五穀豐登。這雖是古老的神話傳說,卻反映出古代勞動人民戰勝自然災害的堅強信念和對幸福美好的嚮往祈盼[4]。
文廟
巨野文廟位於巨野縣城東南隅,永豐塔北約一百米處.宋金時期巨野文廟原建於城北,屢經河患,廢立不一.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縣丞呂讓移建於今址.歷代多次增修擴建,至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縣令章弘鼎新正殿,續成諸祠,規制乃備,占地三十餘畝,前後五進院落及東西跨院,共建有殿,堂,樓閣,齋,廡,亭,坊近百間.自南而北以太和元氣坊,欞星門,泮池,戟門,大成殿,明倫堂,尊經閣等形成文廟中軸線兩側建有進德齋,修業齋,東廡,西廡,名宦祠,鄉賢祠,忠義祠,東華門,西華門等,東跨院為文昌祠,是儒學所在地西跨院為啟聖祠,後改作訓導宅.隆十八年1753年.
巨野縣知縣朱容極在此建麟州書院,此後經道光,光緒以及民國年間多次建修葺,書院更具規模,志名遠播.大成殿內祀有孔子,四配顏回,曾參,子思,孟軻,十二哲閔損,冉雍,端木賜,仲由,卜商,有若,冉耕,宰予,冉求,言偃,顓孫師,朱熹的塑像.兩討債列「七十二賢」牌位.整個建築布局得當,錯落有致,間以蒼松翠柏,形成一處氣勢害寵傳,郁罩蔥蘢的古建築群.1947年,文廟被廢,大部分建築被毀,僅存大成殿,殿內塑像亦遭劫難。
大成殿是文廟的主體建築,殿基為磚,石混砌,台基高1.4米,東西長22.3米,南北寬14.25米.大殿通高13.7米,面闊5間,進深3間,重檐九脊歇山式建築.翼角飛翹,綠瓦朱甍,斗拱盤錯,雕樑畫棟.殿四周有24根大型石柱支擎,石柱高3.48米,徑約0.55米.前檐下8根石柱以及後檐端柱為高浮雕二龍戲珠,上綴浮雲,下着波濤,造型生動,雕琢精工.其它石柱為淺浮雕纏枝花卉,構圖繁縟,技藝精湛.後廊中間兩根石柱上分別刻有「大清康熙四十一年七月二十一日」,「宣議郎知巨野縣事宛平章弘重建:銘文.殿內有朱紅明柱八根,直徑0.5米,下墊鼓形石礎,上擎殿架,梁疊檁穿,勾心鬥角,顯示出高超的建築藝術.此大成殿仿曲阜孔廟大成殿營建,是魯西南現存最完整縣具有較高藝術價值的古建築。
新中國成立後,文廟舊址為糧食部門占用,大成殿一度曾為糧倉.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國家對文物保護尤為重視.1982年,山東省文物局撥專款對瀕臨倒塌的大成殿進行了修繕.1995年,糧所搬遷,復建了大成門,大成殿內恢復了孔子及四配塑像,製作神龕,御匾,香案等附屬設施,殿前築建了月台。文廟正逐步恢復原有建築.成為人們祭仰先哲,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基礎地和展示巨野歷史文明的窗口[5]。
麒麟台
位於麒麟鎮陳胡莊村東750米處,史稱麒麟冢,是春秋「西狩獲麟」之麟葬處。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麟麟台被夏官屯公社武裝部挖掉邊圍而加高築成打靶台。現存台高約4米,東西長48米,南北20米。
據1979年普查勘探,測出原遺址東西長73米,南北52米,面積約3800平方米。並發現灰坑,出土許多夾砂紅陶殘片、漢代陶片以及蚌殼、動物牙齒等。《左傳》記載:「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春,狩於大野,叔孫氏之車子鉏商獲麟,以為不詳,以賜虞人。」仲尼觀之曰:「麟也」。
《東周列國志》也載:「周敬王三十九年(前481年),魯哀公狩於大野,叔孫氏家臣鉏商獲麟,以為不詳,以賜虞人。」仲尼觀之曰:「麟也」。
文化藝術
巨野,是全國著名的「戲曲之鄉」「農民繪畫之鄉」和「武術之鄉」[6]。流行在巨野的劇種較多,主要有山東梆子、豫劇、棗梆、大平調、四平調、柳子戲、兩夾弦等,民間的「大姚班」「田家班」等均系當地古老戲班,至今已有300年的歷史。
巨野的書畫藝術可追溯至秦漢時期,現有國家級美協會員1人,省級會員20多人,市級會員900多人,專業從事繪畫藝術人才1500多人,形成了「家家溢墨香,戶戶繪新村」的群眾性文化活動。 其中代表為老畫家劉昌傑、黃恩濤,中青年畫家高觀凌、劉春祥、高譚印等,巨野籍的在外畫家趙新建。巨野武術文化源源流長,自宋代始就已成為廣泛的群眾性活動,多數村莊都有一兩處習武場,習武強身已成為廣大群眾農閒時的娛樂選擇。
卜子夏,王禹偁、晁補之、晁公武、劉藻等歷代名家無不詩文書畫兼工。
巨野縣書畫藝術更有長足進步,揮毫潑墨蔚成風氣。諸多畫家及作品被錄入《中國書畫大辭典》《中國書畫作品精選》等大型典籍。作品流布於日本、新加坡、韓國、香港、澳門等國家和地區,部分精品被人民大會堂、天安門城樓、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為慶祝建黨八十周年,由巨野縣80位農民畫師創作的《中華大富貴圖》被天安門城樓管理局收藏。巨野當家畫種工筆牡丹,以雅俗共賞、工整典雅、雍容大方、色彩絢麗等特點享譽海內外,為北京榮寶齋、廣州友誼商店、西安古樓書畫市場等全國90家知名書畫市場和畫店的當家品種,他們懸掛或出售的工筆牡丹畫80%出自巨野,被譽為「中國工筆牡丹畫之鄉」。
交通
境內有327國道、日東高速、G35濟廣高速。中國鐵路總公司新石鐵路通過巨野,有巨野火車站。水上交通有洙水河航道。
教育
巨野縣第一中學,巨野縣第二中學,巨野縣第十二中學是巨野縣優秀的高級中學。巨野縣師範學校是一所中專學校。
視頻
巨野縣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山東正在蛻變的一個縣,GDP突破300億元,未來有望撤縣設市 ,搜狐網,2019-3-15
- ↑ 菏澤:昌邑故城遺址考古勘探重大發現! ,搜狐網,2017-08-04
- ↑ 巨野縣歷史沿革,行政區劃網,2014-11-25
- ↑ 永豐塔:供奉「舍利」之所 古「巨野八景」之一,大眾網,2013-12-17
- ↑ 【菏澤】巨野文廟大成殿——儒者的殿堂,新浪博客 , 2019-1-14
- ↑ 「好漢之鄉」亮相2019山東旅交會,菏澤牡丹驚艷全場,大眾網,2019-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