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胡适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Keystone讨论 | 贡献2018年10月28日 (日) 22:28的版本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安徽绩溪上庄村人,现代著名学者。胡适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兴趣广泛,作为学者他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进行研究。

他曾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中华民国美利坚合众国特命全权大使、美国国会图书馆东方部名誉顾问、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士、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胡适还是中国自由主义的先驱。

简介

1910年(19岁)考取庚子赔款第二期官费生美国留学,于康乃尔大学先读农科,后改读文科,1914年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哲学,学於哲学家约翰·杜威1917年(26岁)夏回国担任北大教授。

历任:1917年(26岁)北京大学教授、1919年(28岁)北大代理教务长、1922年(31岁)北大教务长、1928年4月至1933年中国公学校长、1932年(41岁)北大文学院院长、天主教辅仁大学教授及董事、1938年(47岁)中华民国美国特命全权大使、美国国会图书馆东方部名誉顾问、1946年(55岁)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士、普林斯顿大学葛思德东亚图书馆馆长、1957年(66岁)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位于台北县南港镇(今台北市南港区))院长等职。胡适还是中国自由主义的先驱。

胡适深受赫胥黎与杜威的影响,自称赫胥黎教他怎样怀疑,杜威先生教他怎样思想。因此胡适毕生宣扬自由主义,提倡怀疑主义,并以《新青年》月刊为阵地,宣传民主科学。毕生倡言“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言必有征”的治学方法。

太太江冬秀1890年12月24日出生(农历1890年11月8日)于安徽旌德县江村。

生平

蔡元培陈独秀同为五四运动的轴心人物,胡适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提倡白话文的学者,推翻了盛行2000多年的文言文。 胡适一生帮助很多文人: 李敖自称在其困难的时候接受过胡适的资助。胡适影响李敖,成为理性的爱国主义和自由主义者,所以直到已趋晚年的现在,李敖仍对胡适仍是敬佩有加;故李敖在其“2005年大陆文化之旅”北京大学访问期间,独捐巨资,要树立胡适铜像于北大校园,即知胡适在李敖心目中,其巨人形象,又是如何的大。[1]

三十年代,胡适慧眼识英雄,帮助梁实秋完成了“莎士比雅全集”的翻译———梁实秋对文坛的“三大功绩”之一。毛泽东建立的第一个中国共产党党校“湖南自修大学”就是因为胡适的提议和倡导。 清华校长季羡林为胡适的学生,在他归国初期期间,受到胡适提拔。林语堂在其留学期间,清政府取消对学生资助,林语堂生活盘缠无以为继,是靠着胡适的资助继续在国外读书的,林语堂返抵国门时,口袋里几乎身无分文。

参考资料

  1. 李敖‧胡适‧殷海光. 自由时报 自由评论网. 2018-03-19 (中文(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