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胡適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Keystone讨论 | 贡献2018年10月28日 (日) 22:28的版本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胡適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安徽绩溪上庄村人,现代著名学者。胡适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興趣廣泛,作为学者他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紅學等诸多领域都有進行研究。

他曾歷任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大學文學院院長、中華民國美利堅合眾國特命全權大使、美國國會圖書館東方部名譽顧問、北京大學校長、中央研究院院士、普林斯顿大學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長等職。胡適還是中國自由主義的先驅。

簡介

1910年(19歲)考取庚子賠款第二期官費生美國留學,于康乃爾大學先讀農科,後改讀文科,1914年哥倫比亞大學攻讀哲學,學於哲學家约翰·杜威1917年(26歲)夏回國擔任北大教授。

历任:1917年(26歲)北京大学教授、1919年(28歲)北大代理教務长、1922年(31歲)北大教務长、1928年4月至1933年中国公学校长、1932年(41歲)北大文学院院长、天主教輔仁大學教授及董事、1938年(47歲)中華民國美國特命全权大使、美国国会图书馆东方部名誉顾问、1946年(55歲)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士、普林斯顿大学葛思德东亚图书馆馆长、1957年(66歲)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位於臺北縣南港鎮(今台北市南港區))院长等职。胡適还是中国自由主义的先驱。

胡適深受赫胥黎與杜威的影響,自称赫胥黎教他怎樣懷疑,杜威先生教他怎樣思想。因此胡適畢生宣扬自由主义,提倡怀疑主义,並以《新青年》月刊為陣地,宣傳民主科學。畢生倡言“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言必有徵”的治學方法。

太太江冬秀1890年12月24日出生(农历1890年11月8日)于安徽旌德县江村。

生平

蔡元培陳獨秀同為五四運動的軸心人物,胡適是中國近代第一個提倡白話文的學者,推翻了盛行2000多年的文言文。 胡適一生幫助很多文人: 李敖自称在其困难的时候接受过胡适的资助。胡適影響李敖,成為理性的愛國主義和自由主義者,所以直到已趨晚年的現在,李敖仍對胡適仍是敬佩有加;故李敖在其“2005年大陆文化之旅”北京大学访问期间,獨捐巨資,要樹立胡適銅像於北大校園,即知胡適在李敖心目中,其巨人形象,又是如何的大。[1]

三十年代,胡適慧眼識英雄,帮助梁實秋完成了“莎士比雅全集”的翻譯———梁實秋對文壇的“三大功绩”之一。毛澤東建立的第一個中國共產黨黨校“湖南自修大学”就是因為胡適的提議和倡導。 清華校長季羡林為胡適的學生,在他歸國初期期間,受到胡適提拔。林語堂在其留學期間,清政府取消對學生資助,林語堂生活盤纏無以為繼,是靠着胡適的資助繼續在國外讀書的,林語堂返抵國門時,口袋裡幾乎身無分文。

參考資料

  1. 李敖‧胡適‧殷海光. 自由時報 自由評論網. 2018-03-19 (中文(简体)‎).