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伊尹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Jeffrey12358讨论 | 贡献2018年11月20日 (二) 23:39的版本 (百科化 調整錯誤的語法)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伊尹
别称 伊挚
阿衡
时代 商朝初年
官位 宰相
出生日期 前1649年
逝世日期 前1549年(100岁)
子女伊陟
Yin Yang

道家系列条目

道家思想
无为 齐物 逍遥
道家人物
黄帝 三皇五帝 广成子 伊尹 姜尚
老子 关尹子 文子 杨朱
庄子 列子 黄石公 张良 刘安
道家典籍
老子》《庄子》《黄帝四经》《淮南子
相关条目
诸子百家 兵家 儒家 墨家 法家
黄老 玄学 中医学
道教 佛教 禅宗
道家主题首页

伊尹,名,(前1649年-前1549年?),为中国建立商朝重要名臣、政治家,也被称做中华厨祖。

生平

出生于有莘国空桑涧,因为其母亲为侁民,在伊水住居,以为氏[1]在甲骨文象征权力者为官名[2]。本是有莘氏的陪嫁奴隶商汤那里当厨师。伊尹有远大抱负,不甘作奴隶,于是利用向商汤进食品的机会,向商汤分析天下形势。商汤很欣赏他,便取消了伊尹奴隶身份,并提拔为“阿衡”(亦称“保衡”,相当于宰相,后人习用“阿衡”一词代指伊尹)[3]。前1600年,辅助商汤灭夏朝,商朝建立。任职期间,整顿吏治,洞察民情,使商朝初年经济比较繁荣,政治比较清明。

太甲即位时昏庸无能,伊尹软硬皆施,把太甲流放地(今河北临漳),建宫居住,达三年之久。伊尹自行摄政,管治国家。直到太甲悔过自新了,才迎回太甲复辟执政,使太甲变成了一位圣君[4]

伊尹历事商朝商汤、外丙仲壬太甲沃丁五代五十余年,为商朝立下汗马功劳。沃丁八年(前1549年),伊尹病逝,终年100岁。沃丁以天子之礼把伊尹安葬在商汤陵寝旁,以表彰他对商朝做出的伟大贡献。[5]

异说

另一本史书《竹书纪年》记载,伊尹放逐太甲后,自立为王,七年后,太甲潜回杀掉篡位的伊尹,并改立伊尹的儿子伊陟伊奋继承伊家。[6]但根据出土的甲骨文显示,直至商朝末年,商朝仍然坚持对伊尹的祭祀,用的牺牲数目及品种为商朝先王同级的牛(太牢[7],因此《竹书纪年》的记载有可疑之处[注 1][注 2]

对后世的影响

虽然伊尹对商朝贡献良多,但他流放太甲的行为,却成为了后世权臣效尤的凭据。西汉时期,权臣霍光就以伊尹为先例,操纵皇帝的废立。故后世把“废除皇帝”,称为“伊霍之事”[10]

著作

注释

  1. 伊尹一直受到殷人隆重的祭祀,如卜辞:“[辛]亥卜,至伊尹用一牛。”(《合集》21575)“乙亥贞,其侑伊尹二牛。”(《合集》33694)等等。姚孝遂、肖丁《小屯南地甲骨考释》肯定:“伊尹不是先王,但卜辞对于伊尹的祭祀非常隆重,其地位之尊崇,是超乎寻常的。且伊尹之祭日均于‘丁’。”
  2. 对《竹书纪年》的质疑,何炳棣周文王祭祀帝乙等商朝先王的周原甲骨纪录反驳,谓当时祭祀制度并不详知,其判断作法值得商榷[8]。惟注意的是,文王那时未称王,即使周商关系紧张,身分仍是臣属商王的方伯及帝乙妹夫,牲礼除了人之外用的是猪、羊,而非最高等级的牛;况且所举卜辞相关研究未必能支持何的论点[9]

参考文献

  1. 伊尹中华百科全书
  2. 黄庭颀. 论古文字材料所见之“伊尹”称号——兼论〈尹至〉、〈尹诰〉之“尹”、“执”(挚). 简帛网. 2013-07-15. 
  3. 诗经·商颂·长发》:“实维阿衡,实左右商王。”
  4. 史记·殷本纪》:“帝太甲既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汤法,乱德。于是伊尹放之于桐宫三年,伊尹摄行政当国,以朝诸侯。帝太甲居桐宫三年,悔过自责反善。于是伊尹迺迎帝太甲而授之政。”
  5. 太平御览》、《初学记》引《帝王世纪》:“帝沃丁八年,伊尹卒。年百有馀岁,大雾三日。沃丁葬以天子之礼,祀以大牢,亲自临丧三年,以报大德焉。”
  6. 洪頣煊注《广弘明集》十一引《汲冢书》云:“伊尹自篡立,后太甲潜出,亲杀伊尹而用其子。”《竹书纪年》:“太甲元年,伊尹放太甲于桐,乃自立。七年,王潜出自桐,杀伊尹。”
  7. 李玉洁. 第二章 商代王权的发展. 中国早期国家性质. 云龙出版社. 2003: 134. ISBN 978-986-7938-17-6. 
  8. 何炳棣. 第四章 “夏商周断代工程”基本思路质疑:古本《竹书纪年》史料价值的再认识. 何炳棣思想制度史论. 联经出版. 2013: 147. ISBN 978-986-03-6900-7. 
  9. 彭慧贤. 周原战争、祭祀类甲骨研究. 高雄应用科技大学学报 (高雄应用科技大学). 2011-05, (40): 85–91. 
  10. 田延年曰:“伊尹相殷,废太甲以安宗庙,后世称其忠。将军若能行此,亦汉之伊尹也。”(《资治通鉴》卷二四)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传统历史家把霍光比作伊尹、周公”。《三国演义》描写董卓废帝时便引用“伊尹放太甲,霍光废昌邑”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